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研学单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河南)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教案

人教部编版(河南)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教案

人教部编版(河南)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教案一. 教材分析《2 回延安》是人教部编版(河南)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回到延安后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延安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传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

但对于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传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此外,学生可能对毛泽东这位伟人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他的文学作品可能接触不多,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感受作品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传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传统。

2.难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传统,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历史背景、革命传统等相关资料。

2.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延安的风景、革命遗址等。

3.视频: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延安的革命历史纪录片等。

4.作业:设计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预习资料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预习资料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预习资料参考1.《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优质教案

2 回延安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预习卡第1课时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

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板书文题)二、披文入情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

要求:①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见《》本课“作者名片”“字词清单”栏目)。

②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

③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

(2)全班交流。

①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

②交流批注内容,讨论、明确诗歌大意。

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

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竟然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写变化之大,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导学案.doc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导学案.doc

2回延安课题回延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yì)县人。

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

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

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1 / 2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题:2、回延安设计: 涂彦 审核: 吴世友 徐继洲 执教: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 感知这首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 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学习重点】 感知这首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 学法指导】做学案之前,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校正字音,解决生词。

2、浏览导学案内容,认真书写,按时完成。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学习探究】 1、检查预习要求学生课前做朗读标记,大声朗读,读出诗中的激动、豪迈的情调,并初步感知诗作的内容。

2、简介诗作相关背景【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出生于山东一个贫民家庭,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校。

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1939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新的战场。

作品有《白毛女》、《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雷锋之歌》、《十年放歌..》等,本文是作者1956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

延安简介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央中共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够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学习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2、结合信天游的特点,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3、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模块一:课时目标同学们,你听说过信天游吗?你知道革命圣地延安吗?今天,诗人贺敬之用信天游这种形式写的歌颂革命圣地延安的诗篇——《回延安》模块二:整体感知教学板块2:把握感情基调下面,首先请同学们听《回延安》的配乐朗读,边听边看书边思考,听完后说一说你的感受是什么?应该如何来读?把握感情基调听《回延安》配乐朗诵,听完后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应该如何来读?(老师组织学生听读诗歌,自由谈论自己的听读感受,时间约2分钟。

)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听读感受,我想很多同学可能都听出了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踏上延安土地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听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与怀念,听出了诗人对延安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反复地把诗歌读几遍,稍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来评一评,应该如何来读出诗人的这种感情教学板块3:了解作者及背景相信刚才同学们一定读得很认真。

诗人为什么会对延安产生如此深情呢?下面,我们一教学板块4: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刚才这些文字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内心对延安浓郁的亲人之情的源头。

那么,诗人在诗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请大家以独立思考为主,必要时可小声与同桌讨论。

理解诗歌内容研读诗歌,思考:(1)《回延安》可否改为《去延安》?“回”字对揭示诗的内容,表达诗的感情有什么作用?(2)请结合诗歌内容为诗歌的五个部分拟小标题?(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并交流,时间约7分钟。

)相信同学们通过这次朗读与思考,一定对这首诗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交流一下。

之情。

应激烈昂扬。

所以小标题为——祝延安。

模块三:语言品味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文朗读和讨论,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和文字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品主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需要教师指导。
举例:讲解课文的结构,如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脉络。
(4)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在探讨主题思想时,可能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
举例: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交流不顺畅等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回延安》这篇课文的热情。他们在学习诗歌内容、分析修辞手法以及探讨主题思想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讲解,逐步把握课文的主旨,但仍有个别学生对于一些具体的描写和表达方式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内容理解和修辞手法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课文背景了解和主题思想探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回延安学习目标:1. 了解《回延安》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情节。

2.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地点、事件等。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2.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通过读文章并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归纳总结。

2. 课堂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对回延安的印象。

2.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回延安》这个故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回延安》的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b. 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哪些?c.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d. 本文最重要的人物是谁?为什么?e. 文中的句子“水碧山青,花香鸟语,空气中还透着淡淡的尘土味”描写了什么?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并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三、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2. 讲解答案:老师讲解问题的答案,并巩固学生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们希望回延安?2.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在同样的情景环境下,他们是否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五、小结与导学案评价(5分钟)1. 回顾学习目标:回顾今天的学习目标,学生简述自己的收获。

