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xún dùn)与矛者,誉之曰:“吾(wúwǔ)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yùrù)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f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____”。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用现代文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强国梦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请写出最少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为中国少年,你现在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
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文中加点字“走”的古义是_____,今义是__________。
(2)下列各句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A、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跟着太阳跑,追赶上了太阳。
)
B、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跑到,就在大道旁渴死了。
)
C、化为邓林。
(变成了一片桃林。
)
(3)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运用了什么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甚()。
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
(1)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____________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____________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是从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理解。
钟氏之子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③。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④,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⑤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
②语:对……说。
③敕见:奉皇帝的诏令觐见。
④昼寝:午睡。
⑤托寐:假装睡着。
⑥酒以成礼:饮酒是用来完成礼节的。
咏雪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③讲论文义④。
俄而⑤雪骤⑥,公欣然⑦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⑧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⑨。
”兄女曰:“未若⑩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③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④文义:文章的义理。
⑤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⑥骤:急。
⑦欣然:高兴的样子。
欣,高兴。
然,……的样子。
⑧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小名胡儿。
⑨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⑩未若:不如,不及。
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大意,推测加点字词的正确意思。
(1)复问会:“卿何以不汗?”(_____)(_____)
复: A.回去,返回。
B.回答,回报。
C.又,再。
D.重复,重叠。
何以:A.用什么。
B.为什么。
C.怎么样。
D.做什么。
(2)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_____)(_____)
值:A.价格,价钱。
B.物和价相当。
C.值得,有意义。
D.遇到。
服:A.衣服,衣裳。
B.承当,担任。
C.信服,服从。
D.吃(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上面的小古文,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完成练习。
(1)选文(一)的两个主要人物是钟繇的儿子_______和_______。
(2)选文(一)写了钟氏之子的两件事,请你用通俗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
(3)简单分析选文(一)中两个孩子的特点。
对号入座。
兄弟俩虽然都聪明,但性格上各有千秋:_______遵守礼法而知畏惧,有忠臣的品格;______则和钟毓不一样,他有智谋、有勇力。
[4]分析选文(二),探究语言的魅力。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上面这句话概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咏雪的时间是
________,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事件是__________。
(2)选文(二)中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谢太傅认为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看法。
①“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与下落之态和盐比较接近。
②“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一种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出怎样的家庭氛围?
这些词语营造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庭氛围。
6. 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平乐( ) 翁媪( )
亡赖( ) 剥莲蓬( )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
(3)这首词描写了一个________口之家的农村生活。
他们的家境比较
________,从________就可以看出。
(4)词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一家人各具情态的________,借此表现________之美和________之趣。
7.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补全文段。
[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吾矛之利(______)弗能应也(______)不可同世而立
(______)
[3]此文段出自文言文《______________》,这则文言文意在告诉人们:
___________
[4]本文篇幅短小,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________________。
“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_。
8. 阅读生动的寓言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玄鹤①献珠
哙参②,养母至孝。
曾有玄鹤,为③弋人④所射,穷⑤而归参。
参收养,疗治其疮⑥,愈而放之⑦。
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鹤雌雄双至,各衔明珠,以报参焉。
(注释)①玄鹤:黑鹤。
玄:这里指黑色。
②哙参(kuài shēn):人名。
③为wéi:被④弋(yì)人:射手。
弋:用带绳的箭射鸟。
⑤穷:困窘。
⑥疮:伤口。
⑦之:代词,它,指鹤。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母至孝(孝顺)
B.参执烛视之(拿着)
C.各衔明珠(衔接)
D.以报参焉(报答)
[2]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表达的一项是()
A.哙参是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人。
B.有一只玄鹤被射伤向哙参求助,哙参收留并治好了它,可见他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C.在一个夜晚,哙参拿着烛火看门外,只见一只玄鹤衔着明珠,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D.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3]短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事情的起因是:黑鹤被射手射伤;
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概括)结果是黑鹤们送给哙参夜明珠做为报答。
9. 古文阅读。
含生取义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1]孟子与_______合称为“孔孟”。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欲:A.欲望。
B.想要,希望。
C.需要。
D.将要。
①鱼,我所欲也。
(______)②王林有强烈的求知欲。
(_______)
③胆欲大而心欲细。
(______)④山雨欲来风满楼。
(_______)
[3]给下列句子选择一项最恰当的解释。
(填序号)()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A.鱼和熊掌都是我想要的,两个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就只要鱼。
B.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两个不能同时得到时,我不要鱼要熊掌。
10.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加点字注音。
不耻下问(____)诲人不倦(____)岂(_____)默而识之(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意思。
士人: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___
耻:______________ 知:______________ 识: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古文阅读。
短文(一)
晏子使楚
晏子将①使楚。
楚王闻②之,谓左右③曰:“晏婴,齐之习辞者④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⑤?”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⑥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⑦?’曰:
‘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⑧晏子酒。
酒酣⑨,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⑩,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注释)①将:将要。
②闻:听说。
③左右:身边的人。
④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
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⑥缚:捆绑。
⑦坐:犯罪。
⑧赐:赏赐,给予。
⑨酒酣: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
⑩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也叫枸橘。
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
得无:莫非。
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
短文(二)
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我读完上面两篇短文共用了_____分钟,我了解到文段(一)《晏子使楚》是_______文,我一眼看到文段(二)《晏子使楚》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阅读两篇短文,我发现短文(一)和短文(二)讲到了相同的内容:楚王当着晏子的面_________。
在短文(一)中晏子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类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尊严。
短文(二)中“_____________”这句话和短文(一)中的类比意思一样。
[3]读完两篇短文,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阴险狡诈
B.能言善辩
C.勇敢大胆
D.不畏强权
12. 课内阅读。
子曰:“温___________而知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
子曰:“见___________思齐焉,见不贤而内___________也。
”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所填的词语,把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短文。
不能与不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越过,跳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尊敬,敬重。
C.为不用明焉明:明亮。
D.天下可运于掌运:转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为长者折枝/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
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
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D.孟子借此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
14.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加点的字。
(1)其子曰其:_____________
(2)其邻人之父亦云云:_____________
(3)暮而果大亡其财亡:_____________
(4)而疑邻人之父之: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1)天雨墙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家甚智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
请按要求回答。
(1)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这位邻居,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跟这位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续写100字左右的结尾说明这个人怀疑邻居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言文阅读。
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_____ (2)或告知曰________
(3)然后已_____ (4)请损之_________
[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心眼既不专一,,决不能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
[1]将短文内容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字。
谓:__________ 急: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总结上文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上述的读书方法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课内阅读。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
”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得兼”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课外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2) 兽见之皆走(____)
(3)子以我为不信(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是_____,它们都是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的一类人。
[4]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