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枣强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君臣”不能说成“臣君”,“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
在古代中国,这一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 B.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关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D.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君臣”、“父母”等体现的是沿革的尊卑贵贱关系,这一关系是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体现,所以本题答案为A 项。
“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关系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这一观念没有关系,故可以排除B、C两项;D项不能说明“君臣”关系,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2.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状态,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此观点是从哪一角度论述的? ( )
A.革命史观 B.文明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认为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由材料中“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状态,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的信息可判断出这一观点是从全球史观角度论述的。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史学史观•新史观•全球史观
3. 19世纪80——90年代中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 9世纪40——50年代签订的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
A.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 B.割让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C.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D.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之列强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阶段过渡到资本输出阶段,这是与前一阶段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均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侵华方式的变化
4.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原因是 ( )
A.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理解“美国式的共和国”。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式的共和国”指的是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A项和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也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政治体制
5. 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
”该“匪区”应该是( )
A.国民党统治区 B.农村革命根据地
C.陕甘宁边区 D.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准确的时空意识。
由“1934”排除C项和D项;由材料“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
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等信息可判断出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
6. 1938年3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
”这里,蒋介石 ( )
A.认为时空因素是胜利的根本 B.效仿中共全民族抗战路线
C.暴露出消极抗战的思想 D.表达了持久抗战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体现的是持久抗战的思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其他三个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抗战路线
7. 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中最突出的是 ( ) A.《共同纲领》的贯彻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D.基层民主选举的普遍推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准确的时空意识。
“《共同纲领》的贯彻落实”是在1949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在1954年,“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的普遍推行”是在20世纪80年代,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口号,按其出现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拥护第一部新宪法②造反有理③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时空意识。
“拥护第一部新宪法”是在1954年,“造反有理”是文革期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在1949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在1978年,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 )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多边外交战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信息。
由材料中“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的信息可判断出,这最有可能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0.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1971年,我们的第一批记者随亨利·基辛格进入毛的中国。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会见毛泽东和周恩来,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
”这里的“新时期”指的是 (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
C.中美两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理解准确的时空意识。
想、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后,故排除B项;C不符合史实;D项是在1979年。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11. 公元前5世纪,古雅典戏剧《俄狄浦斯王》中有一句台词说:“你是国王,但我们双方
的发言权无论如何应该平等。
因为我也享受这种权利。
”这反映在当时雅典 ( )
A.提倡民主成为风尚 B.君主制度受到质疑
C.人民主权未能得到保障 D.社会追求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雅典的民主制度。
古代雅典不是君主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项;古代雅典的民主是奴隶制民主,并不是追求人人平等,故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雅典戏剧中对民主的追求,故提倡民主成为当时的风尚,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希腊•古代雅典民主制度
12.《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这表明罗马法 ( )
A. 维护平民利益
B. 保护私有财产
C.袒护贵族特权 D. 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材料体现不出其他三个选项。
考点: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罗马法•罗马法的内容
13.《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利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上述材料反映出作者的核心主张是( )
A. 维护各州的权利 B.争取民族独立
C.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体现了作者不想继续维持当时“权利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也就是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原则
14. 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是由三个宪法性法律文件构成的,“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该宪法 ( )
A. 并未建立真正民主制度 B.是君主派的胜利
C.具有不完整性和妥协性 D.强调分权制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法国确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是共和拍的胜利,故B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材料“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的是1875年宪法具有不完整性和妥协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
15. 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
A. 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制 B.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是宪法规定国王、议会两院以及国民的权利,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C、D两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普鲁士宪法
16. 马克思于1871年撰写的《法兰西内战》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学说。
这场“法兰西内战”的影响之一是 ( )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B.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C.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坐 D.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知识。
材料中的法兰西内战指的是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雨1875年,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结果,故B项错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指的是苏俄,故C项错误。
考点: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影响
17.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 )
A.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获得“面包”与“和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故B项错误;实现共产主义和建立苏维埃共和国是十月革命的最终目标,故A、C两项错误;由材料中的“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信息可知,这一愿望应该是获得“面包”与“和平”。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结果
18. 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以及美国在全球的扩张行为,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这反映了 ( )
A. 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 B.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C.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D.美苏两国逐渐转向对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时空意识。
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是铁幕演说,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美苏势均力敌,故B项错误;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逐渐转向了对抗,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关系
19.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
A.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50年代中国坚持一边倒,倒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与苏联是合作关系且均与美国是对抗的关系,到60、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70年代的时候,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据此分析可知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国际关系
20. “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白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乡,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
”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 )
A.占领德国 B.建立北约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提出杜鲁门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调动和运用知识。
材料“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白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乡,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体现的是马歇尔计划,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21.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下列因素对这一趋势有推动作用的是 ( )
①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②中国的崛起和不断强大
③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④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成为经济打过、中国的崛起和不断强大以及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等因素推动这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不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 )
A.商鞅变法 B.1861年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3.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
A.宋神宗急功近利 B.宋神宗动摇不定
C.宋神宗反对变法 D.宋神宗软弱无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信息。
“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这说明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摇摆不定,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4.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意在“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措施是 ( )
A.青苗法 B.市易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信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体现的是市易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
25.英国学者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白由的运动。
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宗教改革,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
所以A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宗教改革•因信称义
26. 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 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体现的是农民地位的提高,而
这一变化得益于1861年改革中对农奴人身自由的解放,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农奴制改革•改革内容
27. 造成右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午战争的取胜 B.1889年宪法的颁布
C.“殖产兴业”的政策 D.军事工业的刺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时空意识。
甲午战争的取胜是在1895年,故A项错误;1889年宪法的颁布和材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军事工业的刺激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产兴业”,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28.《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严重 B.改革了封建政治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知识。
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也没有改革了中国封建政治体制,故可以排除A、B两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意义
29. 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市场上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 )
A.休养生息政策 B.仁义为本原则 C.民族团结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市场上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说明中外交流频繁,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唐代社会生活•唐代对外政策
30.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 )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
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文大意“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尖刻伤人。
’”此内容核心反映了“礼”的思想,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31.《拿破仑日记》载:“1804年5月18日。
宣布法国改帝制……。
只要你们相信这一称呼有益于国有利于民,我就承受。
我将把关于世袭的权利法律交国人讨论。
”右图是法兰西第一帝国国旗中图案。
这说明 ( )
A.法兰西第一帝国打着人民的旗帜疯狂对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