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乐昌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乐昌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
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
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
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
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
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
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
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
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蜜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
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
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
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
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⑧每天上学都要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
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
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
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
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⑪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
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
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
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
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⑫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
可是,她一直留着。
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⑬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
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
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
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
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
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
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⑭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
⑮玲很快回了短信。
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
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叙述事件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中间有插叙,这样使文章脉络清晰,将过去、现在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显现出“形散”但“神不散”的特点。
B. 文章中“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与桐花形象相互衬托,本文就是通过对桐花、朋友“玲”的回忆,写出了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之情。
C. 倒数第三段划线句对桐花的称呼从“它”到“君”的转换,是因为对桐花的描写已经丰富、饱满,“它”的形象已经转变为“一直努力着”的形象,作者对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 作者当初不喜欢桐花的原因是命贱、形状也散、颜色灰败的暗且没有灵性,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2. 有人认为,文中的桐花是“玲”的化身,你对此有何看法?
3. 本文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本文举例简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
《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从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
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
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
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
《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
《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
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
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
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
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
4.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 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
C. 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
D. 《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 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
C. 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
D. 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
体现。
B. 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
C. 《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D. 正是因为《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成为可能。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后花园
萧红
后花园一到五月,就开出了各种花,耀眼的耀眼,散着香气的散着香气,但少有人来。
临着后花园,有一座冷清清黑洞洞的磨房。
磨房里的磨倌冯二成子三十多岁,尚未结婚,头发白了许多,像是个年轻的老头。
他没有朋友来访,也不去访别人,他只知道自己是个磨倌,拉磨之外的事都与他毫无关系。
磨眼上的麦子没有了,他去添一添;漏下来的麦粉满了一磨盘,他去扫一扫;小驴的眼罩松了,他替它紧一紧。
除了这一点工作,冯二成子多半是站在罗架上,打着梆子,从午间打起,一打打个通宵。
一天早晨,冯二成子在院子里刷着小驴,偶一抬头看见了隔壁赵老太太的女儿,跟他站了个对面。
看着她向日葵花似的大眼睛,冯二成子就无缘无故地心跳起来。
从那之后,他虽不常见赵姑娘,但觉得好像天天见面一样。
尤其在深夜,他常常听到隔壁的笑声。
有一天,他打了一夜梆子。
天亮了,他刚躺下就听到隔壁女孩的笑声,他赶快抓住被边把耳朵掩起来,但那笑声仍旧在。
他翻了一个身,可仍旧不能睡。
这一天,他躺在那里十分悲哀,他把自己的生活回想了一遍。
他想起母亲来看过他,临走时流着泪叮嘱他好好做事。
他想起母亲说身子不太好,一旦一口气上不来,叫他不必跑回家。
他记得当时母亲瘦得厉害,也咳嗽得厉害,他抱着母亲哭了。
他记得母亲回到乡下不久就死了,他还是回去了,和哥哥一起送的……
想着想着,他昏昏沉沉地要睡了去,但又被惊醒了,好几次都是这样。
他觉得是邻家女儿惊动了他,他在梦中羞怯怯地红了好几次脸。
这一年八月十五,赵老太太让女儿给冯二成子送来一个月饼。
他接过月饼,因为难为情,想说一声谢谢也没说出来,回身就进了磨房。
磨房比平日更冷清了,冯二成子迷迷昏昏地吃完了月饼,靠着窗子,一无所思的往外看着花园,但好像什么都是空的。
他的眼里充满了亮晶晶的眼泪,他的心中起了一阵莫名其
妙的悲哀。
他羡慕跳跃着的活泼的麻雀,他妒恨咕咕叫的悠闲的鸽子。
他仿佛被卷在旋风里似的,迷迷离离的被卷了半天,而后旋风把他丢弃了。
世上竟有这样的人。
他爱了她,但又觉得自己身份太低,根本配不上她。
他只能偷偷地对她寄托一种心思,可她根本不晓得有这么一回事。
不久,那姑娘出嫁了。
婆家来娶新媳妇的那天,打着锣鼓,吹着喇叭,就在磨房外的花园里。
姑娘穿了大红的衣裳,满手抓着铜钱,被人抱上了轿子。
冯二成子把头伏在梆子上,闭了眼睛,一动也不动。
一直到那轿子走出几里路之外,就连被娶亲惊醒了的狗叫也都平静下去时,他才抬起头来。
那姑娘出嫁以后,冯二成子常常到老太太的房里坐一坐。
他不知为什么总把老太太当作了亲人,早晚相见时,总是彼此笑笑。
这样过了没多久,赵老太太也要搬到女儿家去了。
他帮着老太太把东西装上了车,还牵着拉车的大黑骡子送了一程。
送到郊外,老太太催他回去,他说再送一程。
①他向着前面放着大步,大有一去就不回来的样子。
回来的时候,冯二成子觉得这路比去的时候不知远了多少倍,他还不时转回身去看。
