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若:“苏报案”一百年祭解读

合集下载

苏报案解读

苏报案解读

苏报案自唱民族、讲公理、羞亡国、求独立之宗派出,而思潮之所鼓荡,风声之所趋驰,遂如急湍迅流,浸人脑际。

此盖国民之大幸,而政府之不幸也。

自此一原,遂造出满清无数之变幻风云,以求打消此派之尾闾,而为保全其家产计,始焉变旧法,继焉行新政。

惟其变之也无善因,故其行之也无良果,愈经营,愈狼狈,愈压制,愈激昂,而革命之先声,独立之影响,愈有一日而千里之势。

由是野蛮之政府,计穷力尽,乃转求其所以异我者而芟锄之,而苏报一案于是乎出世。

吾不意革命舞台中,乃有此如火如荼之新活剧也。

奇哉异乎!以一报馆,六党人,积极而震动全球,无端孕出此一大交涉,清廷不能强索,满奴不能反噬,遐迩闻其事,妇孺识其名,一切官者、民者、新者、旧者、腐败者、文明者,齐注目而观此案之结果,验此案之前途,奇哉苏报!异哉党人!(甲)苏报案之原因专制政体为国民之疫神,故欧洲无不死之专制,以其为国民害也。

乃长命之专制,其戾气独钟于俄罗斯、土耳其与满清。

在土耳其之衰落,俄罗斯之内乱也,其民皆抱一不自由毋宁死之雄心,而专制之满清为此惧矣。

以为俄、土之专制,制其同种也,而为害乃如此,则以异族而制中原,其将来之为害,不且什百于俄士乎;故不惮瞻前顾后,易其温和笼络之手段,而为阴险暴厉之方计,欲杜渐以防微,宁杀一以儆百耳。

否则,彼之萃一国之精神,以购一二党人之性命,而劳此全狮搏兔之力者,何为也哉!虽然,彼既夺主人之财产,必不肯甘心而还奉之主人,而主人之子若孙,有怀大志,图光复者,又乌得不钳制之。

彼自为谋,曾何足怪。

所异者,苏报自高谈革命提倡独立以来,其排击满人,轰震民志者,殆非一日,乃虽有关系于满洲之前途,而此案独发泄于吕海寰之小传。

则清官亦知独立为不可无之义,清廷亦知革命为所必有之时,不过清官以攻及其身,暴露其恶,急不能耐,而出于此耳。

积羞成怒,积怒成仇,欲雪吾仇,必张吾势,而又自虑其直接之难也,于是不得不委曲运动,而间接以清廷捕党人、封报馆,借题发挥,以成此案。

苏报案

苏报案

《苏报》案创办于1896年的《苏报》,设在上海英租界四马路,原本是一家以日本政府为背景的小报,文字陈腐,内容庸俗。

1900年,因亏损过多转售于衡山人陈范。

《苏报》在陈范的经营下,由变法而保皇、由保皇而革命。

1902年,南洋公学发生退学风潮,《苏报》开辟“学界风潮栏”,支持学生的反抗斗争。

爱国学社成立后,《苏报》与之约定,由学社方面给《苏报》提供论说,《苏报》每月赠学社百金。

1903年5月,陈范正式聘请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革命派著名宣传家章太炎、邹容参与编撰。

改组后的《苏报》思想更为激进,一时成为上海革命派的喉舌。

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的《苏报》“放言革命,不遗余力”,而且版面编排活泼新颖,备受进步青年欢迎。

《〈革命军〉序》、《驳〈革命驳议〉》、《读〈革命军〉》、《康有为与觉罗君的关系》、《客民篇》等论文从不同角度揭露清政府卖国残民的反动本质,批判康有为攻击革命的保皇谬论,淋漓尽致,铿锵有力。

文章作者不顾清朝王法,直斥“载湉小丑、未辨菽麦”,指清政府为“野鸡政府”,认封建统治者为“四万万同胞不共戴天之大仇敌”,并且总结历史经验,援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先例,大声喊出“革命宣告殆已为全国所公认,如铁案之不可移”。

