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
1.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听他们说,世上还不曾有过像他那样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连一捆枯枝都不让人拿走;要是你拿走林中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在深更半夜,他会像雪一样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休想抗拒,因为他力大无比、又像魔鬼那样灵活……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无论金钱美酒都不管用;他不受任何诱惑。

有些人多次想干掉他,都干不成。


①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作品),这是一部“异常优美”(高尔基语)的作品。

②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被称为“孤狼”“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但他为何还是放走了偷树的庄稼人?
________
(2)北大教授林庚认为:“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

”的确,孙悟空与妖魔以及诸天神的角逐,也明显带有游戏意味。

你如何理解“儿童的游戏性”?请结合孙悟空的相关情节加以阐释。

【答案】(1)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因为内心善良的孤狼了解到偷树的庄稼人家境的艰难窘境,油然而坐同情之心,就不顾自己可能受到主人责罚的风险而放走了偷树人。

(2)儿童的游戏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西天取经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孙悟空大都能应付自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让他的降妖除魔像游戏一样。

比如与二郎神追逐,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都是易于顽童的恶作剧。

孙悟空的形象符合儿童的眼光,他的自由与不羁,体现出一份天真的童心。

(有情节,扣住“儿童的游戏性”即可)
【解析】【分析】阅读《猎人笔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1)①这段文字选自《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②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 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同情之心促使他放走了偷树人。

(2)《西游记》充满了游戏性、儿童性、幻想性。

其中游戏性为前提,儿童性为核心,幻想性为手段,三者构成了童话精神的有机整体。

在《西游记》中的童话形象、游戏情节、童话语言等方面有详尽的表现。

作为一种美学精神,童话精神带给读者的无尽的快乐。

举例说明时,可分析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筋斗云;孙悟空与二郎神追逐时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

故答案为:⑴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因为内心善良的孤狼了解到偷树的庄稼人家境的艰难窘境,油然而坐同情之心,就不顾自己可能受到主人责罚的风险而放走了偷树人。

⑵儿童的游戏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西天取经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孙悟空大都能应付自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让他的降妖除魔像游戏一样。

比如与二郎神追逐,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都是易于顽童的恶作剧。

孙悟空的形象符合儿童的眼光,他的自由与不羁,体现出一份天真的童心。

(有情节,扣住“儿童的游戏
性”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⑵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表达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注意名著的经典情节和精彩片段,注意人物形象的分析。

2.名著阅读。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字出自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人物)
(2)《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______;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______。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感情,令人回味无穷。

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每个横线上选择一篇文章即可)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答案】(1)鲁迅;长妈妈
(2)A;I;D
【解析】【分析】(1)所写的是《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的描写。

(2)《朝花夕拾》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狗▪猫▪鼠》,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他在日本学医时遇到藤野先生;《五猖会》是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

故答案为:⑴鲁迅、长妈妈
⑵A;I;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重要的情节,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3.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以下几个名号。

请任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的缘由。

①美猴王②弼马温③齐天大圣④孙行者⑤斗战胜佛
【答案】示例一:叫弼马温是因为孙悟空拿了东海的定海神针。

东海龙王上告玉帝,玉帝要捉拿他,但是太白金星出来为他解围,说要招安,便封为“弼马温”,“弼马温”就是管理天马的一个官吏。

后来就一直有人这样叫了。

示例二:叫美猴王是因为在《西游记》中,石猴(即孙悟空)发现水帘洞后: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因为,在此之前,众猴答应拜第一个进入瀑布后的人为王。

示例三:叫齐天大圣是因为,齐天大圣是孙悟空自封的,欲与天齐,与玉帝平起平坐。

后来玉帝因为派十万天兵捉孙悟空未果,就封了他为齐天大圣,不过只是一虚职,无实权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要熟练掌握小说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用概括的语言分条作答。

“孙行者”: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听说他已有“孙悟空”的法名,看他的模样像个小头陀,就给他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即“孙行者”。

“斗战胜佛”:唐僧师徒取经功德圆满,如来佛为他们授职,因孙悟空降妖除怪有功,封他为“斗战胜佛”。

故答案为:示例一:叫弼马温是因为孙悟空拿了东海的定海神针。

东海龙王上告玉帝,玉帝要捉拿他,但是太白金星出来为他解围,说要招安,便封为“弼马温”,“弼马温”就是管理天马的一个官吏。

后来就一直有人这样叫了。

示例二:叫美猴王是因为在《西游记》中,石猴(即孙悟空)发现水帘洞后: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因为,在此之前,众猴答应拜第一个进入瀑布后的人为王。

示例三:叫齐天大圣是因为,齐天大圣是孙悟空自封的,欲与天齐,与玉帝平起平坐。

后来玉帝因为派十万天兵捉孙悟空未果,就封了他为齐天大圣,不过只是一虚职,无实权的。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答题时应注意,做此类题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

4.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一而且要背出来。

粵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粵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粵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教,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热,而且背岀来。

在百静中,我似平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
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________ 。

(2)文段中画线句子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为什么作者却只记得前四句?
(3)请你评价文中父亲的做法。

【答案】(1)鲁迅;《朝花夕拾》
(2)因为作者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

(3)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解析】【分析】(1)根据对《朝花夕拾》这本名著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我当时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戏,可这时候父亲却强迫我背《鉴略》,要求背会之后才能去看戏,因此我当时背《鉴略》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因此只记得前四句。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做法,我当时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戏,但是父亲全然不顾我的感受,要去我背会《鉴略》之后才能去。

