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速室早RFCA2009年指南下
2009年ACC、AHA、HRS心电图标准化及解析指南
![2009年ACC、AHA、HRS心电图标准化及解析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66508ec6294dd88d0d26bb8.png)
2009年ACC/AHA/HRS心电图标准化及解析指南AHA/ACCF/HRS(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心律学会)这次联合颁布的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系列指南,急性心肌缺血/梗死内容解读如下。
急性心肌缺血和梗死相关的心电图改变包括:T波高尖(即超急性T波改变);ST段抬高和/或压低;QRS波群改变;及T波倒置。
目前指南建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偏移达到或超过正常值上限,可诊断为急性缺血/急性梗死。
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积极开始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是与非ST段抬高相对而言,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包含除ST段抬高以外的所有其他情况(ST段抬高程度未达标准或少于两个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或者没有明显异常改变)。
QRS形态改变反映了严重缺血/梗死区心肌的电活动异常。
体表12导联心电图能较准确地判断缺血/梗死的“罪犯”冠脉。
指南对目前应用的心肌缺血/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进行重新审定。
主要涉及内容包括:①ST段抬高和压低的临床意义;②解剖学相邻导联的概念;③ST段偏移的标准;④应用ST段空间向量确定心肌梗死区及梗死相关冠脉;⑤缺血后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⑥室内传导阻滞时心肌缺血/梗死的诊断;⑦量化QRS评估陈旧性心肌梗死范围。
一、ST段抬高和压低的临床意义冠脉闭塞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在其外膜面导联出现ST段抬高,而背离导联出现ST段压低。
建议:在缺血导联描述中使用各导联的名称,如Ⅰ、Ⅱ、Ⅲ、aVR、aVL、aVF、V1~V6导联,而尽量避免称“前壁、下壁和侧壁”导联。
但涉及到缺血/梗死区定位时,根据出现ST段改变的导联,仍可以称“前壁导联”或“下壁导联”等。
二、解剖学相邻导联的概念目前诊断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心电图标准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出现ST段抬高;V1、V2、V3导联J点处ST段抬高大于0.2mV,其余导联ST段抬高大于0.1mV。
2009ACC-AHA心衰指南
![2009ACC-AHA心衰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e1f7f03de80d4d8d15a4f54.png)
治 疗 目标 - A、B 和C 期的合适目 标 - 重新确定适宜的护理 级别 方法 - 临床关怀机构/ 护理 院 - 特殊措施 · 心脏移植 · 长期使用正性肌力药 物 · 永久机械支持 · 试验性手术或药物
图1 心衰进展分期/ 各期推荐治疗。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EF :射血分数;FHx CM: 心肌病家族史;HF :心衰;LV:左心室;LVH :左室肥厚;MI :心肌梗死。
例如,患者存在 - 高血压 -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 糖尿病 - 肥胖 - 代谢综合征 或 患者 - 使用心脏毒性药物 - 有FHx CM
心衰
C 期 有结构性心脏病,曾 有或现有心衰症状。 D 期 存在需要特殊干预 治疗的顽固性心 衰。
B 期 有结构性心脏病,但 无心衰症状或体征。
结构性 心脏病
例如,患者存在 - MI 病史 - LV重构,包括LVH 和EF 降低 - 无症状性瓣膜病
Ⅱa类
1.对于临床状况发生变化、经历了临床事件或已恢复或者接受了可能显著影响心功 能的治疗的心衰患者,可重复检查EF及心脏重构的严重程度。(证据水平:C)
Ⅱb类
1.连续测定BNP以指导心衰治疗的价值尚未明确。(证据水平:C)
治疗(A期)
1.危险因素的控制 2.早期发现心脏的结构性异常
治疗(A期)
治疗(C期, LVEF减低的患者)
Ⅰ类
8.对有心脏骤停、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室速病史的患者建议植入ICD作为二 级预防。(证据水平:A) 9.对LVEF≤35%、长期接受最佳药物治疗情况下NYHAII或III级、预期能以较 好状态存活1年以上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或心梗后至少40天的缺血性心脏 病患者,建议植入ICD作为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证据水平:A) 10.对LVEF≤35%、窦性心律、最佳药物治疗情况下NYHAIII或非卧床的IV 级、心脏收缩不同步(QRS间期≥0.12秒)的患者,应置入有或无ICD功能的 CRT,除非存在禁忌证。(证据水平:A) 11.对有中、重度心衰症状的患者,若能监测肾功能和血钾,则建议加用醛固酮拮抗 剂。男性患者肌酐应≤2.5mg/dL,女性≤2.0mg/dL;血钾应< 5.0mEq/L。在无法监测血钾和肾功能的情况下,使用醛固酮拮抗剂的风险可 能超出获益。(证据水平:B) 12.对于接受ACEIs、 β -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最佳治疗情况下中重度症状的美国 黑人心衰患者,建议联用肼屈嗪和硝酸酯类药物以改善预后。(证据水平:B) (新增)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2009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2009](https://img.taocdn.com/s3/m/8dea54ccbb4cf7ec4afed0e7.png)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2009(初稿)China Guidelin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 preliminary draft)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编写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制定前言1.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成人发生SCA最常见原因为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其他包括创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等非心脏性原因。
小儿发生SCA的主要原因为非心脏性的,包括呼吸疾病(如气道梗阻、烟雾吸入、溺水、感染、婴儿猝死综合征),中毒(包括药物过量),神经系统疾病等。
SCA表现为4种类型,即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无脉室速,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和心室停搏,其中VF最为常见。
如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VF的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心室停搏的复苏成功率仅为1%左右。
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包括通过胸部按压建立暂时的人工循环,通过电除颤转复VF,促进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恢复自主呼吸。
CPR可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
BLS主要是指徒手实施CPR,包括ABCD 4个步骤,即开放气道(A,airway),人工呼吸(B,breathing),胸部按压(C,compression)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电除颤(D,defibrillation)。
