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智林中学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2013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1)问君何能尔? 。
(陶渊明《饮酒》)()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子曰:“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选考题
请从下面所给的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答题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人题内的小题,小得选做,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回家
【美国】彼得·哈米尔
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欢快地准备去佛罗里达·劳得达尔度假。
他们的纸袋里装着三明治酒,在第三十四街搭上了长途汽车。
当纽约那灰暗阴冷的春天在他们的背后悄然消失的时候,他们心中渴望的是金黄的海滩和滚滚的海潮,
车子经过新泽西时,年轻人注意到车上有个人像被“定身法”定位似的一动不动。
这个人就是文戈。
他坐在这几个年轻人的面前,风尘仆仆的脸色像张面罩,叫人猜不透他的真实年龄。
他身上穿着一套朴素而不合身的褐色衣服,手指被香烟熏得黄黄的,嘴里好像在嚼着什么东西.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
深夜,汽车开到一家名叫霍华德·约翰逊的饭馆门口停下。
除了文戈之外,大家都下了车。
年轻人对他感到诧异起来,都在试图想象他的生活:说不定他是个船长;说不定他是和妻子吵架了才跑出来的;他也可能是个回家的老兵。
当大家都回到汽车上时,有个女孩坐到了文戈的身边,跟他搭讪起来。
“我们正要到佛罗里达去,”姑娘爽朗地说, “您也去那儿吗?”
“我不知道。
”文戈说。
“我从来没有到过那地方,”姑娘说, “听说那儿很关!”
“是的。
”他低声说。
他脸上的表情让人觉得,他似乎在努力忘记一件他极不愿想起的事情。
“你在那儿住吗?”
“我在杰克逊维尔海军军部那儿住。
“喝点酒吗?”她问.
文戈笑了笑,接过酒瓶猛喝了一口。
向她表示谢意之后,他重新又恢复了沉默。
过了一会儿,文戈晃着脑袋打起瞌睡来。
姑娘回到了原来的那几个年轻人那边去了。
第二天清晨,当他们醒来的时候,汽车已经停在了另外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的门前。
这次文戈下车进饭店了。
先前和文戈谈话的那姑娘一再请他跟他们一起用餐。
年轻人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如何在海滩上露营,文戈却显得有些拘谨。
他只点了一杯黑咖啡,心神烦乱地抽起烟来。
当他们回到汽车上,姑娘再次坐到了文戈的身旁。
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痛苦地、缓缓地对她说起了自己的心事。
他在纽约的牢房里度过了四年,现在正要回家去。
“你有妻子吗?”
“不知道。
”
“怎么会不知道?”她吃了一惊。
“唉!我在牢里写信给妻子,对她说: ‘玛莎,如果你不能等我,我理解。
”我说我将离家很久。
要是她无法忍受,要是孩子们经常问她为什么没有了爸爸——那会刺痛她的心的,那么,她可以把我忘却而另找一个丈夫。
真的,她算得上是个好女人。
我告诉她不用给我回信,什么都不用,而她后来也的确没有给我写过信。
三年半了,一直音信全无。
“那么,你现在回家,她也不知道吗?”
“是的,”他难为情地说, “上星期,当我得知我将提前出狱时,我写信告诉她:如果她已改嫁,我能原谅她,不过要是她仍然独身一人,要是她还不厌弃我,那她应该让我知道。
我们一直住在布朗斯威克镇。
等一会进了镇子
,你们就可以看到一棵大橡树。
我告诉她:如果她要我回家,就可以在树上挂一条黄手绢,我看到了就下车回家。
假如她不要我去,那她完全可以忘记此时,手绢也不要挂,而我也将继续往前走。
”“喔唷,”女孩叫了起来,“喔唷。
” 姑娘感到十分惊奇,并把事情告诉了伙伴们。
文戈拿出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照片给他们看。
距布朗斯威克镇只有二十里了,年轻人赶忙坐到右边靠窗的位置上,等待着那大橡树扑入眼帘。
文戈心怯地不敢再向窗外观望。
他重新板起了一张木然的脸,似乎正努力使自己在又一次的失望中昂起头。
只差十里了、五里了,车上一片静悄悄。
突然,所有的年轻人都从他们的座位上站起来,高呼着,喝彩着和叫喊着,还跳起舞来,最后在胜利和欢腾中挥舞着紧握的拳头。
人人都这样高兴,唯独文戈坐在那儿,不知所措,凝望着那棵橡树。
橡树上挂满了黄手绢,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
那些美丽的黄手绢好像微风中飘扬着的一面面欢迎他的旗帜。
在年轻人的呼喊声中,老囚犯慢慢从座位上站起身,走下汽车,径直往家里走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老囚犯文戈回家的故事。
这个故事本来平淡无奇,但是在作家的精心安排之下却情节曲折、紧张,极富幽默意味。
B.小说先写三个小伙子与三个姑娘乘公共汽车去海边,对他们的情况写得相当细致;接下去才开始注意到主要人物文戈,还在妄加猜测,慢慢吞吞,这使情节有些拖沓。
C.小说中多处写到文戈的外在表情常常是冷漠的,一言不发的,有时是平静的,然而其内心世界却波涛汹涌,起伏激荡。
D.女孩听了文戈的话后,接连两次发出“喔喔”的叫声,主要是旅途无聊,女孩才去找文戈搭讪,此时听了故事觉得意外而惊讶。
E.文中并没有多写文戈的过去,尽管他的犯罪事件可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作家还是把着眼点放在了未来。
文戈能否被家人接受呢?这是整个故事中矛盾的焦点。
(2)车上的那群年轻人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他们有什么意义?(6分)
(3)小说安排了数百条黄手绢迎风飘扬的场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4)小说以“在年轻人的呼喊声中,老囚犯慢慢从座位上站起身,走下汽车,径直往家里走去”结尾,可是有人认为结尾应该再加上一段关于文戈回家后与妻子团聚的描写。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
薛之砚
10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2006年,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
“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
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
”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
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从2005年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一一何泽慧。
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
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
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
