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南宋乔行简的对联轶事 乔行简的书法作品有哪些

合集下载

机养寸心,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有了状元公的亲笔

机养寸心,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有了状元公的亲笔

机养寸心,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

”有了状元公的亲笔有位高第青年的书法功底是很好的,就像我的书法老师李永平一样,不仅继承了高第先生的书法特点,还将自己多年的书法经验融入到书法之中,将自己不到两岁的孩子的写出了和我年龄相仿、意境相符的书法作品。

李永平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书法界和美术界都有很高的地位,在国内众多画家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美术家,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广州美术学院等地展出过大量书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画坛的“中国三大名家画”之一。

今天和大家分享李永平的书法作品《行书·梅花》。

行书的特点就是用笔灵动、飘逸、遒劲有力、线条流畅、笔画协调、线条丰满、遒劲有力。

一、行书的基本特点行书又称“草”“行”,是指一种草书的书写形式。

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种极为独特的书写形式,也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与楷书不同的是,行书不受楷书所用工具的限制,可以任意书写、随意落款,书写时更注重临摹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行书的书写特点:行书的书写过程较为平稳,节奏较慢,速度较快,所以很多书友都喜欢用行书来书写自己的书法作品。

在书写过程中,由于笔画较少,用笔也较轻快,所以行书的点画较少,看起来没有传统隶书的笔势流动感可言,但是在书法的魅力中又有其独特之处。

一般情况下一幅书写好的行书作品也会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和独特风格,如果书法功底足够好又能将自己的书法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去,那么就可以称之为行书之王。

所以从这幅李永平的《行书·梅花》作品中可以看出李永平确实是继承了王羲之、王献之等文人大师的优秀作品,对于传统又很有悟性、有着深厚笔法功底和丰富临帖经验的他来说,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独树一帜的艺术境界。

1、用笔便捷,点画之间的穿插、转换自如行书的点画之间,如果彼此穿插,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而且在传统书体中,许多书友会把行书的点画看作是笔画结构的组成部分进行书写,虽然这一观点没有得到书法理论家和专家们的认可与肯定,但是却说明了这种笔法形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为行书所继承和发扬。

范成大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范成大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范成⼤⼗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2021-11-12 09:10·听⽉⼯作室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房四艺,是⽂⼈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悦⽬,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活⽤品、⼭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们的⽣活⽅式和科技⽔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番趣味。

——题记在中国书法史上,南宋的书艺成就并不算⼗分显著,但在⾼宗赵构的⽰范作⽤下,南宋⼠⼦的书法热情颇为⾼涨,名家辈出,留存于世的书帖亦颇为丰富。

了解南宋书法的整体状况,有助于书法史的贯通,亦有助于了解有元以后书法的发展。

南宋时代从帝王到⽂⼠,均保持着极⾼的书法热情。

这种书法热情是当时社会⽂化热情的集中表征之⼀。

甚⾄可以说,南宋朝野对待书法⽂化的热情,在很多⽅⾯已经超越了北宋。

南宋的书法⽂化,主要表现在以收藏与鉴赏为核⼼的书法活动与学术活动上。

这其中,内府与⼠⼈的法书收藏与鉴赏、⾦⽯学与⽅舆学著作对历代⽯刻的研究与重视、历代法书与法帖的辑摹与翻刻、以《兰亭序》历代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兰亭学”的形成,均是值得后世重视的⼏个⽅⾯。

下⾯我们⼀起分享南宋时期书法四⼤家之⼀范成⼤经典书法作品。

范成⼤(1126年6⽉26⽇-1193年10⽉1⽇),字⾄能(《宋史》等误作“致能”),⼀字幼元,早年⾃号此⼭居⼠,晚号⽯湖居⼠。

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南宋名⾂、⽂学家。

范成⼤善书。

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字宗黄庭坚、⽶芾,虽韵胜不逮,⽽遒劲可观”。

范成⼤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是北宋四⼤书家之⼀蔡襄的孙⼥。

范成⼤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

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已万⼈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

