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期末复习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期末复习试卷
看拼音,写词语。

tōng xiāo shū jípái huái yán jùn
( )( )( )( )
chè dǐbiàn lùn huā ruǐkǒng bù
( )( )( )(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质.量(zhì)渲.染(xuàn)沏.茶(qī)滂.沱大雨(pāng)B.拙.劣(zhuó)菁.华(jīng)蒙.骗(méng)韦.编三绝(wĕi)
C.蝙.蝠(biăn)纤.手(qiān)气氛.(fēn)万马齐喑.(yīn)
D.炽.热(chì)瞋.目(chēn)应.届(yīng)同仇敌忾.(kăi)
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触动压抑精致不可计数
B.荒唐厌烦机械应接不暇
C.玲珑书藉繁殖心旷神怡
D.脊背彩排树梢理所当然
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心啊,要从嘴里跳出来。

B.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青年人,珍重地描写吧,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C.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D.头发梳得光,脸上搽得香。

只因不生产,人人说她脏。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天的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一道语文题还没有算出答案。

B.记者到学校采访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D.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是一种遗憾。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的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
B.这场汇集了民间绝技、传统工艺和民歌民乐的文化盛宴给市民带来了节日的享受。

C.不知道是谁回过头说了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D.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今年四十岁,已到而立之年了。

B.“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C.《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D.《祖父的园子》一文描写了园子中的景物,回忆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活动,表达了“我”对祖父的依恋和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怀念。

下列诗排列正确的是()
①粒粒皆辛苦。

②汗滴禾下土。

③锄禾日当午。

④谁知盘中餐。

A.④②①③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D.③②④①
读一读,想一想,按要求完成练习。

(1)仿写句子(用上表示“专心”的词语)
例:“五一”期间,北京的各景点都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八达岭长城川流不息
....,故宫博物
院人潮汹涌
....,天安门广场熙熙攘攘
....。

____
(2)根据情境,补全句子。

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了金黄的稻穗;时间在作家笔墨的流淌中,____;____,____。

(3)运用动作、神态描写,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弟弟拽着妈妈的手走进了超市,他一眼就看见了摆在玩具柜台上的变形金刚。

____
(4)妈妈对小华说:“我把你的书包缝补好了。

”(改为转述句)
____
(5)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你有可能发现真理。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
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穷则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易》
(2)__________________,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3)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4)__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5)一儿曰:“日初出______________,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______________?”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______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______?——《两小儿辩日》
(6)人总是要死的,______________。

为人民利益而死,______________。

替法西斯卖力,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人民服务》
口语交际。

(1)、现在好多人认为电脑打字方便快捷,打印的字漂亮、整齐、美观,写不好字没有关系。

至于书法,那都已经过时了,没必要去练习,你是怎么认为的?请发表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
(2)、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令人感到温暖的“小事”,说说你对其中一件“小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走”与“兔走触株”中的“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车刚开走.B.奔走.相告C.说走.了嘴
13、翻译下列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宋人没有再得到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自2017年起,我市在城区小学分步推进“课后三点半”服务公益性试点。

截至目前,全市338所中小学已开展课后服务,39 . 3万名中小学生享受服务成果。

试点工作坚持公益性,提供机器人、围棋、书画、篮球、跆拳道、国学等多种课程。

“课后三点半”服务解决了部分家长接送难题,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

材料二为保障全体学生和家长的基本利益,我市中小学实行“普惠托管”与“个性化课程”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模式,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性需求。

课后托管服务一般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开始,结束时间在教师下班之前,原则上不晚于18:00,具体时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规定。

“普惠托管”班,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作业辅导、课外阅读,手工操作、体育艺术活动、团队活动等,严禁学校或第三方机构借机开展学科集中教学或集体补课,严禁乱收费、挪用专项经费、利益输送等行为。

所产生的成本在学校无偿提供场地、水电费等基础上,由自愿参加的家长按照不超过每生600元/学期(不含耗材费)缴纳。

材料三记者3月9日在艳阳学校看到,该校当日开课的个性化课程有名著导读、趣味编程、
航模+无人机、篮球,乐高机器人、武术等。

该校作为开发区“课后三点率”第一批试点学校,今年春季学期开设包括个性化课程和普惠托管班在内共24个专业,38门课程。

据了解,开发区38所小学如期开启“三点半”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共开设课程975门。

庐剧、绘画、注意力训练……在绿叶小学,近2000名学生报名参加了“三点半”课后服务,其中,报名“普惠托管”学生比例超过90%。

科教区艺体教师服务中心调配区域内60多位艺术、体育、科技类骨干教师,深入30多所学校,为各校补充优质师资。

同时,以科教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基地,成立了集研发、实践、推广为一体的“三点半”课后服务中心。

16、认真阅读材料一,回答问题。

“课后三点半”服务给家长和学生带来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材料二,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课后托管服务的时间一般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开始,结束时间不限制。

( )(2)“普惠托管”与“个性化课程”相结合的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 )(3)学校或第三方机构可以根据情况开展作业辅导,课外阅读等集体补课等活动。