这些言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少爱国青年因此走上革命道路。

这自然引起了清政府的极端仇视。

清政府视《苏报》为眼中钉、耳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

但是,由于《苏报》在租界出版,又挂有外商招牌,一时下不了手,只得从长计议。

6月21日,两江总督魏光焘派候补道俞明震专程到上海,和上海袁树勋一起,密谋罗织《苏报》案。

俞抵沪后,拜会《苏报》馆主陈范,约见吴稚晖,想让《苏报》改变腔调,或是迫使报馆革命党人闻讯即逃。

然而,革命党人根本不买帐,《苏报》照样倡言无忌,于是俞、袁加强与租界当局交涉。

6月29日上午,中西警探闯进《苏报》馆,出示捉人牌告,将帐房程吉甫捕去。

6月30日上午,西警探包围爱国学社,章太炎主动就捕:“余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

苏报案

苏报案

(三)苏报案1. 案情概述《苏报》于1896年创建于上海,创办人胡璋(1848-1899)是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画家。

《苏报》在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注册,主笔邹詜。

《苏报》“初立主变法,颇为读者欢迎,嗣复中于康、梁学说,高唱保皇立宪之论,时人多以康党目之。

” [5]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学界风潮”出现,《苏报》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点,及时增辟“学界风潮”专栏,在言论上加以同情和支持,无形中成为鼓动学潮的旗手。

从此《苏报》的言论转趋激烈,行文中更逐渐流露出民族感情和仇满思想。

次年四月十七日,在《敬告守旧诸君》一文中,《苏报》首次出现正式倡导革命的言论,称“居今日而欲救吾同胞,舍革命外无它术,非革命不足以破坏,非破坏不足以建设,故革命实救中国之不二法门也。

”同年五月,邹容《革命军》、章炳麟《驳康有为书》出版,《苏报》为文披介。

为《革命军》的介绍有如下的评论:“其宗旨专在驱除满族,光复中国,笔极犀利,……若能以此书普及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国当兴也勃焉。

”清廷对此极为恼火,认为“此书逆乱,从古所无”,“务令逆徒授首,不使死灰复燃”。

于是政府决定对《苏报》采取行动,“复有《苏报》刊布谬说,而邹容所作《革命军》一书,章炳麟为之序,尤肆无忌惮”,所以政府饬令查禁密拿。

因华官在租界内拘提中国犯人,其拘票须经领事副署,并由捕房协拿,因此在江督魏光焘的命令下,江苏巡抚恩寿同候补道俞明震赴上海,会同上海道袁树勋向领事团交涉副署拘票。

起初各国领事以案犯为国事性质,坚持不允,后达成协议:“所拘之人,须在会审公堂由中外官会审,如果有罪,亦在租界之内办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闰五月五日,“苏报案”起。

会审公廨交请巡捕房执行,中西警探多人到《苏报》馆拘拿案犯,章炳麟、邹容等七人相继被捕。

巡捕房按往例将案犯章炳麟等送至会审公廨,闰五月二十一日,由谳员知府孙士鏻和陪审员英领署翻译迪理斯(B. Giles)会同审讯,清廷的律师是古柏(A.S.P. White-Copper)和哈华托,章、邹等请律师博易(Harold Browett)和琼斯(Loftus E.P. Jones)为其出庭辩护,使清吏甚为惊异。

这个女子用一生,向世人揭露被掩盖60年的可怕真相,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个女子用一生,向世人揭露被掩盖60年的可怕真相,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个⼥⼦⽤⼀⽣,向世⼈揭露被掩盖60年的可怕真相,震惊了整个世界!2018年12⽉13⽇,南京⼤屠杀81周年。

1937年12⽉13⽇,⽇本军队攻破南京城,开始了长达40多天灭绝⼈性的⼤屠杀,30万⽣灵惨遭杀戮,这⼀举动在⼈类⽂明史上留下最⿊暗的⼀页,从此以后,⽇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曾经,⽇本民智未开时,鉴真东渡传佛法,从服饰到书籍,从⽂字到⽂化,中国对⽇本⼈的影响不可谓不⼤,但后来,谁也⽆法否认⽇本给中国带来了巨⼤创伤。

《⼆⼗⼆》剧照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近代中国,却有⼀段未曾得到公正对待的历史,施暴者不懂反思,只是⼀味的否认、篡改史实,随着岁⽉流逝,许多真相在西⽅世界渐渐被淡忘。

但世界华⼈永远不会忘记,⽽中国⼈除了铭记于⼼,还要感谢那个勇敢的华裔⼥⼦张纯如,是她写下英⽂版《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屠杀》,让全世界都看到了那场惨案——南京⼤屠杀。