2. 评价导学案:学生评价导学案的内容和形式。

六、课后作业1. 考虑一下,如果你身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你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吗?请用100字写出你的理由。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 回延安 导学案导学单》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 回延安 导学案导学单》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

前言:
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
2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
黍.类()油膜.()
整体感知: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
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2课回延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2课回延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中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实践活动的组织: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写作练习的设置较为简单,学生完成起来没有太大难度。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挑战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课堂总结的重要性: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总结环节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课堂总结,并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以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2.修辞手法的讲解:在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我尽量通过具体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同学对这些修辞手法仍然感到困惑,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手法。
3.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开放性和趣味性的讨论话题,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回延安》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诗歌情感的引导:在讲解课文时,我发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但引导情感表达方面,我意识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2.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3.初步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一.预习检查1、课前根据电子课本,你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能给下列加点字写出拼音吗?羊羔.()糜.子()窑.()黍.类()柳林铺.()盏.()喘.()搂()白羊肚.毛巾()畔.()眶.()2、词语释义糜子:脑畔上:几回回:3.对于本文的作者贺敬之,你了解多少4、“信天游”这种民歌的形式及基本特点。

二、整体感知:(1)概括本诗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延安→()延安→()延安→()延安→()延安(2)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三、合作研讨,精讲课文(一)研读文本第一部分。

(见电子课本)1.第一部分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2.体会“莫要”“莫把”等关键词语的作用。

3、体会作者在这一节中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4.“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体会本句修辞的作用。

5、“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体会本句修辞的作用。

6、“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会本句表达作用。

(二)研读第二部分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体会此处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体会此处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四、背诵本诗第一、二部分。

2《回延安》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2、品读字词,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人民、热爱革命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一、新知研讨(一)研读课文1、作者是怎样描写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交流点拨: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 《木兰诗》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文,能够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并积累文言词句。

3.学会概括事件,初步掌握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4.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读音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鸣啾啾.()鸣溅溅.()朔.气()金柝.()策勋.()转.()扶将.()红妆.()著.()旧时裳.()云鬓.()帖.花黄()傍.()“乐府”这一名称始于秦代,秦代及西汉惠帝时都设有“乐府令”。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比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还是诗体名。

本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乐府诗的特点: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完整。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

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木兰诗》和木兰:《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北方传唱的一首乐府民歌,被收入北宋郭茂倩编选的《乐府诗集》。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女扮男装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背景链接:这首诗和北魏与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关系。

柔然,四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骚扰北魏。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407年到493年的80多年间,双方发生的大战役就有15次之多。

北魏因此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

后来又灭夏国,灭“北燕”,灭“北凉”,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大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回延安》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回延安》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回延安》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回到延安时的所见所感。

本课通过作者对延安的变化和回忆在延安的生活,展现了延安的精神风貌和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诗歌的鉴赏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课篇幅较长,内容较多,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延安的历史背景和延安精神不太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精神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延安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原因: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延安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资料:延安的历史图片、音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让学生对延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播放延安时期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课文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延安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 2 回延安 教学设计+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  2 回延安  教学设计+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2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读为主,在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地理图,让学生了解延安的地理位置,联想到曾经黄土高原,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以及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作家——贺敬之的诗歌,去了解他与延安的深厚情谊。

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二).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有如下特点:1.形式自由灵活,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节奏自由。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2.语言质朴,节奏自由明快,联想丰,情感自由奔放。

诗中常用地方特色词语,描摹当地的生活细节与场景。

3.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可以是自然之物,也可是人们生活之物,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生活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

