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高三生物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高三生物第一次联考
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无一不存在于无机自然界。
但在细胞内和无机自然界里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一事实说明
A.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B.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物质性
C.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2. 下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
若不考虑变异,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条母链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
B.子代DNA乙、丙完全相同
C.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D.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某种氨基酸培养胰腺细胞,最后测出细胞分泌物带有放射性的胰岛素.如果用仪器测试放射性在细胞中出现的顺序,这个顺序最可能是()
①线粒体①核糖体①内质网①染色体①高尔基体①细胞膜①细胞核.
A. ①①①①①
B. ①①①①
C. ①①①①①
D. ①①①①①
4. 普通西瓜是二倍体。
把二倍体西瓜的幼苗用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可以得到四倍体植株。
用四倍体植株做母本、二倍体植株做父本,进行杂交得到三倍体植株,此三倍体植株在二倍体植株花粉的刺激下,会结出无子西瓜。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诱导形成四倍体时,一般是把秋水仙素溶液滴在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
B.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后代,说明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仍然是同一个物种
C.上述过程获得的无子西瓜有时也会有少量种子原因是三倍体植株发生了基因重组
D.上述四倍体植株的体细胞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
5. Glu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分别用Glu受体抑制剂、ATP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经元,在突触前神经元上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电刺激后,检测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Glu受体可能为钠离子的通道蛋白
B.ATP处理有利于突触兴奋的传递
C.a组结果是因为突触前膜未兴奋导致
D.c组是Glu受体抑制剂与A TP共同作用的结果
6. 肾上腺皮质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会引发阿狄森氏病,患者常因缺乏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而产生相应的低血糖和低血钠症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阿狄森氏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存在相同的发病机理
B. 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调节具有协同作用
C. 阿狄森氏病患者的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能力比正常人强
D. 适当补充高盐食品和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溶液可以缓解阿狄森氏病的症状
7. 某同学欲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下列所考虑的实验方法,不合理的是()
A. 探究温度为影响因素时,不宜选用H2O2和肝脏研磨液为材料
B. 可以设置温度梯度为5①的多组实验来比较淀粉酶活性的大小
C. 将酶和底物混匀后,再分别加入HCl、NaOH调节反应液的pH
D. 将底物溶液与酶溶液分别保温后,再混匀
8. 图示某生物细胞核的结构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质网膜和核膜直接相连
B. 图示中有中心体,说明该生物为低等植物或动物
C. 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核膜也具有选择透过性
D. 核仁是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
9.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叶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
已知实验过程中蔗糖分子不进出该植物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 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 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水分子是单向移动的
D. 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子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移动引起的
10. (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中)大量事实表明,孟德尔发现的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
据此作出的如下推测,哪一项是没有说服力的()
A.基因在染色体上
B.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
C.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1. 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 )
A.C
B.H
C.O
D.N
12. 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产生的某种物质可影响动物的性行为
B.b与c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C.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13. 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①、①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①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
D.图中的A结构还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14. 下列基因型的个体中,能产生四种配子的是()
A.ddTt
B.DDtt
C.DdTt
D.DDTt
15. 乙酰胆碱(Ach)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出现脱敏现象,其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对该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状态①下钠离子通道关闭,但仍有其它离子进出该细胞
B.Ach与位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Na+主动运输到细胞内,细胞进入状态①
C.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也会导致状态①的发生
D.脱敏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过度或过强的刺激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嵌合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遗传物质的细胞系形成的聚合胚胎发育而成的个体。
嵌合体的制备是研究干细胞体内分化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望在未来为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短缺等医学难题开辟新的方向。
研究人员将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注入到猪孤雌激活后的囊胚期胚胎后获得猪一鼠嵌合体。
已知孤雌生殖是指某些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不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由卵子直接发育成子代个体的生殖现象。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培育嵌合体与克隆动物的生物学原理相同,但操作方法有差别
B.iPSCs细胞的培养要置于滋养层细胞上,以维持其不分化的状态
C. 从猪卵巢抽取卵母细胞并培养成熟后,进行激活培养可获得孤雌胚胎
D. 将iPSCs细胞注入猪囊胚的内细胞团处才能获得猪--鼠嵌合体
