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2.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评价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
其中“朦胧稚嫩”时期的标志性理论是
A.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B.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D.人是万物的尺度
3.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4.“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
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
”此话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彻底否定了神学权威
B.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C.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这从本质上说明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B.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6.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7.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这表明该宗教改革家
A.批判神权统治,否定宗教礼仪,鼓吹人性解放
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
C.使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D.主张“信仰得救”,给人以精神的自由
8.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一文中写道:“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辞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的戏曲功能是
A.休闲娱乐
B.社会教化
C.普及历史知识
D.保存历史资料
9.宋朝时一次宫廷画院考试,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
应试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船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
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
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A.山水景物
B.情趣意境
C.真实情景
D.人物形象
10.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B.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11.据美国盖洛普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的三次民意调查显示,坚信上帝造人的美国成年受访者达44%以上;作为达尔文故乡的英国相信“物种的进化非由神定”的人也不到4成。
这说明科学和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很大。
这一分歧的根源在于
A.教育的进步状况
B.世界观的认识差异
C.科学的发达程度
D.生产力的水平高低
12.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
”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13.“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
”上述认识的产生是由于
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
B.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
C.普朗克量子力学理论的问世
D.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14.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在此孙中山强调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15.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阶段。
毛泽东在第三阶段的理论的贡献在于
A.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C.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D.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17.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人曾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
西方记者称中国“有弹无枪”。
打破这一预言的是中国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18.“‘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B.“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19.20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C.伟大人物对历史前进有巨大推动作用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0.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要理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我们应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21.“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
”文中的他是
A.达芬奇
B.莫奈
C.塞尚
D.毕加索
22.19世纪中前期,对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时代。
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一些思想家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与危机感到失望与不满。
由此文学艺术领域兴起的流派,其代表作有
①《自由引导人民》
②《老人与海》
③《日出印象》
④《巴黎圣母院》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23.《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
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
这说明电影艺术
A.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B.折射出西方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C.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D.是投机商人成功的赢利性商业炒作
二、综合题
1.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
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四
“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复兴作了哪些努力?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明朝的黄宗羲认为私利是与生俱有的,正是由于有个体的私利,才合成了天下的公利。
他主张君臣
应该合理分配职权,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人在
自然状态下,应当首先想到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
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
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
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这三期间思想的进步,试把前后期的人物做个尺度来量他一下,便很明白:第一期,如郭嵩焘、张佩纶、张之洞等辈,算是很新很新的怪物。
到第二期时,嵩焘、佩纶辈已死去,之洞却还在。
之洞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到了后半,居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
在第二期,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
到第三期时,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些人被挤落后,甚至已经全然退伍了。
这种新陈代谢现象,可以证明这五十年间思想界的血液流转得很快,可以证明思想界的体气实已渐趋康强。
材料四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百家争鸣,执政者不但不禁锢思想,反而着力创造思想自由的氛围,鼓励思想论争,自己则对救时主张择善而从。
我国历史上曾两次出现了思想市场——春秋战国时代和民国初年五四时期。
……改革需要新思维,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见解,需要各方人士为改革出谋献策。
……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思想市场”。
——袁刚:《思想市场会使中国更有前途》,《人民论坛》2012年11月
(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共同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共同点反映的历史状况。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3)材料三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各指什么?有什么史实依据?
(4)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思想市场”。
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四个角度阐述今天我国形成思想市场的良好条件。
江西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两者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主张以伦理道德规范人的行为,故B正确。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属于王阳明思想,故A排除。
心就是理,心外无物,也属于王阳明,
故C排除。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属于朱熹,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王阳明思想
2.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评价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
其中“朦胧稚嫩”时期的
标志性理论是
A.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B.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D.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朦胧稚嫩”时期的标志性理论是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故D正确。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属于启蒙运动
时期康德的主张,不属于“朦胧稚嫩”时期,故A排除。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也不
属于“朦胧稚嫩”时期,故B排除。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属于宗教改革,也不属于“朦胧稚嫩”时期,故C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智者学派思想主张的相关知识。
普罗塔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阐明了一个观点,人是
独立自主的个体。
作为行动者而存在,而且是不断产生行动策略的行动者。
发现和肯定了自主的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每个人都可凭自己的信仰和欲望决定其自以为是的是非善恶的准则,一切准则都是主观的,相对的,只对有关的人有意义。
相对主义走到了极至,放弃了对普遍原则的追求。
3.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
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故D正确。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只符合西欧,故A排除。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只符合中国明朝,故B排除。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不是本质的反映,故C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4.“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
他们如何做、如何想。
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
”此话的作者的主要
观点是
A.彻底否定了神学权威
B.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C.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
思想进行表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故B正确。
彻底否定了神
学权威,过于绝对,故A排除。
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属于启蒙运动,故C排除。
材料未涉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发展,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是指十三世纪末叶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
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
5.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在伏
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这从本质上说明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B.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
《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这从本质上说明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故B正确。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有本质区别,故A错误。
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
之间没有文化交流频繁,故C排除。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故D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特点
6.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
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卢梭认识到了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故D正确。
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过于
绝对,故A排除。
材料未涉及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故B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争夺食物是人类冲
突的重要原因,故C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思想
【名师点睛】卢梭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发展并完善了该理论。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卢梭认识到了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
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7.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
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这表明该宗教改革家
A.批判神权统治,否定宗教礼仪,鼓吹人性解放
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
C.使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D.主张“信仰得救”,给人以精神的自由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信仰得救
的宗教改革主张,故D正确。
批判神权统治,否定宗教礼仪,鼓吹人性解放,没有突出因信称义,故A排除。
材
料无法体现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使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故C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8.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一文中写道:“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辞
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的戏曲功能是
A.休闲娱乐
B.社会教化
C.普及历史知识
D.保存历史资料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辞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戏曲功能是社会教化作用,故B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休闲娱乐作用,故A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普及历史知识,故C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保存历史资料作用,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戏曲
9.宋朝时一次宫廷画院考试,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
应试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船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
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
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A.山水景物
B.情趣意境
C.真实情景
D.人物形象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
……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情趣意境,故B正确。
文人画不注重山水景物的写实,故
A排除。
文人画不注重真实情景,故C排除。
宋代文人画也不以人物形象为主,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
【名师点睛】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10.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B.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的三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故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发明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故B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故C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古代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中国的三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11.据美国盖洛普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的三次民意调查显示,坚信上帝造人的美国成年受访者达44%以上;作为达尔文故乡的英国相信“物种的进化非由神定”的人也不到4成。
这说明科学和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很大。
这一分歧的根源在于
A.教育的进步状况
B.世界观的认识差异
C.科学的发达程度
D.生产力的水平高低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坚信上帝造人的美国成年受访者达44%以上;作为达尔文故乡的英国相信“物种的进化非由神定”的人也不到4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人们世界观的认识差异,故B正确。
现代英美国家教育的进步状况很好,无法说明这一分歧的根源,故A排除。
现代英美国家的科学的发达程度很高,也无法说
明这一分歧的根源,故C排除。
现代英美国家生产力的水平高,也无法说明这一分歧的根源,故D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