那是⼀段令中国⼈痛彻⼼扉的记忆,⼀场屠杀,多少⼈失去了⽗母、亲⼈,多少⼈备受摧残,只能带着伤痛默默前⾏,那些逝去的⼈没有墓碑、名字,30万这个数字成了他们统⼀的称号。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数鲜活⽣命的垒叠,年轻的张纯如带着对历史、⽣命的敬畏,开始了⼀场寻求真相,书写历史的征途。

冷暖⼈⽣《⼥⼉张纯如》完整视频01家族遗传的历史感张纯如祖籍江苏淮安,家中是书⾹门第,祖⽗张铁军,抗⽇国军将领,曾任台湾中华⽇报总主笔。

⽗母都是哈佛博⼠,⽗亲张绍进写了专著《量⼦场论》,在美国学术界挺有影响⼒的,母亲张盈盈从事⽣物科学研究。

1968年3⽉28⽇,张纯如在美国普林斯顿⼤学⾥出⽣,⽗母从《论语》:“从之,纯如也”给她取名“纯如”,寓意“和谐美好”。

虽然⼀家⼈定居美国,但⽗母那颗爱国之⼼从未变,他们与当地华⼈⼀起办了中⽂学校,母亲是第⼀届校长。

她记得,⽗母的谆谆教诲,“作为中国⼈,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濡⽬染,张纯如对那个遥远的地⽅愈加好奇,于是经常跟在⽗母⾝后,追问⼀切关于中国的事。

透过律师制度看《苏报》案

透过律师制度看《苏报》案
20 0 9年 2月 ( 第 9 总 8期 )
大 众 商 务
Po lr Busne s pua i s
No. 2009 2,
( mua i ey NO. 8 Cu l t l , v 9)
透过 律 师制 度看 《 报 》 苏 案
杨 玉 明
( 夏银 川 市 兴 庆 区 检 察 院 , 夏 银 川 7 0 0 ) 宁 宁 5 0 1
名 外 国 律 师 博 易和 琼 斯 。 审 理 过 程 中 , 告 律 师 和 被 告 律 师 多 次 交 锋 , 原
在 法 庭 上 展 开 了 激 烈 的 辩 论 , 告 律 师 代 表 清 政 府 步 步 紧 逼 , 告 律 师 原 被
律知识 ,诉师” 一职 业便产生 了。通过各种来源 的资料显示 , 古代 , “ 这 在 诉 师 往 往 虚 构 事 实 , 倒 是 非 , 唆 诉讼 , 串 通 胥 吏 从 中 牟 利 。有 学 者 颠 教 或 称 :在 传 统 的 社 会 里 面 , 师 素 来 受 人 轻 贱 , 们 的 形 象 … … 是 贪 婪 、 “ 讼 他 冷 酷 、 黠 、 诈的 , 善 于播弄是 非 , 倒黑 白, 词辨饰 , 人之 利 。 狡 奸 最 颠 捏 渔 ”因 此 ,诉 师 ” 冠 以 “ 棍 ” 不 雅 称 呼 , 见 社 会 对 “ 师 ” 蔑 视 。 因 其 “ 被 诉 的 可 诉 的 笔如刀 刃能杀人 , 以又被称为 “ 笔吏 ” 春秋 郑国 的郑析 替人词 诉 , 所 刀 。 以 法 以 断 闻 名 于 世 , 却 被 认 为 是 “ 两 可 之 说 , 无 穷 之 辞 ” “ 是 为 但 操 设 ,以 非 , 非为 是 , 非 无 度 , 不 可 E 变 。 所 欲 胜 因 胜 , 欲 罪 因 最 。从 根 以 是 可 l 所 ”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苏报案是一桩至今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它发生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它主要产生于苏州,苏州是中国传统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清朝朝廷重要的政治中心,内部政治环境十分复杂。

苏报案始于1880年,当时苏州传来一则呼叫中官处理“报案”的报道。

报案是苏州单独出现的一种负面现象,主要是指一些当地的民众和官员之间的矛盾升级,出现暴力闹事等情况。

报“案”本身就是当时地方官员为了保护官员的安全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此事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轰动,苏州的报案一度成为全国各地的议论焦点。

在中央皇帝顾问批准之后,苏州和奉贤两地的官员组成“报案团”,先后经过苏州、奉贤两个地方,终于在1881年9月17日到达北京,在皇帝清廷下先后向其上报案。

苏报案的实施使地方政府继续实行“报案”机制,通过严格提案、审判等一系列清廷机关施行的制度,对报案对象进行严格审查和查处。

经过苏州报案后,实施“报案”制度的地方政府更加尊重和依赖于中央的清廷,严格执行中央的政策,维护中央一统的统一。

苏报案事件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之前,中央官员对地方官员的控制程度比较松散,他们很少介入地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地方官员可以自由地把持权力,实施各种政策。