17. 如图表示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其中λ代表增长倍数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曲线X和Y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
D.若不考虑迁入、迁出,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18. 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分离细胞器可采用同位素标记法
B. 证明动物细胞死活可用染色排除法
C. 研究分泌蛋白分泌过程可采用差速离心法
D. 施莱登通过对花粉、胚珠和柱头的观察得出植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的结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19. 如图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①是某种大分子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则①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B. 若①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则①是糖类
C. 若①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则①一定是脂肪
D. 若①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①一定是核酸
20.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
B.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C.在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起主导作用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实质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下图为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结构1是______,该结构表面通常附着的细胞结构是以上结构是____________,以上结构关系有利于______的合成与加工。
(2)图中结构2是______,其主要作用是______。
(3)图中结构3在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存在形式可能是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
(4)图中结构4是______,该结构与______有关。
22. B基因存在于水稻基因组中,其仅在体细胞(2n)和精子中正常表达,但在卵细胞中不转录。
为研究B基因表达对卵细胞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据图回答:
(1)B基因在水稻卵细胞中不转录,推测其可能原因是卵细胞中_________(单选)。
A.含B基因的染色体缺失B.DNA聚合酶失活
C.B基因发生基因突变D.B基因的启动子无法启动转录
(2)从水稻体细胞或_________中提取总RNA,构建_________文库,进而获得B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
将该序列与Luc基因(表达的荧光素酶能催化荧光素产生荧光)连接成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保留两种蛋白质各自的功能),然后构建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过程①、①转化筛选时,过程①中T-DNA整合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过程①在培养基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发生___________,可利用这一特性筛选抗致病真菌能力强的细胞。
筛选时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将存活的细胞进一步培养至再生植株。
23. 赖氨酸是人体的一种必需氨基酸。
某草本植物甲含有A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中富含赖氨酸。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的转基因水稻也能合成甲的富含赖氨酸的蛋白质,水稻的营养价值随之提高。
下图是获取转基因水稻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①过程的方法获取的目的基因与植物甲的A基因在结构上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①过程中常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①过程构建的重组质粒,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应该具备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
(3)在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转基因时,需将目的基因插人到质粒的T-DNA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将携带了目的基因的农杆菌和水稻薄壁组织细胞共同培养时,需用酚类化合物对水稻细胞进行处理,这种处理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获得转基因水稻后,可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水稻细胞中是否存在A基因的转录产物进行检测,检测时需要用______________制作基因探针。
要确认A基因是否在转基因水稻植株中正确表达,除了进行分子检测外,有时还需要进行____________的鉴定。
(5)若从预期的获取富含赖氨酸的蛋白质这一功能出发,依靠人工方法合成预期蛋白质的mRNA,再重复上述过程,此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可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下图是人体内某化学反应的图解,其中英文字母代表物质,数字表示反应前、中、后过程,据图说明:
1.图中代表酶的是______,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1和2可以反映出酶具有__________性,酶的这种特性是由酶本身的所决定的。
牛肝中的每一分子H2O2酶能在一分钟内催化500万个H2O2分子分解,这说明酶的催化具有___________。
但酶的这些特性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将处于80①温度下的唾液淀粉酶降温至37①,则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将_______________。
3.如果D代表腺苷三磷酸,则E和F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腺苷三磷酸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
4.有些酶必需在剂的条件下才具有活性。
下列是有关某种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及图所示。
根据结果判断,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该酶的激活剂 B. 35分钟后试管①中底物已被消耗殆尽
C.该酶在80①的环境下已经失活
D.该酶在中性环境中的活性比在弱碱性环境中高
25.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这一现象说明甲接受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胚芽鞘D能不能发生C现象?________,这说明乙接受块中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
2. A
3. B
4. A
5. A
6. C
7. C
8. D
9. D
10. B
11. A
12. C
13. C
14. C
15. B
16. AB
17. ACD
18. AC
19. BD
20. ABD
21.
(1).(粗面)内质网
(2).核糖体
(3).蛋白质
(4).核孔
(5).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6).不同
(7).核仁
(8).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
22.
(1).D
(2).精子
(3).cDNA
(4).重组表达载体
(5).受体细胞染色体DNA
(6).卡那霉素
(7).变异
(8).高浓度致病真菌
23.
(1).不相同
(2).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4).T-DNA能进入并整合到水稻染色体DNA上
(5).吸引农杆菌对水稻细胞进行侵染
(6).含A基因的DNA片段(或A基因)
(7).个体生物学水平
(8).蛋白质工程
24.
(1).A
(2).A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3).专一
(4).高效性
(5).不变
(6).磷酸(或Pi)
(7).腺苷二磷酸(或ADP)
(8).A-P~P~P
(9).D
25.
(1).向左弯曲生长
(2).接收到生长素,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了形态学下端
(3).不能
(4).未接收到生长素,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5).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6).极性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