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复习:赠友送别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赠友送别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三首(其一)刘辰翁①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

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

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

东风似旧。

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②。

前宵更恁时候。

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

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

临分把手。

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②草草留君剪韭:语出杜甫《赠卫八处土》“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酒边留同年徐云屋”说明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词作,而送别对象是词人的同龄人徐云屋。

B. “相逢”句言饯别,“相逢”两字暗示两人同在客地邂逅,不久又要分别,不妨举杯以遣离愁。

C.“剪韭”源出杜诗,词中指词人挽留老朋友,虽没有珍儒以待客,但两人的关系却更显亲密。

D. “临分把手”的细节突出恋恋不舍的别情,显示友情之重;“叹”字领起长句煞尾,气脉贯通。

2.清末词论家况周颐认为本词“情辞跌宕”(《蕙风词话》)。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
23.两首诗中都写到“日暮”时的情景,但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①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②。

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

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③,右紫枢④。

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

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

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
【注】①本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为送别被贬为泾原路(今宁夏一带)都监的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王秉所作。

②挽须:出自苏轼赠王庆源诗“时有野人来挽须”,称赞王庆源不摆做官的威仪。

③黄阁:中书门下省。

④紫枢:枢密院,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

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从别宴写到田头,从作者写到父老,着意表现了王秉虽身为太守,但和善宽厚、仁德亲民的形象。

B.上阕后两句取义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对王秉受众人拥戴原因的颇具理性的概括。

C.下阕写别后场景,尾句中“雁”与范仲淹《渔家傲》“衡阳雁去无留意”中“雁”传达的情感相同。

D.全词运用了侧面烘托、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质朴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25.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地名,位于宜昌之西。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共融一炉,其感情基调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然不同。

B.首联引用老莱子彩衣娱双亲的典故后发出感叹,既揭示了战争中天伦孝道难见的现实,又暗扣诗题中的“觐省”之意。

C.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两句结构对仗、意义相承。

用一个问句,表示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7.这首诗的颈联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满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满陵亭,流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①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②愁绝不忍听。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诗中有“南登灌陵岸,回首望长安” 句。

②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送君潮陵亭,濯水流浩浩。

”两句,兼用比兴,既把离愁别绪比作“浩浩”流水,又引出后文的离别之情。

A.“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两句,以萋萋春草言离别的惆怅,以枯而无花的古树引起深沉的人生感慨,为下文的怀古作铺垫。

B.“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借用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此古道的典故,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还想象友人离开时会如王粲那样依依不舍,翘首回望的情形。

C.“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这两句承接上句的“古道”,诗人全用虚写,想象古道连绵奔向西京,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用“浮云生”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

29.李白的这首诗思想内容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送山谷①弟贬宜州
黄大临②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

晓别吾家黄叔度③。

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箜④饮散长亭暮。

别语缠绵不成句。

已断离肠能几许?
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释:(1)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2)黄大临:黄庭坚之兄。

(3)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慎阳人,学识品行俱佳。

在这里, 词人赞黄庭坚就
如当年的黄叔度。

(4) lei,古代的一种酒器。

3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千锋百嶂”一方面形容到宜州路途艰险,另一面也表明黄庭坚此行前途未卜。

B.“别语”句表达了分手就在眼前,词人心里格外悲伤,喉咙哽咽已经说不成句。

C.“已断离肠能几许”用反问的方式,强化突出了诗人漂泊远行的悲痛哀伤。

D.这首词语言虽朴素、平淡,但感情却深厚、强烈,有一种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D..词的后三句用了虚写的手法,下列词句没有使用该手法的一项是()•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B.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C.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2.有评论家说,本词“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有一字传情之妙。

请结合全词内容,说一说该字妙在哪里?
答案解析:
1. A
2.况周颐所言“情辞跌宕”,意谓本词思想感情丰富复杂,且富于变化,具体表现为:
①抒写离情开阖有致:上片把盏叙旧,叙写客中送客的愁思,下片请朋友“且住”“临分把手” 叹何时
再会,抒写依依送客之情。

②叙写友情浓墨重彩:回忆“少年”时期彼此结识于杭州,共赏西湖美景:而今把酒论文赏曲,友情之
深厚不言自明。

③表达情感深沉内敛:当年“少年”今成“白发”“憔悴人、光阴流逝、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人生伤痛,读之让人不由心生恻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送别对象是词人的同龄人徐云屋”错误。

