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二《格律诗八首》(第3课时)教案设计 长春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八首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

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

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

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二、学习《泊秦淮》。

1.写作背景。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2.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杜牧的诗作就其内容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关心时事,爱国忧民之作.此类为数不多.
第二类,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诗.这是杜牧诗中最引人注目的篇什。

此类诗大体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论史之作,以七绝为代表,如《赤壁》
《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春申君》等。

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所以在咏史诗中往往有新颖独特的评论。

二是借古讽今之作。

诗人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

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诗人笔下批判的对象.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

第三类,写景抒怀、记行咏物之作。

此类数量不少,佳作迭出。

如《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等。

第四类,以女性为题材的诗.
第五类,酬赠抒怀之作。

如《寄扬州韩绰判官》等。

杜牧才华横溢,又善于吸取前人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3.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4.整体感知。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夜泊秦淮近酒家”写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

“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可见,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结构全篇.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隔江”承接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陈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

研读赏析。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儿?这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淡无味了。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
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2)“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①点题.诗的题目是“泊秦淮”,此处“夜泊秦淮”照应题目,有点题作用。

②承上启下。

因为是在“夜”里到秦淮的,所以才与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朦胧胧的景象互相呼应,显得极为合理自然,这是承上;“近酒家”则是启下,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

如果作者住在偏僻清幽的山野小店,会听到商女的歌声吗?因为住处“近酒家",所以才听到商女唱《后庭花》的歌声;因为听到了歌声,才想到这是葬送陈后主的挽歌,由此抒发对唐王朝的担忧之情。

总之,“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思想内容方面则由景及情,为后面的抒情做好了准备.
6。

小结。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诗人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

三、学习《登飞来峰》。

1.导入新课。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和创造,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形成了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

可见在古代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

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3.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4。

品味鉴赏。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第二句写目极之辽远。

此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而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
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第三句“不畏”二字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使用典故。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这个诗句就是用这个意思。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成为千古名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四、学习《己亥杂诗》.
1.作品简介。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2.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38岁中进士。

政治上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侮,与同时的魏源齐名,称“龚魏",为近代思想界的先驱者,启蒙思想家。

3。

朗读指导。

(1)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其余同学听读,并点评,掌握朗读节奏、语气、重音.
(2)学生反复读诗,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4.品读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广大无边。

“白日斜”,夕阳西斜。

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

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

“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

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

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

“红”,比喻理想与信念.“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

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著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现在人们常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扬老一辈在事
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5。

写作特色。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斜”“天涯"来烘托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

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寻找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国效力.诗的后两句对此作了明确的表述,鲜花虽然凋谢,但它决不是无情地随风飘落,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为肥料,用来滋养新花。

全诗移情于物,巧妙构思,寓意深刻。

尤其一个“更”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课后积累其他诗词大家的作品并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