但苏报案后,中央官员的控制力度明显上升,清廷纪律、政令及协议也显得更加明显,地方官员也不得不根据中央的政策权威而行事。

通过苏报案的实施,中央的统一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对当时的中国整体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

总之,苏报案事件既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一次有重要影响的政治运动,它表明当时中央朝廷实施了有力的管控措施,使地方政府更加尊重和依赖中央,明确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中央朝廷的政治权力,为后来清朝建立实施统一国家政策创造了基础。

因此,作为一次历史事件,苏报案的意义非同小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清朝政治环境的复杂程度,并为清朝整体政治局面的变化和朝廷的政治环境的调整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苏报案”浅析——新闻自由:不懈的追求

“苏报案”浅析——新闻自由:不懈的追求

58“苏报案”浅析——新闻自由:不懈的追求郑天子(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121000)摘 要:“苏报案”发生于1903年,这一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

从这一年起,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革命思想逐渐取得舆论的主动权,革命的思想开始取代改良主义并成为主角,中国的思想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苏报案”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案件,也是清朝末年最大的一次文字狱,一贯被学界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苏报案”在中国新闻史上意义重大,体现了人们对新闻自由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苏报案”;新闻史;新闻自由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8-0058-01一、“苏报案”的始末“苏报案”发生于清朝末年,是当时震惊中外的案件,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炮舰打破了中国长时间的封闭状态,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许多个沿海城市变成了通商口岸。

上海城内也出现了租界,被人们称作“国中之国”。

外国人在租界除了带来中国人从来没有见过的商品和技术外,还带来了中国从未形成的媒体——报纸。

1896年6月,在上海公共租界,一个叫胡璋的人创办了第一份报纸——《苏报》。

该报开始没有什么特别,是一种格调低下的小报。

该报几经转手落到陈帆的手上后,报纸经过改版,更贴近当时的政治生活,迅速成为一家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列强的枪炮不断袭击着中国,在重重压力之下,原本高傲自大的清朝政府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探索一条变革图新的道路,于是朝廷开始兴办新学,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些掌握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的新型人才。

对于一些新事物持鼓励态度,报纸就是受益者之一。

从此,上海滩办报纸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内容也变得十分丰富,报纸的发行量也直线上升。

政治改革家和革命家在早期活跃的报纸上发表讲话成为一种潮流。

当时的南洋公学,学生思想比较激进,学校越打压,学生闹得越凶,逐渐演变成学潮,《苏报》抓住了这个社会热点,开办学界风潮栏目,连载这次学潮的发展和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新闻史——名词解释

新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苏报案”1903年6月,从日本回国的青年革命家邹容出版了一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随后《苏报》发表了章士钊、章太炎等的一系列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章士钊《读《革命军》》,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从而引起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恐慌。

章太炎1903年6月发表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并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帝为“载湉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成为直接导火线。

清政府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邹交给清廷审判,但遭到了租界当局的拒绝。

7月15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苏报》)为被告,洋人做法官的特殊审讯开始。

最后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癸丑报灾”1913年(农历癸丑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接军事胜利之便,把国民党诬指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对国民党系统报刊及其它异己报刊大肆摧残。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

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抱人大批被捕被害,因而在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敦煌进奏院状》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有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

“树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到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

《张允济断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张允济断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张允济断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张允济断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优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注释】①牸(zì)牛:母牛。

②庵:小草屋。

【试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牛孳产至十余头( )(2)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 )(3)将之诣妻家村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以衫蒙其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C.老母如其言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D.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4.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连用,这两个成语形容。

【参考答案】1.(1)孽:繁殖(生育)。

(2)左右:下属(身边的人)。

(3)诣:到……去(前往)。

2.C3.(1)你自#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 end#己有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呢?(2)(张允济)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位种葱的老太太,(她)盖了小草屋看守葱(“道”“守”“和”一老母种葱者”的定语后置结构,句意通顺即可)。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
意义
“苏报案”是一件著名的事件,它发生在1987年2月19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苏报案是指当时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苏联祥云上报告给党中央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和整风运动。

事件是由苏联祥云向党中央提供了大量文件,其中包括他在中央政治局任职期间收集的有关中央的秘密文件和一些敏感的文件,把这些文件拿到会议上,这些文件中揭露了党内的腐败和权力滥用的情况,内容严重震撼了全体党员。