一副楹联两位大师的人生述怀

一副楹联两位大师的人生述怀

一副楹联两位大师的人生述怀打开文本图片集安徽省博物院藏有一副珍贵的楹联,联文为:“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图一)行书,纸质。

上、下联文字均呈双排不对称排列,上联结尾处署“石如老长兄属”,下文落款为:“桐城姚鼐书”,联首钤有椭圆形朱文“梦谷”印,落款处钤有一枚“姬传”朱文方印和一枚“臣鼐私印”白文方印。

整副楹联布局精当,疏朗有致,用墨浓润饱满,给人以厚重感,线条流畅,洋溢着洁净平和的气象。

书法之美与联文描述的邓石如俨然一隐士的生活情景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

可以看出,这是姚鼐中晚期的一幅佳作。

从楹联本身文字“石如老长兄属”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是邓石如自己创作的一副述怀联,请姚鼐撰写成一件书法作品并宝藏,所以这副楹联便是由邓石如和姚鼐共同完成的,弥足珍贵。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又字完白山人,汲游道人等,安徽怀宁人。

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古文家,桐城派古文集大成者,古文、诗歌、书画并称三绝。

字姬传,又字梦谷,因其书斋名惜抱轩,故后世学者尊称为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

两人在书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包世臣《艺舟双辑·国朝书品》中将书法分为“神、妙、能、逸、佳”等五种九级,除首先把邓石如的隶书、篆书列入“神品”之外,其次列入“妙品”的,即为刘墉的小真书和姚鼐的行草书。

从包氏的评论看,邓石如的书法是清朝之冠,也就是说邓氏书法成就应该在姚鼐之上,那么为何邓石如创作的述怀联文自己不把它创作成书法作品,而非请姚鼐为其书丹昵?姚鼐、邓石如互相之间应该十分了解并信任,并相互从对方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所以笔者才敢说邓石如的述怀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样反映了姚鼐的思想。

据笔者分析考察,邓石如请姚鼐书丹的原因有二:一是两位大师互慕书名;二是两位大师互慕自由、博爱、独立的个性和艺术上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格魅力。

北宋米芾书法十四帖欣赏

北宋米芾书法十四帖欣赏

北宋米芾书法十四帖欣赏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

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

—米芾一个恪守法度却潇散奔放的人,一个高雅清新却痛快淋漓的人,米芾肆意游走笔尖,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全然飘逸、气势豪迈,险而不怪,奇正相生,千古唯有此人。

看完这14帖,你不爱他都难…1、米芾《陈揽帖》,纸本,行书,纵25.9厘米*横20.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得鹿宜。

俟之,已约束后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

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缘面见,欲罄绅区区也。

芾顿首再拜。

2、米芾《丹阳帖》(翰牍九帖之六)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译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

芾顿首。

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

此友人乃《适意帖》中“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

《丹阳帖》,《书法大辞典》称为《丹阳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换玉笔架书》。

此米芾“翰牍九帖”之一,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

米芾名其居为“宝晋斋”,十分仰慕的正是晋人风流。

他研习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从右军《兰亭》中来。

但他最为倾心的是“破体”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谓:“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

”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

《丹阳帖》的写法就和献之笔札相近。

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大胆而泼辣,尺素之间亦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与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离.米芾毕竟还是米芾,米字到底还是米字,他能著名书史,开宗立派,不是没有缘由的。

3、米芾《甘露帖》,纸本,行书,纵35.5厘米,横5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顿首再启。

