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地区肺炎支原体致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地区肺炎支原体致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韩丽平;段全纪;周清霞
【摘要】目的分析潍坊地区肺炎支原体导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婴幼儿160例,利用被动凝集法检测所有患儿肺炎支原体(MP)IgM,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余病原体IgM,并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以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患儿2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了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病原检测均设对照组.结果肺炎支原体(MP)60例,呼吸道合孢病毒(RSV)27例,乙型流感病毒(IVB) 12例,甲型流感病毒(IVA) 10例,腺病毒(ADV)8例,副流感病毒(PIV)8例,IVB+ MP 8例,RSV+ MP 14例,PIV+MP 6例,IVB+ RSV 7例.MP组年龄<6个月18例(30%),6个月~2岁42例(70%);RSV组<6个月17例(62.96%),6个月~2岁10例(37.04%),两组患儿患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感染的肺损伤较RSV重、肺外并发症较后者多(P<0.05或P<0.01).结论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肺炎支原体是潍坊地区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这与以往报道的毛细支气管炎以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为主有差异,且临床表现较呼吸道合孢病毒更为复杂.混合感染不容忽视,应重视关于联合抗感染的治疗.
【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5(047)005
【总页数】3页(P321-323)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孢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
【作者】韩丽平;段全纪;周清霞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2.2+1
毛细支气管炎好发于婴幼儿,1岁以内最多见,临床以咳嗽、喘息、气促、三凹征阳性、呼气相的哮鸣音为主要表现,可由呼吸道合孢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引起,其中呼吸道合孢病毒为常见病原,但本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在毛细支气管炎的感染率较高,且临床表现较为严重,同时混合感染也占较大比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因毛细支气管炎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60例婴幼儿,其中男87例,女73例,3~6个月68例,6个月~2岁92例。
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以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患儿27例作为对照组,为了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病原检测均设对照组。
肺炎支原体组与呼吸道合孢病毒组患儿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的诊断标准[1]。
肺炎支原体致毛细支气管炎纳入标准:(1)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2)肺炎支原体IgM≥1∶80作为感染的指标[2]。
1.3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第1或2天取外周血,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由专门人员严格按照
说明书检测患儿血清中病原体IgM,在病程第5天后利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滴度,赛乐迪亚-麦克Ⅱ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购于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操作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
≥1∶80或双份血清学抗体滴度逐渐升高作为感染的指标,余病原体以IgM阳性作为感染的指标,并记录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与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体所占比例分布
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呼吸道合孢病毒及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率占21.88%。
见表1。
表1 病原体所占比例比较注:混合感染包括IVB+MP 8例,RSV+MP 14例,PIV+MP 6例,IVB+RSV 7例
images/BZ_361_237_2120_2238_2182.png37.50 16.88 7.50 6.25 5.00 5.00 21.88 100 60 27 12 10 8 8 35 160百分比(%)例数(n)
2.2 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情况比较
肺炎支原体组与呼吸道合孢病毒组患儿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见表2。
表2 肺炎支原体组与呼吸道合孢病毒组发病年龄比较[n(%)]
images/BZ_361_250_2632_1179_2732.pngMP组 18(30.00) 42(70.00)0.01 RSV组 17(62.96) 10(37.04)χ2值 8.41 P值<
2.3 肺炎支原体与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临床特点比较
由表3可见,除了肝损害、双肺纹理粗乱、模糊外,肺炎支原体组余临床症状、
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发生率均高于呼吸道合孢病毒组(P<0.01或<0.05)。
表3 肺炎支原体组与呼吸道合孢病毒组临床特点比较[n(%)]
images/BZ_361_1279_2628_2242_2695.png0.05治疗4天后仍喘息 34
(56.67) 9(33.33) 4.06 <0.05三凹症(+) 36(60.00) 10(37.04)
3.94 <0.05湿罗音 30(50.00) 6(22.22) 5.92 <0.05双肺纹理粗乱、模糊
