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训练【配套新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一先秦至秦汉时期—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训练【配套
新教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现青铜器,长江中
下游出现良渚文化有祭祀的玉器,北方的草原又出现了以打制精细石器为主的新石器
文化。
这些文化特点的出现,反映出(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B.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C.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发展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2、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农业是其主要生产部门。
当时的农业生产中( )
A.土地完全借助井田制进行管理
B.主要的生产工具有骨器和青铜器
C.主要农作物种类有粟稻黍麦等
D.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3、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
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有
“绌周王鲁”“素王改制”的汉儒公羊学的孔子,也有“人心唯危,道心唯微”的宋明理学
的孔子。
这反映了( )
A.儒学的地位不断巩固
B.孔子思想具有时代性
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中华文化的多元共存
4、下图是商朝至秦朝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文字写法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字的演
变特征。
促成这一演变的根本因素是( )
秦朝统一的完成 B.
C.杰出人物的贡献
D.国家组织能力增强
5、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
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
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这些
做法( )
A.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加强了中央集权
6、下表为先秦时期对“百姓”一词的记载,据此可知( )
C.百姓的词义演变体现时代变迁
D.族群认同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
7、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这一观点( )
A.意在表明夷夏有别观念
B.开启了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C.有利于文化认同的构建
D.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进程
8、秦朝时,人烟稠密的中原等地区授田标准是一户百亩,甚至更少。
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其授田没有限额,而且税田的租率也较中原为低。
这表明秦朝( )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中原经济逐步衰退
C.注重边远地区的开发
D.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9、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对比分析汉代地方行政时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最像样的还该推汉代。
在汉代由郡太守县令自行辟属(任用掾属),官阶上下相隔不远,三年考绩一次,升迁机会优越,故行政效率也因之提高。
该论述说明了( )
A.汉代重视构建制约地方的用人体制
B.汉代郡守用人权利不受中央节制
C.汉代建立了比较灵活的用人机制
D.汉代采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
10、西汉时期对开发边疆的移民,大司农会组织农耕并提供补给,政府还实行假民公
田和赋民公田等制度。
到东汉,大司农将发展农业的主动权交给了地方政府,豪族在开发农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批流民和欲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豪强地主。
这一变化( )
A.改变了传统“重本轻末”思想
B.推动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C.加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
D.弱化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基于此,商鞅不仅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而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的旧俗,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一旦成年必须分家。
秦军士兵的主体是农民,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农、军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努力达到立功受爵的共同目的。
秦国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如何发展农业、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问题,而且也从制度上解去了人才选拔、政治上下流动的重大问题。
经此改革,秦国的政治、经济等文明因素的发展程度迅速超过先发的魏、齐、楚等国,成为华夏体系的第一大国。
——编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的“农战”思想内涵及其指导下的变法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农战”措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2、【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大一统”是对理想中的以“天子”为核心的“天下”秩序的高度概括。
“大一统”观念是在中国传统天下观和服事制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主导着中华大地的人群从分散走向凝聚,不断壮大,“滚雪球”一样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主导着疆域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国”一词,也由最初指称狭小的“王畿”,秦汉以后指称以“郡县”代称的中原地区,也像“滚雪球”一样拓展,最终在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成了多民族国家——清朝的代称。
可以说,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所有政权和人群对“大一统”理想的持续追求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分分合合、人群不断凝聚、疆域持续凝聚拓展,为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中国最终由传统王朝国家发展为近现代主权国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材料二
秦朝以来,“天子(皇帝)”成为“大一统”天下秩序的权力核心。
废分封立郡县的举措使“中国”(中原地区)有了凝聚为一体的趋势,不仅使“中国”成为“大一统”观念具体实践的核心区域,而且拥有“中国”并继承和发展“大一统”政治秩序成为评价后世王朝是否为“正统”的基础标准。
“大一统”观念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是学界普遍的认识,其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高度评价。
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秦、汉、隋、唐、明等为代表的农耕王朝的“大一统”观念依然具有局限性,清朝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曾经对前代的治理思想和实践做过如下评价:“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
……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雍正皇帝可谓,点出了农耕王朝“大一统”观念共有的显著弊端,这或许也是北魏、辽、金、元、清等非农耕王朝之所以持续推动多民族国家中国不断发展并最终底定于清代的深层次原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大龙《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多民族国家中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与局限。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现青铜器,长江中下游出现良渚文化有祭祀的玉器,北方的草原又出现了以打制精细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文化。
