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自省、慎独、知耻改过,同时作为人的精神和心灵堤防,耻感文化又外在表现为一种自重、自立、自强的人格力量,对国人的行为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耻,古作恥,《说文》曰:‘辱也,从耳,心声。
’《六
书总要》曰:‘恥,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
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
’”[1]
“耻”是人的好荣恶辱之心,是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情感意识,人
们知耻而为才能自觉地为善去恶、趋荣避辱。
耻感文化就是指建立在耻感意识基础上的普遍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行为模式。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历史演进
在夏商周时期,周公就强调“明德慎行”,《尚书·说命下》中也有“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之说,这时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耻感对于控制人的行为的重要性。
到春秋前期,一些学者已经开始谈到诸如“仁、礼、惠、忠”等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孟则在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展。
孔子道:“行己有耻,使之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告知人们要时刻保持一颗羞辱之心。
孟子更是强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
”[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如果没有羞恶
之心,那么人同鸟兽又有什么区别呢?春秋战国时期《管子·牧民》篇中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说法,管仲把作为四维之说的“礼、义、廉、耻”提到了关乎国家兴亡的高度,可见耻感文化已经开始作为治国方略被世人所接受。
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忘“会稽之耻”,终成大业。
战国中期,秦孝公深以“诸侯卑秦”为耻,于是广招贤士,从而有商鞅变法,国力大增。
战国后期,赵武灵王以“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打动公子成,遂成就胡服骑射之改革。
这些事例说明,耻感文化在齐家治国和社会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降及秦汉至盛唐,耻感文化在历史剧变、国难当头时,在志士仁人的践行中充分体现出来。
卫青“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司马迁“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苏武牧羊、党锢事件以及班超“投笔从戎”无不反映着耻感文化对现实的警示和规范力量。
宋朝学者周敦颐认为“必有耻,则可教”。
[4]
朱熹也认为“人有耻则能有所不
为”、“知耻是由内心以生。
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
[5]陆九渊也是这一思想的继承者,他曾有言“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6]明末清初
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管仲的“国之四维说”继承并发扬,强调“廉耻立人之大节”、“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7]
清代石成金也曾谈到:“耻之一字,
乃人生第一要事。
如知耻,则洁身励行,思学正人之所为,皆光明正大,凡污贱淫恶,不肖下流之事,决不肯
收稿日期:2011-12-1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耻感文化建设研究”(YJSCX2011-040HLJ);哈尔滨理工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时期大学生耻感文化建设研究”(2011A003)
作者简介:关媛媛(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晓广(1970-),男,黑龙江鹤岗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第28卷第1期Vol.28No.12012年2月
Feb.2012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关媛媛,王晓广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群体道德风尚的集中体现。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具有深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耻感文化的重建,能够弥补社会群体耻感意识的缺失,化解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对于塑造国民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耻感;耻感文化;道德教育;价值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114-03
. All Rights Reserved.
为;如不知耻,则事事反是。
”[8]龚自珍也是耻感思想的发挥者,他说:“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
[9]可见,使民众知耻,对社会安定发展关系重大。
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也提出:“人只有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事不可为矣。
”“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又言“耻者,治教之大端。
”[10]
可见,中国的耻感文化轨迹源远流长,古人早已认识到耻感文化对引导社会风气、修身齐家、以德治国等方面的作用。
传统耻感文化的悄然建构,将人类从蒙昧甚至野蛮的状态中提升出来,它在人们内心深处唤起“有知耻之心而无无耻之做”的警戒意识。
耻感文化不仅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是现代社会道德教化宝贵的精神资源。
二、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根植于中华大地,与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休戚相通,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基本思想内核体现在:
其一,羞恶之心。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认为,是否知耻,有无羞恶之心,是“人禽之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具有道德理性的真正意义的“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言所必须具有的最重要和最起码的条件。
孟子大声疾呼:“无羞恶之心,非人矣。
”[11]“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苦人有?”[12]在
孟子看来,知耻对一个人来说关系重大,那些使用计谋的巧诈之人,是没有什么地方用得着羞耻的。
如果不以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朱熹也说过:“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
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
”[13]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更是这一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挥者。
他的阐述具体而精辟。
“今夫言之无常,行之不轨,既已昭著,乃反睢睢扬扬,饱食暖衣安行而自得,略无愧怍之意,吾不知其与鳞毛羽鬣、山栖水育、牢固野牧者,何以异也!人而至此,果何以为人乎哉?”[14]以此告诫人们,如果一个人言之无常,行之不轨,任意胡为却满不在乎,得意洋洋,毫无羞愧,那么,这与山林、水口的动物和圈养、放牧的牲口又有什么区别。
可见,注重羞耻之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其二,行己有耻。
孔子谆谆教导我们:“行己有耻。
”即一个人出言行事应有知耻之心。
《论语》提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15],意谓古代有道德的人,不随便说话,因为他们以言行不一,说得到而做不到为耻。
《国语》也认为:“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华而不实,耻也;不度而施,耻也;施而不济,
耻也。
”[16]耻泛指如下行为:举行礼仪有始无终,感情和外貌不一致,只有表面的华丽没有实在内容,不估量自己的实力而帮助人家,对别人帮助而无所成就等等。
《荀子》主张:“耻不信,不耻不见信。
”其大意是以自己不讲信用为耻,不以不被别人信任为耻。
朱熹也认为:“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
”[17]在朱熹的眼里,说得出而做不到,是很可耻的。
