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17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单元检测(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7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单
元检测(3)
[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0分)
两本存折
龙应台
①是的,我也有两个秘密账户,两本秘密存折。

两个账户,都无法得知最终的累积或剩余总数,两本存折,记载的数字每天都在变动,像高高悬在机场大厅的电动飞机时刻表,数字不停翻滚。

②我知道两件事:一个存折里,数字一直在增加,另一个存折里,数字一直在减少。

数字一直在增加的存折,是我自己的;数字一直在减少的那一本,是别人给我的。

③于是有一天,我带着那本不断增加的存折去见一个头戴黑色斗篷看起来像魔术师的理财专家,请教他,怎样可以使我的这本存折更有价值。

④“价值?”桌子对面的他露出神秘的微笑,上身不动,忽然整个人平行飘滑到桌子的左边,我用眼睛紧紧跟随,头也扭过去,他却又倏忽飘回我正对面,眼神狡狯地说,“小姐,我只能告诉你如何使这里头的‘数字’增加,却无法告诉你如何使这数字的‘价值’增加。


⑤数字,不等同价值。

也就是说,同样是一千万元,我可以拿去丢进碎纸机里绞烂,可以拿去纸扎八艘金碧辉煌的王船,然后放一把火在海面上烧给神明,也可以拿去柬埔寨设立一个艾滋孤儿院。

⑥这不难,我听懂了。

我弯腰伸手到我的环保袋里,想把另一本存折拿出来,却感觉这人已经不在了。

我叹了一口气,缓缓走出银行。

银行外,人头攒动,
步履匆忙。

疾步行走的人在急速穿梭人堆时,总是撞着我肩膀,连“对不起”都懒得出口,人已经走远。

一阵轻轻的风拂来,我仿佛在闹市里听见树叶簌簌的声音,抬头一看,是一株巨大的玉兰,开遍了润白色的花朵,满树摇曳。

我这才闻到它微甜的香气。

⑦就在那株香花树下,我紧靠着树干,让人流从我前面推着挤着涌过。

从袋里拿出我另一本存折,一本没人可询问的存折。

存折封面是一个电子日历。

二○○八年五月有三十一个小方格,每一个方格里,密密麻麻都分配着小字:05-01 09:00高铁屏东探母
05-12 18:00钱永祥晚餐
05-25 15:00马家辉谈文章
05-26 19:00安德烈晚餐
⑧轻按一下,就是六月的三十个小方格,也有密密麻麻的字;再按一下,七月的三十一个方格,密密麻麻的字;八月的三十一个方格里,全是英文,那是南非开普敦,是美国旧金山,是德国汉堡……
⑨不必打开,我就知道,存折里头,谁装了一个看不见的沙漏。

⑩因为无法打开,看不见沙漏里的沙究竟还有多少,也听不见那漏沙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
⑪有一片花瓣,穿过层层树叶飘落在我的存折封面,刚好落在了十二月三十一日那一格。

玉兰的花瓣像一尾汉白玉细细雕出的小舟,也像观音伸出的微凹的手掌心,俏生生地停格在十二月三十一日。

⑫我突然就明白了: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

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

而且,更惊人的,“金钱”和“时间”的两种“币值”是不流通、不兑换、不对等的货币——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
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

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

⑬是的,是因为这样,因此我对两本存折的取用态度是多么的不同啊。

我在“金钱”上愈来愈慷慨,在“时间”上愈来愈吝啬。

“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

十二月三十一日,从今日空出。

我将花瓣拿在手指间,正要低眉轻嗅,眼角余光却似乎瞥见黑斗篷的一角翩翩然闪过。

(本文选自《龙应台散文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两项是(4分)( )( ) A.文中的两本存折指的是,一本“金钱”的存折,一本“时间”的存折。

时间也用“存折”表示,既有形象性,又有深意。

B.“我”去银行时,访问的头戴黑色斗篷像“魔术师”的理财专家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是一个思想观念的象征。

C.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文中人物和事物都只是借以表达思想内容的载体,作者借此向读者展示了她对于时间与金钱的独特理解。

D.因为“我”对待两本存折的取用态度一直不同,才让“我”终于有机会领悟时间与金钱的关系。

E.文章结尾写道“十二月三十一日,从今日空出”,这表明作者将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时间存折”的重要性。