苏报案的发生,引发了一股沉重的打击腐败的浪潮。

在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开展了反腐败的行动,加大了对腐败分子的打击力度,各地展开了宏大的反腐败运动,全国上下都在谈论改革开放。

苏报案的发生,也为改革开放带来了很大的鼓励。

它强调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强调以改革开放为主旨,突出了维护党纪政纪,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从而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实施。

苏报案的发生,也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教育了我们要在改革开放中维护党的纪律,坚持调整经济社会结构,严格依法治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们的目标,带给我们对改革开放的全新思考和审视。

总之,苏报案的发生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使人们认识到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需要以法治国家的思想为改革开放的准则,维护党的纪律,坚决反对腐
败,坚持科学发展。

因此,苏报案也成为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面旗帜和行动指南,引导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
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苏报案”是中国历史上妇女反迫害和反贫困斗争的著名典型案例,指的是1930年苏台英历经19日的不屈斗争,终于以司法公正和深切的正义战胜强大的高压形势,最终将残酷强暴者绳之以法,获得迫害者正义惩罚的经历。

苏报案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一场妇女反迫害的浪潮,提醒人们将反迫害的运动和斗争从当时男性的特权中解放出来,同时让妇女们发现了自己的权利可以得到保障和拥有。

此外,苏报案还为反贫困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同时激励了当时的苦难群众更加勇敢地表达他们对反对迫害的诉求、坚持正义。

总而言之,苏报案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展示了人们对反迫害和反贫困斗争的无限勇气和意志,也彰显了政府和社会对反抗压迫和平等斗争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苏报案名词解释新传考研

苏报案名词解释新传考研

苏报案名词解释新传考研
《苏报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情节。

在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在苏州游玩时,发生了一起偷窃案件,后来通过调查和审讯,案件得以揭露。

这个案件的揭露和解决,引出了小说中后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发展。

在考研中,《苏报案》可能作为文学名著中的一个典故或者是
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被用作考察考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
解读能力。

考生需要对《苏报案》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事件发
展等方面有所了解,并能够将其与文学作品、文学史、文学批评等
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综上所述,《苏报案》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典故,可能会在考研中作为文学名著或文
学史的考察内容出现。

考生需要对其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苏报案名词解释近代史

苏报案名词解释近代史

苏报案名词解释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指中国历史上自清朝末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的历史时期。

此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体制及封建思想的衰落阶段,新式资本主义经济及思想文化的兴起则成为当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推进力量。

“苏报案”是指发生在1911年的“苏州报界事件”,当时清政府建设苏州报,以展示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但总督马宗乐津等官员阻挠,导致数位官员被捕和被迫自杀,引发了民众的激烈抗议。

最后,体制上的改革与变革在民众的压力下受到了推动,而民众的反抗行为也为今后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近代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转折点。

清朝的衰落及其后的以宪法政治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政体,中国的经济结构也从传统的农耕体系转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多国的关系也有了质的飞跃。

进入20世纪,中国实行“新政”,以全新的程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现出现代化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趋势。

从上面可以看出,“苏报案”在近代史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推动中国历史从封建体制进入宪政体制,激发了社会变革的运动,加强了中国人民的社会意识,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这场事件的发生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近代史上,“四大皆空”的变革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四大皆空”是指清政府因受欧洲列强和日本威胁而识破封建体制而发起的一项彻底性变革,它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政治上取消了帝制,改为立宪制度;经济上开放外贸,以资本主义的形式发展;军事上改革兵费;文化上发起洋务运动,推行近代化,向西方学习技术。

由此可见,“苏报案”与“四大皆空”变革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这些变革把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思想、新技术、新兴经济体制和完善的政治体制的社会,从而实现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转折。

综上所述,《苏报案》与“四大皆空”的变革对中国的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
意义
苏报案是指1898年9月26日,浙江武康县苏某报告杭州江东公安局局长陈永良,苏某家中被私自办法劫持1人,被称为“苏案”。

苏案发生后,引起当时中国人民的极大震动,并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苏案的根源在于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外国势力逐渐侵略中国。

1898年,日本宣布侵略浙江武康县,并在邻近地区设立公安局,苏某正是被公安局在其家中办法劫持的其中一个受害者。

发生苏案后,中国社会有关方面特别是正确宗教部门,迅速采取措施保障苏某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其中包括在古都杭州展开围堵行动,甚至在当地集结了200人的社会建设力量,也受到了很多社会团体的支持。