OSAHS治疗指南2009
![OSAHS治疗指南2009](https://img.taocdn.com/s3/m/2066e2db360cba1aa811da23.png)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和外科治疗指南(2009)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咽喉组定义(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通常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病症,并可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Ⅱ型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
呼吸暂停(apnea)是指睡眠过程中口鼻气流停止(较基线水平下降≥90%),持续时间≥10 s。
低通气(hypopnea)是指睡眠过程中口鼻气流较基线水平降低≥30%,并伴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下降≥0.04,持续时间≥10 s;或者是口鼻气流较基线水平降低≥50%,并伴SaO2下降≥0.03或微觉醒,持续时间≥10 s。
定义(二)呼吸努力相关微觉醒(respiratory effort related arousal,RERA)是指未达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标准,但有≥10 s的异常呼吸努力并伴有相关微觉醒。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是指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单位:次/h)。
呼吸紊乱指数(respiratory disturbance index,RDI)是指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低通气和呼吸努力相关微觉醒的次数(单位:次/h)。
诊依据断一、OSAHS诊断依据患者睡眠时打鼾、反复呼吸暂停, 通常伴有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障碍等症状,可合并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或脑卒中、Ⅱ型糖尿病等。
多道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AHI≥5次/h,以阻塞性呼吸事件为主。
如有条件以RDI 为标准。
二、OSAHS病情程度和低氧血症严重程度判断依据OSAHS病情程度和低氧血症严重程度判断依据见表1。
RFCA指南修订版
![RFCA指南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2c153b87c24028915fc3ae.png)
(1)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并快速心室率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速、典型房扑和正常心脏室速呈反复发作性者
(3)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速、典型房扑和正常心脏室速合并有心动过速心肌病者
(4)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速、典型房扑和正常心脏室速有血液动力学障碍者
3.2.2.2 上腔静脉途径 很少应用
3.3 消融靶点的确定
3.3.1 最早前向心室激动点(EVA)和或最早逆向心房激动点(EAA)为消融靶点。尤其对EAA,应强调“最早”,EAA处A/V比值不定。
3.3.2 间隔旁路靶点图的特殊性
3.4 消融
3.4.1 射频功率 由于温度控制消融能更为有效的控制能量的稳定释放,减少焦痂形成的几率,故建议采用温度控制消融,预设温度为60°,功率可预设在50W。非温度控制消融时根据消融电极贴靠程度选择功率,贴靠程度主要由导管操作因素和消融部位决定。消融电极在二尖瓣环下贴靠较好,电极周围血流少、散热慢,可选择较低的功率(10~15W);消融电极在二尖瓣环上和三尖瓣环上时贴靠不紧密且消融电极周围血流好、散热快,可选择较高的功率(20-50W)。放电过程中严密监测阻抗。放电5s内未阻断旁路传导者应微调靶点位置,以尽量保证5s内阻断旁路。
3.2.1.4 投照角度 RAO 30°常用,该投照角度左室长轴展开好,易指引消融导管钩挂到二尖瓣环下;LAO 45°是重要补充,在对导管走行有任何疑问时均应行LAO 45°透视。这一透视角度有助于判断导管贴靠于间隔或游离壁,当消融导管顶端位于左希氏束下方,RAO透视下可误认为在左侧游离壁,此时如放电则将导致Ⅲ°房室传导阻滞。另外,该投照角度对消融左侧间隔部位旁路有帮助,尤其是对左侧希氏束旁旁路。
2009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疗指南更新》解读
![2009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疗指南更新》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60380f7910ef12d2af9e78e.png)
“控制源头,防治心衰”的新概念,是心血管事件链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今年的指南更新又提出,一 定要切实有效地降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今年的 ACC大会并宣称到2012年底医保患者心衰的再住 院率将减少20%。而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必须 认真切实地执行上述防治及医疗手段。 美国2009更新指南更富实用性,强调了在住院
生堡凼拄盘查垒堂生!Q旦箍堡鲞筮!Q翅垡塾垫』!螋丛鲤:堡!迪!塑:型:堡:№:!Q .内科论坛・
2009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疗指南更新》解读
吴学思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 后阶段,随着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进展和人口
续使用。
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住院心衰患者,如果之前 从未使用过能够改善预后的口服药物,建议在出院 前症状稳定时开始使用ACEI、ARB及B受体阻滞
阶段划分为从A到D的4个阶段,再一次提出了
活状态存活>1年的患者建议植入ICD作为一级预 防,以减少心脏性猝死及总的病死率”。 整合有ICD和CRT功能器械三腔起搏除颤器 (CRTD)的指征,新指南拓展CRTD的适应证条件 与CRT相同,将“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LVEF≤
35%、NYHAⅢ~Ⅳ级、窦性心律失同步者(QRS时 限≥O.12 m8)植入有/无ICD功能的CRT,除非有禁 忌证”列为I类建议。同时新增两个II a类指征:
万方数据
剂。
寿命的延长,心衰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在美国心衰
已经成为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首要原因,也是心血
管疾病医疗费用的主要支出部分,因而成为重要的 公共卫生问题。2009年3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及美 国心脏学会(ACC/AHA)联合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共
同出版了2009心衰诊疗指南更新。对2005年版的
室速消融指南解读
![室速消融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5b19613cc7931b765ce15cf.png)
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2009年EHRA/HRS专家共识解读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方咸宏近十几年来,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被证实特发性室速和室性早搏的唯一有效根治方法,且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发展和灌注消融导管等技术的出现,在近期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导管消融明显减少或消除结构性心脏病室速的反复发作。
