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韵解说词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之韵解说词范文
引导语:《宋之韵》想必有很多人都看过,那么从十一集开始,相关的解说词哪里有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文章,欢迎阅读!
第十一集集大成者
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
《少年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转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转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总是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为止,避免一泄无余,力求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周邦彦的词虽然离不开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和个人哀怨,在内容方面没有什么新东西。

但结构严谨,沉郁顿挫,情韵悠长,耐人寻味。

在语言上他追求雅正,即便用口语,也能做到俗中见雅。

加上他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又曾做过掌管乐府的官员,因而,对词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精密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南宋末年,他就成了许多词人学习的榜样,影响达及于清代,被尊为词坛集大成者。

有人甚至把他在宋词中的地位,比作唐诗中的杜甫。

虽说只是从艺术成就上着眼,实际上无法相比,但也足见他的影响之大了。

把前人的诗句不露痕迹地融化在自己的词里,这是周邦彦最叫人佩服的拿手好戏。

比如像他的《西河.金陵怀古》。

第一段写南京形势的壮丽,化用了谢眺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和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第二段写南京的历史陈迹,化用了“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和刘禹锡上面那首诗的第三四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第三段写六代兴亡的凄凉,化用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沉雄悲惋,层次分明,是凭吊金陵的名作。

《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
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
巷陌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周邦彦这首词虽然是成功之作,但与王安石那首一比,就显得
单薄多了,“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显然周邦彦只是看到了许多足以使人感慨生哀的历史现象,有的还是借前人的眼睛看到的。

而王安石则观今吊古,忧愤无端,透过现象还看到了应当吸取的历史教训。

据记载,周邦彦的诗,在当时也颇有名气。

不过,他诗中展示
的由文人遗传基因带来的那种雄心壮志,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那种悲愤情绪,比他在词中展示的要直白得多,也强烈得多。

比如,像他在《凤凰台》这首诗里,就心情颇为沉重的感叹说:“危台飘尽碧梧花,胜地凄凉属梵家。

凤入紫云招不得,木鱼堂殿下饥鸦。

”李白曾经歌唱过的凤凰台已经破败,一片凄凉改成了寺院,“飘尽碧梧花”说明梧桐都死了,没有了栖息的地方,凤凰于是随云飞走,再也招不回来了。

如今寺院里的木鱼声,招来的只是饥饿的乌鸦,等着吃僧人
吃剩的饭菜。

这显然是说,像百鸟之王的凤凰那样的高尚之士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些饥饿的乌鸦,即为糊口而奔走不暇的庸人。

话说得虽然拐了几个弯儿,但把自己比作凤凰,而把他所鄙视的庸碌之辈比作乌鸦,借此以发泄自己想有所作为而不遇时的不平之感,从诗的矿脉中还是能勘探出来的。

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政坛上不显眼,没有人像整苏轼那样从他的诗中提炼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首诗说不定也就能给他惹来一场灾祸呢。

他的词也一样有漂泊的凄苦,失落的悲哀。

但这一切都淡化成一声自怨自艾的叹息,只是觉得心里有一丝苦涩,却根本没想过,对不愿接受的现实要用目光顶回去。

这种思想底色,与诗中所表现的简直判若两人。

像他的一首《满庭芳》,是他在四十岁前在江苏溧水写的,就能充分的说明这一点。

词的上片说节序催人,已近夏至,溧水这里地势低洼,又靠山区夏日宁静,乌鸦欢叫,但空气潮湿使人不舒服。

最后说“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想学白居易贬谪九江时,在“黄芦苦竹绕宅生”的环境中泛舟去排遣心头的郁闷,这是表示要挣扎一下,不想逆来顺受。

但下片接着却说“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词人沉沦下僚,憔悴不堪,像燕子一样飘流,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且莫思身外”想放下一切,尽管歌筵上节奏强烈的乐声,也还是无法使他安静下来。

他也只求“长近樽前”,喝醉了算了,“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喝醉了就躺下睡觉,既不想跟柳永那样玩世不恭,也不敢像苏
轼那样说话犯忌讳。

既能把住自己,有一种不同流俗的清高,又不像写诗那样说话带辣味儿,惹人不高兴。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这种浓郁顿挫的词,到明清两代那些被文字狱吓破了胆的文人,怎么能不摇头晃脑,读得涕泪横流呢。

第十二集战乱年代
联络金人去灭辽,宋徽宗赵佶自然是最后拍板的人,可惜随之而来的靖康之变,使他成了金人的俘虏,九年后死在现在的黑龙江。

他是书法家,楷书自称瘦金书,笔势劲逸。

画擅长花鸟,相传用生漆点鸟眼睛,特别传神。

他存词虽然不多,但《燕山亭》写他当俘虏的愁苦,还是很感人的。

从开封被俘北去的路上,在住宿的一个院子里,他见到了杏花。

“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花瓣像用丝绸剪成的,一瓣一瓣叠起来,匀匀地抹着一层淡淡的胭脂。