1.C D (C.本文并不是寓言的形式,只是采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

D.将因果倒置了。

)
2.头戴黑斗篷的像魔术师的“理财专家”在文中两次出现了,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6分)
2.①设想一个“神秘人”的存在,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对如何增加“数字”价值的探寻,这个“神秘人”正如作者内心的疑惑一般存在。

②在作者第一次发问时,是这个神秘“理财专家”给了作者建议,推动了
下文作者对这两本存折各自不同的意义的思考。

③第二次在结尾出现,表现作者已经获得了自己想要得知的答案——真正有价值的存折在于时间的存折,在于正确地使用时间,不在于增加金钱的存折上的数字,内心的疑惑解开,与前文在内容与结构上相呼应。

3.这篇散文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请以第⑪自然段为例加以评析。

(4分) 3.①善用修辞。

将玉兰花瓣比作汉白玉雕刻的小舟和观音伸出的微凹的手掌心,使玉兰花瓣更加形象化。

②玉兰花瓣仿佛是有意识地落在了十二月三十一的日历格里,作者赋予了玉兰花人性化特征,与前文的“神秘人”一样具有神秘性。

③描写巧妙,含有寓意。

神秘玉兰花瓣落在了十二月三十一日那一格,为下文“我”做出“十二月三十一日,从今天空出”的决定,埋下了伏笔。

(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4.文章的标题“两本存折”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究。

(6分)
4.①“两本存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都是围绕这两本存折在谈论时间与金钱的不同的价值。

②“两本存折”具有象征意义,分别代表了“金钱”和“时间”在人的生命中的不同的地位,以“我”对两本存折的态度来反思何为有意义的人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0分)
说腊梅
王祥夫
北方没有梅花,要看梅花只好到公园或去面对让龚自珍生气的梅桩盆景,盆景梅花毕竟是盆景,一个人面对一盆梅花,不知是人在那里孤芳自赏还是梅在孤芳自赏?反过来说一句,真不知孤芳自赏的是人还是梅?梅花的香,细究起来,之所以让人觉着特别的香,问题在于这时候除了梅花确实还没有其他的花,
既无花,何谈香哉?所以梅的香是只此一家。

梅花中,我最喜欢的是白梅,当然最好是绿萼,开起来让人觉着有无限的春意在里边。

朱砂梅固然好,但是太热闹,太热闹的东西我总是不太喜欢,但想起《红楼梦》中宝琴抱的那一大枝红梅,却又让人觉着好,红梅要衬着白雪才好看,但白梅亦要雪来衬着才更妙。

王安石的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写的就是白梅,而字面上没一个白字,真是妙哉。

梅与雪一色,浑然难辨,当然只能靠香气来感觉梅在雪中的傲然存在。

传说中袁中郎儿歌《雪》的那首诗我也喜欢:一片两片三四片,四片五片六七片,七片八片十来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也只能是写白梅。

多么好的境界,那该是多么密急的雪,直飞到一大片的白梅里去。

身在北方,看雪的机会太多,但看梅就只能对着盆梅想象江南的香雪海。

今年去了一趟南京,是专门去看梅,却上了新闻媒体的当,电视画面上的梅已经是开得纷纷扬扬,但现实中的梅花却还没怎么开,要说开也只是星星点点,无论红梅还是白梅都还是满树满枝的花骨朵,倒是腊梅正开得好,腊梅真是香,离老远就能让人闻到,远远的,远远的就香过来。

北方没有腊梅,远远地闻过香后,然后过去细看,却让人吃一惊。

腊梅当然是黄的,颜色像是有几分透明,像是受了冻。

让人吃惊的是腊梅的花瓣是十多瓣儿,分两三层,花瓣儿是尖锐的三角。

这忽然让我想到了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当初看这幅画,心里还觉得十分不解,萱草和腊梅在一起开花可以让人理解,艺术既不是自然中物,时序自然可以被打破。

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徽宗笔下的腊梅怎么会是那么多瓣儿,重瓣儿梅可以多瓣儿,重重叠叠十多层都可以,但梅花的花瓣儿怎么会是尖锐的三角?当时还觉得是徽宗的笔误。