虽然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尚需加强认识和规范化开展工作。
为此,欧洲心律分会((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EHRA)和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以及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发表关于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专家共识,于2009年6月公布。
该专家组包括来自欧美著名心脏中心的20名电生理医生。
专家们就室速的定义、导管消融适应症、消融技术、不同临床情况下消融策略和人员培训、机构要求等方面达成共识,本文就以上几方面进行解读。
一、室速的定义、机制与消融理论有关术语的定义见表1。
表1 定义临床特征临床室性心动过速(VT):根据对12导联ECG的QRS波形态和频率的分析的自发性室速。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导致血流动力学并发症而需要立即终止。
特发性室速指临床上无明显结构性心脏病时发生的室速。
室性自主节律指至少连续3个、频率>100次/分的、与心房或房室结传导无关的室性搏动。
无休止性室速指数个小时的反复干涉都无法终止的一直持续的突发性室速。
非临床室速指通过程序心室刺激诱发的、既往无记录的室速。
非持续性室速在30秒内自动终止。
可能的临床室速指根据频率、心电图或ICD问询的心电数据的自发性室速,但无12导联ECG记录到的被诱发或自发性室速。
反复的单形性室速指一直反复发作的可自动终止的非持续性室速。
持续性室速指持续时间超过30秒,或需要干预(如心律转复)才能终止的室速。
室性心动过速指不依赖心房或房室结传导的、至少3个连续室性搏动的心动过速(频率>100次/分)。
2009年ACCAHA成人心衰指南(部分)
![2009年ACCAHA成人心衰指南(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24172a60ddccda38376baf31.png)
2009年ACC/AHA成人心衰指南(部分)1. The diagnosis of HF is primarily based on signs and symptoms derived from a thorough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Clinicians should determine the following:心衰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所获取的症状与体征。
临床医生应当确定以下情况:(证据级别:C):a. adequacy of systemic perfusion; 足够的体循环灌注b. volume status; 容量状态c. the contribution of precipitating factors and/or comorbidities; 诱因和/或并发症的影响d. if the heart failure is new onset or an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disease; and是否为新发心衰还是慢性心衰恶化;以及e. whether it is associated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Chest radiographs, electrocardiogram, and echocardiography are key tests in this assessment. (Level of Evidence: C)射血分数是否保持正常。
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是评估中的关键检查项目。
2. Concentrations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or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should be measured in patients being evaluated for dyspnea in which the contribution of HF is not known. Final diagnosis requires interpreting these results in the context of all available clinical data and ought not to be considered a stand-alone test (565,566). (Level of Evidence: A)对于不清楚呼吸困难否是由心衰所致的患者,应该测定BNP或者NT-proBNP的浓度。
2009AHA心衰指南
![2009AHA心衰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62202250722192e4536f63d.png)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实践指南工作组报告国际心肺移植协会联合制订2005指南写作委员会成员Sharon Ann Hunt, MD, FACC, FAHA, Chair; William T. Abraham, MD, FACC, FAHA;Marshall H. Chin, MD, MPH, FACP; Arthur M. Feldman, MD, PhD, FACC, FAHA;Gary S. Francis, MD, FACC, FAHA; Theodore G. Ganiats, MD; Mariell Jessup, MD, FACC, FAHA;Marvin A. Konstam, MD, FACC; Donna M. Mancini, MD; Keith Michl, MD, FACP;John A. Oates, MD, FAHA; Peter S. Rahko, MD, FACC, FAHA; Marc A. Silver, MD, FACC, FAHA;Lynne Warner Stevenson, MD, FACC, FAHA; Clyde W. Yancy, MD, FACC, FAHA2009更新指南写作组成员Mariell Jessup, MD, FACC, FAHA, Chair*; William T. Abraham, MD, FACC, FAHA†;Donald E. Casey, MD, MPH, MBA‡; Arthur M. Feldman, MD, PhD, FACC, FAHA§;Gary S. Francis, MD, FACC, FAHA§; Theodore G. Ganiats, MDII; Marvin A. Konstam, MD, FACC¶;Donna M.Mancini, MD#; Peter S. Rahko, MD, FACC, FAHA†; Marc A. Silver, MD, FACC,FAHA**;Lynne Warner Stevenson, MD, FACC, FAHA†; Clyde W. Yancy, MD, FACC, FAHA††工作组成员Sidney C. Smith, Jr, MD, FACC, FAHA, Chair; Alice K. Jacobs, MD, FACC, FAHA,Vice-Chair;Christopher E. Buller, MD, FACC; Mark A. Creager, MD, FACC, FAHA; Steven M. Ettinger, MD, FACC;Harlan M. Krumholz, MD, FACC, FAHA; Frederick G. Kushner, MD, FACC, FAHA;Bruce W. Lytle, MD, FACC, FAHA‡‡; Rick A. Nishimura, MD, FACC, FAHA;Richard L.Page, MD, FACC, FAHA; Lynn G.Tarkington, RN; Clyde W. Yancy, MD, FACC, FAHA 序言(更新内容)制订诊疗实践指南的目的是,通过对特定疾病或临床状况的诊断、治疗或预防方面一系列常用措施的描述来协助医务人员作出临床决策。
回眸2009年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回眸2009年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的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c3d06cdaa00b52acfc7caf8.png)
甘 油 、硝 普 钠 或 奈 西 立 肽 静 脉 滴 注 , 主 要 目 的是 帮助 减 轻 充 血 症 状 、 缓 解 心 绞
版 相 比 , 新 指 南 修 订 处 颇 多 ,本 文 囿
于篇幅,仅介绍几个亮点 。
1 住 院心衰患者 的治疗要点 .
