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省广元市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三诊)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四川省广元市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三诊)语
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青铜器以其丰富繁多的品种、精湛的制作技艺、精美的造型和纹饰而著称于世,代表了中国早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卓越成就。
青铜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延伸与发展。
至商周时期,青铜艺术达到鼎盛时代,青铜器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贵族上层社会最为普遍使用的器物,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时尚和艺术水准。
殷墟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器形厚重,装饰华美,形成了层次分明、富丽繁缛而神秘的新风格。
商末至西周时期,凤鸟纹饰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从西周早期至穆王、恭王时期,有人甚至称之为“凤纹时代”。
至西周中期,纹饰又回归简朴与典雅,又流行带状纹饰,一些华美的器种开始消失,主要纹饰被分解和图案化,从而减弱了神圣的意味。
春秋战国是战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风格与纹饰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地方色彩增强。
由于青铜器是王权的象征,商周时期青铜器多为王室及臣僚占有,故地方色彩不很明显,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的青铜器大量增加,包括一些如曾侯这样的地方势力都能制造和拥有极高规格的青铜器,摆脱了礼制观念的束缚青铜器的铸造和艺术表现都更加自由,于是便出现了各种风格共存、争奇斗艳的局面。
其次在纹饰的形式方面,出现了线刻、嵌红铜、错金的办法。
新的形式表现着新的题材而不大用于传统题材,这些新方法的使用可能与技术的进步有关。
商周青铜器纹饰概括为三个阶段:(1)早期的理念世界,以装饰性、几何性纹表现;(2)中期的神秘动物世界,以具体而丰富的动物形象表现;(3)晚期开始进入人物世界,具体描绘人的社会活动如战争、宴乐及宗教活动。
铜器的铸造者是体力劳动者甚至是奴隶,尽管某些青铜器纹饰也可溯源于原始图腾和陶器图案,但它们毕竟主要是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
它们与陶器上神秘怪异的几何纹样,在性质上已有了区别。
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已不同于神异的几何抽象纹饰,它们是具体的动物形象,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选自苏成栋编著《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青铜器品种丰富繁多,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精美。
B.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新的纹饰形式表现着新的题材而不大用于传统题材,一些新方法的使用与技术的进步有关。
C. 中国青铜器是中国早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两方面卓越成就的代表。
D. 青铜器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贵族上层社会最为普遍使用的器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青铜器纹饰主要是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
B. 殷墟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分别出现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高潮。
C. 青铜器纹饰与陶器上神秘怪异的几何纹样,在性质上已有区别。
D. 战国时期,纹饰又回归简朴与典雅,又流行带状纹饰,一些华美的器种开始消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期的理念世界、中期的神秘动物世界、晚期开始进入的人物世界,分别代表商周
青铜器纹饰三个阶段。
B. 青铜器是人们了解商周时期社会时尚和艺术水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C. 中国早期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追求厚重华美再回归简朴典雅的过程。
D. 当凤鸟纹饰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时,有人即称之为“凤纹时代”。
【答案】
1.B
2.D
3.D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选项中B项曲解文意,由原文“摆脱了礼制观念的束缚青铜器的铸造和艺术表现都更加自由,于是便出现了各种风格共存、争奇斗艳的局面。
其次在纹饰的形式方面,出现了线刻、嵌红铜、错金的办法。
新的形式表现着新的题材而不大用于传统题材,这些新方法的使用可能与技术的进步有关。
”可以推测。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中D项,表述错误,”一些华美的器种开始消失”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至西周中期,纹饰又回归简朴与典雅,又流行带状纹饰,一些华美的器种开始消失”可以推测。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D项强加因果,由原文“。
商末至西周时期,凤鸟纹饰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从西周早期至穆王、恭王时期,有人甚至称之为…凤纹时代‟”可以推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央视《面对面》:王志专访侯祥麟
侯祥麟(1912—2008),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解说:2003年5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我国石油化工业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侯祥麟的家中。
在这次会面之后,当时已经91岁的侯祥麟担任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
记:接手这个研究项目的时候,90岁已经过了?
侯:根本就没有想到我多少岁,我考虑的是我有没有能力承担。
当时觉得还可以,我就承担了。
记:是不是因为总理点您的名,你无法拒绝?
侯:我考虑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有可能完成的,所以我就接受了。
要是认为不能完成,我当然就不接受了。
解说: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石油工业更是一片空白,全国的原油产量几乎为零。
记:没有油的压力有多大,对你们来说?
侯:因为国内的油都要靠进口,而且只能从苏联进口。
在1960年以前我的精力主要是在人造油上,当时想靠人造油来解决。
解说:由于中苏关系紧张,我们出现了全国性的“油荒”,特别是航空煤油几乎无法供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7页 2
应,战斗机停在机场不能起飞,国防安全受到直接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为此还对侯祥麟发了脾气。
记:余秋里跟你们说的,要把研究所的牌子倒挂过来,这是怎么回事?
