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二单元”点面结合“专项训练阅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挥手之间
方纪
①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
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
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站住,车门打开的时候,
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②主席走下车来。
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
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
这立刻引起了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
如今,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为民族,亲自去重庆谈判。
③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
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
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
他眼睛里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
④站在前面的中央的同志们,迎上前去。
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
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
然后,他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⑤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⑥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停住脚步,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⑦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
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
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⑧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
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⑨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
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地跳动,人们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了盖地的尘沙,遮住了人们的眼睛。
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负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负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负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⑩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升到空中,然后向南飞去。
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不肯离去。
(选文有删改)
【注】:1945年8月,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民党政府迫于国内外反对内战,一致和平的舆论压力三次电邀毛主席到重庆和谈国内事宜。
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毛主席选择以身犯险,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1. 选文写了毛主席登机前的哪几个场面?
迎接主席→→准备登机→
2. 阅读第⑦⑧段,说说选文是怎样描写群众与主席互相挥别这一场面的。
3. 选文中有两处描写人群的句子很典型。
请结合加点字词,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句话表达
的情感。
A: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
接着,又停下来。
B: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
4.有人认为选文题目中的“挥手”主要是指“送别人群为毛主席送行时的挥手”,也有人认为选文题目中的“挥手”主要是指“毛主席向送别人群告别时的挥手”,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发表你的见解。
2
①最热闹的还是西北角,十来个三年级的同学正在玩“丢手绢”的游戏。
②十来人围成一个圆圈,蹲在地上,拍着手,唱着歌“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她们虽然嘴里唱着歌,眼睛却偷偷地往后瞟,生怕手绢丢在背后,自己又没有及时发现。
③一个扎蝴蝶结的小姑娘背着手,手里拿着一条花手绢,正绕着圆圈慢慢地走着。
走着走着,扎蝴蝶结的小姑娘找到了目标,把手绢轻轻地丢在一个小个子的姑娘身后,又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向前走了几步,然后猛跑起来。
小个子姑娘很机灵,马上就察觉到身后被丢了手绢。
她扭转身,抓起手绢,一跃而起,向扎蝴蝶结的小姑娘追去。
“快!快!抓住她!”“加油!加油!别让她抓住! "围圈的小姑娘都在为那两个你追我赶的小伙伴助威。
最后,小个子姑娘到底没能抓着扎蝴蝶结的小姑娘,被罚唱了一首歌。
1. 短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2. 场面描写要“点”“面”结合。
文中第段是整体描写三年级同学玩游戏的场面,这是“
”的描写;第③段则具体描写了和是怎么玩游戏的,这是“”的描写。
3. 第③段是怎样具体描写“丢手绢”的? 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前面有一个人被冻死了。
”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
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
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 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风雪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和( )
A. 突出行军的艰难
B. 衬托战斗的残酷
C. 渲染气氛的悲壮
D. 暗示结局的悲惨
2. 第三段中“将军愣了一下”的原因是,第七段“将军愣住了”的原因是。
3. 说一说,本文是怎样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
4.看戏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
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
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
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
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
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
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
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
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灯光前面来了。
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光闪闪的彩霞。
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
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馋;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
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
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女主角开始唱了。
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近在咫尺,似乎柔和而又铿锵。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
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
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
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
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
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
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
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
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
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 他就是梅兰芳同志。
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2. 请谈谈第①自然段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3. 读读短文第②——⑤自然段,谈谈作者是怎样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来描写场面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请你结合原文和两则资料链接,谈谈你对文末画“”句子的理解。
05
歌声 (节选)
露天会场。
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青凉山。
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
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
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
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
随着指挥棍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
歌声悠扬,淳朴,象谆谆的教诲,又象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
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翻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
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1. 照样子写词语。
(1) 黑黝黝: 、
(2) 隐隐约约: 、
2. 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在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
B. 往南边看,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
C. 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
D. 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是在南边。
3. 选文是对延安歌唱场面的描写。
先描写了坐落在;然后写
的场面。
4.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请你从本文中分别用“横线”画出“点”描写和用“波浪线”画出“面”的描写,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到头,向西望不到尾。
人们臂上缠着黑纱,胸前都配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语段运用了的写法,描写了的场面,在整体概括描写这个场面之后,作者抓住、、这些代表人物的和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让读者对人们此时的之情感同身受。
7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史湘云撑
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选段是围绕第话写的,运用了的场面描写方法,先整体
写,再具体写,把一个“”字,描写到了极致。
8
乌云压顶,大雨如注,水库泄洪声雷霆万钧,预警声不断······凌晨两点,大堤塌陷了。
四百多官兵闻讯赶来,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战士小刘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连长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他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伤痕累累。
语段运用了的写法,描写了的场面,在整体描写这个场面之后,作者通过对和这两个代表人物的和
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官兵们的精神。
9.焰火
①“砰——磅!”“砰——磅!”陶虎臣走一二十步,放一个,身后跟着一大群孩子。
孩子里有胆大的,要求放一个,陶虎臣就给他一个:“点着了快跑!崩疼了可别哭!”其实是崩不着的。
陶虎臣每次试炮仗,特意把其中几个的捻子加长,就是专为这些孩子预备的。
捻子着了,嗤嗤地冒火,半天,才听见响呢。
②陶虎臣长得很敦实,跟他的名字很相称,陶家炮仗店的生意本来是不错的。
他家的货色齐全。
同时,陶虎臣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
一种老式的焰火,有的地方叫花盒子。
③今年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
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时间定在八月十六。
地点定在阴城。
④这天天气特别好。
万里无云,一天皓月。
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
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
各种卖小吃的都来了。
卖牛肉高粱酒的,卖回卤豆腐干的,卖五香花生米的、芝麻灌香糖的,卖豆腐脑的,卖煮荸荠的,还有卖河鲜,卖紫皮鲜菱角和新剥鸡头米的……到处是“气死风”的四角玻璃灯,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
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
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
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⑤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陶虎臣点着了焰火了!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
⑥这种花盒子是有一点简单的故事情节的。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
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
万花齐放之后,有一个间歇,木架子下面黑黑的,有人以为这一套已经放完了。
不料一声炮响,花盒子又落下一层,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
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
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
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
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焰火。
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人,一个泥头的纸人,这人是个痢痢头,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
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向瘌痢头,瘌痢头四面躲闪,手里的芭蕉扇不停地挥舞起来。
最后一套是平平常常的。
只是一阵火花之后,“扑鲁扑鲁”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字是灯球组成的。
虽然平淡,人们还是舍不得离开。
火光炎炎,逐渐消隐,这时才听到人们呼唤:
⑦“二丫头,回家咧!”⑧“四儿,你在哪儿哪? ”
⑨“奶奶,等等我,我鞋掉了!”
