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市二中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延边二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理)
试题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30分)两部分,试卷共8页,共二大题,38小题。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到答题卡上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35题,70分)
1.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真正的思想进步是科学努力的结果。

哲学已经把责任交给了它原来的分支,如物理学和心理学。

哲学家现在能够做的只剩下提供某种思想脚手架用以支撑这个伟大的实证建筑。

这说明
①具体科学正取代哲学发挥指导作用
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是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气者,理之依也”与“物是观念的集合”的分歧是
A.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围绕着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
3.人民网载文指出,正确看待当前的社会形势,毫不讳言困难和问题的存在,把问题摆在节骨眼上,正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无畏精神。

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的有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存在即被感知
4.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
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
5.康德在其撰写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指出,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这一观点
A.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B.否认了意识现象的存在,陷入了“一元论”的泥潭
C.认为意识能够创造物质,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D.否认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把宇宙看成是意识的产物
6.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州官倪寻和李延都患头痛、身热,便一同请华佗看病,华佗检查后,却给他们开了不同的药。

原来,两个人引起头痛、身热的原因不同,华佗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两人回去按方服药,病果然好了。

该事例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B.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7.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8.从“神五”到“神十”,中国的航天人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出新的奇迹。

这说明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规律是客观的
9.“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着同一方向再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这句话说明
A.真理是有条件的
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界限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0.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听众落泪。

听过“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许多在外的子女回到了父母身边或送来了对父母的问候。

这佐证了
A.音乐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B.意识在特定条件下能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
C.意识因为具有主动创造性,因而具有直观现实性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1.下列与“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2.“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在哪里?我们如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我们如何在大脑中储存信息,以便下一次能够找到相同的路径?”科学家约翰·奥基夫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因成功回答了上述问题,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3.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画孰最难”的命题出自《韩非子》,结论是“犬马最难”,而“鬼魅最易”。

画鬼魅最易是因为
①鬼魅根本不存在,拓展了人们的能动创作空间
②鬼魅不像犬马有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
③鬼魅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鬼魅是虚幻的,只存在于人的灵魂深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5.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名日本科学家获奖。

他们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创造性地解决了高教蓝光发光二极管制造难题,改变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让明亮节能的白光光源成为现实。

这表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②实践的深入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④认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有网友接下文道:“世上本没有堵的路,开的车多了,便有了堵的路。

”这两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
①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联系的性质、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②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③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④没有质变就没有新的量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当今社会,很多人感慨:小时候我们憧憬城市,长大后我们怀念乡村。

殊不知,城市并不是我们憧憬的城市,乡村已经不是记忆中的乡村。

这表明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18.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的部分决定着整体的结果
C.量变引起质变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9.2014年3月27日,“延吉发布”微信从信息发布跃升为信息服务,从单一政务平台拓展到多功能聚合平台,创建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新形式。

这表明
①系统功能等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②延吉市努力扩大政府职能
③人们依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延吉市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对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框架。

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主要是
A.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C.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D.关键部分的功能有时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1.“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语告诉我们
①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事物量变必定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完美无瑕。

这体现了
A.系统优化的方法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进世界的转变
D.能力卓越就能实现个人价值
23.正所谓“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中国与欧洲都是有着古老文明、怀揣新的梦想的大陆,中国梦与欧洲梦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共放华彩。

从哲学的角度看,“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是因为
①共同的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发展
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③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建筑是凝固的音符。

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堪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用现代空间和建筑体量诠释传统文化中的空间和意境。

这说明,扎根于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的建筑是
①传统和现代的对立统一②发展与回归的对立统一
③时尚和流行的对立统一④批判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5.某同学用数学归纳法得出一数列的通项公式an,然后又运用通项公式得出a2014的数值。

这位同学在解题过程中
①遵循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相结合
③坚持了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④做到了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6.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这一基本观点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发展规律
C.实践观点 D.群众观点
27.“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表明A.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28.下列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取向相同的是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A.①③B.②③C.①② D.②④
29.针对频频发生的醉酒驾车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刑法修正案(八)》,醉酒驾驶、飙车等行为正式入刑,“酒驾入罪”彰显了保护民生的立法原则。

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法律要维护公民的利
30.在青海玉树地震救灾中因舍己救人不幸牺牲的香港义工黄福荣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香港市民称他为“香港之子”,内地同胞赞他为“真的汉子”。

这说明
A.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积极的驱动和导向作用
B.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
D.个人只有在奉献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31.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的20时30分至21时30分,统一熄灯一小时,已成为一项倡导环保生活的标志性仪式。

“地球一小时”活动倡导每个公民都为低碳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

从哲学角度看,公民应该
①树立生态价值观。

积极参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活动
②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自觉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整体利益
③正确处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④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32.曹操在古代小说、戏曲中多被描绘为奸诈狠毒的“奸雄”、“奸臣”,是典型的反面形象。

但历史的真实是,曹操“外定武功”,统一了北方,并实行抑制豪强兼并、大兴屯田、用人唯才等一系列进步政策,促进了北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内兴文学”,是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与历史真实的曹操形成巨大反差,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存在相互背离的情形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
C.文艺创作有其特殊规律和原则,不必尊重历史真实
D.历史观、价值观影响文艺家的创作
33.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肆虐南粤大地,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大灾大难,广东人坚持以人为本,众志成城,科学应对,投身于抗灾抢险之中,把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从哲学上看,广东抗灾抢险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是因为
A.广东省领导指挥得当,领导有力
B.人民群众众志成城,积极应对
C.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D.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4.物理学家邓稼先,放弃国外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于解放前回到祖国。

解放后,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被尊称为“两弹元勋”。

这表明
A.只有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B.个人对社会能否作出贡献,个人奋斗是唯一条件
C.人生价值的实现,既有社会条件,又有主观因素
D.人生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个人所处的历史时代
35.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对教育事业忠心耿耿,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说明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不应向社会索取
B.精神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
C.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D.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蓝色或黑色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直接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非选择题(共3题,30分,其中36题8分,37题12分,38题10分)
36.材料:业内专家认为,“除了供水成本普遍上涨,水资源费也有上调理由,对北京越来越稀缺的水资源,有必要投入更多力量进行保护和涵养,同时遏制低效用水甚至滥用水的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北京市上调水资源费的理由。

(8分)
37.“十二五”规划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我国的收入分配开始从“国富”转型到“民富”。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此时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执政理念又向前迈了一个大步。

有学者评论,“民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从长远看,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区域差距,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战略转变。

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从“国富”到“民富”的认识。

(12分)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保障民生的意义。

(10分)
吉林省延边二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政治理科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北京市上调水资源费的理由。

(8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分)北京市上调水资源费的决定,正是充分考虑供水成本上涨、水资源稀缺和存在浪费用水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

(2分)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发展。

(2分)制定合理的反映北京市水资源状况的用水政策,有利于更好地节约、保护和涵养水资源。

(2分)
37.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从“国富”到“民富”的认识。

(12分)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从“国富”到“民富”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我们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

经过党和国家的努力,从“国富”到“民富”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A C A C C A A D C A B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0
B D
C
D B A A D A A C A A C D
31 C 32 D 33 C 34 C 35 C
38.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保障民生的意义。

(10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等,为惠及民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是对群众路线最好的践行。

②价值观具有导向驱动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惠及民生系列做法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体现了维护保障人民利益的正确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