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常文光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一些关于分子的知识。
由于分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所以,本节课要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的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区别,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发。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分子的自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的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印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在情景导入,揭示课题时,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生活中同学们还有哪些这样的体验?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根据学生的联想,老师进一步设问,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的思考,课题自然而然得到揭示。
第二在启发诱导,在探索物质的微粒性时,我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做【实验3-1】,让学生思考: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能扩散?同时播放视频:糖、盐的碾碎,花的香味,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讲解,物质是许多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然后播放出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本分子模型,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的图像。
通过以上的想象、类比、图片展示、电脑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联系起来,学生明白了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
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这样既可以做到用事实来证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在探讨分子的特征时,继续设疑: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湿衣服干了,却看不到是怎样干的,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我们能看见水,而却看不见水分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听水分子的自述。
此时播放视频:水分子的自述。
并让一名学生当水分子。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四是在探究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这个知识点时,我把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这个探究活动做了改进,让学生根据老师所给的仪器、药品及老师的提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汇报时,适时播放视频,再现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这样不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在归纳总结时,抛出问题: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可同桌进行交流或小组讨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