颜色的鲜艳,就连仙女也会自愧不如。

这自然是影指他当皇帝时过的那种豪华无比的生活。

然而杏花是容易凋零的,更何况还有无情的风雨来摧残,这使他联想到自己悲惨的遭遇。

由此他又联想到开封的皇宫,然而“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谁知故宫在南面的什么地方呢?如今只有在梦里,偶然能回去一趟。

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

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对宋徽宗来说,落这个下场只能算他活该。

然而,在这战乱年代里,另一个结局很惨的人,却千古以来,一直都令人肃然起敬。

他就是抗金名将岳飞。

宋王朝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坚决防止武将独掌兵权。

岳飞就犯了这个忌讳,他老喊着要迎回被俘的徽宗和钦宗,更是宋高宗赵构害怕出现的,因为钦宗赵桓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一旦回来,高宗赵构就必须让出皇帝的宝座。

岳飞不懂得这层利害关系,因而他就不得不死于莫须有的罪名。

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大概谁都会唱,谁都熟悉吧。

我们再欣赏另一首《满江红》: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另有一首《小重山》,虽没有《满江红》的壮怀激烈,但情绪深沉含蓄,更耐人寻味。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蟋蟀不停地叫,把抒情主人公从恢复中原的千里梦中叫醒了,于是他起来,映着朦胧的月色,独自在院子里徘徊。

为了建功立业费尽心力,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能回老家过清静日子。

可建功立业又谈何容易,到处都有人阻挠,这满腔悲愤只好通过琴声来发泄。

然而就弹断琴弦又在谁来听?又在谁能理解呢?
这一代名将,终于在无人理解的冷漠中被宋高宗赵构杀害了。

跪在岳飞坟前的秦桧夫妇,万俟卨和张俊,虽然都是靠喝人血来保持肤色红润的奸佞之徒,但都只有台前人物,修史的人为皇帝开脱,把坏事都推给臣下,于是他们就跪在这里,替头号凶手赵构来挨骂。

岳飞冤死了还有人纪念他,而在这战乱年代,多少被踩进苦泥坑的小人物,灵魂转筋目光流血,像经霜的蚂蚱一样大片大片死去,又有谁为他们指去死亡前凝结在瞳孔中的恐怖呢?
《减字木兰花》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一个叫蒋兴祖的人,是个县令,金兵南侵时战死,他的女儿被金兵俘虏北去,在驿站里留下了这首词。

没有人知道这少女最后去了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她是怎样泪尽而死的。

只有这首词留下了一声永不消失的叹息。

当时较有成就的词人,应当在这里提到的是朱敦儒。

他原是个超然物外的隐士,鄙弃功名。

《鹧鸪天》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

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词人自称是天上专管山水的官员,经常向天帝上奏章,得到指示后再向下传达命令,指出风云月露该如何分配。

有这样高雅的职务,当然看不上人世间的诸侯王。

然而在洛阳开怀痛饮,他连“玉楼金阙”的天宫也懒得回去了,真是懒到了极点,也狂到了极点。

然而正当他在酣梦中这样飘飘然唱着“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时,靖康之变发生了,金人的铁骑从天而降,战火一直延烧到江南。

他在逃难的人流中颠簸,觉得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不知道明天将迎来怎样的苦难,将遇到怎样的冷漠。

《卜算子》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这只孤雁又饥又渴,再也飞不动了,只好落到荒凉的水边上,耷拉着翅膀。

鸥鹭不是同类,无法相处,而猎人又随时都可能来索命。

人世间虽然大,竟没有安身之地。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人人都在战火中呻吟,谁又能顾得上对别人表示同情呢?
南宋小朝廷在杭州站稳脚跟以后,“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统治者忘却了伤痛,又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来了,词人无可奈何,只能深深的感到悲哀。

《风流子》(下片)
有客愁如海,江山异,举目暗觉伤神。

空想故园池阁,卷地烟尘。

但且恁、痛饮狂歌,欲把恨怀开解,转更消魂,只是皱眉弹指,冷过黄昏。

最后还应当提一提陈与义,这个南宋初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受过黄庭坚的影响,历经靖康之变后,他对杜甫有了更深的了解,诗歌风格也一变而为慷慨悲凉。

像这首《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的故乡洛阳以牡丹著名,可是,“一自胡尘入汉关”即发生靖康之变后,他就一直在外漂流,憔悴不堪。

已经是第十个春天了,他还是只能在浙江桐乡,青墩溪这里,看他乡的牡丹。

诗只说到这里为止,漂泊的悲愤,思乡的痛苦,都推给了读者去想象。

《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两句新奇清丽,极力写年轻时痛饮狂歌的豪兴,下片接上“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像瀑布冲下悬崖,由二十多年前的承平,突然跌落到饱经兵乱的眼前现
实,于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就看似豪迈,唤起的却是无比的沉痛。

第十三集千秋才女
古代寥寥可数的女诗人,能毫无愧色与第一流的男性诗人比肩而立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千秋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弟,父亲李格非是颇有名气的学者和散文家,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所著《金石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清照从小就才华出众,诗和散文都很出色,还擅长书画,词更是宋词中独树一帜的名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她善于把口语锤炼得浅切平易、活泼动人,富于表现力,用于塑造鲜明的艺术形像。

