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会使人类蜕变为“恒温动物”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满是独眼龙似的先知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前往医院看病,哪怕一 个极为普通的病,医生也会开一大堆化验单。患者认 为这是加重医疗负担,但站在医生角度,只有穷尽这 些手段,才可能逃避误诊漏诊的医疗责任。尼尔借此 案例导出,技术正在影响并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即 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再从人性本身出发,而是基于技术 角度的考量。当人性让渡于技术,意味技术正朝着凌 驾人类的方向肆意狂奔。
无论是工具使用还是技术统治时代,技术与人类 还是依附关系,人类主导地位牢不可撼。技术垄断时 代则不同,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早就打乱了人类既
August, 2019
MODERN SOE RESEARCH 现代国企研究
9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94
现代国企研究 MODERN SOE RESEARCH
August, 201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过去尚有余暇与爸妈在一起吃饭聊天,现在得“找点 空闲”,才能“回家看看”。
尼尔认为,技术垄断将会导致“信息的失控、泛 滥、委琐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可能沦为信 息的奴隶,可能会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今 天的现实早已应证了尼尔的预言:十几年前信息尚属 稀缺品,反窥当下,信息早就泛滥成灾。美国统计学 家纳特·西尔弗曾在《信号与噪声》一书中指出,在 大数据时代,“人类一天创造的内容甚至超过人类有 史以来的所有内容”。
文=禾 刀
没有人比家长更能体会到咄咄逼人的技术所带来的伤 害— 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眼花缭乱的智能手机游戏缺乏自控 力—孩子们就像是智能时代的“小白鼠”,因为手机,家长 与孩子间的矛盾越聚越多,最后如火山爆发滑向极端的例子亦 不鲜见。然而,尽管许多家长对此深恶痛绝,但技术界依旧麻 木不仁,反倒在追求更能令人着迷的软件上一路狂奔。作为美 国媒介环境学派精神领袖人物的尼尔·波斯曼1992年推出的 这本《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志在给那些技术狂热 者一记闷棍。书中,尼尔痛陈技术垄断就是“文化的‘艾滋 病’”,直陈“技术垄断是对技术的神化,也就是说,文化到 技术垄断里去谋求自己的权威,到技术里去得到满足,并接受 技术的指令。”
尼尔指出,“每一种工具里面都嵌入了意识形态 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构建 世界的倾向,或者说它给一种事物赋予更高价值的倾 向;也就是放大一种感官、技能或能力,使之超过其 他感官、技能或能力的倾向”。新技术的思维误区, 根本一点在于人类对技术的选择性审视。在资本的助 推下,技术收益被放大,其负效应则被淡化或者无 视,尤其是对人文影响的负效应。因之,尼尔的批评 尖锐刺耳:我们身处狂热特乌斯们的包围之中,周围 满是独眼龙似的先知,他们只看到新技术之所能,却 看不到新技术帮倒忙的后果。
人文
Culture
技术会使人类蜕变为 “恒温动物”吗?
—读尼尔·波斯曼的《技术垄断: 文化向技术投降》
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人类对技术的依赖必将更加强烈,这意味人类祖先积累 的自然生存本能也会加速消退。加之技术本身既缺乏“道德”内核,也不可能做到百 分百的完美,那么各种技术难以避免的缺陷,会不会聚少成多,最后因耦合效应放大 缺陷,至而成为孕育技术垄断的土壤?
就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的思维,尼尔打了几个形象
的比喻。“1500年,即印刷机发明之后的50年,欧洲 并不是旧欧洲和印刷机简单的相加。电视问世之后的 美国不只是美国加电视的美国”。每一种新技术的出 现,都是旧技术与社会的脱钩,新思维的嵌入。过去 我们有辆自行车就觉得已经够快,现在坐上了高铁, 还希望研制出跑得更快的高铁,“快”字内涵随着技 术的突飞猛进,也快速颠覆着我们的原有生活习惯。
今天技术对人类深度影响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人 开车跟着导航走,结果掉进沟里、闯进田里,更有甚 者卡在铁路上。随着5G时代的快速切入,无人技术的 广泛应用,人类未来会将越来越多的工作交给智能机 器,自此也进一步切断了人类与自然间的直接联系。
如同温水煮青蛙,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 人类对技术的依赖必将更加强烈,这意味人类祖先积 累的自然生存本能也会加速消退。未来的人类也许会 蜕变为一种严重依赖各类技术的“恒温动物”,整日 龟缩在技术打造的“恒温箱”里。源自切断了人类与自然间的直接联系
书名:《技术垄断: 文化向技术投降》
技术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尼尔的答案是肯定的。尼尔预见 到了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无法想象技术带来的深刻变化。别只 顾指责孩子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成人对手机的迷恋亦走火入 魔。
毫无疑问,技术发展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技术让人 们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也让人比以前更加忙碌,压力也更大。
人文
Culture
有想象空间,许多时候人类来不及思考,新的技术已 经铺天盖地而来,新技术正在悄然占领主导地位,而 人类也在悄然沦为技术的“奴隶”。至于技术垄断之 后还有什么文化,尼尔没有进一步交待,也许在他看 来,如果技术垄断趋势不加以扭转,人类将会被技术 套牢,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所有技术是对大多数规律的观察总结, 也就是说没有百分百的技术。或者说,基于概率学, 大多数总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不过,对这种大多数, 曾出版《概率论》的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并不认同, 反倒认为,“概率的本质是不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 系,这种关系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东西,更不可能是基 于不简单的数字来衡量。要理解概率,只能诉诸理 性,而归纳得到的信息充其量只能为理性的信念提供 参考,而不能成为概率本身”。
也许有人会质疑,每个人自呱呱坠地之时起,便 陷入技术包围圈之中,难道过去就没有技术垄断忧虑 吗?这当然是尼尔思考的问题之一。尼尔将人类技术 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 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对三个阶段,尼尔作了清楚的界 定,即“工具使用文化从远古到17世纪,技术统治文 化滥觞于18世纪末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1765年)和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1776年),技术垄断 文化滥觞于20世纪初”。尼尔把当时已经高度发达的 美国看成是“唯一的技术垄断的文化”,并断言,未 来将有更多国家会加入这一阵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