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


[1]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家”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___)
(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

(_______)
(3)这则文言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来写的。

(________)
(4)这则文言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________)[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2. 文言文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惠)。

孔君平(诣指)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


[1]在上面的“________”上把这篇短文补充完整。

[2]文中括号里的汉字哪个合适,在原文中用√标出来。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乃:__________
示:__________
[4]文中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内阅读。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 ),薰以桂椒,( )以珠玉,饰以玫瑰,( )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1.这则寓言的题目是“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薰以桂椒薰:____________________
饰以玫瑰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椟: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 )龙,钩以写龙,凿( )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 )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2]解释题目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你喜欢的三个寓言故事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古文阅读。

陈晋之读书法①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

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

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④良为得法⑤云。


(注释)①本文选自《扪虱新话》,题目为编者自拟。

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

③癖:毛病。

④陈贤:对陈晋之的美称。

⑤良为得法:甚得读书之道。

⑥云:语气词。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只画一处)
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岁计有余者岁:_____________
(2)然旋读旋忘旋: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良为得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yù)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蚌方出曝( )
A.bào B.pù
(2)强秦之为渔夫也( )
A.wéi B.wèi
(3)两者不肯相舍( )
A.shěB.shè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句中的“雨”作动词用,是下雨的意思。

( )
(2)“渔者得而并禽之”句中的“禽”同“擒”,是捕捉、抓住的意思。

( )
(3)“以弊大众”中的“弊”意思是问题、毛病。

( )
(4)“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句中的“恐”意思为害怕、恐慌。

( )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内容,仿句填写。

例:鹬蚌相争,渔翁并擒。

_______相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

5.苏代对赵惠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这样讲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按照原文填空。

叶公子高好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_____________ 。

叶公见之,_____________ ,失其魂魄,____________ 。

是叶公非好龙也,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与理解。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瞳子:瞳仁。

[1]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____) A.戏弄 B.演戏 C.玩耍,游戏
(2)不然(____) A.不错 B.不对 C.不像
[2]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你用现代的话写一写。

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会更明亮呢?”
徐孺子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杨氏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那么他的回答智慧在哪里呢?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言文阅读。

钟毓兄弟小时,值①父昼寝②,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③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④饮而不拜。

既而⑤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值:碰上。

②昼寝:白天睡觉。

③托寐:装睡。

④会:指钟会。

⑤既而:过了一会儿。

⑥成礼:完成礼仪。

[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

(1)故事中的“兄弟”指的是钟毓和钟会。

(______)
(2)故事中的兄弟二人都偷偷喝了酒。

(______)
(3)根据文言文的用词规律,“因共偷服药洒”中的“因”可以扩为“因为”来理解。

(______)
(4)联系上下文,“既而问毓何以拜”这句话前面省略了问话人“父亲”。

(______)
(5)兄弟二人的做法,肯定有一个人是对的,有一个人是错的。

(______)[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其父时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托寐以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四岁那年,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词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通古人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古文阅读。

人生小幼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②,长成已③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④,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释)①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题目为编者自拟。

②专利:专注集中。

③已:同“以”。

表示时间、方位等界限。

④《灵光殿赋》:即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创作的一篇赋。

⑤坎壈:困顿,不得志。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解释。

(1)固须早教,勿失机也(____)
A.坚固的 B.一定
C.坚决地 D.同“故”,因此
(2)十年一理,犹不遗忘(____)
A.温习,复习 B.道理,义理
C.治理,管理 D.理睬,理会
[2]说说下列解释对应文中的哪个句子。

但是,人难免会有困顿的时候,即使在青少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应该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岁时学习和二十岁以后学习,会有什么不同?请用原文作答。

作者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说明什么?
(1)七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岁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作者观点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
A.要在年轻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B.少年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C.如果年少时学习被耽误了,到年老时也无法补救了。

D.学习的正确态度是:年少勿失良机,年老不可放弃。

12. 阅读《孔子论学》,完成练习。

“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②。

”“温故③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④之,不亦说乎⑤。


——(选自《论语》)
[注释]①行:行走。

②焉:在其中。

③故:旧的知识。

④习:复习⑤说:同“悦”高兴、快乐。

[1]请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说_____(shuō yuè)②矣_____(yǐài)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时可这样停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用以上句子选自《论语》。

《论语》记录的全是孔子说的话。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过的内容经常练习是愉快的事。

D.孔子通过以上句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3]读了以上文段,你得到的启示是:学习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13. 品词析句子。

(1)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读上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句的含义。

说一说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外拓展阅读。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__________)
(2)破之(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