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天下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
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 . “周公……立七十一国”
B .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 .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 . 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2. (2分) (2016高一上·赣州月考) “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
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A . 废分封,设郡县
B . 设立中朝和外朝
C .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 实行行省制度
3. (2分) (2018高一上·蒙城月考) 我国古代的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 监察权力
B . 中央集权
C . 专制皇权
D . 对农民的控制
4. (2分) (2017高三上·大丰开学考) 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A . 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 . 《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 . 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D .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5. (2分)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①江南制造总局②开平煤矿③上海发昌机器厂④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6. (2分)(2016·庐江模拟) 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有()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款项数目总额
清政府210项18亿银元:赔款借款占61%;实业借款占28.7%
北洋政府633项15.56亿银元:军政借款占64.4%;实业、教育借款占35.5%
国民政府108项28亿银元:军政借款占86.77%;实业、教育借款约占8.26%
①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的主体②为近代工业发展筹集部分资金
③北洋时期款项最多、数额最大④列强对华经济渗透的手段之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7. (2分)(2019·南昌模拟)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促进表格中华资企业快速增长的因素是()
时间厂数(家)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
1913年698330,824,000270,717
1920年1759500,620,000557,622
A . 政府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B . 南京国民政府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
C .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D .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8. (2分) (2018高一下·成都期中) 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 . 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 . “大跃进”运动遍及城乡
D . 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9. (2分)《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
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
”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A . 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B . 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C . 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D . 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10. (2分) (2018高二下·江门月考) 下表内容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史实的推论。
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 . A
B . B
C . C
D . D
11. (2分) 1920年冬,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
为此,列宁在后来采取的措施是
A . 采用余粮收集制
B . 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
C . 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D . 实行固定粮食税制
12. (2分)(2017·山东模拟) 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的影响在于()
A . 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 . 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 . 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 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64分)
13. (19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魏书·任城王传》
(1)请写出三个政权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写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写出三点得5分)
(4)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并简述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5)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14. (5分) (2017高三上·庄河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20世纪是个极端的年代,“这个世纪激起了人类最伟大的想象,同时也摧毁了所有美好的设想”。
他创造性的提出“短促20世纪”的概念,并把它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大灾难时期、黄金年代和“天崩地裂”时期(70年代初期以后到90年代初)。
英国哲学家伯林:“我的一生——我一定得这么说一句——历经20世纪,却不曾遭逢个人苦难。
然而在我的记忆之中,它却是西方史上最可怕的一个世纪。
”
西班牙人类学家巴诺哈:“在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安安静静地生、幼、老、死,走过一生,没有任何重大冒险患难——与20世纪的真实事迹……人类经历的种种恐怖事件之间,有着极为强烈显著的矛盾对比。
”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史论结合)。
15.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大。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丞相的相关评述是否正确?请阐述理由。
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两代中枢机构的两次大循环,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是否正确?请阐述理由。
16. (15分)(2017·山西模拟)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
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
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
材料二: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
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
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
……(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巴战争、两伊战争造成地区灾难的共同原因。
(3)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频发的亚洲局部战争给我们什么反思?
17. (10分) (2018高一下·綦江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明太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海盗勾结,颁布了不准民间私自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禁令。
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大量失业,有的开展武装走私,加入“倭寇”队伍。
隆庆帝即位时,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
1567年,隆庆帝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
开关”。
此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
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
从1567年到1680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等
史料二: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
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
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无法运出。
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
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皇家的重要财源。
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入粤海关的船舶附加税为3%,雍正六年(1728年)增加到10%。
“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尽成焦土”。
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
——摘编自王询、许晓冬《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关”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州十三行的主要职能,并加以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64分)
13-1、
13-2、
13-3、
13-4、
13-5、
15-1、
15-2、
15-3、
16-1、
16-2、
16-3、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