苏案发生之初,外国主宰势力内心还是没有意识到苏某被劫持的严重性,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中国社会的强烈抗议时,才开始重视苏案,最终日本政府不得不放人。

苏案的经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影响和重要意义。

首先,苏案体现了中国社会在抗击外国侵略方面的团结一致,从而警醒着日本以及其他侵略者。

其次,苏案事件促使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反侵略运动。

苏案后,政府做出了积极的决策,把社会维护起来,以抵御外国入侵。

总而言之,苏案发生的影响横跨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也为后来的中国反侵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报案”的经历,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在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都处于动荡的时刻,生活水平低下,社会动荡,政治衰落。

1917年10月10日,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政治宗教变革苏报案(The Su Incident),在北京宋庆龄苏家庭举行。

发生苏报案的根源可以归结为政治无能、经济萧条以及中国古代教会的不断拖累。

中国政治上的腐败暴力和无能,使社会日趋动荡,蒙古部队介入宫廷让宫廷政治更加腐败;经济上,民不聊生,农民被灾荒连年折磨,政府拖欠工资;文化上,宗教古板老土,由于政治宗教的统一,宗教控制过于僵化,宗教发展受到极大的压制。

苏报案的发生引发了中国的政治宗教变革,开启了近代民主宗教的先河。

报案不仅改变了中国教会的社会结构,推进了中国教会的民主化;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发展,加强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释放了民间宗教活动的潜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苏报案按照中国汉字意思,即“诉说案件”,是宋庆龄父母、弟弟和姊妹在北京发起的一次政治教会案件。

在1917年10月10日,宋庆龄的父亲、弟弟和姊妹联合起来给中央教会发出了书面的诉状,这就是苏报案。

这份诉状中宋庆龄父亲写道:“我们是宋庆龄家庭,经过苦心思考,想出一个重要计划,就是要推动政治宗教变革,实现教会同政治分离,以消除邪恶,赎罪,加强教会建设,改变古老的社会结构,深刻改变教会宗教,加强教会组织,建立教会民主制度,实行共同管理,建立政治民主制度和新的社会经济环境。

”苏报案的发生,引发了中国的政治宗教变革,中国迈向了近代民主宗教。

苏报案表明,宗教与政治可以分离,教会可以独立事务,实行共同管理,保护民众的权益,建立民主制度,去除古老的宗教思想,开启中国近代教会的新纪元。

苏报案刺激了中国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其影响可以透过多个层面来看待。

首先,它释放了民间宗教活动的潜能,使宗教变得开放,活跃起来。

它对中国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人们对新思想的接受,加快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903年度事件:《苏报》案

1903年度事件:《苏报》案

1903年度事件:《苏报》案1903年度事件:《苏报》案本年,一份中国报纸的命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一份身处上海租界的报纸,因为种种“过激言论”,而惹怒了朝廷;朝廷本拟如踩死一只蚂蚁般严惩报馆诸人,孰料却为租界所阻,最终不得不以原告的身份,“降尊”与作为被告的报馆诸人打了一场诡异的官司。

这场官司,日后被视作“晚清最后的文字狱”。

《苏报》是一份怎样的报纸自民国以来,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苏报案”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多。

与其不断被神化同步的,是诸多历史细节的湮没——时代不知不觉已经忘了,因高呼革命而阵亡的《苏报》,其主观本意,并不想做一份“革命报纸”……●陈范接办《苏报》,欲以文字开启民智《苏报》早期的历史,因其“本一营业性质之小报”,在上海新闻界中没有什么地位,记载甚少,已无从详查。

其创刊日期也已不可考,唯一能够确认的,是至迟不会晚于1896年。

其初始创办人名叫“胡璋”,但报纸是在驻沪日本总领事馆注册的,注册人则是胡璋的妻子日本女子“生驹悦”。

虽有“日本背景”,但早期的《苏报》在内容品质上的口碑并不好,所刊消息议论,颇为无聊,1897年还曾因刊登黄色新闻而与租界当局发生纠葛。

加之经营不善,亏损颇重,大约在戊戌政变前后,胡璋将把报纸全盘出让,由一个叫做陈范的举人买下,继续经营。

这是《苏报》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陈范系湖南衡山人,本为江西铅山知县,因当地发生教案而被罢职。