词中“同年”并非指年龄相同,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为“同年”。

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况周颐所言“情辞跌宕”的内涵。

其次,要准确理解词作的内容,全面理解作者所抒写的思想感情和抒写思想感情的技巧。

最后,结合词句,从不同角度进行准确概括与简要分析。

况周颐所言“情辞跌宕”,意谓本词思想感情丰富复杂,且富于变化。

首先表现在抒写离情开阖有致。

上片写自己客中送客的愁思。

“怎知他、春归何处”为首句,点明饯别
时在暮春,同时渲染出的春光不再的惜春惆怅之感,为抒写离情作铺垫。

“相逢” 句言饯别,而“相
逢”两字,暗示两人同在客地邂逅,然而不久又要离去,不妨金樽流转,以遣离愁。

下片写依依送客之情,同时又兼及自己。

“君且住”两句,表明挽留惜别之意。

“临分”四句,写宴散作别。

这句说握手
作别而又恋恋不舍,又道情谊之重。

其次叙写友情浓墨重彩。

“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两句入回忆,刘辰翁于理宗景定三年至临
安赴进士试,因以结识同年徐云屋,当时正值而立之年,与今相较,可谓“少年L 自初识“西湖烟柳”
至今,不觉已过多年,不料仍是漂泊天涯,仍逢西湖烟柳,故云天涯恨“长结”于“西湖烟柳”之上。

"临分把手。

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而今把酒论文赏曲,友情之深厚不言自明。

最后表达情感深沉内敛。

“憔悴人归后”「憔悴”反衬上文“少年”,昔日的“少年”而今已至于“憔悴”,
补足“天涯恨”之深「空眉皱,看白发尊前”,“白发”承前“少年”和“憔悴”,但一为反衬,一为正衬,如此笔法在于强调主客双方都已年华不再,而都又事业不成,让人扼腕浩叹,读之让人不由心生恻隐。

注意:组织答案时,可以先概括,后分析;可以先分析,后概括;也可以边分析,边概括。

要注意防止漏答或重复作答。

3. C
4. (1)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怀远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体现了友情的真挚和力量。

(2)王勃诗中,表达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体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友人问诗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理解错误,此处并非现实中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假设友人问自己“为何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

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心中愈发感伤。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惊” 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与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用虚笔写二人离别之时的大致情景。

最后四句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体现了友情的真挚和力量。

王诗中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惜别时同病相怜的伤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写无论空间怎样改变,时间如何推移,友情都牢不可破。

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写诗人语重心长, 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
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表现了诗人的高远志向和旷达情怀。

5. B 6.①本句运用比喻修辞,将沈少府渡过淮河喻为鸟儿飞过淮河。

②这里以淮河为界,从南北方分界线的外部特征入手,向友人描述淮南地区百花盛开的自然环境,实际则是预示友人前途光明与仕途的通达,借以鼓励即将到淮南赴任的友人。

③这里的淮河已经由实入虚, 由气候上的分界变成了人生、事业上的转折点,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光明的前景。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赞美了朋友高洁的品行”错误。

这里应是表达同情之意,而不是赞美朋友高洁的品行。

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一鸟飞长淮,,运用比喻修辞,将沈少府渡过淮河比喻为鸟儿飞过淮河,表达形象生动,预祝友人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

作者设想友人度过淮河后,就能见到百花盛开的美丽的景色,作者借江南云梦般的美景暗示友人前途光明与仕途的通达,表达了对即将到淮南赴任的友人的深深的祝福与鼓励。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淮河本来是地理上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但是这里的淮河已经由实入虚,结合下文“相期丹霄路,遥听清风颂。

勿为州县卑,时来自为用”可知淮河已经由气候上的分界变成了人生、事业上的转折点,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光明的前景。

6. D 8.相同点:
①都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两首诗最后一句都借明月抒发情感,以景结情。

②两首诗最后两句都是通过想象来表现内容,表达情感的。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这两首诗都……饱含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错,王诗的三四句“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想象,出人意料,不觉有离伤之感在情理之中,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感。

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王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人表达的意思是:你我虽然分隔两地,但有青山相连,同沐云雨,在同一轮明月照
耀之下,彼此心意相通,就如同身处一地,何必悲伤呢。

诗人借明月之景抒情,想象自己和友人在明月的照耀下,彼此心意相通,抒发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以及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感。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韦诗借“明月”和“帆风”等景物,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想象,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家乡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以及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

8. C 10.《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写自己虽然年老赋闲,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可以充任北伐主帅。

《送湖南部曲》中,①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②先人后己的情怀。

只要部属有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情感、人物等的能力。

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这应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写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
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

表现了诗人虽然被朝廷弃而不用,赋闲在家,但是依然想要像廉颇一样为国效力的情感,体现了诗人“怨而不怒,乐观昂扬工
《送湖南部曲》中,通过描写自己遭受谗谤,及对武勇有为的部属的关怀热爱,鼓励他为国效忠,祝愿他前程远大,即使自己遭受政治挫折、生活困厄也心甘情愿,寄寓了作者壮志未酬的一腔忠愤。