弊居在丹徒行衙之西,翛闲堂、漾月、佳丽亭在其后,临运河之阔水。

北宋白描山水的经典之作: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

北宋白描山水的经典之作: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

北宋⽩描⼭⽔的经典之作:乔仲常后⾚壁赋图卷今天提起北宋的乔仲常,恐怕没有⼏⼈能说出他是⼲嘛的。

确实,不关注中国古代绘画的⼈,对乔仲常确实是不太了解。

然⽽乔仲常却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关重要的⼀个⼈物,尽管他传世的代表作只有今天藏在美国纳尔逊-阿⾦斯特艺术博物馆中的《后⾚壁赋图卷》。

可是,传世作品的稀少,并不能否定乔仲常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地位。

乔仲常之所以在画史中据有重要地位,⼀是因为他继承了北宋⽩描⽂⼈画家李公麟的创作⾐钵,⼆是因为他的这幅《后⾚壁赋图卷》开创了中国古代⼭⽔画上的⼀个先例。

乔仲常,⽣卒年份不详,北宋末年⼈。

1126年⾦军第⼆次兵围开封,乔仲常就是亲历者。

据说,在兵围开封时,他思念故乡,便创作了《河中图》赠送给朋友。

这⼀记载见于南宋邓椿的《画继》。

有⼈根据这⼀说法,认为乔仲常是河中⼈(今属⼭西)。

然⽽,正是因为乔仲常是河中⼈这⼀论断,却导致了乔仲常和他⽼师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

历史上对乔仲常与李公麟的记载有三种说法:其⼀说乔仲常与李公麟是师⽣关系。

这当然没有问题,乔仲常的绘画就是学习李公麟的⽩描风格;其⼆说乔仲常是李公麟的⼦侄,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侄⼦。

但是两⼈的姓⽒不同,所以也可能是外甥;第三种说法说乔仲常是李公麟的表弟。

对后两种说法提出反对意见的⼈认为,乔仲常是河中⼈,⽽李公麟是安徽舒城⼈,两地距离遥远,似乎不当存在亲戚关系。

不过,笔者以为,安徽与⼭西虽然距离遥远,可⼈⼝是能够迁徙的。

⼈⼝迁徙的环境下,距离遥远的两地,完全可能有亲戚存在。

这种反对意见⾃然不⾜为训了。

乔仲常的绘画基本沿袭李公麟的绘画⽽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后⾚壁赋图卷》便就是⼀副典型的⽩描绘画。

⽩描画最早是古⼈画画时⽤作粉底的画稿,只有线条,不做设⾊和⽤墨。

但是,⽩描画经过李公麟的创造和改良后,成为⼀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后⾚壁赋图卷》⼀样,通篇望去都是简单的⿊⾊线条,没有设⾊,也没有⽤墨所做的皴法和晕染。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乌衣巷》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乌衣巷》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乌衣巷》来源: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乌衣巷》乌衣巷诗作者: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白话译文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文学赏析这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读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

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已经荒凉冷落了。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

国学大师马一浮用100首诗记录历代书法名家

国学大师马一浮用100首诗记录历代书法名家

国学大师马一浮用100首诗记录历代书法名家马一浮(1883—1967),中国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我国当代理学大师”;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是诗人和书法家。

一、王羲之羲之书法最清真,曲水流觞翰墨匀。

放浪形骸身自在,兰亭一序笔如神。

注:王羲之,字逸少。

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多称王右军。

传世书作有《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丧乱帖》、《奉桔帖》、《孔侍中帖》、《行穰帖》、《快雪时晴帖》、《远宦帖》等,皆墨林至珍,世以为宝。

唐太宗最爱其《兰亭序》,殁以之殉葬。

现传之《兰亭序》墨迹,以冯承素所摹即所谓神龙本最为著名。

对于王羲之,我认为说再多的话都是多余的,要想领略羲之书法的妙处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多临多看,方可窥其妙处,除此之外,别无它法!王羲之 - 《行穰帖》二、王珣元琳墨妙散云晖,东晋风流万象归。

