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改名字折射时代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次改名字折射时代变化
倘若你问别人的姓氏,他会不加思索作答;而当问到名字,有些人就会犹豫一下,看清问者为何人才作答。

因为他们有着两个不同的名字:一个是家人认可的;一个是朋友认可的。

当年"文化大革命"曾经是红小兵、红卫兵,现已是6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很理解这些二次改名的人所遭遇的尴尬,毕竟在那个"激情年代",将自己的名字一改再改的人为数不少,这段插曲给人留下了长长的嗟叹。

爹妈起的名吓出一身汗
老一代广州人起名爱图"意头"、求吉利,对"贱名好养"说法尤其在乎。

生了个女儿,希望再添一个男丁,女儿的名字就叫"亚男";生了男丁欲再生"千金"或怕儿子养不大的,就起名"虾仔"、"虾女"、"仔"。

据一份二十年前广州市公安局的人口资料数据显示:本市最大的姓名"家族",当数名叫"梁妹"者,足足有2400余人。

同名同姓而性别不同者众多,凸显了广州市民起名的随意性。

殊料,1966年的文革之火竟烧到广州人的名字上。

家住广州长庚路(现人民北路)的陈氏,被附近一小学的红小兵把大字报贴到陈宅大门上,勒令他们的同学陈镇民改名,大家指出,"镇民"这一名字居心不良,歧义反动。

年仅13岁的陈镇民吓得魂不附体,其父母拖着颤抖的双腿赶去派出所把"陈镇民"改为"陈卫民",这才放下心来,换来"安乐茶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