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前一句以一个“送”字着重点明送别之情,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是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化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10. B 12.①本句运用比喻修辞,将沈少府渡过淮河喻为鸟儿飞过淮河。

②这里以淮河为界。

从南北方
分界线的外部特征入手,向友人描述淮南地区百花盛开的自然环境,实际则是预示友人前途光明与仕途的通达,借以鼓励即将到淮南赴任的友人。

③这里的淮河已经由实入虚,由气候上的分界变成了人生、事业上的转折点,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光明的前景。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惊。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惊:欢乐,乐趣。

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簿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
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
基调。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
场景。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
哲理。

4.比较本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沈少府之任淮南
刘长卿
惜君滞南楚①,枳棘②徒栖凤。

独与千里帆,春风远相送。

此行山水好,时物亦应众。

一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

相期丹霄路③,遥听清风颂。

勿为州县卑,时来自为用。

[注]①南楚:相当于今湖南衡阳、长沙以东,江西南昌、九江及安徽南部一带。

②枳棘:多刺的灌木或小乔木。

语出东汉时考城县令王涣“枳棘非鸾凤所栖”之语,常用以表示大材小用。

③丹霄路:犹
青云路。

喻仕宦显达。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赞美了朋友高洁的品行”错误。

这里应是表达同情之意,而不是赞美朋友高洁的品行。

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一鸟飞长淮,,运用比喻修辞,将沈少府渡过淮河比喻为鸟儿飞过淮河,表达形象生动,预祝友人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

“百花满云梦”,作者设想友人度过淮河后,就能见到百花盛开的美丽的景色,作者借江南云梦般的美景暗示友人前途光明与仕途的通达,表达了对即将到淮南赴任的友人的深深的祝福与鼓励。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淮河本来是地理上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但是这里的淮河已经由实入虚,结合下文“相期丹霄路,遥听清风颂。

勿为州县卑,时来自为用”可知淮河已经由气候上的分界变成了人生、事业上的转折点,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光明的前景。

12. C 14.①毛张健认为此诗并不是劝诫友人安心赴任,而是表达催促友人尽快返家的愿望;②诗歌描写竹影满径、人家傍山、花木缘溪之胜景,并借用衣冠南渡之典是为了提醒友人吴越风光让人着迷,侧面劝诫友人不要留恋于此;③诗歌尾联想象夜猿啼海树之场景,正面提醒友人“思乡望国工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说法有误。

“避地衣冠尽向南”意思是土人躲避战乱都特别喜欢到南方,此句借用这一典故,既是为了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是想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评价文章的思想主旨的能力。

题干毛张建的评价中,“劝驾”意思是劝人赶紧出发,而“催归”意思是催促赶紧归来。

所以, 毛张建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是此诗并不是为了劝诫友人赶紧出发安心赴任,而是劝告友人不忘归家、赶紧归来的愿望。

根据注释可知,作者此时因安史之乱而避难江南。

而在诗歌颔联和颈联中,作者先以“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三句描绘江南竹林丛生的自然环境,依山而建的建筑特征,
偏远之地沿河花木越繁茂的自然美景,极写江南之美景。

但这三句结束, 诗人却以“避地衣冠尽向南”加以总结。

这说明,江南之景虽美,让人留恋,甚至有让人想要就此定居的想法。

但在诗人眼里,他却对此有所担忧。

此时大多数人避安史之乱而逃难于此,本只应暂居于此,并力求挥师北上,光复中原。

所以,诗人更加害怕因为江南美景令人留恋而最终走上晋朝“衣冠南渡”而最终在此定居偏安一隅的结局。

这是第一层“催归”之意。

诗歌尾联中,作者首先以“夜猿啼海树”烘托夜间寂静的氛围,然后由此直言“思乡望国”之情难以忍受的情感。

这既是诗人自己的情感状态,也是劝告友人及早归家,免得离家太久,像他一样产生思乡望国之情。

这是第二层"催归”之意。

15.C 16.①开篇“忘却”正话反说,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

②“凭将清泪洒江阳”,化抽象为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

③“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以故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④“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则以"断肠”代悲伤,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

⑤“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亦借用典故,以寓作者“人生如寄” 的深沉感叹。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错。

从全词来看,这里的“君”应该是指王缄。

下片切入现实中的送别,此句意思是在送别的酒宴中,你(王缄)未见到我的别愁,归来后才发现自己已悲伤到无肠可断。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第一,运用反语。

前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中,“忘却”正话反说,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

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

“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