”,可以看出黄河上游、长江中下游以及北方的草原地区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遗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A项正确;无数据的对比,不能得出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的状况,排除B项;自然环境会影响文化的发展,但是不能“决定”,排除C 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特点,未涉及家国一体,排除D项。
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奴隶制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是其主要生产部门,其主要农作物种类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C项正确;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但当时并非全部土地都借助井田制管理,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主要生产工具是骨器和石器,青铜器农具较少,排除B项;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D项。
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孔子形象,B项正确;儒学地位、市民阶层取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同一个人物孔子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并非多元的文化形成共存,排除D项。
故选:B。
4、答案:B
解析:图片文字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这根本上是由于文字的功能,即文字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工具,使用频繁,所以出现这种变化,B项正确;ACD都是促进文字演变的一个方面的原因,不是根本因素。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措施并不是在实践重农抑商,排除A项;“杜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是否减轻了农民负担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
故选D 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百姓”一词最初指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贵族,后来泛指平民,这一变化体现了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的演变,故C 项正确;“国人”在先秦时期指居住在城郭中的居民,与居住在城外的“野人”相对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商周政权的统治理念是以民为本,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族群认同,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材料提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干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可知这些人物出生距离远,但是都是在中国行事,合乎礼节,这有利于文化认同的构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这些人物出生距离远,但是都是在中国行事,合乎礼节,并非表明夷夏有别,排除A项;材料只是孟子的观点,并不能说明其开启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排除B项;材料只是孟子的观点,并未提到别人的实践,排除D项。
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没有授田的限制,并且税率较低,有助于吸引民众垦荒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C项正确;秦朝的官方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古代经济重心长期在北方,而且从题目当中无法推出中原经济逐步衰退,排除B项;无法通过一地的人地关系推出秦朝人地矛盾得到缓解,排除D项。
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汉代由郡太守县令自行辟属”可知,汉代地方官员有一定的用人权力,说明汉代用人机制比较灵活,汉代建立了比较灵活的用人机制,C项正确;材料说明汉代地方官员有一定的用人权力,中央政府并不是制约地方的用人机制,排除A 项;根据“三年考绩一次”可知,郡守用的人需要参加考核,并不是不受中央节制,排除B项;汉代主要通过察举制来选拔官吏,排除D项。
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西汉时大司农会组织农耕并提供补给到东汉时,大司农将发展农业的主动权交给了地方政府,豪族在开发农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豪强势力的发展,大批流民和自耕农纷纷投靠豪强地主,从而加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行为会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重,排除B项;弱化了对地方政府的
控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11、答案:(1)内涵:农战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农民能安心农业生产,国家才能对外攻战。
举措: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小家庭政策;奖励耕战。
(2)作用: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了旧宗法制度的瓦解;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解析:(1)内涵:根据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可知商鞅认为农战是国家兴盛的重要保障,只有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国家才能集中精力进行对外战争。
举措:根据材料“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而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的旧俗”,可知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同时实行强制分家制度,推行小家庭制度,以此增加国家税收,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农、军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努力达到立功受爵的共同目的”,可知商鞅变法推广兵农合一的政策,通过当兵、务农来奖励爵位,体现了奖励耕战的措施。
(2)根据材料“解决了如何发展农业、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问题”,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而且也从制度上解去了人才选拔、政治上下流动的重大问题”,可知商鞅变法从制度上加速了传统贵族政治的解体,打击了旧的宗族势力,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兴起。
12、
(1)答案: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所有政权和人群对“大一统”理想的持续追求;“大一统”观念。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为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素养。
根据材料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历史背景可知,多民族国家中国得以形成的原因为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所有政权和人群对“大一统”理想的持续追求和“大一统”观念。
(2)答案:特点:皇帝成为“大一统”的权力核心;废分封立郡县的举措使中原地区凝聚为一体;“五方之民”演变为“华夏”(中国)与“夷狄”的二元结构;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
局限:强化“华夷中外之分”。
解析:根据材料“‘天子(皇帝)’成为‘大一统’天下秩序的权力核心。
……‘大一统’观念
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是学界普遍的认识”可得出大一统思想的特点。
根据材料“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雍正皇帝可谓点出了农耕王朝‘大一统’观念共有的显著弊端”可知,大一统思想的局限是强化“华夷中外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