侯:这是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航空煤油,在试用的时候发现对飞机发动机有腐蚀,这个问题好几年没有解决,军委非常着急,就老找余秋里。
余秋里着急得不得了,老找我,有一天他急了,你什么时候给我解决?你再不解决,我就把你这个研究院的牌子给倒挂。
记:最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
侯:能动员的人都动员起来参加工作,做了好多工作,取了好多数据。
最后把这些数据再搁在一起,好好分析以后,就预测一个可能性,后来就试一下吧,一试,行了。
解说:就在航空煤油研制成功的同一时期,侯祥麟领导的科研队伍,研制出了特种润滑油品,保障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爆炸。
随着一系列科研难题的攻克,新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石油工业。
而侯祥麟与石油化工专业的结缘,却是缘于中学时代一堂化学课的影响。
记:对您有什么影响呢?
侯:给我们讲原子核里头有非常大的能量,要是把原子核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那威力无穷。
我们那时候理想主义地以为要是把原子核能量释放出来,打日本就很好了,所以也想从事化学,将来来探讨怎么样释放原子核。
记:原子核是物理的范畴啊?
侯:因为是化学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事,所以我就以为这是化学的事,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是物理的事,直到我上大学以后才知道原来这个是物理学的领域。
解说:1944年,侯祥麟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前往美国匹兹堡卡乃基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学。
侯:我到美国去目的是学一些技术为新中国服务。
我们一般同学去了就埋头念书,我觉得我要了解一些美国的社会,所以我开头跟中国同学住在一起,后来我就跟美国同学住在一起,我到过美国的不同阶层的同学家里。
大概有两年时间我是尽量了解美国的社会,通过对美国社会的了解,我对美国崇拜的心理越来越淡了。
记:但是我从您的书中看到,您年轻的时候还是非常活跃的,你的生活还是很西化的,比如说你很喜欢跳舞,舞也跳得很好。
您对美国,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某些认同,没有影响你的革命思想?
侯:你说我为什么会跳舞,我在那儿带头跳舞,我在美国学会东欧的美国的好多民间舞,所以我就带他们去跳舞,用各种方式来影响大家。
记:你在美国,在大洋彼岸那么遥远的地方,那么多年,您一直没有改变过信念?
侯:一点儿都不动摇。
解说:1950年6月,侯祥麟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回到了阔别6年的祖国。
记:当时的状况是,新中国一穷二白,美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为什么愿意回国呢?侯:因为我本来就是为了要建设中国才去学习,我出去的目的就是为回国,不是说随便出去,我不是羡慕美国才去,到美国去,我是为了祖国的建设到美国去。
记:当时除了回国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
侯:1950年回来的时候,我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当个副研究员,1949年底签1950年的合同,我不愿意留下,我要是留下很简单,我签合同就留下工作。
记:今天侯老您的成就大家觉得您成功了,您回来是对的,但是当年不一定能看到这一点儿?
侯:我自己认为回国总有贡献的,总会做一些事,做什么事我当然说不出来,能够有什么样的成就我说不出来,但是为祖国的建设那是我的信念,必须做的事。
所以这没有什么考虑的,也没有什么犹豫的。
解说:在文革那场全民族的灾难中,侯祥麟也没有能够幸免。
1969年,他和全家被下放到湖北潜江“五七”干校改造。
当时进驻研究院的军管小组对侯祥麟说,只要他写一份检讨就可以留在北京。
但是这份检讨侯祥麟始终没有通过。
侯:那个军管会要我承认我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我不承认。
我自己认为我不是走资派,更不是死不改悔,所以他叫我要承认,只要我承认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就可以留下,我不干。
记:那你干嘛嘴上都不服软呢?
侯:我服软什么?我承认走资派吗?这个不符合我的性格,我是实事求是,绝不会屈服他们,这个不行。
我宁可去劳动我也不承认,违心的话我是不说的。
记:你性格中是不是有很固执的成分?
