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曹杨二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曹杨二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为什么?
5.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怎样的景色特点?
(2)“鸟歌花舞太守醉”中的“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7.阅读古诗
题春晚①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②数点傍林飞。

吟③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①春晚:暮春傍晚。

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③吟:诵读诗文。

(1)诗中“”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诗人笔下的村野有着的特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
(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
10.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11.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学习诗歌重在朗读。

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于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

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
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2)阅读画线诗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3)古诗词中还有不少含有“海”字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

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6.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17.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18.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2.B
解析:(1)B
(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B“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总体上应该是由远望到近观。

(2)“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我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期盼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

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 B
⑵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名著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3.(1)秋蝉、柳树
(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1)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秋蝉和柳树两种意象烘托出闲适清静的意象。

(2)《行秋》运用动静映衬的写法。

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动衬静。

整首诗以动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以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

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

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

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
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

全诗用动静映衬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艺术氛围,映射出人物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秋蝉、柳树
⑵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诗歌所默写的景物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意,明确动衬静的手法的运用。

4.(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抒写了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2)认真观察两幅图画可以发现,第一幅图对岸的山比较低矮,江中看不到岛屿;第二幅图对岸的山比较高,江中有岛屿。

由此可知,第一幅图表现的是江水上涨的情形。

第二幅图画表现的是平常的景象。

根据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可以判断出第一幅图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故答案为: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⑵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图画的意境的理解和描绘。

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图画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5.(1)龙标县;王昌龄
(2)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解析】【分析】(1)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贬官,降职。

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该句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2)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龙标县;王昌龄;
⑵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句赏析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

6.(1)绿树、山鸟、晴风、落花飞舞,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明媚或生机勃勃的特点。

(2)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哪些景物”从描写的诗句就可以找出来,即“绿树、山鸟、晴风、落花飞舞”。

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

(2)明媚春光,令人心醉。

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

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

“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

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表达作者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点评】诗歌类题一般会考查以下内容:(1)理解诗词内容;(2)考查诗歌的遣词;(3)考查诗歌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4)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

7.(1)吟余小立阑干外;恬淡、静谧中更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解析】【分析】(1)注意观察的“立足点”与“观察点”是不同的,“立足点”是指观察者的位置,“观察点”是指观察者所观察的位置。

本诗中的“阑干外”是立足点,“花落柴门”“昏鸦数点”“樵渔归”是观察点。

(2)阅读全诗,根据情境理解“昏鸦②数点傍林飞”所描写的内容,抓住“昏”“傍”两字,从表现“鸦”高飞的形象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来分析字词的表达作用。

【点评】诗歌类题一般会考查以下内容:(1)理解诗词内容;(2)考查诗歌的遣词;(3)考查诗歌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4)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

8.(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分析】(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1)①柳绵飘白;② 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9.(1)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2)铁马。

【解析】【分析】(1)“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念念不忘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2)“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所以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铁马”。

故答案为:⑴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⑵铁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留心诗中的重点词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人在诗中的运用的意象进行作答。

10.(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

“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11.C
解析:(1)C(2)岛上的树木,一丛丛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木都长得丰茂繁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示例:海上生明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直挂云帆济沧海/ 曾经沧海难为水 /海内存知己/海日生残夜
12.(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13.B
解析:(1)B(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14.(1)秋蝉、柳树(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15.(1)陆游;边关(2)“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意思对即可)
16.(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17.(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18.(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19.B
解析:(1)愁(2)B
20.(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⑵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