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
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
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
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
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
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
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
1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
1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组的组建。
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
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
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
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2011年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
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
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
一块是1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06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爰国奋进”。
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
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何泽慧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过研究工作,因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B.何泽慧为世人所知,是因为她的丈夫是在中国有着鼎鼎大名的钱三强,另一个原因是从2005年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
C.1943年,因为身在德国无法与家人联系,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让他代自己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他们也从这封短信开始了自己美好的姻缘。
D.何泽慧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些歌词当初就是写来赞颂何泽慧的。
E.本文运用平实的语言,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描写了何泽慧在求学、家庭、工作、生活方面的事迹,表现了一位老一代科学家的绝代风范。
(2)何泽慧在科学上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列举。
(6分)
(3)何泽慧的一生是朴素的,她的朴素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6分)
(4)有人认为,“对国家的挚爱”是何泽慧这代人成名成家、令后人仰慕的重要原因。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11.答案:(1)A,“对这种奔波颠沛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错误。
D.“ 辞藻丰富华丽”错应是“朴素平易”
(2).变化:①步行时代,翻山越岭②乘车时代:窄而陡的山路——柏油马路——高速公路——铁路。
(3分) 对比手法,以从棣花到西安过去落后的交通、经济状况与现在发达的交通、经济状况作对比,突出改革开放后从棣花到西安的交通、经济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讴歌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3分)
(3).①抒发了棣花人因家乡迅速发展而自信、自豪的情怀。
(1分)②表达了棣花人民要改造家乡的理想与决心。
(2分)③只有好的政府、好的政策,才有发展的机遇。
(2分),引用这诗句升华了主旨。
(1分)
(4)贾平凹的散文极少写重大的政治题材和社会生活题材,即使写也往往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2分)这篇《从棣花到西安》,从作者的创作意旨来说,是写给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然而贾平凹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文章里,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诸如“改革开放”、“新农村”、“党的政策”等政治性语言,但却不显山、不露水、发自内心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自己家乡棣花到省城西安距离的不断缩小,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
(2分)文章中的“步行———公路———铁路———高速”的发展与变迁.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线索和文眼“从从棣花到西安,从西安到棣花”,正是这个时代发展与变迁的最好见证。
(2分)隐含在文字背后的委婉含蓄,浓郁深厚的 恋乡情结,使本文极具情趣美,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
(2分)
12.实用类
(1)答案:AD( B. “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错,原文是因为它们一样能给人带来美感。
C. 体现了钱学森粗犷而而任性的一面。
E. “完美无瑕”错,作者也写了钱学森不近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B[用错对象,“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
14.C[A项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的情况”“的问题”等);B项两面与一面照应不周;D项关联词语序不当,应把“由于”放到句首。
]
15.D(根据空间和时间顺序排序。
③①⑤句是写窗外由远及近的景色,其中①⑤两句的衔接点是“芦苇”。
⑥④②句写临近黄昏时的景象,其中⑥句“暮色深了”与④句“晚云显得分外绯红”紧密衔接。
)
16.(5分;理由答出一条给1分,超过2字以上不给分)
①日本核辐射目前对我国未构成威胁
②碘盐中碘含量很低,不能防辐射
③过量食用碘盐对身体有害无益
④我国食盐产量供大于求,不会短缺
⑤我国食盐多为井矿盐,不会被污染
17.(6分;内容贴切2分,语意对比2分,句式与示例相同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