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长沙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长沙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陆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
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缘由。
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来到了常州,过半年我就又到了南京,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
无声地四处漂泊。
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
我叫王海时,爸叫老王。
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
妈妈长的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
我记忆里的妈妈很少说话,她是爸爸的好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就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
这些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
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野猫的叫声多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的家伙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我有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骗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小脸蛋说,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时间多了,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说,什么时候走?
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香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任务完了!
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渡口,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
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
他们向油轮奔跑过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
说完她决然地走出油轮。
我看到妈妈昂首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抓住,上了辆很严实的汽车。
我扒在窗户上看着眼泪流下来,我对我自己说我不哭,一定不哭。
不知不觉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矗立着一座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一位娃周的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那上面密密匝匝的写满了数字和字母,这是妈妈缝进我的衣服里面的。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小的小朋友,我不再是孤单的了。
可我到夜里总是梦到爸爸妈妈。
我弄醒睡在一旁的罗陕北,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
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要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面善慈祥的阿姨。
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她们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
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写“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且家里的表和我的耳朵都好好的,暗示我的父母在晚上发报。
C. “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也符合孩子的视角和表达特点。
D. 最后一段写孩子们的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表现了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这是本文最想表达的主题。
2.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我’的父母”?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哑巴
郝林生
三哑巴姓岳,岳庄村人,因排行老三,是个哑巴,故得名。
九岁那年,三哑巴爹死了,此后,三哑巴娘和三个孩子相依为命。
三哑巴家里的房顶上长着很多瓦松,一到春天,那些瓦松就都可着劲儿长。
有人说瓦松能清热解毒,能治疗蛇缠腰啥的病,所以十里八乡的经常有人来上房采摘,那些蓝瓦在一拨拨采摘人的脚下咔嚓、咔嚓地粉身碎骨了。
对此,三哑巴娘敢怒不敢言,孤儿寡母的,有啥法啊。
有一次,一个外地人又来采摘,三哑巴娘不让他上房,不一会儿村主任就来了,大吵了三哑巴娘一通,理直气壮地说:“你要是不让人家上房,等你家再有事时,别找我盖章!”吓的三哑巴娘赶紧给人家赔不是。
三哑巴的两个哥哥都长大成人,因为家里穷盖不起新房,没有人给说媳妇,都先后去外地给别人当养老女婿了。