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次送赵老太太比送自己的亲娘还难过。
路上,他往四方望一望,他望到的,都是在劳动着的,都是在活着的:赶车的赶车,拉马的拉马,割高粱的割高梁。
他不能明白,这都是在做什么;他不明白,这都是为着什么。
他想:到了终归,你们是什么也没有的。
随后,他遇上一些推手车的,挑担的,他也用奇怪的眼光看着他们:你们是什么也不知道,你们只知道为你们的老婆孩子当一辈子牛马,你们都白活了。
冯二成子这一路上所看到的几乎全是这一类人。
他走得很慢,终于没有了气力。
他找到一片树林,伏在地上哭了不知多久。
他想到了那天早晨与他站了个对面的大眼睛,他感觉到那眼睛是含着无限情意的,他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发现。
但现在都完了,永久不会重来了。
他呆呆地坐着,二更之后心里渐渐宁静。
那前前后后的事,他似乎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晌午送赵老太太走的那回事,也似乎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②现在他觉得人间并没有许多人,所以彼此没有什么妨害。
以后两三年,每到夏天,后花园里的花草又是那么热闹,但依然少有人来。
不知多少年,园主老死了,后花园也拍卖了。
新主人常常来磨房的窗外,看磨倌怎样打他的筛罗,怎样摇他的风车。
而冯二成子仍旧在那磨房里平平静静地活着。
一九四O年四月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对后花园寥寥几笔的交代,不仅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与小说的结尾相呼应,也与冷清的磨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 小说描写赵姑娘出嫁时冯二成子闭着眼睛把头伏在梆子上的细节,既表现他对赵姑娘出嫁的关注,也表现他与心上人无缘的悲伤。
C. 冯二成子觉得赶车的、拉马的等人辛苦地劳作却最终什么也没有。
作者通过写冯二成子的迷惘和困惑,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D. 小说结尾写冯二成子仍旧“在那磨房里平平静静地活着”,表现出冯二成子顺从命运的安排,也暗含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关注。
8.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冯二成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后花园”为标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余友贺方回,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绝一世。
大抵倚声而为之,词皆可歌也。
或讥方回好学能文,而惟是为工,何哉?余应之曰:是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
若其粉泽之工,则其才之所至,亦不自知也。
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盖有不可胜言者矣。
(节选自张耒《强村丛书》)
10.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11. 文中的“屈宋”分别是_____、______。
(填写姓名)
12. 根据文意,概括贺方回词的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①。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②,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不足两年,作者官职多次调动,官迹所至江西、湖北一带(旧属楚地)。
②青钱:指荷叶。
13.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聚散匆匆不偶然”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二年遍历楚山川”说明近年行迹,表达出自己游历楚地山川的欣喜之情。
B.“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为点题之句,表达出词人对景痛饮以遣离愁的情绪。
C.词中以“绿带”“青钱”分别比喻湖水与荷叶,生动传神;动词“萦”“点”更是激活了词句意境。
D.“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表达出词人对于此地风光的钟爱之情。
14.词末“后夜相思月满船” 被历代评者赞为佳句,请简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一位高中生写的请假条,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得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请假条
王老师:
昨晚我受凉感冒,贵体欠安。
作为您的高徒,我本不应该耽误学业,但病情严重,急需到医院诊治。
故向您请假,务必批准,不得延误。
学生:小明
×年×月×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迎春花在节气中醒来,苏醒在尚未展叶的枝条上,开始用黄色的小喇叭,一一唤醒草木邻居。
玉兰()脱掉茸毛外套,踮脚、侧腰,那甜丝丝的花香,便一缕缕氤氲在空气里,把我、蜜蜂和四周的廊亭花柱,全都()在它的香味里。
桃花接力,未曾开口,已粉面含羞,夭夭倾城;连翘、金钟、棣棠,对镜贴花
黄;樱花、海棠、紫荆、丁香、姚黄魏紫,都以最美的姿态,登上了春的舞台。
和这些千娇百媚的春花不同,① ,像一大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一起涌来,肩并肩,手挽手,每位成员都自带光芒。
大地(),如片片黄绿色的海。
因为油菜花,江西婺源、云南罗平、陕西汉中等地,成为这个季节里令人()的地方。
阳光和煦,微风轻摇。
当我把目光定格在一朵小花时,我发现了油菜花的秘密,看到了动植物之间互惠共赢的亲密关系。
指甲盖大小的四枚花瓣,十字形两两相对,围绕在花蕊身旁,如一首精妙的绝句。
无数朵十字小花,绽开一嘟噜,连成一大片。
说花瓣如诗,只是我的看法;② ,这花瓣,是它进食的餐桌。
遍地的花瓣餐桌。
每一桌、都铺好了明黄的桌布,等待贵客蜜蜂来访。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领先覆盖透亮怀念
B. 领先笼罩透明怀念
C. 率先笼罩透亮向往
D. 率先覆盖透明向往
18. 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遍地的花瓣餐桌,每一桌,都铺好了明黄的桌布,等待贵客蜜蜂来访。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作文写作。
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
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
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
读了这则材料你可能有自己的感悟;你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
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或经历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D项,“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错误,本文写作者对桐花由不喜欢到喜欢,应该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鉴赏的能力。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
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找出桐花和“玲”之间的相似点。
文中的桐花“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
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
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但是“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而文中的“玲”也是命运坎坷,“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
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
可见,桐花和“玲”之间有很多的相似点,可以使文中的桐花是“玲”的化身,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与关爱。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分析文本的具体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本文的语言表达有清新自然的特点。
清新是清爽而新鲜,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自然是自然而然,特点是朴素明快。
具体表现是精炼、准确,句式上散中见整。
例如“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
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表达上朴素、大方、自然,句式上长短句交错,整个句子读起来让人感觉明快、清爽;本文的语言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韵。
例如“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
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铺张了无比的快乐,一个“贼的快乐”的真实表达,没有“刻意”为之,却整体上文采斐然,情感上意韵浓厚;本文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和感染力。
例如“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
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
抒发了对桐花因生命短暂加之外界环境的因素致凋零的伤感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