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就针对农村污染问题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在该文件中,重点强调了我国农村资源短缺,开发过度以及污染加重的问题。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条件下,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同时,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还指示,要建立健全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施严肃的查处,全面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力。
由此可见,中央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
实际上,早在1973年我国就对环境问题加强了关注。
1972年6月,我国代表团参加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标志性意义,正式拉开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序幕。
但长久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大多集中在工业和城市领域,对于农村的环境问题则没有加强重视。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较为滞后,这些都造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演变,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基于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对其中缘由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政策进行仔细的梳理,详细阐述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演变过程。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政策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经历了从不显著到日益凸显的过程,而农村环境治理则从无到有,与各个发展阶段显示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相对应。
我国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也随着发展不断加强重视,并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通过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政策的纵向观察分析看来,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发展历程,带着明显的时代性特征,而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则分为时代性问题和长期性问题两类。
基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性质,近年来我国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特别是针对长期存在的问题加强了重视,也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政策,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中,农村环境时代性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工业化建设引起的,例如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
而长期存在的农村环境问题,则是由农业生产造成的,例如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土壤问题等等。
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和措施。
而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详细划分以及治理政策的调整,都标志着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治理科学性得到有效提升,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政策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0年,此时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刚刚萌发,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政策对于农村环境问题关注严重不足。
而且,受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情的影响,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1978年对农业生产体制进行了改革工作,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替了生产队的集体生产制。
在这一时期,农村建设的主要政策目标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在这一阶段,农村环境问题主要集中于卫生问题,具体表现为水质污染问题。
我国在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在法律层面界定了灌溉水。
当时,为了节约用水以及解决干旱问题,鼓励在农业灌溉中采用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这造成了农田大面积污染,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环境问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1年到1989年,这一阶段的农村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乡镇企业污染问题,因此当前国家政府主要针对乡镇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解决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带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的变迁
张秀河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环境问题与日俱增。
近年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加强环境治理也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各个方面都发展非常缓慢,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结构失衡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主要问题。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变迁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不难发现在农村发展的各个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下必然产生的结果。
因此,要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变政策目标,树立全新的粮食安全意识观念,创建新型经营主体支持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可行选择。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10-27
[作者简介]张秀河(1971—),男,河北省衡水市人,高级政工师。
-14-
的环境污染问题。
当时,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对于环境保护还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同时城市工业向周边农村地区扩展,城市工业三废进入农村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产问题。
除此之外,基于经济发展建设要求,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了扩大乡镇企业的生产规模,大量砍伐森林,占用耕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问题。
此时,乡镇企业引起的环境问题已远远超过了城市工业发展造成的污染问题,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同时,在这一阶段为了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耕种积极性,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业发展,但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多为粗放型生产方式,主要通过增加化肥及农药的使用来提高农业单产量。
这就使得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甚至对湖泊、海域等水体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了渔业资源种群的生态恶化。
同时农药中的有毒物质难以降解,进入到蔬菜中,蔬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后果。
因此,社会大众对于要求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在1989年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却未对化肥和农药等要素的实施,作出约束性规定。
第三阶段为1990年到1999年,此时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为三大污染源叠加,针对农村环境问题,也台了一系列治理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从法律层面对乡镇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限制,从源头上达到有效治理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除此之外,针对化肥和农药使用造成的污问题,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也对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法律层面上,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进行约束,从而有效控制化肥和农药造成的污染问题。
在1995年,我国还专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真正将环境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旨在从法律层面针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
从这一时间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来看,这一时期我国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空前重视,各种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快速填补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在法律上的空白,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重要标志,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进一步开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在这一时期农业面源污染非常严重,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不断创新,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视以及工作力度,都进入了空前的高度。
在这一时期,面对日益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中央对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倡议,并从这一角度出发,针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同时农村环境治理理念、治理手段等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创新。
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加经农村污水治理,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等等,旨在有效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在这一时期,对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实施新的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二是推广农村环境治理新技术;三是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新项目;四是贯彻农村环境治理新理念;五是采用农村环境治理新手段。
通过这些方面的改变和创新,全面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旨在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采取的不同治理措施来看,我国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采取的一系列治现政策和手段,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基于我国当时的国情,解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是第一要务,因此当时农村的主要建设工作就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
基于这一目标,当时国家对农村基本经营制进行了改革创新,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时的农业生产率提出50%左右。
与此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化肥的使用与大幅度提高,农村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环境问题不断加重。
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除了化肥和农药污染之外,乡镇企业也成为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为农村污染的源头之一。
这一时间我国对于虽然认识到了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问题,但在初期采取的治理政策并不明显,乡镇企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遏制,农村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进入21世纪以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村收入成为我国的主要政策目标。
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农村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到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等等,一方面改变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也使农村环境出现了新问题,发生了新变化。
此时,我国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认识也上升到了新高度,并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角度看待农村环境问题,大力治理农村污染,改善农村环境,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寻求根治农村污染的办法。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城乡结构,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其中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农村环境加强治理,改善和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蕾.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7.
[2] 邓金钱.中国政府主导型经济中的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陕西:西北大
学,2018.
[3] 马潇雅.和谐乡村秩序建构中的民间组织功能分析[D].山西:太原理工
大学,2017.
[4] 石纨雯.生活者视角下农村内源污染问题的成因研究——以A村为例
[D].安徽:安徽大学,2017.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