三哑巴天天放羊,放羊时还得割草,羊吃饱了他就背着草回家,回家再喂小兔。
村里有一群调皮的孩子,孩子王是刘二墩,虽然快初中毕业了,但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经常在放学后领着一伙儿童子军疯跑。
这些童子军个个手里拿着一根细柳木棍,棍子用颜料染得花花绿绿的,像是花果山上的一群猴子。
有一天,刘二墩领着的童子军和三哑巴领着的山羊群相遇了,刘二墩大喊了一声“冲啊”,童子军们便争先恐后地向山羊群冲打过去,不一会儿就把山羊群打了个落花流水、溃不成群,气得三哑巴“啊啊”地叫,作势要打他们,童子军们则一边喊着“三哑巴,快说话”,一边作鸟兽散。
穷不择妻,何况又是个哑巴。
三哑巴在快三十岁时娶了一个有癫痫病的女子。
婚后第二年,生了一个胖小子,起名叫岳慧雨,第三年又生了一个胖小子,起名岳慧岩。
俩孩子的名字都是三哑巴娘找村里的一位老教书先生起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了慧雨和慧岩这俩孩子后,三哑巴逢人就又笑又“啊啊”的。
天有不测风云。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三哑巴媳妇拉着慧雨抱着慧岩回娘家,经过村南地一水坑时,突然癫痫病发作,口吐白沫,手脚抽搐,慧岩也翻滚到了水坑里。
等人们把慧岩捞出来后,又是按肚子里的水,又是倒背着跑,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哭出声来。
赶来的三哑巴捶胸顿足,“啊啊”的大哭大叫,像一头受伤的公狼。
此后,他见了谁都不再打招呼了。
有时候,看着那帮童子军冲击他的羊群也不吭声。
村里人都说三哑巴被气傻了,童子军们则对着他喊:“傻哑巴,快说话。
”
又一年夏天,连降了三天三夜大雨,村外水坑个个跟路面相平,不知道从哪里冲来的鱼有的竟然游到了路面上。
一天中午,刘二墩和两个小伙伴跳到村南地水坑里游泳,刘二墩一不小心滑到了一个兔子井(水
坑中的小深坑,俗称兔子井)里,“扑通扑通”地挣扎着,就是游不出来。
两个小伙伴吓得哇哇大哭。
眼看刘二墩就要沉入水底时,一个人影“扑通”跳到水里,拼命地把他从兔子井里推了出来,可那个人影却没影了。
闻讯赶来的刘二墩父母连连问他教命恩人是谁,刘二墩说没看清楚,不知道是谁。
有人说,路上那些山羊和一箩筐青草可能是三哑巴的。
等人们把救人者救出来后,发现果然是三哑巴,遗体还保留着双手往外推的架势。
刘二墩的爹给三哑巴买了一口好棺材,把他下葬了。
下葬那天,县里和镇里来了好多干部,还给三哑巴媳妇1000块钱和一块写有“见义勇为”的大牌匾。
岳慧雨一晃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村小学校长到他家去叫他上学,他娘说俺家没钱,上不起。
小学校长说,有人要赞助慧雨上学,不用你家拿一分钱。
岳慧雨上了六年小学,果然没有拿一分钱学杂费。
小学毕业上了初中,初中校长也说有人要赞助你上学,不用你家拿一分钱学杂费。
到了高中,校长也是这样说。
岳慧雨反复问是谁赞助的,三个校长都是只拿出了一个空信封,信封上写着“岳慧雨学费,请xx校长代收”一行字。
是谁给我赞助的学杂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岳慧雨。
在三哑巴死后的第十八年,岳慧雨参加高考被东北一所名牌大学录取,就在他为学资无着落和母亲无人照顾而一筹莫展时,很久没有回家的刘二墩开着车从外地回来了,他先去三哑巴坟前立了个石碑,并请人刻上“无言有德,流芳千古”八个大字。
然后,他又用车把三哑巴媳妇拉到了镇上敬老院,在办理入院手续时,他在《入院登记表》上“与被送养人关系”那一栏,用碳素笔郑重地写上“母子”二字。
突然,岳慧雨发现刘二墩的笔迹似乎在哪里见过,很快心里就明白了,眼泪也刷地流了下来……
(有删节)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三哑巴”为题,点明小说主人公,表明故事内容围绕三哑巴展开,并起到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小说以三哑巴人生发展为顺序,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波澜起伏,写出了世间最平凡者的悲喜人生,突出其善良本质,令人感叹。
C. 小说塑造三哑巴、刘二墩等人物形象,少有语言描写,少有环境烘托,少有心理刻画,这样人物就缺乏活力,不够丰满和深刻。
D. 文章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故事的,叙事人全知全能,所有人物、情节、环境尽在掌握,故能妮娓道来,从容不迫,张弛有度。
5. 小说用较大篇幅写十里八乡的人到三哑巴家上房采瓦松,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本文的主题是“无言有德,流芳千古”,小说是怎样凸显这一主题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虻(节选)
伏尼契
礼拜三早晨,日出时,他们把牛虻带到院子里。
他的腿瘸得比往常更明显了,他重重地靠着军曹的胳膊,走得异常困难、痛苦,但他脸上所有的消沉、谦顺都已无影无踪。
空寂中把他压垮的幽灵似的恐惧、虚幻世界里的幻象与梦境,都随着产生它们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阳光芒四射,敌人出现在面前,他便激起斗志,再也无恐惧可言了。
执行死刑的六个枪手在爬满春藤的墙前站成一排,这墙就是他那天夜晚进行不幸尝试时爬过的布满裂缝正要坍塌的墙壁。
士兵们站在一起后,手里握着枪,好不容易抑制住眼泪。
他们被叫来杀死牛虻,真是不堪设想的恐怖。
他那直刺人心的辩才,他那无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气,曾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在他们死气沉沉的生活中闪耀,而现在,他必须死,死于他们之手,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去熄灭天上的明灯。
在院子里那棵巨大的无花果树下,他的坟墓正在等着他,那是夜里由一些很不情愿的士兵挖的,铁锹上沾上了他们的泪水。
他走过时,低下头微笑着看了看那个黑魆魆的坑和坑边打蔫儿的小草,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闻闻那新翻泥土的芳香。
靠近大树,军曹停下来。
牛虻带着最欢欣的微笑回头看了看。
“我要站在这儿吗,军曹?”