侯:也可能我有固执一面,我认为对的我就坚持。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的形式属于当面访谈。
B. 记者王志在访谈时,选择由近及远的方式切入话题,有利于融洽访谈氛围。
C. 材料中几处“解说”文字的作用是提供背景材料,有利于观众(读者)了解相关事件的背景。
D. 人物访谈要求访谈者对被访谈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可惜的是本篇访谈没有做到这点。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余秋里说要倒挂研究院牌子,这件事生动有趣,既反映出新中国缺油的现实,又可以让访谈氛围轻松。
B. 化学老师讲原子核释放能量威力无穷,激发了侯祥麟研究化学的兴趣。
C. 侯祥麟年轻时生活观念西化,认同西方的生活方式。
D. 侯祥麟亲历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年代,他的经历反映出共和国石油工业的奋斗历史。
E. 侯祥麟不给军管会写检讨,因此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6.本篇访谈,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像侯祥麟一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哪些崇高的精神品格?请简要概括。
【答案】
4.D
5.CE
6.求学于战乱时期,成长在党的怀抱中,归国于新中国最需要的时候,发展于祖国建设时期,成就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侯祥麟院士本身就是一部历史,是老一辈中国科学家的典型代表。
他们那种对党和人民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高瞻远瞩的战略胸怀、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永远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选项中D项记者在访谈前还专门阅读过侯祥麟的书,可以说对侯祥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5.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
选项中C “生活观念西化,认同西方的生活方式”与原文不符;E “不给军管会写检讨”与原文不符。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文章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7页 4
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崇高的精神品格”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
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
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酒鬼刘
汉子姓刘,嗜酒如命,人称酒鬼刘。
酒鬼刘以卖祖传的烟熏豆干为生,日子还算舒坦。
可酒鬼刘吝啬得很,极少自己花钱买酒喝,白花花的大洋,拿来买酒喝,实在是糟蹋钱。
酒鬼刘常常赖人家的酒喝。
只见他啃着手里的玉米棒子窜进了一家酒店,趁店主没注意,伸手就打开了酒缸的盖子,说是看有没有死老鼠。
一不小心,手里的玉米棒子扑通就掉到大酒缸里去了。
店主气急败坏地从酒缸里捞起玉米棒子塞到酒鬼刘手里:“滚!滚!”酒鬼刘小心地捧着那个玉米棒子一路小跑到了僻静处,将嘴贴在玉米棒子上滋滋地吸着。
完了,又啃着那个玉米棒子向下一家酒店摇摇晃晃走去。
但这回酒鬼刘没有走进酒店,就被一个人拦住了。
这个人是黑三,丰盛场南山老鸭寨的团练。
黑三满脸的络腮胡须,手拍着腰间的盒子炮,一对大眼直瞪瞪地盯着酒鬼刘。
这黑三的酒量也是远近闻名,非等闲之辈。
他早就憋足了劲儿想和酒鬼刘较量一下,只是没机会。
今天终于撞上了。
黑三拦住酒鬼刘要赌酒。
黑三说:“你赢了,这场上的酒你喝一辈子。
”
酒鬼刘说:“要是输了呢?”
黑三说:“去寨上陪老子喝一辈子酒别卖豆干了!”
酒鬼刘二话不说,走进一家酒店,要两碗酒,店主不给。
酒鬼刘冲黑三摊了摊手。
黑三嘿嘿一笑:“两碗酒。
”酒刚上来,酒鬼刘就迫不及待地喝了一碗,桌子上还有一碗,他伸手示意黑三喝。
黑三也不示弱,端起来,喝了,咂咂嘴:“安逸。
”随手叮地扔出—个大洋。
他们一前一后走出酒店,又走进另一家酒店,同样要了两碗酒,酒鬼刘还是只喝了一碗。
黑三不说话,把另一碗喝了。
酒鬼刘和黑三一家一家地往下喝。
听说酒鬼刘和黑三在场上赌酒,丰盛场热闹起来,人们都往十字街涌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酒鬼刘和黑三,比赶庙会还热闹。
一连喝了五家,酒鬼刘脸不红,心不跳。
他停住了脚步,看着黑三。
黑三豪爽地挥了挥手:“格老子的!喝!”酒鬼刘笑了笑,又喝了一家。
依旧停住脚步。
黑三的脸黑下来了:“怎么?瞧不起人啊?”酒鬼刘不再理会黑三,一口气喝了十一家,边喝边用肩上的白布褂子擦汗。
黑三的话开始多起来。
酒鬼刘看了黑三一眼,黑三的脸成了猪肝色,大嘴一咧一咧的,不住地喘着气。
又喝了两家,酒鬼刘好像也有了醉意,不住地用褂子擦着脸上的汗水。
紧接着又喝了三碗,酒鬼刘的脸也开始变红了,像关公。
黑三的脸上淌着大滴大滴的汗珠,眼睛直勾勾的,眼珠子仿佛要从眼眶掉出来。
他上身不住地晃动,双眼失去了神采。
酒鬼刘从十字街折回来再往下一家酒店走去的时候,黑三嘴里骂了一句:“你个家伙真
的凶。
”
黑三输了,输得心服口服。
黑三把盒子炮往桌子上一扔,说:“这丰盛场上的酒,随你喝!谁敢要钱,就问我要!”然后就歪歪斜斜地走了。
那以后酒鬼刘在镇上喝酒果然没有再付过酒钱。
黑三对酒鬼刘很客气,常常和他一起喝酒,成了很好的朋友。
后来战事日渐吃紧。
那时候酒鬼刘和黑三正在十字街喝酒。
酒鬼刘把酒碗一摔:“走!打鬼子去!”黑三也把碗摔得粉碎,没二话。
在队伍里,酒鬼刘和黑三形影不离。
黑三对喝酒输给酒鬼刘那件事情还耿耿于怀,总是想和他再比一回,可是酒鬼刘说什么也不肯。
上台儿庄的头一天改善伙食,还可以喝酒。
黑三喜出望外,非要和酒鬼刘再比一回酒。
这次酒鬼刘没有拒绝,不过他要求要下赌注。
