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有序思维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有序思维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06-09T05:12:39.16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4期作者:张烨
[导读] 在我们农村学校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
张烨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在我们农村学校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杂乱无序,主要表现在:对于要解答的问题,不知从何下手,看到哪里想到哪里,主观随意地为问题“作答案”;回答问题时,颠三倒四,抓不住问题的实质,结结巴巴说不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我认为上述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学前教育良莠不齐,大大制约了课堂的有效生成。

表现在学生对于一道数学题的思考差距太大,快的太快,慢的太慢,使一部分学生没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完成思维活动。

(2)数学能力和水平不强。

农村小学地处偏僻山区,掌握的各种信息单一,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在课堂中学习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数学知识时,会在掌握和理解方面出现困难。

(3)口头表达能力较弱。

农村小学生掌握的词汇较少,且平时交谈大多用的是方言,在课堂中不但羞于表达,而且表达得不准确、不完整,大大束缚了学生思维生成的展示,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尤为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可见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还处在启蒙阶段,完全靠模仿与兴趣,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兴趣,感觉一切都很新鲜。

教师只要紧紧抓住和利用这一点,积极开导并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

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学生自然就有说的欲望,课堂氛围就显得民主、和谐,学生在思想上变得轻松,也愿意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中“1元=10角”这个知识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咱们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陈青青和陈苗苗,今天早上两个人闹别扭了。

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给她们俩一人一个信封,青青打开一看,一张1元的人民币(教师课件演示),苗苗打开一看,厚厚的十张1角的人民币(教师课件演示),这下青青不高兴了,撅起了小嘴(呈现青青撅嘴的图片,引得大家会心一笑)。

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使她们都开心呢?以这样一个生活中的矛盾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既使学生思维的源泉被打开,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训练思维语言,理清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

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

所以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应该是学生的表率,要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还没有形成,往往根据经验习惯,用生活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给学生正确的数学语言引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

例如:在教学中计算28+4时,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是这样想的:先算8+4=12,再算20+12=32。

”“我是这样想的:先算28+2=30,再算30+2=32。

”“我是列竖式计算的:先算个位上的8+4=12,满十进一,在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2加进位的1得3,在十位上写3,所以28+4=32。

”这样长时间训练学生的说理表达,不但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按运算意义口述列式根据、解题程序和解题方法。

这样通过探究、发现再到表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建构开放练习,综合思维训练
强化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按照逻辑顺序去思考问题,有助于迅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任何发现和发明,首先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

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以固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认识事物、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和算法,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如将有联系的内容、易混淆的、有互逆关系的题目放在一起成组地出现,让学生区别、辨认,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四、注重问题意识,培养有序思想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用数学,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按照:读题,找信息(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理解,提问题(谁能提出数学问题?)——思考,怎么求(谁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列式,写结果(谁能列出算式,并检查是否正确?)。

这样,学生不但知道是这样,而且知道了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培养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更为重要的是为高年级数学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数学学习也随之变得简单、容易、好懂。

总之,作为低年级老师,一定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节课,每个习题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让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最终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规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儿童的思维活动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善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