军曹默默点点头,他喉头哽咽,悔恨自己竟不能说句话来救他的命。
统领、他的侄子、为枪手发令的中尉、一个医生和一个牧师已经站在院中了,他们一本正经地往前走着,看到牛虻含笑的眼睛中光芒四射的蔑视,他们都有些局促不安。
“我的孩子,”牧师上前打断他的话,别的人后退了几步,以便单独谈话,“再过几分钟,你就要面对你的创造者了,难道留给你忏悔的这几分钟,你还要用来说这些话吗?我请求你想想,不忏悔就死会让所有的罪孽压在你的头上,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啊!等你站到你的审判者面前,再想忏悔可就来不及了。
难道你竟要开着玩笑走到上帝森严的神座前吗?”
“开玩笑吗,牧师大人?我觉得,忏悔这东西只有你们才用得着,轮到我们收拾你们的时候,我们会用大炮来代替这半打破旧的马枪的,那时候,就会真正领教我们是多么能开玩笑的。
”
“你还要用大炮?唉,可怜的人,难道你还不明白,你现在正处在可怕的深渊边上吗?”
牛虻回头望了一眼那开着口的坟墓。
“原……原来牧师大人认为,只要把我埋在这儿,就算是把我了结了?也许会用石头压上坟头,免……免
得我在‘三天之后’复……复活吧?别害怕,牧师大人!我不会侵犯你们这廉价表演的专利权的,我会和老鼠一样,在你们把我放下去的地方安安静静地躺着。
即使这样,我们也还会用大炮的。
”
“啊,慈悲的上帝!”牧师喊道,“饶恕这个可怜的人吧!”
“阿门!”中尉低沉地叫了一声,与此同时,上校和他的侄子在自己身上虔诚地划着十字。
显然,再这么坚持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所以牧师放弃了徒劳的尝试,没有再拖延,简短的准备就这样完成了。
牛虻自己走到指定的位置,只转过身看了一会儿红黄交融的灿烂朝霞。
他重复了不要蒙眼的要求,他那挑战的神情,逼得上校只得勉强表示同意。
他们双方都忘记了,这么做会使士兵们十分难受。
牛虻面对他们,微笑着站好,枪在士兵们的手中不住地抖动着。
“我完全准备好了。
”他说。
中尉向前走一步,因激动而有点儿颤抖,他以前从来没有发布过执行死刑的口令。
“预备——瞄准——放!”
牛虻踉跄了一下,很快恢复了平衡。
一颗子弹射偏了,只擦破了他的脸皮,血淌到洁白的领结上,另一颗子弹打在膝上面一点儿。
硝烟散去,士兵们看到牛虻在那儿微笑着站得好好的,正用残缺不全的手在擦脸上的血。
“枪法太糟糕了,伙计们!”他说,清晰的声音传入呆呆发愣的可怜的士兵们的耳朵里,“再来一次!”
士兵们不由得呻吟颤抖起来。
开枪时,他们每个人都瞄向了一边,暗中希望那致命的一枪出自他人之手,而现在牛虻还站在那里,冲着他们微笑。
他们枪口朝下,神情沮丧地听着军官们粗暴的咒骂与责备,一边还呆呆地、惊恐地看着那个被他们开枪射杀但不知道怎么还没有死的人。
统领在士兵脸前晃着拳头,粗暴地嚷着要他们立正,举枪。
他也同士兵们一样,不敢看一眼那个可怕的人形站着,不肯倒下。
牛虻跟他说话时,他被那嘲笑的声调吓了一大跳,打了个冷战。
“上校,你今天带来的士兵真是糟糕透了!来,看看我是不是能更好地调理他们。
现在,士兵们,把手里的东西抬高点儿,靠左一点儿!唉呀,伙计,你们手里拿的是枪,不是煎锅!——都对准了吗?好了!预备——瞄准——”
“放!”上校向前惊跳了一步叫道。
这个人竟自己下令枪毙自己,这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又是一阵乱七八糟的枪响,那排士兵竟乱作一团,簌簌发抖。
他们眼睛发狂,直愣愣地向前看着。
一个士兵甚至没能开枪,他只是把枪扔到一边,蹲下去,低声呻吟着说:“我不能——我不能!”
硝烟很快散去,飘入早晨的阳光之中。
他们看到牛虻已经倒下,同时也看到,他仍然没死。
在最初的一刹那间,士兵们与军官们僵直地站着,如同变成了石头人。
忽然,医生和上校都惊叫一声向前冲去,他们看到牛虻吃力地用一个膝盖支撑着身体,依然在对士兵们发笑。
“又射偏了!再试一次——看一看,小伙子们——你们能否——”他的身体突然摆动了一下,歪倒在草地
上。
“他死了吗?”上校低声问。
医生跪倒在地,一只手摸摸那血淋淋的衬衫,软弱无力地回答:“我想是的——感谢上帝!”