其兄陈鼎则因戊戌政变受牵连,被朝廷判处永久监禁。

陈氏由此“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遂接办《苏报》。

陈范的妹婿汪文溥也一同参与《苏报》经营,据汪氏回忆,陈范接办《苏报》的初衷是:“丁戊(1897、1898年)之际,康有为始以维新号召徒党,君〔陈范〕私谓余曰:“中国在势当改革,而康君所持非也,君盍偕我以文字饷国人,俾无再入迷途。

”于是相与在沪组织一日报,此即壬寅〔按:应为癸卯〕以言革命被祸之《苏报》也。

”如陈范这般,既呼吁改革,又不认可“改革领袖”康有为的种种主张,其实是戊戌年大多数开明知识分子的共识。

苏报案名词解释

苏报案名词解释

苏报案名词解释苏报案是指苏州报事批评社于1981年发表的《历史的伤痛》,被当局认定为“颠覆活动”,导致社长叶文洁被逮捕、社员遭到迫害的事件。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由于中央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上关于历史真相的讨论也逐渐增多。

苏报案是这种对历史的讨论的一个典型例子。

苏州报事批评社是一个由一些有识之士自愿形成的讨论小组,他们关注中国历史的阴暗面,试图通过揭示历史真相,推动社会进步。

苏州报事批评社的核心成员是一些爱国青年,他们普遍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对历史和政治有强烈的关注和兴趣。

他们通过翻阅各种历史资料,收集历史事实,揭露历史真相,尤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面非常重视。

《历史的伤痛》是苏州报事批评社的成果之一。

这篇文章从历史资料中发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些残暴的事件,如对农民的剥削、妇女的压迫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期间的冒险行为等。

文章通过具体例证和严谨的论证,试图唤起人们对历史伤痛的关注和反思,并对现实社会的改革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然而,当这篇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当局的强烈反对。

文章被指责为“颠覆分子”的行为,指责苏州报事批评社企图煽动社会动乱,破坏社会稳定。

在此背景下,叶文洁被关押,其他成员也受到了各种程度的迫害和监视。

苏报案不仅仅是对叶文洁等个人的打击,更是对舆论自由和民主政治的打压。

苏报案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对言论自由的极端限制,并认为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公开和透明的讨论。

一些知识分子和民间团体也纷纷表达了对苏报案的抗议和支持。

然而,尽管苏报案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局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也引发了中国社会的一次真诚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这次事件,人们认识到历史对社会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是那些被政府官方合理化的历史。

这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苏报案的名词解释意在介绍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通过了解苏报案,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舆论环境和政治形势,对中国历史上的言论自由问题有更准确的认识。

《苏报》案

《苏报》案

《苏报》案《苏报》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起著名案件,涉及到清政府、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的较量和斗争。

1903年,中国正处于清政府的统治之下,民族危机深重。

此时,《苏报》在上海出版,以其鲜明的革命立场和犀利的言论,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然而,这也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觉和打压。

6月,《苏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学界风潮》的文章,披露了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列强镇压学生运动的消息。

这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许多人对清政府表示不满和愤怒。

不久之后,清政府密谋逮捕《苏报》的编辑和印刷人员,并派兵包围了《苏报》的印刷所。

然而,这一行动并未成功,因为印刷所的工作人员及时得到消息并采取了防范措施。

面对清政府的打压,《苏报》并未退缩。

相反,他们进一步加强了反清言论的力度,发表了许多揭露清政府腐败和无能的文章。

这使得《苏报》的影响力更加广泛,也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清政府并没有放弃对《苏报》的打压。

他们采取了更加极端的手段,于1904年7月正式查封了《苏报》,并逮捕了《苏报》的主笔章炳麟(即章太炎)。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反响。

章炳麟被捕后,受到了清政府的残酷迫害和折磨。

然而,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立场。

在狱中,他写下了许多诗文和文章,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清政府的强烈谴责。

《苏报》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许多革命派人士和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纷纷表示支持《苏报》和章炳麟,要求清政府释放他们。

同时,也有一些人担心这一事件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在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考虑释放章炳麟等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和妥协,1904年11月,章炳麟被释放出狱。

《苏报》案至此告一段落。

虽然《苏报》案最终得以解决,但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开始崛起,人们开始意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并开始寻求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道路。

同时,《苏报》案也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新闻媒体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允若:“苏报案”一百年祭

<TD
class=text15 valign="top" id="contenttd" style="padding:
15px;">
20世纪之初,中国报界发生了震动中外的“苏报案”。

1903年夏,在上海外国租界地区出版、由章士钊任主笔的《苏报》,因发表一系列鼓吹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文章,遭到镇压。