伯远留香宗古淡,优逰志在鹤孤飞。

注:王珣字元琳,书有《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为三希堂法帖。

晋《伯远帖》,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三、陆机文赋垂名万古传,宏才大略帝王篇。

古风犹带珠玑润,平复恐难笺诂诠。

注:陆机,字士衡。

所作《文赋》被认为我是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论文之一。

机有治国大略。

所书《平复帖》真迹一千七百余年流传有绪,实为罕见,无愧旷世奇珍,墨林瑰宝也。

帖中数字至今无法辨识。

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馆藏四、颜真卿鲁公祭稿位兰亭,意不在书书境灵。

满纸云烟神鬼恸,忠肝义胆照丹青。

注:颜真卿,字清臣,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

所作《祭侄稿》与王羲之书《兰亭序》齐名,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间有以为过兰亭者。

兴元元年八月三日李希烈杀公于汝州,时年七十七岁。

颜真卿《争座位帖》五、王献之子敬中秋月下书,风流倜傥问谁如。

羲之已死官奴在,笔墨当怜大令余。

注: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第七子也。

中国风书法对联欣赏

中国风书法对联欣赏

中国风书法对联欣赏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多种书体和风格。

其中,中国风书法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和文化美学。

在中国风书法中,对联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场合,例如年画、纪念碑、寺庙、庙会等。

对联,是指前后呼应、内容相对的一句话,通常由左联和右联组成。

中国风书法的对联侧重于字体的艺术表现和寓意的含蓄传达。

以下是几个精美的中国风书法对联:1. 左联:“春楼别梦几时成”,右联:“苔色银烛照年鉴”。

这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名篇《兰亭集序》中的一句,描述了与朋友别后的思念和感慨。

书法以行草书体为主,笔力遒劲有力,表现出朴素深邃的情感氛围。

2. 左联:“通体雪白赤如霞”,右联:“隔岸相望两小峰”。

这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作品,以隶书为主,笔画端正清晰,落款洒脱自然。

左联的“雪白赤如霞”形象地描绘了梅花晶莹剔透的美丽,右联则通过两小峰的隔岸形态,衬托了这种美丽与孤傲。

3. 左联:“东篱菊卉独茂香”,右联:“西槛莓苔共蔚青”。

这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征明的作品,用草书体书写,笔意清逸、异常潇洒。

左联的“东篱菊卉独茂香”形象地表达了菊花枝繁叶茂、香气袭人的景象,右联则通过莓苔青翠的画面,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受。

4. 左联:“静言思欲待何人”,右联:“开颜笑对清风月”。

这是清代书法家郑板桥所创作的,风格清新自然,以行草体为主。

左联的“思欲待何人”表达了一种渴望与期待的心态,右联则以“开颜笑”来驾驭悠悠的风月之气,寓意舒畅自由的意境。

以上是几个优美的中国风书法对联,它们以卓越的艺术品位,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追捧和推崇。

在今天,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化现象,其独到的艺术意趣和文化价值,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15位历代书法名家写《陋室铭》,最后一位堪称神作!

15位历代书法名家写《陋室铭》,最后一位堪称神作!

15位历代书法名家写《陋室铭》,最后一位堪称神作!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的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风范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而以《陋室铭》为题材的书法作品更是被后人广泛用于家居装饰,以显示居住环境的高雅及格调。

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以《陋室铭》为内容创作的书法作品,来感受一下不一样的陋室之美。

1、南宋文学家:文天祥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胸怀忠贞报国之梦,临危受命,他舍身取义的爱国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和敬仰。

2、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赵孟頫(1254-1322年),是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书画大家。

无论在创作还是对于后世的影响方面,均堪称一个里程碑式的领军人物。

他是一个多产的书法家,并且长寿,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师承对象和创作理念。

关于他的书风的分期,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明代宋濂在跋赵孟頫《浮山远公传》时所谓的“三段论”:“赵魏公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中学锺繇及羲、献,晚乃学李北海”,其中“思陵”指宋高宗赵构。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纸本,纵49、横131厘米;共19行,计86字。