(选自《牛虻》北方文艺出版社)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选的小说文本,主要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B. “一旦太阳光芒四射”这句描写既点明时间,也引发了人物心理、情绪的变化。
C. 牛虻的“光芒四射”与统领等人的“局促不安”对比,突出了牛虻的光辉形象。
D. 小说设置牛虻与牧师对话的情节,表现了牛虻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乐观、刚毅。
8. 请对文中画线处的句子试作简要赏析。
9. 小说的中往往寄寓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那么,本文中作者又寄寓了哪些情感呢?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焚琴子传
顾天石
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
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
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
及观五策①,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
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
生遂弃诸生不为。
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曰:“余且烧其诗书,绝笔不为文矣!”
生既不得志,出游于潮。
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②,哭之。
又历韶、惠、广、雷诸郡。
思寇莱公③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
听鹧鸪作“行不得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以乱其鸣。
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
变姓名,以琴游八闽。
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
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
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
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
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
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
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
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
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
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款接,以生惊人句示人。
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荼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
亦人生韵事。
忽一日谓其妇曰:“吾向闻红颜薄命。
卿才情如此,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
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之曲。
曰:“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
”居数日,金兰死。
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
曰:“吾死后,《广陵散》绝矣。
”遂焚其琴,不复鼓也。
因自号“焚琴子”。
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选自《辟疆园文钞》,有删节)【注】①策:策论。
②《逐鳄文》: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做的一篇散文,借劝戒鳄鱼搬迁来鞭笞当时祸国殃民的藩镇大帅和贪官污吏。
③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因力主抗战被贬,死于雷州。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B.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C.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D.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是科举时代各省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考试,中试者称为“举人”。
B. “童子”即童生。
明清时期,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
C. 《广陵散》是中国古代十大著名琴曲之一,三国时魏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D. “号“也叫“别称”“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号和名必有意义上的联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焚琴子才华卓绝,通识古今。
他文才很好,在乡试时他的文章被主考官赏识;谈论古今得失,即使老师、儒生和商人也难不倒他。
B. 焚琴子天赋禀异,琴技精妙。
学琴于佛家名师,学成后,曾改换姓名带着琴游于八闽,王公大人争着邀请他,听他弹琴。
C. 焚琴子为人磊落,举止狂放。
他参加科举考试时所写的文章,直言时事,斥责耿氏的叛逆之举;常常酒后把琴摔到地上,高谈阔论。
D. 焚琴子忠于感情,对妻子呵护有加。
曾为他的妻子弹琴,感到十分舒适、快乐;妻子死后抚尸大哭,焚烧爱琴,不再弹奏,自号为“焚琴子”。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寇莱公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
(2)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14. 焚琴子“善哭”,请简要概括他为他人而哭的事件。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阅史有感
文彦博
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裁。
莫言美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
弹铗①始知皆琐旅②,枕戈③方信是雄才。
平生自况真非薄,只是休容鸩鸟媒④。
注:①弹铗:语出《战国策》,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食客冯谖曾弹铁而歌曰:“长铁归来乎,食无鱼。
”后比喻有求于人。
②琐旅:这里指寄人篱下的食客。
③枕戈:语出《晋书》,晋名将刘琨曾致书亲旧:“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④鸩鸟媒:语出《离骚》,这里指向小人请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打开书箱,翻阅书卷,却难以判断哪些才是真正慷慨英武的历史人物。
B.颔联提到不要认为英雄的美好事迹都已成为过往,应该让后人继承他们的高尚节操。
C.颈联运用典故,通过对比表达出对食客之流的贬斥态度和对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
D.全诗采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抒发读史感慨,在表达方式上与杜甫《登高》一致。
16.请简要说明本诗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愁”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主题,愁在心底,诉诸笔端。
如苏轼借主客问答,抒发了人生短暂之愁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赤壁赋》);陆游情深难已时抒发了书信难传之愁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莫!莫!”(《钗头凤》);辛弃疾在傍晚听到凄苦的鸟啼时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愁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请你根据学过的《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下图中的海明威头像。
要求:①所写内容要能体现海明威“硬汉子”的精神、气质;②要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③运用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