( )(4)课程产生的费用由家长自愿按照不超过每生600元/学期(不含耗材费)缴纳。

( )
18、下面说法与材料三的内容不符合
...的是()(填序号)
A.艳阳学校当日的“个性化课程”有名著导读、趣味编程、航模+无人机、篮球,乐高机器人、武术等。

B.绿叶小学超过1800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普惠托管”的课后服务。

C.开发区开启的“三点半”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共开设课程1733门。

D.科教区成立了集研发、实践、推广为一体的“三点半”课后服务中心。

19、结合自身谈谈,“课后三点半”服务为你提供了哪些帮助?给你带来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家徽
国有国徽,校又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

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

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

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

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

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

等他们兄
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

”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得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

”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


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

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自此以后,我家门环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

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

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

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

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

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

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祖父并叮嘱他父亲兄弟们要保管好“鱼”,牢记这件事。

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

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20、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

( )——放贼——送鱼——( )
21、祖父把贼放走的原因最恰当的是()
A.贼人躲在水缸里,已经湿淋淋了,祖父不忍心。

B.家里的大米比较多,少一袋没有关系。

C.祖父希望贼人不要干伤天害理的勾当,多卖鱼过日子。

D.战乱频繁的年代,宽容的祖父猜想贼也是遇到了困境,希望他改过自新,好好生活。

22、关于文中“祖父感到不安”的原因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担心贼人另有企图,还想偷粮。

B.卖鱼是小本生意,十几条鱼不是小钱,担心对那户家人造成负担。

C.卖鱼是小本营生,祖父担心那户人家被他们吃倒闭关门。

D.没有足够的钱去付那十几条鱼。

23、文中“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的原因是()
A.安慰那贼人,希望不违亡人遗愿。

B.鱼的图案画的精美,是我们的家徽,值得收藏。

C.鱼代表曾经发生的偷盗事件,让后代铭记防盗窃。

D.让父亲兄弟们记住这个故事,学会宽以待人,知恩图报。

24、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从细节描写中,分析说说被发现后,贼的心理。

____
25、祖父是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本分析祖父的人物形象。

(至少写两点)
____
选材构思表达。

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一定经历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遇到过值得你感谢的人。

请你以“感谢”为题,写一篇习作。

写之前想一想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能更好地表现“感谢”,再根据所选的内容,选择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注意内容具体,语言通顺,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通宵书籍徘徊严峻彻底辩论花蕊恐怖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宵、籍、峻、辩、蕊”容易写错。

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A
解析: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B.拙.劣(zhuō )蒙.骗(mēng)
C.蝙.蝠(biān)纤.手(xiān)
D.应.届(yìng)同仇敌忾.(kài)
3.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C项“书藉”应改为:书籍。

4.C
解析:C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

C项“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比喻不当。

“脉搏”可以跳动不能流动,“小河”可以流动不能跳动,两者没有相似点,构不成比喻。

5.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病,仔细阅读每个选项,找出没有语病的应该选择D项。

A项:前后矛盾,“全都”改为“差不多”
B项:语义颠倒,“许多”和“张老师”调换位置。

C项:否定适当,“避免”和“不再”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即表示肯定,去掉一个否定词即可。

6.C
解析:C
【解析】略
7.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A 错误。

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不惑之年的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B 正确。

由“睁、摇”等可知这是动作描写,由“两眼睁的的溜圆”可知这是神态描写。

C 正确。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篇选自老舍先生所著书籍《骆驼祥子》的文章,则是在人物外貌描写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对祥子的身材、体型、衣着、脸部等方面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朝气、自信、积极、乐观的车夫形象。

D 正确。

《祖父的园子》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

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8.D
解析:D
【详解】略
9.教室里,大家都在安静的上着自习课:小红专心致志地写着作业,小华一丝不苟地整理着试卷,小明全神贯注地看着课外书。

写成了优美的文章时间在冰川的悄悄融化
中汇成了浩瀚的江海弟弟用渴求的眼神看着妈妈,晃了晃妈妈的手,说:“妈妈,可以给我买一个变形金刚吗?”妈妈眉头一皱,用严肃的语气拒绝了弟弟。

妈妈对小华说,她把小华的书包缝补好了。

如果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你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句子仿写。

表示“专心”的词语还有:一心一意、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废寝忘食、心无旁骛、心无二用等等。

例句冒号前面的部分是总起句,冒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冒号前面的句子进行细致描述。

进行句子仿写时,要注意句子是否通顺,不要出现错别字。

(2)本题主要考查句子补充。

例句的意思为“时间在谁的……中,怎么样了”。

其中“农民”与“稻穗”相搭配,综上所述,本题第一空所补充的内容应与“作家”相搭配,答案的第二空“冰川”和第三空“江海”相匹配。

(3)本题主要考查描写手法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神态描写: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可以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从而突出人物性格。