款署“子昂”,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斋”朱文长方印。

3、元代书法家:泰不华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蒙古人,先祖世居白野山。

因为父亲塔不台在台州任录事判官,元代状元,在儒学、文学、书法、小学等有较高的造诣。

政治上,正直清廉,崇尚气节,直言敢谏。

泰不华其书兼善篆、隶、楷。

篆法师宋徐铉,下笔多用方折,行笔圆活遒劲,结构疏朗工稳,末笔多作尖锋,即“悬针”笔法。

所作篆书《陋室铭》为迄今所见泰不华唯一的篆书真迹。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人,能写如此齐整秀逸的汉字古体实属难能可贵。

泰不华篆书作品欣赏《陋室铭》卷,纸本,纵36.9cm,横113.5cm。

4、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文徵明(1470—1559),原名璧,字徵明。

历代文人书法之七十四云间书派

历代文人书法之七十四云间书派

历代文人书法之七十四云间书派云间书派云间即今上海市松江县的古称,又称华亭。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置华亭县,元至和十五年(1278)改称松江县。

松江即吴淞江,古称笠泽,又名松陵江,源于太湖,由吴江县东流与黄浦江汇合后入海,入海口即今之吴淞口。

明代的松江,毗陵江苏吴门,文学艺术同样十分繁荣,诗词、曲艺、书画几与吴门不相上下,形成此起彼伏之势,在当时是唯一可与吴门争胜的地域板块。

云间派坚守复古之堡垒, 诗学以汉魏盛唐为圭臬,词学则胎息花间词名家、南唐李后主和北宋婉约词名家。

然而云间派在实学精神的召唤下,又能以大力挣脱复古之枷锁,师心重情,刺讥现实。

云间派文学诗词以陈子龙、夏完淳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犹有宋征舆、李雯、宋征璧、宋存标、宋思玉、钱榖、钱芳标、董俞、蒋平阶等人。

同时书画艺术则以董其昌为领袖人物,待董其昌推出莫如忠、莫云卿父子后,云间书派才算真正形成,如果将陆深、莫氏父子看作云间派的先导的话,其核心正是董其昌本人,而真正能与吴门书家抗衡者,仅董其昌一人,此时吴门书派己成渐衰趋势,于是云间派的兴起正好取而代之。

明代的松江,前期有沈度、沈粲等书家,活跃于宫廷;后期有董其昌影响遍及海内外,中期如张弼、陆深皆名重当时。

书家影响与书家流派,相关而非相同,所谓流派者既有流又有派,流派之力量必有影响,但有影响之书家则未必构成流派。

“云间书派”的名称,一般的说是从王世贞开始的,松江的陆深最早提出“国初书法,吾松尝甲天下”,说明在陆深的脑中已有松江地域流派朦胧的概念。

苏州书家王世贞在评论云间书家陈璧、沈度、沈粲书法后指出:“盖所谓云间派也”。

云间派清晰的概念从此而来。

后来董其昌进一步论述了“云间书派”,说:“吾松书,自陆机、陆云创于右军之前,以后遂不复继响。

二沈及张南安(张弼)、陆文裕(陆深)、莫方伯(莫如忠)稍振之,都不甚传世。

为吴中文、祝二家所掩耳。

文、祝二家,一时之标,然突过二沈,未能也。

以空疏无实际。

故余书则并去诸君子而自快,不欲争也,以待知书者评之。

明清楹联书法作品欣赏

明清楹联书法作品欣赏

明清楹联书法作品欣赏
明清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既有明代“文人书法”之风,也有清代“洛学书派”之盛。

以下为您介绍几位明清时期著名的楹联书法家及其作品:
1. 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书画家,其楹联书法以简约明快著称。

其中一副楹联“爱而不取,劳而不怨”以其简约明快的笔法和精辟的思想深受推崇。

2. 陆游
陆游是南宋末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他的楹联书法充满了情感和哲理。

其中一副楹联“求则得之,弃则失之”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清新朴素的笔法备受称赞。