⑩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本文选自汪曾祺的《岁寒三友》,题目为编者所加,选时有删改
1. 陶虎臣的绝技是,八月十六放的焰火是有故事情节的,最热闹的是,最有趣的是。
2. 读第①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陶虎臣的语言描写,可以体会到他对孩子充满爱。
B. 从“特意”“专为”等词,可以感受陶虎臣对孩子的呵护
C. 写陶虎臣放鞭炮的场面是为了强调他出色的做焰火的绝技。
D. 写陶虎臣身后跟着一大群孩子,突出他很受孩子们欢迎。
3. 读第④-⑩自然段,写出人们看烟花过程的心情变化。
→→
4. 读下面句子,注意加横线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到处是“气死风”的四角玻璃灯,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
(2) 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5. 第⑥自然段中,看到精彩的焰火,孩子们会有怎样的表现? 展开想象,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把他们的表现写下来。
10.上甘岭战役中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
①那一天,19岁的胡修道击退敌人进攻40余次。
②随着战斗不断深入,志愿军与敌军都不断增加兵力,对阵地的争夺不断升级。
志愿军将山上重要的无名高地分别编号,以便使用炮火和作战指挥。
胡修道和两名战友负责坚守3号阵地。
③拂晓,敌军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向阵地发起进攻。
胡修道生前接受采访时曾回忆,由于那时是“第一次与敌人真枪实弹地干”,自己特别紧张。
眼看敌人越来越近,随着班长一声令下,胡修道就拼命地往敌群中扔手雷。
④“直到班长抓住我的手腕,我才知道敌人被打退了。
”胡修道说,“当时弹药供给困难,这么多年,我一直懊悔自己浪费了太多弹药。
”
⑤还没等胡修道喘口气,敌人又发起猛攻。
胡修道和战友英勇还击,他们连续作战3小时,打退敌人多次进攻。
由于攻势太猛,10号阵地已经没了战斗力,胡修道和战友立即突破几道火墙,前往支援。
⑥这时,排长郭三旦也匍匐过来支援。
可没想到,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排长在胡修道眼前壮烈牺牲。
“死也要守住阵地”是排长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⑦排长牺牲了,负伤的战友又被调走,阵地上只剩胡修道一人。
⑧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敌人把坦克开了过来,几百门火炮齐射,头顶上的飞机开始狂轰滥炸。
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胡修道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拼了命地战斗。
他依靠着所剩不多的弹药,在两个阵地间来来回回地打,如狂风飞旋,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
⑨黄昏时,敌人又一次漫山遍野地挤压过来。
胡修道扔完最后一颗手雷后,抓起身边的枪,跳上阵地,大叫一声:“敌人上来了,冲啊,为战友们报仇,为祖国人民争光!”
⑩伴随着这声怒吼,周围阵地同时响起了撼天震地的喊杀声。
千钧一发之际,志愿军的大部队赶到,敌人再次溃逃,战斗胜利了。
后据前线观察哨统计,在炮兵的支援下,胡修道和战友共打退敌人进攻40余次。
= ⑪作家杨朔曾在文章《金星英雄》结尾处写道:“这个19岁的青年活生生地说明了敌人为什么在朝鲜碰得头破血流。
敌人攻不动上甘岭,更攻不动朝鲜,因为在上甘岭上,每条战线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
”
1. 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空。
(1) 遍布山野, 形容很多。
( )
(2) 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 )
2.“惊心动魄”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任意写出两点即可)
3.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文中的胡修道,最恰当的是 ( )
A. 善于指挥
B. 英勇无畏
C. 乐于助人
D. 光明磊落
4. 短文第八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整体描写了的场面,这是“面”的描写;还细致描写了的细节,这是“点”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的写法的好处是
5. 画“———”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从中我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