可以从弟弟想要变形金刚的角度入手,例如撒娇、哭泣等等;也可以从妈妈的反映入手,例如同意或拒绝等等。

(4)本题主要考查引述句与转述句之间的转换。

首先将冒号、引号去掉,接着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最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

(5)本题主要考查用关联词合并句子的能力。

关联词“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

还可以用“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都表示假设关系。

用关联词进行合并以后,读一读,适当调整语序,或进行字词的删减与替换。

10.变则通通则久晓看红湿处山是眉峰聚谁道人生无再少大如车盖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探汤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就比泰山还
重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详解】(1)本题考查谚语俗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意思: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

指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道行不通时选择变化,变化了后就会豁然开朗,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2)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

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

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4)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

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6)本题考查现代文默写。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出自课文《为人民服务》
11.我认为即使在科技发达、电脑普及的时代,仍然要练习书法,要写好字。

一是写字的用途仍很“广阔”。

诚然,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写字的场合的确少了,但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

正如交通工具发达了,汽车多了,但乘车绝不会全部代替“走路”,作为一个人还是要走路、走好路的。

电脑打字也是这样,能代替一部分手工“写字”,但不可能全部替代。

写字的用途还是很广,如签名、签字、留言、题字、记录、写信等等。

二是写字的意义仍不可忽视。

“字如其人”,书法是一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艺术。

电脑打字有它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特点,写字也有它千姿百态、龙飞凤舞的“风韵”,更何况,练字还可以陶冶情操,我们不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努力把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一些,总不是苛求吧!今天在小区里,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捡起路上的果皮,放入垃圾桶里。

让我心底里感到一阵温暖。

虽然事小,但是我们人人都能像这位小朋友一样,那么我们的环境一定会更加干净整洁。

12.B
解析:12、B
13、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兔子没再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14、得到兔子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

15、要想有收获,就应该自己去努力,去创造机会,而不是心存侥幸,傻傻地等待。

【分析】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12、本题考查的是字词的解释和分析,在本题中,“兔走触株”中的“走”意思是跑,所以意思相同的是“奔走相告”中的“走”也是跑的意思。

1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要结合重点字词进行整句话的翻译即可。

可结合译文进行分析。

1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得出,宋人没有再得到兔子是因为得到兔子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

15、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有收获,就应该自己去努力,去创造机会,而不是心存侥幸,傻傻地等待。

13.C
解析:16、解决了部分家长接送难题,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7、× √× ×
18、C
19、“课后三点半”时间,学习上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而且丰富了我的课后生活,发展了我的兴趣爱好。

【分析】
16、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中的最后一句话““课后三点半”服务解决了部分家长接送难题,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

”我们可以提取其中的关键词,就能回答本题。

17、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1)错误。

结合材料二中的“课后托管服务一般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开始,结束时间在教师下班之前,原则上不晚于18:00,具体时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规定。

”,结束时间有有一定的限制的。

(2)正确。

(3)错误。

结合材料二中的“严禁学校或第三方机构借机开展学科集中教学或集体补课,严禁乱收费、挪用专项经费、利益输送等行为。

”明确本题的“集体补课等活动”是不能开展的。

(4)错误。

结合材料二中的“所产生的成本在学校无偿提供场地、水电费等基础上,由自愿参加的家长按照不超过每生600元/学期(不含耗材费)缴纳。

”。

注意是“学校无偿提供场地、水电费等基础上”
18、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

结合材料三中的“开发区38所小学如期开启“三点半”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共开设课程975门。

”选项C中的“共开设课程1733门。

”是错误的。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课后三点半”中获得的帮助,得到的成长,带来的变化作出具体的表达。

14.20、捉贼刻鱼
21、D
22、B
23、D
24、这句话从贼的神态和动作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贼当时恐惧的心理、冷的程度和视粮食如生命的情状。

“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
解析:20、捉贼刻鱼
21、D
22、B
23、D
24、这句话从贼的神态和动作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贼当时恐惧的心理、冷的程度和视粮食如生命的情状。

“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刻画了贼人的极度恐慌和不知所措;“攥”表示用手紧紧抓着,表现了这袋米对贼人的重要性,即使再害怕和紧张的时候也不愿放弃。

25、祖父是个宽容的人,他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

祖父是个经验老道、细心睿智的人。

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

【解析】
2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阅读文本可知,第三段写祖父捉住入室的贼;第四、五、六段写祖父放走进入家中的贼;第七、八段写被放走的贼给我家送鱼;第九段写祖父在家门口刻鱼,不让送鱼。

由此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捉贼一放贼一送鱼一刻鱼。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五段通过祖父对盗贼说的话“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可知,祖父想帮贼,不止在生活上,还给他指出谋生的路子,所以祖父把贼放走的最恰当原因是:战乱频繁的年代,宽容的祖父猜想贼也是遇到了困境,希望他改过自新,好好生活。

所以选 D 。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通过文中第九自然段“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可知,祖父担心人家生活因送鱼受到影响,毕竟卖鱼是小本生意,十几条鱼不是小钱,担心对那户家人造成负担。

所以此题选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