所以,古代有修养的人不随便说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其三,有所不为。
朱熹说得好:“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18]意思是说,人有羞耻心,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这就告诉人们,只有有了羞耻心,才能真正进行道德选择,才能在分辨是非、善恶和美丑的基础上,自觉坚持真、善、美,拒斥假、恶、丑。
石成金也强调;“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
如知耻,则洁己励行,思学正人,所为皆光明正大。
凡污贱淫恶,不肖下流之事,决不肯为。
如不知耻,则事事相反。
”[19]在石成金眼里,知耻,就要洁身自好,为人正派,光明正大。
凡是污秽下贱,荒淫邪恶,不肖下流的事情,决不肯做。
康有为还说过;“人之有所不为。
皆赖有耻之心。
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
……若淫者,人欲所固有,有耻心,则可终身守节矣;利者,人欲所同然,有耻心,则可使路不拾遗矣;贪生者,人情之自然,有耻心,则可忠烈死节矣。
”[20]可见,人有知耻心,才能清楚有所不为,从而近善远恶,不贪利,不贪生。
三、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价值
耻感文化,尽管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评价和选择标准,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任何时代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需要。
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耻感文化的建设对于激发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具有主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对于个人来说,知廉耻乃“立人之大节”。
“明耻”是做人的道德底线。
人有耻,就给自己划定了行为的界限,也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旦耻感意识在个体内心中生成,那么,他对无耻行为就会产生怨恨自己的负罪感或者是惧怕谴责的羞耻感。
每个人只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道德约束机制,才可能自重、自爱、自尊。
因此,我们可以说,耻感意识是道德主体内在形成的道德心理堤岸。
有了它,才可能用以自警、自省,进而去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境界。
但我们必须承认,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和对道德观念的冲击,一些人廉耻意识十分淡薄。
有的人不以为官而贪、为吏不廉为耻,不以为商而奸、为富不仁为耻,不以出卖灵魂、出卖肉体为耻,不以见死不救、见恶不斗
关媛媛等: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115第1期
. All Rights Reserved.
为耻,不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为耻,不以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为耻……因此,耻感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强化社会个体自身的耻感意识,做到知耻明辱,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其次,对于家庭来说,耻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很重视家庭对个人道德的培养。
在家庭关系上,儒家思想尤其强调“孝”与“悌”的美德,将之视为“为仁之本”。
如,夫妻关系上,主张互敬互爱、坦信忠诚,以恃强凌弱、见异思迁为耻。
在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上,儒家认为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子女以抚助,还要在精神、做人方面给予教化。
但不容质疑的是,在当今社会的家庭关系上,一些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严重滑坡,从而由代内代际关系引发的矛盾非常突出,影响了家庭和谐及社会稳定。
因此在今天的家庭道德建设中,要加强知耻道德教育,知耻才能修身,知耻才能赡养父母、爱护兄弟、尊重妇女、养育子女,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这正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所要求的。
再次,耻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大力推进耻感文化的建设,树立知耻明辱,行己有格的知耻意识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特别强调“个人知耻之心不可无”的观点,而在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中,有些人不知羞耻,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破坏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其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最起码的耻辱感、羞耻心。
人无耻,就会无所不为;人无耻,极易无德。
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内心标准;知耻,是一种特殊的激励力量,可以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激发个人潜在的自尊和自强,才会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才能真正提高公民道德
水平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推进耻感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和培育理性的国民精神意义尤为重大。
传统耻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锤炼,源远流长,深入人心,是中华民族儿女广泛认同的心理依归和行为导向。
学习和汲取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中有价值的养分,不但可以培养人们的知耻感和羞耻心,还能够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由明耻而向荣,激励人们秉承道义,奋发向上,全面塑造和提升国民精神和素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史中积淀了高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精神,耻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维系我们民族荣辱与共、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
在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耻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仍是推动民族和国家前进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凡.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J].学习与探索,1997
(1):136.
[2][1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18-20.
[3][11][1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2,374,214-215.
[4]宋元人.四书五经,孟子·公孙丑上[M].北京:中国书店,1985:
25-27.
[5]宋元人.四书五经上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4:241.
[6][14]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370,376-
380.
[7]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37.
[8][19]石成金.传家宝·涉世方略·人事通[M].长春:吉林文史出
版社,2005:472,483.
[9]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
[10]康有为.康有为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72.
[13][17][18]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
1986:241,250,252.
[16]尚学锋.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306. [20]康有为.孟子徽(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7:123.
[责任编辑:成方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162012年.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