ACEI
( 或AR )、 1受体 阻滞 剂和地高辛 ,但地高辛的地 B 3 位 有所下降 ,从过去的 I 类降为现在 I 类 。 f a
理想 ,2 0 年美 国心衰指 南认为其不 应 09
用 于治 疗 非 缺 血 性心 肌 病 患 者 。 冠 心 病 所 致 的心 衰 称 为 缺血 性心 衰 , 患 者 大 多 有 心 肌 梗 死 病 史 , 梗 死 后 左 室 重 构 、 扩 大 且 形 状 改 变 ,导 致 进 行 性 左 室 功 能 异 常 。 人 们 认 为 , 通 过 手
一
和心排血 量 。证实容量 负荷过重后 ,应 加大 袢利尿剂剂量 ;仍无效者可加用 第
二 种 利 尿 剂 ( 托 拉 宗 、 螺 内酯 或 氢 氯 美 噻 嗪 静 脉 制 剂 )或 持 续 静 脉 滴 注 袢 利 尿
剂 。所有利尿 剂方案均 失败 时考虑超 滤 或 肾移植 ,并请 肾内科 专家会诊 。许 多
痛 、控 制 高 血压 或 改 善 血流 动 力 学 参
数 。对 低 心 排 量 综 合 征 或 同 时 存 在 充 血
和低心排 量的患者 ,考虑 使用正变力 性 药物如多 巴胺、多 巴酚丁胺或米力农 。 患者病 情稳定和容 量正 常化 后 ,应 开始或恢复使用 口服抗心衰 药物 ,未用 过 血 管紧 张 素转 换 酶 抑制 剂 ( C I AE )
ACCAHA 2009心力衰竭指南解读中国之旅
![ACCAHA 2009心力衰竭指南解读中国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affbeb4ae45c3b3567ec8b91.png)
ACC/AHA 2009心力衰竭指南解读中国之旅心力衰竭(心衰)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CVD)发展的终末阶段,是美国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首要原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2009年4月14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 2009, 53(15): e1]发表了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联合国际心肺移植学会共同发布的2009年更新版《成人心力衰竭诊疗指南》(简称《指南》)。
2009版更新《指南》融入大量心衰研究新成果,并深入评价了新的诊断方法及处理策略,为心衰诊疗提供了更新、更全面的指导。
图片ACC/AHA 2009 心力衰竭指南修订委员会主席ACC/AHA 2009心力衰竭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美国心力衰竭学会前主席(2004-2006年)传承沿用心衰分级强调早期干预最终获益早在2001年,《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就开始采用新的心衰分级方法,2005版指南及近期发表的2009版更新《指南》均沿用了此分级方法。
该方法根据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将其分为A、B、C、D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特点及治疗重点各异。
A阶段:有心衰高危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但无结构性心脏病或心衰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积极干预危险因素。
B阶段:有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左室肥厚、左室重构和心室扩张等),但无心衰症状或体征。
治疗重点在于阻断或延缓心肌重构。
C阶段:有结构性心脏病,当前或既往有心衰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改善心衰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率。
D阶段:终末期心衰。
治疗重点为在上述3期治疗基础上,辅以心脏移植、血液透析等特殊治疗。
由于上述分级中的A、B阶段患者均无心衰的临床表现,因此该分级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心衰治疗观念的转变——从治疗转为预防,强调了早期干预高血压等心衰危险因素对于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重要性。
更新添加全新章节调整药械建议与2005版《指南》相比,2009版更新《指南》有以下几点关键变化:●添加全新章节——急性心衰住院患者的处理,包括如何明确心衰病因,帮助患者成功转为家庭护理等多个方面;●强调两类药物(肼苯哒嗪及二硝酸异山梨酯)的临床应用;●简化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信息;●阐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目标。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早17例临床观察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早17例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c6e1467c8e9951e79b892799.png)
[文章编号]1000-2057(2008)02-0143-02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Medical S ciences)2008∶28(2)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早多起源于心脏右室流出道,这类患者远期预后一般较好。
对临床症状突出者多先采取药物治疗,而对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近年来有报道采用射频消融(RFCA )术对其进行根治,取得良好效果[1,2]。
对我院2002年3月~2007年5月收治的17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早(RVOT-VPC )患者进行RFCA 治疗,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7例RVOT-VPC 患者中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8.13±11.62岁;病史9个月~17年,平均5.71±3.26年。
Ho lter 示室早总数22146±9482次/24h ,其中10例患者室早成对,5例患者有连续3个室早,2例患者伴有短阵室速。
17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经体检、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基础心脏疾病;(2)室早发作频繁,服用至少2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影响其学习,生活或工作而迫切要求根治。