像她十八岁结婚前写的这首词,语言就已经锤炼得很见功力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抒情主人公是个大家闺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她内心朦胧地在寻求爱情,羞涩却又落落大方,放得开却又带几分矜持。

宋代是封建意识形态逐渐强化的时代,但那种约束力对少年李清照似乎根本不存在。

打秋千能打到“薄汗轻衣透”说明很有些放肆。

见有人来,羞得顾不上穿鞋就跑,头发也乱了,金钗也滑落了,跑到门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回头偷看一眼,还顺手抓过来一枝青梅闻一闻。

这种举动,是完全不符合封建规范的,但这一串动作,却把少女健康开朗、娇憨羞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名篇,到重阳节时已过秋分,已经昼短夜长,“薄雾浓云愁永昼”自然就不是真的白昼漫长,而只是丈夫不在,空房独守,因而无以消遣的内心感受。

白昼难挨,夜里更是冷清,但词人不明说,只用“半夜凉初透”这种愈变愈凉的气候来暗示,这就比说冷清更饶有余味。

“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重阳节那天,菊花开得正艳,多少天过去了,应当开始萎谢了吧?因此“帘卷西风”的瞬间,看到窗外的菊花蔫萎,词人顿时敏感地想到了“人比黄花瘦”,这一声轻柔的叹息,浓缩了无限的凄苦。

是千言万语的陈说,都无法代替的。

全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无处安顿的失落感,这固然与向丈夫,诉说相思之苦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一个生性敏感的女词人,面对步步紧逼要剥夺女性一切参与权的社会,总会感到有一种无法抵御的压力,因而不由自主会有一种无处立足的飘浮感。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关于这首词,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据说赵明诚读到这首词后,既欣赏又不服气,他一气写了五十多首,把这一首也夹在里边,请朋友评定高低,那个朋友认为五十多首词中,只有三句是神来之笔,那就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此类似的词还有:《如梦今》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春天缓缓的过去,红花正在失去鲜艳,绿叶正在增长浓密,词人只用“绿肥红瘦”四个字就把惜花,惜春和叹息青春易逝的惆怅都凸现出来了。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发生,这时李清照四十三岁,这一翻天覆地的变故,彻底惊破了她温馨的小夫妻梦,她带着十五车书,随难民潮逃到江南,三年后丈夫去世了。

在古代,一个女人中年丧夫就等于失群的孤雁,时时处处都受着灾难的窥伺。

她孑然一身,流寓在杭州,绍兴和金华一带,在她的词中,早年那种清脆可口的闲愁再也找不回来了,剩下的只是凄厉和苦涩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没有带来任何能使人缓一口气的轻松,“风住尘香花已尽”,春天就匆匆地消失了,这样的愁,有流落异乡的凄苦,在丧失亲人的
惨痛,有国破家亡的悲哀,有理想破灭的沉重。

总之这是浓缩在个人心中的时代的重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
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
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抒情主人公百无聊赖,寻寻觅觅,怎么也找不到个安顿处,于
是黄昏时独自坐在窗前,听着雨打梧桐,守着怎么也黑不下来的天色,看着窗外凋落一地的菊花,一个层次分明的境界就这样被塑造出来了。

词人这种捕捉艺术形象的手段,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首词完全用的口语,但锤炼得非常雅静,感觉不到生硬滑俗的毛病。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种句子念在嘴里听在耳里,是那么铿锵有致,如果没人提醒,我们也许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是口语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用的那么新颖又那么自然,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的。

李清照有一篇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即词有特殊的表现
方式,与诗不一样,她肯定柳永“变旧新作新声”的功绩,但批评柳词“词语尘下”,意思是用语俗气,市民气息太重。

王安石虽然是大
学者,文章写得好,但词却没法读,读起来叫人失笑。

特别是她认为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而且“往往不协音律”。

这其实就是反对苏轼以诗为词,打破诗词的界限,指责苏词只是句子长短不齐的诗。

这种论点显然是偏于保守的,当然词是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一向偏于柔美,对一个女词人来说遵守这样的传统而不喜欢变革,也是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这样,她的词只写个人的“凄凄惨惨戚戚”,而诗则写与政治有关的题材。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说项羽宁肯自杀,也不肯逃到江东去,做鬼也做个英雄鬼,很显然是指责宋高宗赵构只顾逃走,丢下北方大片国土不顾,躲在杭州,做偏安一隅的小皇帝。

这首诗写得真是剑拔弩张,与她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相比,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的作品。

靖康之变后,她被人诬陷私通金国,这种谣言就算不攻自破,也足以使她痛苦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可想而知的。

到晚年,她又被一个再嫁还引起纠纷的私生活问题纠缠着。

在词坛上她是个巨人,但在生活中她只是个弱女子。

她的《渔家傲》应当就是写晚年这种悲苦心情的,从“仿佛梦魂归帝所”看,词人显然是进入了一种像做梦一样的冥想境界。

她坐在一条小船上,与无数的小船一同在天河里漂上漂下,天帝问她要到哪里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于是她回答说,在诗词创作上,尽管我有惊人的成就,可太阳落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