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沙井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沙井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乎②父命之③以顺为正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语言流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于后代的散文有较大的的影响。

B. 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所以他们是大丈夫。

C. 做大丈夫,首先要是个仁者,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

D.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相近。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②,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②属文:写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________
②比冠,博通经史 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也许会否定吗?
B.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会允许呢”
C.我如果替范滂做事情,母亲是否也会允许呢?
D.我如果替范滂做事情,母亲是否允许我去他那里?
(3)从文中的“________”四字可以看出,苏轼极其喜爱《庄子》这部经典。

这两段文字让我们了解到苏轼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月色入户 ________ ②欣然起行________
③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 ④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在描绘中庭景物时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4)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

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 ________
4.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举________
②拂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5.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乙)天祥①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②,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③无愧!”过于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④。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天祥:文天祥。

②自赞:自我总结。

③庶几:差不多。

④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各组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帝感其诚
B.即为绝笔自赞天下独绝
C.往送之门已而之细柳军
D.其词曰其如土石何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丈夫之冠”的“冠”是行冠礼,指的是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B.(乙)文画线句子的断句是:过于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C.(甲)文“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是反问句,显出景春对其观点的深信不疑,透露出其对公孙衍、张仪的崇拜。

D.(乙)文“见闻者无不流涕”,体现了文天祥的忠贞爱国之举感动了每一位子民及子民对他深深的爱戴和惋惜之情。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针对景春的观点,孟子先破后立,先直接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通过比喻、举例子两种方法来论证,严谨,科学,雄辩有力。

B.(乙)文中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视死如归,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C.(乙)文中文天祥“南面再拜而死”是因为他的祖国在南面,拜南等于拜他的祖国了,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操。

D.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只要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就能做到大丈夫之道,(甲)(乙)两文都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答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名轲,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百里奚举于市和愿为市鞍马中的“市”都是集市的意思。

B.饿其体肤中的“饿”和空乏其身的“空”,两个字的用法相同,都是意动用法。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翻译是表现在脸上,体现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D.“法家拂士”“敌国外患”是从主客观两方面论述一个国家兴盛必备的两个因素。

(3)第1段中的“举”和“发”有何异同?
(4)“生于忧患”激励了很多人战胜磨难,但历经忧患就一定能让人走向成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5)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

(每联不少于5字)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②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至明年③春,勾践伐吴,吴师败。

(选自《史记》》注释:①会稽:会稽山,地名。

②折节:降低自己身份。

③明年:第二年。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夷吾举于士 ________
②空乏其身 ________
③而后喻 ________
④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
⑤身自耕作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汝忘会稽之耻邪?
(3)甲文中具体写“死于安乐”的句子是“①________”:乙文故事内容可以用成语“②________”来概括。

(4)乙文中的越王勾践和甲文第一段所提到的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8.文言文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________大丈夫哉?
②丈夫之冠 ________也,父命之
③以顺为正 ________者,妾妇之道也
④是 ________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⑤太上贵 ________德,其次务施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3)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填空。

(甲)文孟子讥讽公孙衍和张仪能成为“大丈夫”的原因是________;
(乙)文作者认为对于“富贵者”来说,“好礼”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

(4)结合(甲)(乙)两文,分别概括两文的观点。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夏水襄陵 ________ ②属引凄异 ________
③晓雾将歇 ________ ④夕日欲颓 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相同之处?描写景物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甲)(乙)两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什么异同之处?
①相同________
②不同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安丙,字子文,广安人。

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

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

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

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

上闻之,诏加一秩。

——节选自《宋史·安丙传》(注释)①白:禀告。

②振:通“赈”,救济。

③徙:移走,改道。

④知:做知军(知军是宋代军队长官)。

⑤籴(dí):买粮食。

⑥秩:官职级别。

(1)解释下面句画线点字。

①且焉置土石 ________ ②始一反焉 ________
③自是无水患 ________ ④上闻之 ________
(2)下列句中画线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益其所不能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又凿石徙溪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D.跳往助之/发常平粟振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