殊不知却是自己的不对。

艺术家的徽宗向来是重写生也提倡写生,关于孔雀升阶先举哪条腿已成艺坛佳话。

看了南京的腊梅才知道徽宗的创作态度真是极其严谨。

艺术从来都离不了想象,但从来都不能只靠想象来完成。

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的那篇写他故乡花木的随笔,他说他的故乡有一树老腊梅,年年腊梅要开花的时候他会爬到树上去摘一些下来,给家中的女眷戴。

而且说到腊梅中的“狗心梅”和“檀心梅”,我在南京看到的腊梅花便是檀心梅,花心着深紫色。

当时摘了满把放在衣服口袋里,到第二天还在香。

从南京到扬州,瘦西湖两边的腊梅也黄黄的刚刚正开,远远的香气拂然而至,让人顾不得和年轻的船娘说话。

看了腊梅,想想自己最初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时对徽宗的不满,真是让人惭愧,艺术要的是认真,做人做事也要的是认真,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最好要亲自看看才好,“艺术”二字首先是要从眼上过然后再从心上来,做人做事也如此,先要从眼上过,再从心上来。

这倒是去南京看梅花最大的收获。

至于满坑满谷的梅花的那种气势倒在其次了。

几百株几千株的梅花一齐开放如雪如海,当然让人感动,但要领略梅之真韵,还要一株一枝一朵地细细看来,不细看,只远远一望,岂能知道腊梅为何物,这样看,恐怕是到死不知腊梅。

〔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散文卷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一段引用王安石的诗与袁中郎的儿歌,写出了作者心中对白梅的喜爱,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作者到南京看梅,却说“上了新闻媒体的当”,虽然后来看到的腊梅成了“最大的收获”,但作者内心的失落是显而易见的。

C.作者介绍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艺术不是自然中物,时序自然可以被打破”的观点。

D.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腊梅为切入点,着眼于艺术和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原则,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特性。

E.文章以议论为主,兼顾记叙、描写和抒情;语言质朴,意味隽永,如开
头写道“一个人面对一盆梅花,不知是人在那里孤芳自赏还是梅在孤芳自赏”。

1.B C (B.文中看不出作者的失落,相反正是到南京看腊梅使作者认识到艺术要认真的道理,最后一段也说“至于满坑满谷的梅花的那种气势倒在其次了”。

C.作者介绍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艺术从来都离不了想象,但从来都不能只靠想象来完成”。

)
2.作者为什么说“红梅要衬着白雪才好看,但白梅亦要雪来衬着才更妙”?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红梅要衬着白雪才好看”,作者用反衬的手法,白雪把红梅映衬得更亮更美,白底红花,鲜艳夺目;(2分)“白梅亦要雪来衬着才更妙”是因为白梅与白雪融为一体,朦胧秀美,浑然难辨,这时人们需要靠嗅觉来发现梅的存在,更能体味梅花的妙处。

(2分)
3.文章题名“说腊梅”,为何在第一段花了很多笔墨写白梅呢?请你从文章构思和主旨两方面来谈谈这样安排的作用。

(4分)
3.①从文章构思来看,写白梅是为写腊梅作铺垫。

因为在雪地里只能靠香气来感知白梅的存在,而腊梅正是靠香气吸引了“我”。

②文章主旨在于通过眼中的腊梅与徽宗笔下的腊梅表明对事物的鉴赏应“先要从眼上过,再从心上来”,而作者先前对白梅的审美鉴赏也映衬着这一主旨。

(每点2分) 4.文末说“‘艺术’二字首先是要从眼上过然后再从心上来,做人做事也如此,先要从眼上过,再从心上来”,请你结合自身生活感受以及学过的文学作品中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分)
4.①这是对艺术的审美鉴赏应该遵循的规律,即首先应该认真观察事物本身,然后再从内心去感受事物之美。

正如文本中作者对腊梅的认识一样,只远远地闻香是不够的,还要用眼用心认真观察。

比如教材中学过的《咬文嚼字》一课中对“推”与“敲”的辨析。

②这也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准则,即认真
对待身边的人或事,用心体会。

(结合自身生活感受谈理解略)(两点各4分)634190 858E 薎 36869 9005 逅26238 667E 晾25260 62AC 抬36061 8CDD 賝35615 8B1F 謟31596 7B6C 筬i 34360 8638 蘸 &25876 6514 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