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 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 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 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 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 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 错误。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 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 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 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 (1)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荀子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 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陆 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1、实践的含义:
自然界和
主体
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
对象
性质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 ②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 √ ③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⑤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 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 ⑦学生教室里听课 、看书 × ⑧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 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 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⑩小行星撞击地球 ×
原有的认识
受主观认 实 识指导 践 改造客 观世界
联系主 观认识
联系客 观事物
唯一能够 满足这一 要求的就 是处在主 观与客观 交汇点上 的实践
实践是检 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 唯一标准
高考回放
【08北京高考题,3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 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 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 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⑴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 分)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年里,人们一 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 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 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 夫斯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 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 了革命性的转变。
名言解释 P45 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 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 到此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 外的现实。——恩格斯 P4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 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
这两句名言都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46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 古人学问无遗力 ,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新旧教材对比
生活与哲学单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节
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 框:实践的特征:实践的概念含义、 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 三个基本特征。 标准、目的和归宿)。 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标准。
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
课节框:深化认识,发展认识:认识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 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名言解释 P44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 吃。 ——毛泽东 这说明要参加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 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P44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只能从社会实践 中来。 ——毛泽东 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 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 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 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 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 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 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 得到实践的检验。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 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 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 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 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 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 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 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 民生改善。 •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为什么?
为什么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真”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为 转移。
立场 观点 方法 知识结构 认识能力 认识水平
为什么对同 一对象有不 同的看法?
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2)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这两句名言都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新课标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 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 要与时俱进。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真理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2、理解真理 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正确对待 真理与谬误以及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永恒的真理信念,在实践中发现、检验、 发展真理。 ★教学重点 难点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实践的特点
合作探究:
为什么教师上课是实践活动而学生 看书却不是?实践活动有哪几个要 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 务所、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及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联合 体共同设计
2003年4月,选出“鸟巢”设计方案 签署各种 合同与协议(中、美、法、意、德、日、澳大 利亚 等十几个国家参赛) 2003年 12月23日,破土动工 2004年6月,完成基础工程施工,进入混凝土 结构施工阶段 2004年7月,为了进一步实现“节俭办奥运”, “鸟巢”暂时停工 2004年11月“鸟巢”复工:优化设计,取消 可开启屋盖钢结构用钢量减少了22.3%,膜 结构减少了13%。 2006年8月“鸟巢”钢结构工程圆满合拢,耗用 焊条约2000公斤。 2006年9月17日11时30分,鸟巢钢结构最后 一次卸载完成。真正的“鸟巢”诞生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认识
歪曲反映
事物
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
(1)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谬 误
真 理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1.实践的定义有变动 2.实践的两层含义提法有变动 3.实践的特征进行了简化 4.实践的基本形式简化(见专家点评)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化、调整 6.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 件的这两目是新增内容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标要求: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 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 (1)本框题的地位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理解了实践的观点,就可以提纲挈领,把握住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主旨。所以,本框题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 (2)本框题内容分析 本框体分为两目: 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通过探究让学生懂得辩证 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差别,实 践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探究活动使学 生了解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是实 践。
形成理念: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指主观认 识符合当 (2) 真理都是具体的 地的实际.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 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指主观认 识符合当 时的实际.
材料:“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 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45(略)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 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 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 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 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 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 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 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 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 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 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 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 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正确的 认识能 够推动 实践的 反 决 发展, 作 定 错误的 用 ( 基 认识阻 础 碍实践 ) 的发展, 认 科学理 识 论对实 践有指 导作用
实 践
知识梳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 是辩证唯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 物主义认 性的唯一标准 识论首要 的和基本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的观点 归宿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何谓正确认识?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正确的认识(相符合)
主观
对照
客观
错误的认识(不相符)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 明” 多数人公 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 认识
主观认识和 认识的对象 都不能充当 标准
科学理论
——人类实践活动完成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陶 知行,后改为陶行知。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
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为什么?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吃一堑,长一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
从图纸到现实
能动作用
意识
实践活动
客观物质性 目的 指导 动机 调节控制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步骤 现象本质 当前未来
意识能动作用VS实践的能动性
• 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 择性 指 体 导 、 调 现 控
•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实践, 人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