3. 钱锺书
钱锺书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院士、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楹联书法充满了幽默和诙谐。

其中一副楹联“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以其妙笔生花的构思和富有幽默感的表现形式被誉为经典之作。

以上三位书法家是明清时期楹联书法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方面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南宋乔行简的对联轶事及书法作品

南宋乔行简的对联轶事及书法作品

南宋乔行简的对联轶事及书法作品南宋乔行简的对联轶事及书法作品乔行简(1156—1241)字寿朋,浙江东阳人。

南宋大臣。

宋光宗绍熙年间进士,宋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

乔行简,初从吕祖谦学。

南宋绍熙四年(1193)进士。

历官宗正少卿、秘书监、工部侍郎兼国子监司业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

理宗颁《求贤》、《求言》二诏后,行简上疏言:“二诏之颁,果能确守初意,深求实益,则人才振而治本立,国威张而奸宄销。

臣窃观近事,似或不然。

”在列举若干时弊后,说:“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治乱安危,莫不由此。

”升侍读兼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先后代理礼部尚书、刑部尚书。

绍定五年(1232),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

时议收复三京,行简进言:“自古英君必先治内而后治外。

”“帝王欲用其民者必得其心以为根本。

数十年来,上下皆怀利以相接而不知有所谓义。

民方憾于守令,缓急岂有效死勿去之人?卒不爱其将校,临阵岂有奋勇直前之士?”寻拜右丞相。

端平三年(1236),升左丞相。

嘉熙三年(1239),授平章军国重事,封肃国公。

每以上游重地为念,请建节度宣抚使提兵戍夔,边事稍宁。

四年,加少师、保宁军节度使、醴泉观使,封鲁国公。

卒于家,赠太师,谥文惠。

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已佚)。

南宋大臣乔行简的对联轶事三山玉凤歌东阳据【东阳民间故事】传说,乔行简仕前,曾师从吕祖谦。

某年,祖谦娶媳,行简作《牛羊游春图》往贺。

金华诸生小觑之,席间,有人指《牛羊游春图》出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行简应声而对:“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哺——”。

金华诸生为之动容。

忽报村上演戏,请祖谦赐台柱对。

祖谦命之行简。

行简勿辞。

趁兴命笔疾书:“金鼓动动动,实劝你不动不动不动;”祖谦点头称赞,群生屏息,但看下联。

行简微理椽翰,续笔:“玉箫何何何,且看我如何如何如何。

”笔势收处,赞声雷动,四座叹服。

启功书法(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启功书法(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启功书法(南宋陆游《游山西村》)款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九八六年春书放翁句,民杰、菊英同志俪赏,启功。

钤印:启功之印(白文)、丙寅(白文)原文:《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③疑无路,柳暗花明④又一村。

箫鼓⑤追随⑥春社⑦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⑧。

从今若许⑨闲乘月⑩,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出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

豚,是猪。

足鸡豚,意谓鸡猪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艺舟双楫全文及译文

艺舟双楫全文及译文

艺舟双楫全文及译文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包安吴”,嘉庆十三年举人,官新喻(今江西新余)知县,仕途不顺,终归布衣,学知渊博,对经济、文艺有研究。