(4)衣、食、住、行是人们关注并解决的民生问题:愚公为家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安丙为百姓解决缺口粮的问题。

请你为愚公或安丙的思想行为写一段50字以内的评语。

11.阅读文章,完成相关题目。

郭元振为凉州都督。

先是,凉州南北不过四百余里,吐蕃、突厥二寇频至城下,百姓苦
之。

元振于南界硖石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停军,控其路要,遂拓州境一千五百里。

自是,虏不复纵。

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置屯田,尽水陆之利。

往年粟麦①斛至数千及元振为都督一缣②易数千斛,军食积数十年,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为凉州五年,夷夏③畏慕。

(选自《大唐新语》)【注释】①斛:hú,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解本为十斗,后米改为五斗。

②缣jiān,双世的细绢,这里作量词用,布帛四丈为一缣。

③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

古代常以之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是()
A.自是,虏不复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百姓苦之/必先苦其心志
C.虏不复纵/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D.牛羊被野/军士吏披甲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往年粟麦斛至数千及元振为都督一缣易数千斛
(3)结合选文,说郭元振被“夷夏畏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挪揄②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日:“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选自《子不语·卷十四·卖蒜叟》)【注】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榆: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杂然相许陷人尺许
C.以君之力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D.惧其不已也已夹入老人腹中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3)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B
解析:(1)真正,确实;教导、训诲;准则,标准
(2)①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②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
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B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诚”是“真正,确实”;“正”是古今异义词,“准则,标准”的意思。

(2)①句中的“是(这)、焉(怎么,哪里)、得为(称为)”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与(同,和)、由(遵循)、行(走)、道(道路)”几个词是赋分点。

(3)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孟子的观点分析作答,依据“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公孙衍、张仪只能算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

故选B。

故答案为:⑴真正,确实;教导、训诲;准则,标准
⑵①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②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2.B
解析:(1)还,反而;等到
(2)B
(3)得吾心矣;天资聪慧;少有大志、勤奋刻苦(任意写出两点)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顾:古今异义词,反而;比:古今异义词,等到。

(2)注意重点词:若:如果;许:允许。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翻译为: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会允许呢?故选B。

(3)“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从“得吾心矣”可以看出苏轼非常喜欢《庄子》这部经典。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意思是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这句话体现了苏轼天资聪敏;“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小时候就有理想,想做范滂那样的人,体现苏轼少有大志,“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体现苏轼勤奋好学,热爱读书。

故答案为:⑴还,反而;等到
⑵B
⑶得吾心矣;天资聪慧;少有大志、勤奋刻苦(任意写出两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翻译的辨析。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审读,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行概括,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理解。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那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3.D
解析:(1)门;高兴的样子;交错纵横;考虑,想到
(2)①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②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之人罢了。

(3)D
(4)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诬遭贬,不愿做闲人也只得做闲人。

【解析】【分析】(1)①句意: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

户:门。

②句意:(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去。

欣然:高兴的样子。

③句意: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

交横:交错纵横。

④句意:想到没有人和我一起交谈取乐。

念:考虑,想到。

(2)①重点词语:“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句意: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②重点词语:“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句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之人罢了。

(3)D.有误,本文并没有写水,“庭下如积水空明”这一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积水”实际上写的是月光。

故选D。

(4)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由此可知,“闲人”一词还指有职无权的闲官,从中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 门;② 高兴的样子;③ 交错纵横;④ 考虑,想到
⑵ ①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②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之人罢了。

⑶ D
⑷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诬遭贬,不愿做闲人也只得做闲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要抓住重点词语,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进行翻译。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把握作者的情感,需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内容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4.(1)选拔、任用;同“弼”,辅佐
(2)①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

(3)经受艰苦磨炼(磨难)之后能成就大业的人。

【解析】【分析】(1)“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的意思是“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举”的意思是“选拔、任用”;“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意思是“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意思是“辅佐”。

(2)此题要注意“动”“忍”都是使动用法,“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是人”在文中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类人,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及其弟子年代:战国
故答案为:⑴选拔、任用;同“弼”,辅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