用这些事物作为情感的载体,或渲染气氛等,即以兴托起情。

(三)预习检查糜 ( ) 子眼眶( )脑畔( ) 挑衅() bàn( )倒油馍( ) 肚:羊肚( ) / 肚()子(三)听读,注重感受诗歌的整体情感。

(四)朗读诗歌,用3个字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并体会诗人在各节诗歌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 部编版)第 2 课《回延安》教课方案教学2、《回延安》内容教课1.认识“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目标2.熟读成诵,品尝生动优美的语言。

3.领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重点1.体会浸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诚挚的感情难点2.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教课环节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踏上你分别多年的故乡,看到那边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今日,我们一同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

贺敬之于 1940 年抵达延安革命胜地, 1946 年走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1956 年,诗人重回以前生活战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十年时间,那么,看作者看到那熟习的山川和热忱的同乡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如何的呢?二、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有名诗人,剧作家。

1924 年 11 月出生于山东峄县。

1940 年到自主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

1942 年5 月,参加了“延安文艺会谈会”,研读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会谈会上的发言》。

1945 年以前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

1956 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

今后创作的《桂林山川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顶峰。

这些抒怀诗充足展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思,情真意切,构想精良,乐律生动。

贺敬之的政治抒怀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研究,借鉴了外国政治抒怀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到形式融入此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956 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 ( 区 ) 青年造林大会,回到分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穷愉悦愉悦,所以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穷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有条有理,读来高亢悠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课 回延安 课前预习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课 回延安 课前预习单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2 回延安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炕.( ) 窑.( ) 眼眶.( ) 白羊肚.( ) 柳林铺.( )登.时( ) 糜.子( )1.kàng yáo kuàng dǔ pù dēng méi2.梢馍翅羔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树shāo( ) 油mó ( ) chì膀( ) 羊gāo ( )3.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心窝:(2)登时:(3)糜子:(4):形容很白。

(5):公认为值得尊敬和称赞的;荣誉。

4.填空。

《回延安》的作者是__________。

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文学剧本__________ (与丁毅等人合作)。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诗的第一部分是如何表现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2)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的,还有表颜色的。

请你从诗中找出来并加以分类。

(3)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写诗人和亲人欢聚的热闹场面的?参考答案1.mǎng Yán jié xīng2.旌烽3.(1)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指内心,心里。

(2)立刻。

(3)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白生生(5)糜子4.贺敬之白毛女5(1)诗人离开延安已10年,日日夜夜都想念它。

现在回来看望它,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

但诗人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其激动的心情,展示出诗人心潮翻腾、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诗人对延安深沉的爱和眷恋。

(2)①表事物的:树根根、羊羔羔。

②表数量的: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辈辈。

③表情态的: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

④表颜色的:白生生。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3)首先,诗歌第三部分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延安乡亲之间真挚的感情。

第2课《回延安》习题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习题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延安 ② 话 延安 ③ 看 延安 ④ 颂 延安
⑥真挚
⑦ 喜悦
⑧ 热爱
(三)基础运用
பைடு நூலகம்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略)
(1)满心话dēng shí(
)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2)东山的méi zi(
)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3)米酒yóu mó(
)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4)满窑里围得不透风,nǎo pàn(
看眼前,是何人? 又面熟,又面生。
⑭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 伍一直载歌载舞。【B】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 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隧道的笛子、 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有删改)
1.作者回到延安后,看到延安换上了哪些“新衣”?请你以小标题的形 式总结出来。
⑤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 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实在想象不到它 们居然可以长到那么高!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洒 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 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 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 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 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一丝丝轻灵的细雨,说来就来了,就像 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 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 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
)上还响着脚步声。
(5)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yǎn kuà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研学单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收集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预学知惑】
一、知识链接: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

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

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

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

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

贺敬之的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二、词语积累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油馍()一盏盏()
三、整体感知:
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诗歌以诗人离别11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研学解惑】
一、研读文本
1.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2.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3.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
5.第二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6.第三部分是怎样描写团聚场面的?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7.第三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8.第四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9.第五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练学去惑】
一、基础训练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_______,
__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回延安》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节选的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的“羊羔羔”有什么含义?
3、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你如何理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一句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