工诗文书画,能篆刻,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锋之奇,一时称为包体。

他对自己的书法极其自负。

自言“廿六而后学,四十而后知。

”、“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

”自以为“右军第一人”。

然而他的书法作品并非如自诩的那样不可一世,他的草书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

不过他的《小草诗册》却很有特色,确有集碑贴于一人之感。

包世臣的书法称不上是第一流的,但他留给后人的书法论著却是第一流的。

所著《艺舟双楫》是一部倡导北魏的力作。

是清代碑学思想的经典之一。

另有《清朝书品》、《安吴四种》等著作。

《艺舟双辑》,不分卷,为包世臣《安吴四种》之一。

因包括作文、作书两艺,故名之曰《艺舟双辑》。

《翠琅轩馆丛书》本分作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

又通行《安吴论书》本二卷,上卷即与翠琅轩馆本论书部分同,下卷为《书谱》辨误,删定《书谱》、“十七帖疏证”、“邓石如传”及题跋杂著。

原文:述书上乾隆己酉之岁,余岁已十五,家无藏帖,习时俗应试书,十年,下笔尚不能平直,以书拙闻于乡里。

族曾祖槐植三独违世尚学唐碑,余从问笔法,授以《书法通解》四册。

其书首重执笔,遂仿其所图提肘拨镫七字之势,肘既虚悬,气急手战,不能成字。

乃倒管循几习之,虽诵读时不间,寝则植指以画席。

至甲寅,手乃渐定,而笔终稚钝。

乃学怀素草书《千文》,欲以变其旧习,三年无所得,遂弃去。

嘉庆己未冬,见邑人翟金兰同甫作书而善之,记其笔势,问当何业,同甫授以东坡《西湖诗帖》曰:“学此以肥为主,肥易掩丑也。

”余用其言,习两月,书逼似同甫。

明年春,从商邱陈懋本季驯假古帖十馀种,其尤者为南唐拓,《画赞》、《洛神》,大观拓《神龙兰亭》。

余已悉同甫之法,乃自求之于古,以硬黄摹《兰亭》数十过,更以朱界九宫移其字。

解缙书法作品

解缙书法作品

解缙书法作品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解缙自幼颖悟绝人,其文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善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解缙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解缙书法艺术解缙擅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之精妙,出人意表,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明吴宽《匏翁家藏集》称:“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下笔圆滑纯熟。

”其草书开明朝狂草先河明何乔远《名山藏》曰:“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

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

”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游七星岩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

《自书诗卷》是解缙在广西、交阯为官期间所作,作品创作于永乐八年(1410年),时解缙四十二岁,恰从遥远的边陲入京奏事,之后不久即被陷入狱,五年后惨死,曾经清安岐、乾隆、嘉庆、宣统御府收藏。

此卷书法纵横超逸,奔放洒脱,点划出规入矩,绝无草率牵强处。

章法经营尤见匠心,全篇一气呵成,神气自备,显示出解缙驾御长卷游刃有余的不凡功力。

从卷末自识中流露出解缙本人对此卷也是颇为得意的。

《游七星岩诗》纵22.8厘米,横61.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曾经朱之赤、安岐、乾隆御府、顾崧、潘厚、伍俪甫、张珩等鉴藏,上钤诸家鉴藏印记共16方。

诗见于解缙《文毅集》卷五"题临桂七星岩",此作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时解缙40岁。

其书艺臻至成熟自化,笔墨奔放,傲让相缀而意向谨严。

解缙《宋赵恒殿试佚事》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卷前三行略显拘谨,自第四行起,渐趋流畅奔放。

运笔矫健劲拔,锋颖多变,顿挫圆转,挥洒自若。

其用墨浓而干,墨色黝黑如漆,墨韵飞动,更添风采。

解缙的草书,在书法史上负有盛名,与明初三宋(宋克、宋广、宋璲)并驾齐驱。

37件书画国宝

37件书画国宝

37件书画国宝自2002年开始,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珍贵文物,也向世界正式宣称:这些文物是我们的国宝,在国内可以展示,但绝不可以出国出境!书画类禁止出国(境)展览珍贵文物公布于2012年,包括了17副书法作品和20副绘画作品,这其中就包括镇国之宝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珍贵文物:书法类西晋陆机草书《平复帖》西晋,陆机,纸本墨迹,手卷,帖文纵23.7厘米,横2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平复帖》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的书法作品,共9行84字,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有“法帖之祖”的美誉,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陆机《平复帖》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

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章草书。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启功释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

