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理解
1. 古文阅读。

《伯牙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

”钟子期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___________的来历。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


2. 阅读小古文,完成习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我欲之楚(_________)②将奚为北面(__________)
③吾马良(__________)④此数者愈善(________)
[2]翻译
①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______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言文阅读。

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游:_________ 尝:_________
[2]解释句子。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王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内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文中用___的方法叙述两人学弈的态度。

[2]用文中的话说说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再做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虎以为然,故送与之行_________________
(2)兽见之,皆走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_______________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
①余闻之也久
②非复吴下阿蒙
[2]下面加下划线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言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

)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虎熟视久之熟:(_________________)
(2)虎亦卒去卒:(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的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曝喙箝舍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蚌方出曝:________
②不肯相舍:________
[3]文中矛盾对立的双方及其表现是________,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

[4]依据本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的对错。

①“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以上朗读节奏划分正确。

()
②文中鹬和蚌对话的语气有威胁的意味.它们彼此以对方弱点相威胁。

()
③这个寓言是战国时楚国的苏代给楚王讲的一个故事,楚王听了这个故事,打消了攻打赵国的念头。

()
④这个寓言的寓意是:自相残杀的结果是任何一方都不会占到便宜,获利的是第三方。

()
[5]鹬和蚌在那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训练。

鲲①鹏②之变
北冥③有鱼,其名为④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⑤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⑥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⑦。

——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
(注释)
①鳃(kūn);传说中的大鱼。

②鹏:大鸟的名字。

③北冥(míng):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

冥,通“溟”,指海。

④为:叫作,移为。

⑤为:变为,成为。

⑥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⑦若垂天之云: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若,好像。

垂,通“陲”,边际。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鹏之背(bēi bèi),不知其几千里也。

[2]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出鲲鹏奇特的形象。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砍掉树干剩下来的树根,即“树墩子”。

②耒:即“耒耜(s ì)”,古代耕地用的农具。

耜用来翻土,耒是耜的把。

[1]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兔走触株——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②而身为宋国笑——古义:(_____)今义:(_____)
[2]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②青之枝,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③止,饯④于郊衢⑤,抚节⑥悲⑦歌,声振林木,响⑧遏⑨行云⑩。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讴(ōu):歌唱。

②穷:穷尽。

③弗:不。

④饯(jiàn):以酒食送行。

⑤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⑥抚节:按着节拍。

⑦悲:悲壮。

⑧响:声音。

⑨遏:阻住。

⑩行云:飘浮的云。

乃:于是。

谢:认错。

[1]“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反”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

[2]“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这里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薛谭“辞归”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反”又是因为
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言文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下列各项中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学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

B.不耻下问,要虚心向所有人学习。

C.触类旁通,学习要讲究方法。

D.不畏艰难,学习要迎难而上。

13. 阅读与思考。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

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

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

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若云兴霞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恒自梢至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尤善丹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求之必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_____________”;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_____________”。

1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1)谏:____________
(2)三旦:____________
(3)善哉: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
A.习惯早晨锻炼。

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

D.引起吴王注意。

[4]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补充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人→______→______→蝉
[5]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
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5. 读文言文《不鞭书生》,完成后面的习题。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

吏系①得一夜行人。

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

”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注释]①系:抓。

②致:达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乱:_______;②云:_______;③鞭:_______;④释:__________ [2]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故事,你认为王安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韩娥善歌
昔韩娥东①之齐,匮(kuì)②粮,过雍(yōnɡ)门③,鬻(yù)歌④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lì)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⑧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jù)⑨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biàn)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发之。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②匮:缺乏。

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

④鬻歌:卖唱。

⑤:中梁。

⑥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

⑦逆旅:客栈。

⑧曼声:拖长声调。

⑨遽:立刻,匆忙。

⑩抃:拍掌,两手相击。

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

厚:很多。

赂:赠送财物。

发:送走。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去(已经)
B.既去(离开)
C.忘向之悲也(方向)
D.左右以其人弗去(没有)
[2]“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__________,这个故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联系资料袋中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资料袋:本故事出自战国列御寇的《列子·汤问》,与本故事相关的成语有: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

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这里的“子”指的是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________
[3]这三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谈了学习方法,谈了________谈了与人沟通的气度。

18. 文言文阅读。

日攘①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或②告之日:“是非③君子之道。

”曰:“请损⑤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⑥已⑦。

”如知其非义⑧,斯⑨这⑩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
①攘(rǎng):窃取,偷。

②或:有人。

③是非:这不是。

是,这。

④君子:此指品行端正的人。

⑤损:减少。

⑥然后:表示接着前一个动作(情况)之后。

⑦已:停止。

⑧非义:不符合道义。

⑨斯:就。

①速:马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是非君子之道是:_________ 道:_________
(2)以待来年然后已已:_________
(3)斯速已矣斯:__________
(4)何待来年来年: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告之日:“是非君子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度”的含义。

“先自度其足”的度______________
“吾忘持度”的度__________________
“宁信度”的度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