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新闻阅读》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碑店三中语文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4.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一、命题规律
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的基本题型;
(2)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的重点;
(3)探究文本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是考查的热点和难点
二、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三、新闻的结构形式
1、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形式有三种,即单行标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
完整的消息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引题放在正题前,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副题放在正题后,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两行标题的形式有:“正题+副题”、“引题+正题”
拟标题时,标题要注意虚实结合——“实”是指包含有具体新闻事实内容;“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一般来说,单行标题必须是实题,双行标题中,必须有一个实题,而“正题+副题”的标题,副题必须是虚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通常要包含五个: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常见导语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对比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
3、主体:紧接在导语之后,它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实事求是地写出导语所概述的内容
4、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一般来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消
息背景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5、结尾:即结语它紧扣主题进行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练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
四、题型分类指导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在考试中,信息的整合能力将集中考查以下三个方面:将隐含信息明示出来的概括化的能力;将初始信息加以转化的能力;重组初始信息推断新结论的能力
【方法指导】
第一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理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新闻要点;提取各方观点并加以整合,基本了解作者的倾向性
第二步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在原文中找准信息范围
第三步组织答案一种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出信息语句;另一种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删去细节,或将分散、重复表述的内容整合概括为简洁的语句,信息内容较多时要注意进行分层作答整合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材料是否不同的角度思考,从材料联系是否层进的角度思考,从能否开阔读者视野的角度思考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题型解说】对新闻的语言特色考查集中在客观、简练、准确、通俗四点,能就具体语词和句子说出其体现的新闻语言特点;少数需分析作者具体的行文风格,包括一些新闻手法的运用或具体的描写方法新闻结构有着较为固定的程式,比较简单,考查频率也较少,但需注意考查标题的拟制和结尾的效果
【方法指导】分析语言特色,抓住客观、简练、准确、通俗四点,从表述方式、语气、语词和说明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加以辨析把握新闻结构,注意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详略、功能、行文要求等,例如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导语的概述作用,主体的叙述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组织结构等,快速梳理文章的脉络依据新闻文体特点概括中心意思,如标题(特别是正题)、导语、结语是主要的快速把握文章中心的依据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题型解说】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包括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新闻标题的艺术性,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考查表现手法包括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对吸引读者的作用,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方法指导】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这与其他文体一致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应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具体而言包括: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
考;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五、课堂练习:
创新教程131页《最深的夜最亮的灯》
316页《在油腻大海中所熬过的地狱般的45分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博士越多越好吗?
记者肖舒楠实习生刘跃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3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参与调查的人中,本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者分别占到51.0%、27.1%和11.2%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
去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据了解,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今除高校教职岗位、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需要从业者有高学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水涨船高”,纷纷提高学历门槛比如有的地方招聘处级干部,就明确提出应聘者学历须为博士;还有的地方,在人才晋升中,学历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标准
有人指出,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人仅仅为找好工作或者为晋升而读博,使得培养研究型顶尖人才的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读博功利化现象突出
北京市某高校教师李晓霞坦言,自己读博就是为了评职称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校工作的李晓霞,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近年来她发现,新同事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学校也开始把博士学历作为评职称的必须条件这个现实逼得她不得不在临近40岁时重回课堂,读起了在职博士
此次调查中,5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一些单位不应惟学历取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道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部分单位,比如高校在录用教职人员时都会盯着博士,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王义遒说,哈佛大学虽然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校,但它的教职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甚至将哈佛大学的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排在全美最后一位“不过,这和我们的一些评估体系有关系,高校需要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为学校出成果,加分数但一些实践能力强,技术高明的人才高校也很需要”
调查中,43.5%的人认为,人们选择读博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通过读博推迟就业;3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只是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形容当下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及博士生质量下降的情况,认为博士生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长此以往,不仅难以保证博士生的质量,还会带来博士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现象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去年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
此次调查中,44.1%的人对博士生的印象是“抄袭严重,水分很多”此外,56.8%的人认为一心为搞研究读博士的人太少了;50.6%的人感到现在的博士越来越多,已经不稀罕了;还有29.0%的人对博士的印象是“书呆子,创新能力较弱”“现在我们很多博士论文都能上国际前沿杂志,这在1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所以从我个人看来,现在的博士水平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王义遒告诉记者,他在参与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时发现,很多博士论文质量远超过10年前的水平,加之现
在国内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已经和国际接轨,博士生的眼界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不过各个大学的情况不一样,博士生教育也存在优劣不过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博士太多,师资不够”据调查,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当下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8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王义遒曾问某高校领导“学生的论文情况如何”,那个博导很坦率地告诉他,自己没有看学生的论文,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论文框架,“像这样的情况,据我所知不在少数”王义遒说,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博士人才,但现在的增长速度太快了,“我很赞同博士生教育回归精英教育的说法” (选自《文萃》2009年第12期,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调查报告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对此,作者持反对态度B.作者认为,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人们读博只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C.读博功利化现象突出,具体表现是:多数人都在为评职称、晋升和推迟就业、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而读博
D.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及博士生质量下降,将给我们带来的后果是:不仅难以保证博士生的质量,还会带来博士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现象
E.王义遒认为,现在的博士水平很好,不过各个的大学的情况不一样,博士生教育也存在优劣(2)怎样理解“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的含义?(6分)
(3)本文谈到了我国博士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请结合本文,谈谈本文涉及了博士教育中的哪些突出问题?(6分)
(4)本篇调查中,包括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内的76.1%的调查对象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请结合本文和你的体会,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