19(31.67) 17(62.96) 7.52 <0.01肺斑、片状影 39(65.00) 4(14.81)18.76 <0.01肝损害 10(16.67) 7(25.93) 1.02 >0.05心肌损害 24(34.15)5(18.52) 3.87 <0.05皮疹 19(31.67) 3(11.11) 4.16 <0.05发热 32(53.33) 8(29.63) 4.21 <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又称喘憋性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3],常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呼吸道合孢病毒是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4],临床表现以咳嗽、喘息、气促、三凹症阳性、呼气相的哮鸣音、双肺的纹理粗乱、模糊为主。
有研究发现,呼吸道合孢病毒通过炎症及变态反应使气道黏膜充血、黏液分泌增加、气道痉挛甚至坏死,导致气道发生病变。
近年来随着对肺炎支原体认识的提高以及检测技术的发展,肺炎支原体成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发病人群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由于婴幼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且较多研究基于血清学以及检测方法的不成熟,导致此年龄阶段的检出率较低,存在假阴性[5]。
2014年我科通过对初次检测阴性或抗体滴度较低的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双份血清学检测发现,肺炎支原体在婴幼儿发病中占较大比例,以毛细支气管炎为主要表现,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呼吸道合孢病毒疫苗的接种,导致该病毒感染减少;(2)人类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尤其婴幼儿,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年长儿及成人低下,当接触患病儿或携带病原的成人时,更易
感染;(3)炎热季节由于空调环境越来越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容易使病原体滋生[6],肺炎支原体可以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7],通过空气传播,直接感染婴幼儿;(4)寒冷季节,婴幼儿接触阳光少、环境密闭以及维生素A、D等补充不足,导致感染的发生。
肺炎支原体致病复杂,当感染后对气道首先有直接损害作用,通过黏附蛋白吸附呼吸道,释放过氧化氢、核酸酶等物质,使上皮细胞发生肿胀、坏死、脱落,使纤毛停止摆动,同时炎症细胞的浸润、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物质的积聚,导致支气管壁的增厚和管腔的狭窄;肺炎支原体感染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也发生紊乱,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增多,加剧气道炎症,进一步导致平滑肌受损,使神经末梢暴露[8],并且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长时间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9-10],成为长期刺激源,造成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慢性炎症,在再次呼吸道感染及接触易感因素后,容易导致喘息的反复发生,最终发展为哮喘、肺坏死等,对肺功能造成更大的破坏。
另外,近年关于肺炎支原体肺外并发症的研究颇多,可能肺炎支原体与人体存在相同抗原,当感染人体后,导致自身组织产生抗体,使补体激活,发生器官的异常免疫反应[11],导致肺外器官功能受损。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使气道黏液分泌增加,痰液较黏稠,且纤毛摆动功能受损,气道清除功能下降,容易继发或合并感染。
通过对肺炎支原体与呼吸道合孢病毒的比较,认为当患儿有以下特点时:(1)6
个月~2岁的婴幼儿;(2)临床有发热;(3)肺内合并湿罗音;(4)胸片示斑、片状影;(5)伴肺外表现:肝损害、心肌损害、皮疹等;(6)在常规如吸氧、
抗炎、化痰、平喘等对症治疗3~5d,效果欠佳者,应怀疑肺炎支原体的感染,
经验性给予大环内酯类治疗,如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红霉素在组织间隙、血液中的浓度高,当患儿有发热等支原体血症存在时,可首选红霉素,但此药胃肠道反应重,阿奇霉素在组织浓度高,且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少,可选择早期应用或作为后期治疗,并及时行肺炎支原体抗体等检测。
本研究与以往临床研究存在差异,可能与样本例数少、地区差异、检测方法不同等有关,需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1201.
[2]玉玲,付四毛,张晓敏,等.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性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4,11(3):165-166.
[3]王卫平,毛萌,李延玉,等.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9.
[4]李雪萍.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病毒病原学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3):163-165.
[5]陈正荣,严永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30(3):180-183.
[6]朱科伦,朱郇悯,梁建新,等.空调环境与感染性疾病[J].广州医药,2007,38(6):1-4.
[7]苑鑫,刘又宁.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的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5):908-909.
[8]陈彩霞,单晔,葛蕾,等.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及
过敏的关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2):908-910.
[9] Dorigo-Zetsma JW,Wilbrink B,van der Nat H,et al.Results of molecular detection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nd in their household contacts reveals children as human reservoirs[J].J Infect Dis,2001,183(4):675-678.
[10] Gnarpe J,Lundback A,Sundelof B,et al.Prevalenc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subjectively healthy individuals[J].Scand J Infect Dis,1992,24(2):161-164.
[11]崔晓明,钱红萍,方玉红,等.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24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