临西复来,威仪详跱。

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

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东晋王珣行书《伯远帖》东晋,王珣,纸本墨迹,手卷,原帖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伯远帖》,原为东晋王珣书以行书写的一封信,5行共47字。

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

自以羸患,志在优游。

始获此出意不克申。

分别如昨永为畴古。

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伯远帖》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

《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

被称为天下第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四。

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赵构真草《嵇康养生论卷》非常难得

赵构真草《嵇康养生论卷》非常难得

赵构真草《嵇康养生论卷》非常难得宋高宗,赵构,是注明“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儿子。

两个皇帝治国不行,但都是艺术仙手。

他在位三十六年,苟且偷安,匿怨忘亲,恬墮煨儒,坐失事机。

卒至纳币称臣,割弃淮北,乞和于金,使宋代成偏安之局。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件书法是他的真草《嵇康养生论卷》,而且是纸本墨迹,非常难得。

《养生论》卷是存世的赵构精品力作之一。

从形式上看,与智永《真草千字文》如出一辙,真书与草书间夹排列,互为映照,有序的排列充溢着一种匀整平和之美。

有宋一代的书法,是在唐代书法基础上发展的,尽管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介入,他们那种放浪不羁的性格特征强烈地开拓了书法笔性的艺术美,张扬个性、崇高自然的“尚意”书风日愈成为一种审美的主体趋势,然而魏晋“二王”一脉的书法毕竟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底蕴,即便高擎“尚意”幡旗的苏、黄、米,也都把他们的创格建筑在追摹晋唐的基础之上。

作为宋代酷爱书法的君王,更是把晋唐的书法奉为圭臬,宋徽宗赵佶如此,宋高宗赵构亦如此,这个时期编刻阁帖之风空前兴盛,从一个侧面也就映证了这一事实。

赵构作为一代偷安误国的君主,对书法艺术却情有独钟,自谓:“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型,而心所嗜者固有在矣。

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

其书初学黄庭坚,继学米芾,后专意钟王、智永,又辅以六朝风骨,遂自成家。

其云:“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褉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源,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赵构此篇《养生论》,完全承传了“二王”一脉的书风,用笔润媚圆和,精奥纯正,丰腴圆润不失清逸之气,温柔妍婉颇具清和流宕之像。

结字疏朗秀整,真书工稳而韵意萦绕,草书流动而意态冲和,真所谓“禊帖嫡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南宋乔行简的对联轶事乔行简的书法作品有哪些
导语:乔行简(11561241)字寿朋,浙江东阳人。

南宋大臣。

宋光宗绍熙年间进士,宋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
乔行简(1156—1241)字寿朋,浙江东阳人。

南宋大臣。

宋光宗绍熙年间进士,宋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

乔行简,初从吕祖谦学。

南宋绍熙四年(1193)进士。

历官宗正少卿、秘书监、工部侍郎兼国子监司业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

理宗颁《求贤》、《求言》二诏后,行简上疏言:“二诏之颁,果能确守初意,深求实益,则人才振而治本立,国威张而奸宄销。

臣窃观近事,似或不然。

”在列举若干时弊后,说:“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治乱安危,莫不由此。

”升侍读兼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先后代理礼部尚书、刑部尚书。

绍定五年(1232),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

时议收复三京,行简进言:“自古英君必先治内而后治外。

”“帝王欲用其民者必得其心以为根本。

数十年来,上下皆怀利以相接而不知有所谓义。

民方憾于守令,缓急岂有效死勿去之人?卒不爱其将校,临阵岂有奋勇直前之士?”寻拜右丞相。

端平三年(1236),升左丞相。

嘉熙三年(1239),授平章军国重事,封肃国公。

每以上游重地为念,请建节度宣抚使提兵戍夔,边事稍宁。

四年,加少师、保宁军节度使、醴泉观使,封鲁国公。

卒于家,赠太师,谥文惠。

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已佚)。

南宋大臣乔行简的对联轶事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