RVOT-VPC 心电图均呈左束支阻滞形态,II 、III 、aVF 导联QRS 波均呈单向高大R 、Rr'形态,aVR 和aVL 导联QRS 波呈QS 形,I 导联多数呈r 、qr 、qs 、rsr'等低振幅形态。
所有患者术中自发室早形态与平时室早图形完全一致。
1.2标测与消融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
经右股静脉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进行起搏标测。
靶点的确定为起搏时至少11/12导联心电图QRS 波形与室早完全相同的部位,输出功率5~W 。
有效消融靶点的特征为()放电内早搏减少直至消失并不再出现;()放电内出现与早搏形态相同的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并很快消失;(3)室性早搏的配对间期逐渐延长直至消失。
最新解读2009房颤治疗指南
![最新解读2009房颤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f0b9a79f46527d3240ce0f1.png)
房颤的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2)
肥胖:肥胖是AF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体重指
数从正常、超重到肥胖,与LA大小呈等级相关 家族性AF:指一个家族中多发的孤立性AF,即对 AF的家族易感性;其发生的分子机制不明。 自主神经对AF的影响:自主神经节律对AF的发作 起着重要作用,二者的平衡是AF的预测因子。特别 是一些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在AF发作前,经常有迷 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占优势的表现。一般而言,迷走 神经介导的AF发生在餐后或是夜间,而典型的交感 神经介导者多发生在白天。
房颤的治疗原则
AF治疗的目的 控制心率 预防血栓栓塞 纠正心律紊乱 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选择 在控制心率方面,药物是第一选择,LA消融则是二线治 疗,多用于孤立性AF。手术治疗AF仅用于个别病人,多 与其他心脏手术同时进行 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抗凝的选择应针对中风的风险评估, 而非窦律的维持
房颤的临床评估—基本检查
1)病史及体格检查 AF的类型 AF发生的时间、频率、诱发 因素等 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 并存的心脏病或可逆性因素 2)ECG检查,可发现: 左室肥厚 P波形态或AF波形 预激综合征 束支阻滞、MI图形 其他房性心律失常 测定各种参数
控制心室率组 心室率成功控制率 80% 全因死亡率(P=NS) 21.3%
7.1%
缺血性脑卒中率(P=NS)
5.5%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
治疗策略 心律控制 VS 室率控制
AFFIRM.NEJM.2002:1825E
非心血管死亡率
肺病死亡率
各种原因的死亡率比较
三、房颤时的室率控制
——目前的数据表明,RASS在房颤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RASS 可通过多种机制预防房颤的发生及持续。 ——其他可能与房颤有关的因素包括很多,如导致心房压力升高、缺血, 药物影响、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异常、心肺手术等等。
室速室早RFCA2009年指南上
![室速室早RFCA2009年指南上](https://img.taocdn.com/s3/m/d2651a45b307e87101f69640.png)
序 言
本共识声明旨在综述导管消融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领域现状,并报道由欧洲心律协会(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EHRA)和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共同负责制定的此项手术适应症、技术以及结果。本声明总结专家工作组成员根据治疗患者的个人经验和复习文献而形成的观点。本声明针对室速导管消融的所有医务人员,并非推荐或促进导管消融室速。准确地说,最终的治疗应个体化,由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共同决定,兼顾影响治疗风险和获益的个性特征。在撰写本共识时,我们认识到“共识”并不代表专家工作组的所有成员都赞同。我们对那些可以确立为真正“共识”的室速消融的方面进行确认。整个工作组的调查问卷正是为了确认这些领域的共识。为了制定本“共识”文件,我们规定大于或等于70%工作组成员的相同观点属于“共识”。本文件的一个目标就是通过总结与室速导管消融有关的基本知识,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水平。所有工作组成员及本文件的同行评议人员都必须公布所有确实或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的相关信息。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方咸宏
一 引言
导管消融是目前控制反复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的一个重要方法。此领域进展迅速,且不断发展。消融往往是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速的唯一治疗手段,也常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及/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相结合,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疤痕相关性室速。
2 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的机制和基础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e604a0d1f34693daef3e17.png)
s mma ie u rz d. T lnc lo t o s f 4 p te t wih a h c r i o u d r e t r d or q e y c t ee he ci ia u c me o 1 7 ain s t tc y ad a wh n e 8 w n a ife u nc ah t r
r d or q e c c t ee a l t n or ain s i t c y a d a n u d p r n d r g 1 y a s a if u n y ah tr b ai f p t t e o e w t a h c r i i o r e at h me t u n e r we e i 5 r
