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论文让心灵为音乐而跃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让心灵为音乐而跃动
内容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到音乐的深广的内涵。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悟音乐,产生情感的碰撞,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学生的心路历程就会变得更加丰盈。
音乐教学应该回归人本,使音乐教育贴近生活,与生活交融。
关键词:人文情境情感个性
音乐,是一门艺术。
它能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引发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使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从而心理上得到艺术的满足,达到真正的心灵感应与熏陶。
音乐,它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一首好的乐曲,它能对人的心灵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哪怕是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会为其感化。
现在,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觉得音乐教学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去引导学生感悟、去体验。
而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下几种陈旧的教学方式:
一、目标脱离实际
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是不同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
在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制定统一的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这个目标,没有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来制定一个层次、可操作性、可测定性的目标。
这样,音乐基础差的或对音乐兴趣不大的学生,他们就会更加讨厌音乐,以致于整个音乐课都提不起精神。
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倾注人文关怀。
二、教学形式单调
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但现在的音乐课,教师往往独霸课堂这个舞台,学生成了听众。
整个课堂,都是由教师的讲或唱为主,学生跟唱,偶尔让个别学生也来唱唱。
要想训练什么,唱些什么,全由教师决定,学生无权干涉。
有些音乐教师要么弹一弹乐曲,先唱乐谱,再唱歌词,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
更有甚者,干脆提个录音机,让学生听。
放一句,学生跟一句,再不会的多放几遍,直到唱到会为止。
全然不顾学生是否喜欢,是否对音乐有所感悟,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情感上的体验。
学生也正因为多次乏味的听唱,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引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把学生领进音乐之门,通过多种途径引发学生去感悟音乐,体会其中的情感,陶冶情操。
在音乐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情境相伴,其乐融融
一首歌曲,它不是单纯的歌谱与歌词组合,它里面有着许多可想象的空间。
因此,我们教师可以根据音乐不同的风格和具体内容,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
情境创设恰到好处,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去感悟、去欣赏、去想象,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审美情趣。
创设情境也有多种方法:
1、形象的画面吸引人
音乐能给人以享受,形象直观的画面也能给人以享受,它以最快的速度把人带入情境。
学习一首歌曲,配以画面,使音乐和绘画两种艺术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相融合,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思绪更加活跃,情感会为之喷薄。
如歌曲《小鸟、小鸟》,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绚丽动人景色的歌曲。
虽然学生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春的魅力。
但当我把一幅风和日丽、五彩缤纷的春景图展现在他们面前时,学生顿时“啊、啊”地叫了起来。
学生看着画面再唱这首歌时,节奏也变得轻快了,有的摇头,有的唱着唱着,还眯起了眼睛。
这是学生的情感与春天产生了碰撞,心灵与春天的景物交融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