兵们早就听说酒鬼刘和黑三喝酒牛,就是没有见过,这回可以大饱眼福了,纷纷下注,有的赌酒鬼刘赢,有的赌黑三赢。
但是酒鬼刘的赌注是:谁赢了,明天炸鬼子坦克的任务就算谁的。
黑三说要得。
说干就干,酒鬼刘爽快地脱下军装,又解下贴身的褂子搭在肩上,和黑三赌起酒来。
结果还是黑三输了。
第二天队伍开进了台儿庄。
当鬼子的坦克嘎嘎怪叫着向阵地开来的时候,黑三把帽子摘下来摔在地上,抱起一捆手榴弹就往前冲。
酒鬼刘一把抓住了他。
黑三一瞪怪眼:“要干啥子?”酒鬼刘说:“昨天我赢了。
”
不等黑三再说话,酒鬼刘从黑三手里抢过手榴弹,随手把他喝酒时搭在肩上的白褂子扔给黑三,笑了笑,就消失在硝烟里。
酒鬼刘炸了鬼子的坦克,可是他再也没有回来。
战斗结束后,黑三对着—个大碗,使劲儿拧着酒鬼刘那件白布褂子,他拧呀拧呀,把褂子拧成了一根麻花,然后使劲儿抖开,又拧,还是拧成一根麻花。
兵们看见有水从那白色的褂子中溢出来,四周顿时飘满了酒香。
黑三举着碗,将那一碗酒缓缓倒在地上,泪水从他的脸上滑落下来:“好家伙,你骗了我!”
从此以后,黑三再也没有喝过酒。
(选自刘学兵《酒鬼刘》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用详细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了酒鬼刘这个市井中的小人物形象。
B. 酒鬼刘原是一个十分吝啬自私游闲好事的街头混混,在黑三的引领下,迅速成长为一名抗日勇士。
C. 黑三作为配角,他既是情节的推动者,又是事件的见证者,他的出场,更加丰满升华了酒鬼刘这个人物形象。
D. 小说详略得当,工于细节,句式长短交互,语意隽永,末句完全是从酒力智力勇力方面表明黑三彻底服输。
E. 标题既通俗随性,又暗含了嗜酒机灵之意,还有似贬实褒之功。
8.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语段“兵们看见有水从那白色的褂子中溢出来,四周顿时飘满了酒香”的理解。
9.铺垫是小说惯用的一种手法,请联系全文简要探究本文铺垫手法的运用。
【答案】
7.CD
8.文中划线语段揭晓了疑点,大家都看见了酒鬼刘白色的褂子里面拧出酒来了,表明了两次酒鬼刘和黑三斗酒都是利用白大褂耍假才赢的,但是目的性不一样,第一次是为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7页 6
了有免费的酒喝,第二次却是出于大义,将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
9.文中巧妙的运用了铺垫的手法,黑三和酒鬼刘斗酒是主要情节的基石,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两次斗酒通过对斗酒的细节进行铺陈描述来表现出酒鬼刘的人物形象。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项中A项并没有心理描写;B项“在黑三的引领下”错。
D项“似贬实褒之功”错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
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
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
题干“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语段‘兵们看见有水从那白色的褂子中溢出来,四周顿时飘满了酒香’的理解。
”理解关键词“水从那白色的褂子中溢出来”“ 飘满了酒香”联系前文赌酒炸碉堡的时间,理解句子含义。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铺垫手法的理解,题干“请联系全文简要探究本文铺垫手法的运用”,答题关键词“联系全文”“ 铺垫手法的运用”,答题时首先找到相关情节,然后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再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
读者这时才恍然大悟,为孩子纯朴天真的心灵由衷地激动。
“熊”这个物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绝妙的铺垫。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
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
一句话击中了刘备的心病。
接着他向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
接下去是徐庶出辅刘备,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
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
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是诸葛亮。
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点,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
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
淮南寿春人也。
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
威早厉志尚
..。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
..,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
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
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
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
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
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
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