昆 明 医学 院学 报
2 1 , ( ) 8 -9 00 8 :8 2
CN 3—1 4 / 5 o 9 R
J u n l fKu mig M e ia ie st o r a n n dc l o Unv ri y
R C F A治 疗快速 性心 律失 常 的临床分 析
盖起 明 ,薛 强 ,左 明鲜 ,邓 洁 ,尹 昵 ,张小 勇 ( 昆明 医学院 附属延 安 医院心 内科 ,云 南心血 管病 医院 ,云 南 昆 明 6 0 5 ) 50 1
[ 要] 目的 摘 作.方法 顾性分 析.结果 分析 总结 经导管射频消融 ( F A 治疗 快速性心律 失常 的疗 效 ,以进 一步指导 临床工 RC )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V T A R )患者 80例 ,计有旁道 8 9条 ,其中左侧 旁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 常 1 5 a的工作进行总结 ,对 14 8 7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 回
2009年acc、aha、hrs心电图标准化及解析指南
![2009年acc、aha、hrs心电图标准化及解析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f25113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0.png)
2009年ACC/AHA/HRS心电图标准化及解析指南AHA/ACCF/HRS(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心律学会)这次联合颁布的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系列指南,急性心肌缺血/梗死内容解读如下。
急性心肌缺血和梗死相关的心电图改变包括:T波高尖(即超急性T波改变);ST段抬高和/或压低;QRS波群改变;及T波倒置。
目前指南建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偏移达到或超过正常值上限,可诊断为急性缺血/急性梗死。
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积极开始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是与非ST段抬高相对而言,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包含除ST段抬高以外的所有其他情况(ST段抬高程度未达标准或少于两个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或者没有明显异常改变)。
QRS形态改变反映了严重缺血/梗死区心肌的电活动异常。
体表12导联心电图能较准确地判断缺血/梗死的“罪犯”冠脉。
指南对目前应用的心肌缺血/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进行重新审定。
主要涉及内容包括:①ST段抬高和压低的临床意义;②解剖学相邻导联的概念;③ST段偏移的标准;④应用ST段空间向量确定心肌梗死区及梗死相关冠脉;⑤缺血后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⑥室内传导阻滞时心肌缺血/梗死的诊断;⑦量化QRS评估陈旧性心肌梗死范围。
一、ST段抬高和压低的临床意义冠脉闭塞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在其外膜面导联出现ST段抬高,而背离导联出现ST段压低。
建议:在缺血导联描述中使用各导联的名称,如Ⅰ、Ⅱ、Ⅲ、aVR、aVL、aVF、V1~V6导联,而尽量避免称“前壁、下壁和侧壁”导联。
但涉及到缺血/梗死区定位时,根据出现ST段改变的导联,仍可以称“前壁导联”或“下壁导联”等。
二、解剖学相邻导联的概念目前诊断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心电图标准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出现ST段抬高;V1、V2、V3导联J点处ST段抬高大于0.2mV,其余导联ST段抬高大于0.1mV。
心力衰竭esc和aha-acc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课件只是分享
![心力衰竭esc和aha-acc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课件只是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d8dac46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2.png)
• 如何使用洋地黄
✓ 哪类病人该使用洋地黄?
• 用利尿剂、ACE抑制剂、 β-阻滞剂效果不佳 • 心衰伴慢性心房颤动 • 心衰急性失代偿时 • 窦性及房室阻滞时不宜使用(注意合用药物)
✓ 使用方法
• 以0.125mg-0.25mg/天起始并维持 • 不需要予负荷剂量 • 无需采用血清浓度监测
其它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措施
✓ 心动过缓和心脏阻滞
• 无症状者,继续使用 • 有症状者,减量 • 部分病人可考虑起搏治疗(可直接考虑CRT-P/D)
✓ 低血压
• 卡维地洛,首剂出现者,再次应用症状可不复发 • 若水丢失过多,减量利尿剂 • 与ACE抑制剂错开时间服用,无效,则减量ACE抑制剂
常规药物应用之--- 洋地黄(地高辛)
心力衰竭2009ESC和AHA-ACC 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课件
心衰的症状特点
• 非连续性,常出现波动,即便在药物治疗、生 活方式不变的情况下
• 症状表现与心功能严重程度并不一致 • 症状表现与心脏器质性改变的程度并不一致
病人评估:
• 病人临床诊断(心衰诊断及病因) • 病人心衰状态评估
病人临床诊断
• 实验室检测
✓ 常规检查:电解质、肾脏功能 ✓ 不推荐:连续多次胸片 ✓ 不推荐:多次心功能检查如用超声手段 ✓ 不推荐:血流动力学的检查(介入或非介入手段)
• 预后的评估
✓ 预后的不确切性 ✓ 大多数病人,症状和心功能状态对预后判断有价值 ✓ 无症状病人,EF对预后判断最有价值 ✓ BNP(pro-NT-BNP)、肾功能有一定价值 ✓ 而HOLTER等的价值不大 ✓ 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浓度价值不大
确定阶段A ( Stage A)的人群
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 肥胖、代谢综合症 有应用心脏毒性药物的病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 病家族史者
CRT-2009年循证和指南精美医学
![CRT-2009年循证和指南精美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2a45483beff9aef8941e06aa.png)
2004
.
