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里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里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典故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里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典故
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作品《牡丹亭》里,在〈惊梦〉出的【步步娇】曲牌里的曲辞,汤显祖依腔填词,填下了: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其中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句,是《牡丹亭》里很有代表性的一句。
例如,清初的李渔,就在其《闲情偶寄》的〈词曲部〉里,谈及戏曲剧本的创作时,于『词采第二』即举汤显祖的【步步娇】首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说明戏剧作品的写作,应不可以用士大夫心态只求满足士大夫少数人,而写成处处掉书袋而艰深晦涩如《牡丹亭》,以致于人民大众根本看不懂。
应该以元曲为借镜,要做到『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而不要像汤显祖的写《牡丹亭》,『满纸皆书』(即,指满纸都是艰深的典故),像《牡丹亭》的曲辞就是反面教材,『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所以并不是『绝妙好词』。
而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为例,指出了『以游丝一楼,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淡经营矣。
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若谓制曲初心并不在此,不过因所见以起兴,则瞥见游丝,不妨直说,何须曲而又曲,由晴丝而说及春,由春与晴丝而悟其如线也?若云作此原有深心,则恐索解人不易得矣。
索解人既不易得,又何必奏之歌筵,俾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乎。
』他指出像是汤显祖此句,连文义,人民百姓一看之下。
『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大多都看不懂,如果连曲辞
人民大众都看不懂,只有『雅人』(封建士大夫)懂,而『俗子』(人民百姓)都不懂的话,那么汤显祖这种戏曲作品,根本就『何必奏之歌筵』,只有案头读物供士大夫阅读赏心之用,达不到演出娱乐大众的戏剧应有的效果了:
『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
何也?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
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不问而知为今曲,非元典也。
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
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后人之词则心口皆深矣。
无论其他,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
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
予谓二折虽佳,犹是今曲,非元曲也。
《惊梦》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以游丝一楼,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淡经营矣。
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若谓制曲初心并不在此,不过因所见以起兴,则瞥见游丝,不妨直说,何须曲而又曲,由晴丝而说及春,由春与晴丝而悟其如线也?若云作此原有深心,则恐索解人不易得矣。
索解人既不易得,又何必奏之歌筵,俾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乎。
』
而『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用典的出处,实取自南宋词人叶梦得的词【虞美人】: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
唯有游丝,千丈袅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
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
其中的『晓来庭院半残红。
唯有游丝,千丈袅晴空。
』即被汤显祖取来改写成『袅晴丝吹来闲庭院』句。
按,有名的《牡丹亭》的注释本,即由徐朔方及杨笑梅所校注,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者,是最流传广泛的注释本,但于此句,只注『晴丝』两个字:
『晴丝——游丝、飞丝,也即后文所说的烟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
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
』
引论不够完整,未查出出处。
今补之。
(刘有恒,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