当时民主革命的先驱邹容出版了宣传小册子《革命军》,《苏报》除发表邹容为该书写的自序外,还刊登章太炎写的《序革命军》和章士钊写的《介绍》等文章,加以推荐和宣扬。

6月29日《苏报》又发表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革命”的主张,并直呼光绪皇帝为“载?小丑”,指责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

就在该文发表的当天,外国租界当局应清朝政府的要求,拘捕了章太炎和邹容,随后又查封了《苏报》。

当时清政府极力主张杀害章、邹二人,但租界会审公廨迫于舆论压力,初审时判决他们终身监禁,第二年又不得不改判章太炎三年、邹容二年徒刑。

屈指算来这件事距今已百年挂零了。

这是中国报业史上一场令人难忘的文字狱。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专制统治,从不允许有任何“犯上作乱”的言论出现。

他们大兴文字之狱,动辄加害敢于说话的文人,此举尤以明、清两朝为甚。

近代报业在中国出现以后,封建统治者视之为洪水猛兽,极尽控制、压制之能事,“苏报案”的出现正是广大民众和进步文人同封建统治者冲突、较量的一个突出事件,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字狱实施于报界最早、最为典型的案件。

自“苏报案”以后,中国社会经过了多次变革,历史在不断前进。

可是涉及报界的文字狱却依然绵绵不绝,甚至不断推陈出新,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即使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后,知识界仍然无法摆脱种种精神枷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宝剑随时都会掉落下来,把人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从批《武训传》、反“胡风集团”,到“反右运动”,哪一项不和报刊有关、哪一次不让办报人无限惶恐、无比颤栗?而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月,这种文字狱的深度、广度和烈度,更是创历史之最、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然,同样是文字狱,其表现形式古今以来是大有不同的。

一般来说,20世纪中期以前,文字狱的实施者总是明目张胆地维护本阶级的政权和少数人的私利,表现上很少掩饰,往往是赤裸裸地、直截了当地镇压或封杀。

而20世纪中期以后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各种各样的文字狱往往都打着“革命”的旗号,用的是“人民”的名义,实施的方法也往往借“群众”之手,由这样那样的“群众”发难,把打击目标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而骨子里呢?维护的并不是真正的民情民意,只不过是某些人的个人权威或私利而已。

自命为九五之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这点上一切文字狱的实施者其实都是相通的。

内在相通而外在相异,这就增添了问题的复杂性。

在过去,民主和反民主的营垒分明,一旦出现了“苏报案”这样的文字狱,群情激愤,舆论哗然,于是实施者的图谋往往不那么容易得逞。

而在现代,民主和反民主的营垒相互交混,压制民主者在口头上也都挂着“民主”和“人民”。

尽管反民主的程序十分明显,可是一旦假借了“人民”的名义,善良的人们就会默然认可,似乎只要符合那种被说得神乎其神的“人民利益”,举世公认的、最基本的民主程序和司法程序,统统成了可有可无的“形式”。

于是,反民主的“阳谋”就会顺顺当当地实现,受害者只能引颈就戮,旁观者只好噤若寒蝉。

“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专制主义也就在一片顺从声中得以长命百岁。

其实稍作理性思考就会明白,在现代社会,反民主必然也是反人民的,离开了基本的民主程序和手段,哪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而今随着历史的前进,文字狱也在不断翻新,其形式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特点”。

比如,媒体的言论触犯了权势者的私利,权势者往往避实就虚,来个迂回包抄之势。

言论本身无可非议,他就改而在生活或私人问题上寻找破绽,捕风捉影,给你制造个绯闻或其他丑闻来把你搞臭。

政治上无懈可击,他就改而在经济上寻找突破口,牵强附会,给你弄个贪污受贿之类罪名。

再有就是倒打一耙,声称你的文字损害了他的名誉,动用各种关系给你加上个诽谤罪。

总之,文字之狱,源自文字而又在文字之外做文章,反正叫你因文字而入狱就行。

手段并不重要,目的就是一切。

只要把你打进十八层地狱,弄你个身败名裂、妻离子散、再不能犯上作乱,这便是他们的“伟大胜利”。

中国报史上著名的文字狱“苏报案”过去整整一个世纪了,但是“苏报案”的变种还在中国大地上继续繁衍,类似的丑剧还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舞台上不时上演。

什么时候才能让它逐步消失以至灭迹呢?这是摆在我国几十万报人、几百万传媒工作者、几千万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十分沉重而严峻的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