CARE HF
2005
2005年ESC、ACC/AHA适应证
射血分数降低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心功能Ⅲ-IV级 心脏运动不同步
LVEF≤35%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窦性心律 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心功能Ⅲ-IV级 心脏运动不同步
I类适应证
2006年CSPE适应证 — I类
难以纠正的心功能不全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增加,心脏性猝死
Right Atrial Lead
Left Ventricular Lead
Right Ventricular Lead
CRT
改善左右心室 同步性
改善房室 同步性
Yu C-M, Chau E, Sanderson J, et al. Circulation 2002;105:438-445
Primary endpoint (Heart Failure or death)
0.4
0.3
p<0.001
ICD
34%
reduction with CRT-D
0.2
0.1
CRT-D
0.0
0
1
2
3
4
Number at Risk
Years since randomisation
ICD
731
621
379
MIRACLE ICD II、MADIT-CRT、REVERSE
QRS时限正常但有不同步证据的心衰患者 RETHINQ
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
MUSTIC AF、AVERT AF、Milos
起搏依赖且心功能受损的患者
BlOCK H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一项多中心试验中,入选146例患者,82%有冠状动脉疾病,应用内灌注导管消融平均随访8个月,54%无室速发生160。在至少随访超过2个月患者中,81%患者室速发作减少>75%。并发症包括4例中风(2.7%),4例心脏压塞(2.7%),1例心梗,0.7%。仅1例心脏穿孔可能与消融放电有关。手术相关死亡率为2.7%。
梗死后室速消融存在诸多挑战。大部分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常有多种形态(每个患者平均3种),由于不同的折返环路或共享的慢传导区不同的出口 32,57,71,105,314 。折返环通道可以窄而易于消融,但也可相对较宽(>2-3cm) 54 。因此,在梗死后室速应用激动和拖带标测或替代基质标测作用补充。
结构心脏疾病相关的室速消融建议见表2。
3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
活产婴儿的先天性心脏缺陷发生率近1%; 其中30-50%需要在儿童早期外科手术321,322。预期寿命稳步提高,但心源性猝死(SCD)的仍然是晚期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323。心室切开或补片疤痕产生疤痕有关折返的基质36,39,324。局灶性室速也见报道127。心肌在不同的变形下发生肥厚,也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法乐四联症矫正术后室速的发生率3-14%,每十年SCD的危险估计为2%321,325-329。
1.3推荐
标测指导在低电压疤痕区域消融,减少对功能性心肌的损伤。考虑这些因素,工作组成员认为消融应较早考虑,在多种室速发作前和多次药物治疗前,建议总结在表2。
2 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
持续性单形室速在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中不常见,但80%发生是由于疤痕相关性,其余是由于束支折返性或局灶起源。疤痕可能由进行性的纤维化替代引起。与心梗后室速比较,疤痕区域较小,但有持续单形室速患者常可诱发出多种形态室速。延迟同位素钆增强的磁共振影像和电压标测显示疤痕常邻近瓣环。透壁疤痕少见,避间疤痕常。这些特征可以解释与心梗后室速比较消融困难得多。当心内膜消融失败时,心外膜标测常显示心外膜广泛的疤痕存在21,86,139。
窦性心律下基质标测和消融终止室速多中心研究(SMASH-VT),入选陈旧性心梗128例患者,平均年龄67±9岁,LVEF0.30-0.32),均曾因室颤、不稳定室速或晕厥有诱发性室速植入ICD102。患者随机分到基质标测组和对照组。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23个月,对照组中33%因室速或室颤接受ICD治疗,而消融组仅为12%。对死亡率无显著改善趋势(9 vs 17%,P=0.29)。LVEF相关评估并无显示消融对心脏功能有害。
建议与结构心脏疾病相关室速消融一样,见表2。
4 右室疾病
右室疾病导致室速不多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C)可能是最常见的原因,发生率~1/5000338。ARVC特征是心肌被纤维脂肪取代,所谓的发育不良三角包括右室流入道、流出道和心尖部。间隔和左室可受累338。疤痕相关折返是SMVT最常见的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有助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相鉴别,后者是局灶性。有报道ARVC中也有局灶室速100。虽然其中一些病例可能是心外膜折返激动在心内膜面局灶突破。心脏结节病右室受累类似与ARVD/C27。非缺血性心肌病和MI也引起一些右室瘢痕相关室速339。
排除束支折返后应用导管消融治疗疤痕相关性室速。数据来自多单个中心小规模试验21,86,139。在一组19例扩张型心肌病SMVT患者,14例中心内膜消融消除了所有的诱发室速139。22个月随访后,5例患者存活,无室速复发。在一组22例患者中,心内膜消融失败后心外膜进行标测和消融86。12例患者疤痕相关的折返环确定在心内膜,所有7例心内膜消融失败者接受心外膜标测。22例中16例至少有一种室速被消除, 12例消除所有的室速。平均随访334天,46%的患者室速复发,1例死于心力衰竭,2例心脏移植。在无休止VT或室速风暴消融可以挽救生命262,266。在这些小系列病例中,无严重并发症的报道,仅间隔消融产生1例预期的房室传导阻滞。
数据来自病例报道和小样本系列104,127,330-337。初步研究表明标测和消融的可行性,但室速晚期复发的在手术时未观察到,且在不可标测的室速患者术后复发率高330,33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项报道应用基质标测法氏四联症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发现三尖瓣或肺动脉瓣与疤痕或间隔部补片或右室游离壁间存在共同通道,可作为消融目标331。11例中诱发15种不同的室速。消融终止所有可诱发的室速。平均随访30个月,91%的患者无室速发生。在一组10例法乐四联症患者中,应用非接触式矩阵电极标测,显示13 种可诱发室速中的11种室速大折返环127。8例消融进行,6例随访中无室速发作127。在这些小样本系列中,无严重并发症的报道。
在有室速史患者90%以上程序刺激诱发出室速,尽管其诱发的频率和QRS形态与自发性室速不同 32,54,71 。自发性和诱发性室速间联系尚不完全认识。然而,室速的诱发意味着存在固定的解剖基质,与将来的继发性发作可能有关 32,54,71 。持续性室速发作预示着死亡率增加和植入除颤器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76,80 。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减少ICD治疗次数,但疗效和副作用方面令人失望。消融对控制此类患者室速有重要作用。
导管消融SMVT方法与前述的疤痕相关室速一样330,331。进行这些手术的医生应熟悉复杂的解剖,这是手术的一个主要挑战。对外科修复的细节,通常可在报道中查阅,是有益的。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与MRI或CT图像融合,以提高解剖认识可能有帮助331。明确疤痕区域和基质标测方法确定通道已见报道331。
标测和消融的方法如疤痕相关的室速;激动标测、拖带标测、基质标测和综合方法均被应用23 28,100,201,315,340。如同梗死有关的室速,存在大疤痕与广泛异常电图区域、缓慢传导和旁观部位的折返环。折返路径通常沿三尖瓣环或肺动脉环。消融策略为自瓣环向疤痕区域延伸切断峡部23,28,340。灌溉射频消融导管有助于肌小梁和瓣环区域消融,这些区域循环血流少,不利放电。在右室游离壁消融时,考虑有穿孔的危险,建议注意滴定功率和监测阻抗。相当多患者中折返基质可能位于心外膜,虽然尚未明确,但与ARVC常自心外膜受累开始的事实是一致的。心外膜消融已成功地用于心内膜消融失败后135,288,341。左室心外膜室速心电图的标准不适用于右室室速,起搏标测从QRS形态不能预测流出道室速的心外膜位置,但Q波或QS波提示其他部位的心外膜室速286 。
在植入ICD患者中预防性室速消融作为一级或二级,尚属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去评估。
对室速风暴或无休止室速患者,导管消融是即刻挽救生命无休止性或频发室速90%以患者急性期控制。随访中74-92%无休止室速风暴发生,尽管约1/3患者单次室速复发。
1.2 建议
心梗后单形性室速患者,目前消融指导方法明确。即使在相对较严重、经过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患者,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是可接受的。尽管散在复发仍较危险,但消融通常减少室速发生频率。虽担心心衰引发的死亡,可是这大多相对与原有心脏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手术相关死亡率0.5%。13项研究平均随访12月以上,50-88%无任何室速发作,30-100%继续服用既往无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死亡率0-32%不等。
多中心室速冷盐水消融试验(the Malticenter Thermocool Ventricnlar Tachycartin Ablation trial )入选231例室速患者(过去6个月内发作次数中位数为11)在电解剖基质标测和/或拖带标测下应用开放式灌注导管消融。左室射血分数中位数0.25,平均年龄68岁,62%有心力衰竭史,70%胺碘酮无效,9.4%植入过ICD。诱发的室速中位数为3,且69%患者中不能标测的室速。81%患者中至少消融掉1种室速,49%患者消融掉存在所有室速。随访6个月,复发率为51%。尽管复发常见,但大多数患者室速发作的频率大大减少(图5)。在有ICD植入患者142例患者,室速消融前与消融后6月相比室速发生的中位数从11减为0,67%患者室速发生频率下降>75%。手术死亡率3%,7例死亡中6例与不能控制的室速有关,1例是心梗后心脏压塞。无中风和血栓栓塞事件。非致命性并发症发生7%,包括心衰、二尖瓣返流增加和血管穿刺并发症。1年死亡率15%,其中38%是由于室性心律失常,35%是心衰。外因素分析显示低射血分数、房颤史、复发室速。放电次数多。较慢的最大室速周长与死亡率增加有关。存在可标测的室速,死亡风险下降。室速复发的预测因素包括房颤史、心衰史和室速诱发的数目。
在系列报道的右室疤痕有关室速,41-88%的患者可诱发的室速被消除23,28,100,103,126,315,340,342,343。平均随访11-24个月,11-83%患者室速复发,且一些系列观察显示随着时间延长,晚期复发显着增加315,340。不同的结果可能反映疾病的进展,以及不同类型心肌病的纳入(因为大多数未作基因分析)和不同的消融策略。此外,普遍未进行心外膜标测和消融。严重的并发症并不多见,但穿孔和心脏压塞的风险预测在壁薄的右室会增加,这一并发症已见报道178 。
1.1 结果
从单个中心报道的患者在疾病严重性、标测室速的稳定性、标测和消融方法上各不相同。自2000年始,19个中心报道的802例患者,在72-96%患者中至少消融一种室速,在38-72%患者中消融所有可诱发的室速53.54.59.62.95.98.99.101.119.129.178.219.250.251.257.258.261.315.316。
欧洲室速研究(Euro-VT-study)在8个中心入选63例患者,应用电解剖标测和灌注消融 106 。消融前6个月室速发作的中位数为17,年龄63岁,左室射血分数0.28,61%植入过ICD。诱发室速数平均为3种,63%室速不能标测,37%有能标测的室速。81%患者消融至少1种,约50%患者所有诱发室速被消融。随访6个月,51%无任何室速发作。在复发的病数,平均ICD治疗次数前后相比,由60±70F降为14±2.7%15。6个月内无手术相关死亡;1例经历相关的心脏骤停,2个月后死于进行性心衰。非致命性并发症5%,包括腹股沟血肿和心包积液,不需要引流。无血栓栓寒事件。平均随访12个月后,死亡率8%,3例与心衰或心脏移植有关,1例为休止室速。电生理发现不能预测室速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