好不容易我背会了,再去看戏,已经没有了兴致。

因此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故答案为:⑴鲁迅;《朝花夕拾》
⑵因为作者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

⑶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鲁迅的作品学生应该有较多的储备,无论是散文、小说、杂文及诗歌,都应该多读多记,以备不时之需。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评价人物行为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再根据与人物相关的情节或者事件评价人物。

5.名著导读
童年是生命的底色,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表现出儿童的天性。

《①________》中拔人形的何首乌、折腊梅花等情节表现出儿童对大自然的亲近;《阿长与<山海经>》中讲述长妈妈给他买《山海经》一事,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②________之情;《狗·猫·鼠》中追忆童年时救养了一只可爱③________的经历,流露出儿童对弱小者的同情;《④________》中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
苦,抒发了儿童对自由成长的渴望。

【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尊敬、感激;隐鼠;五猖会
【解析】【分析】“拔人形的何首乌”写的是作者在百草园的经历,“折腊梅花”是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的活动,所以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以后,“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别人做不到的事她能做到,②处应该填“尊敬、感激”;
《狗•猫•鼠》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心爱的隐鼠被害,长妈妈嫁祸于猫,我对猫追杀决绝的故事,③处应该填“隐鼠”;
从“迎神赛会”“《鉴略》”这些关键词可知,④处应该填《五猖会》。

故答案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尊敬、感激;隐鼠;五猖会
【点评】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名著内容积累和文学常识积累。

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要了解常见的文学常识。

6.阅读小说,完成小题。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

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

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但见那——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

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

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

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

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

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

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

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

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这里边——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

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

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都称“千岁大王”。

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1)本文段选自《________》,为明代小说家________所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两个情节。

(3)结合文段,分析美猴王的人物形象。

(4)联系原著,概述“美猴王”这一名字的来历。

【答案】(1)西游记;吴承恩
(2)本文的人物是石猴,主要事件是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

(3)别的猴子都不敢跳进瀑布泉中,唯有他纵身一跃,可见他勇敢。

众猴进洞之后石猴要他们按照约定称自己为王,可见他守信,有领导才能。

(4)孙悟空在水帘洞和众猴打赌。

谁能进入水帘洞就称他为王,孙悟空第一个进入水帘洞,被众猴称为美猴王。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西游记》作者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2)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两个情节。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石猴”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的事件。

(3)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石猴纵身一跃跳进瀑布泉中等情节中可概括出其勇敢的性格特征。

再如从石猴进洞后要求他们按照约定称自己为王的情节,可以看出他有领导才能。

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4)要求联系原著,概述“美猴王”这一名字的来历。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具体是考查对《西游记》有关要点内容的概括。

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名著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地作答。

原文情节是:猴子们随着石猴穿过了瀑布,进入水帘洞中,看见了这么多的好东西,一个个你争我夺,拿盆的拿盆,拿碗的拿碗,占灶的占灶,争床的争床,搬过来,移过去,直到精疲力尽为止。

猴子们都遵照诺言(谁能进入水帘洞就称他为王),拜石猴为王,石猴从此登上王位,将石字省去,自称“美猴王”。

故答案为:⑴西游记;吴承恩;
⑵本文的人物是石猴,主要事件是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
⑶别的猴子都不敢跳进瀑布泉中,唯有他纵身一跃,可见他勇敢。

众猴进洞之后石猴要他们按照约定称自己为王,可见他守信,有领导才能;
⑷孙悟空在水帘洞和众猴打赌。

谁能进入水帘洞就称他为王,孙悟空第一个进入水帘洞,被众猴称为美猴王。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学名著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梳理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必须多下功夫,对名著情节进行梳理,熟悉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⑶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

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⑷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7.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正确的—项是()
A.《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小说,表现作者对反动派和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论语》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讽刺。

C.《西游记》中唐僧一路西行,先后收了三个徒弟。

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在高老庄收了沙和尚,在流沙河收了猪八戒。

D.《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以及取经的缘起等内容;第十三到第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经历的八十一难和师徒终成正果的内容,是小说的主体部分。

(2)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

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

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

”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

”好行者,拽开步,走近前观看,那怪物:
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

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

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

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

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折。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

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

上述文字出自《西游记》________(故事情节)表现出了孙悟空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

【答案】(1)D
(2)三打白骨精;聪颖智慧;果敢勇猛
【解析】【分析】(1)D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正确。

A、《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

B、背诵的是《鉴咯》不是《论语》;C、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了沙和尚。

(2)上述文字出自《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

从“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等语言描写来看,孙悟空火眼真睛、聪颖智慧。

从“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等句可概括出他果敢勇猛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⑴ D
⑵三打白骨精;聪颖智慧,果敢勇猛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名著,把握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及事件,明确人物个性。

8.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有几次回花果山?回花果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有三次。

一是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弟时,唐僧埋怨悟空残害生灵,悟空看不惯,逃回花果山,二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乱杀无辜,一气之下,孙悟空返回花果山。

三是假悟空冒充真悟空,被唐僧误会赶回了花果山。

【解析】【分析】孙悟空离开师父唐僧有三次:第一次是有伙山贼抢劫他们,然后被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唐僧责怪悟空杀生,孙悟空于是一气之下回了花果山。

后来孙悟空去龙宫玩,看到龙宫墙上有一幅拜师画,又想到自己拜师的经过和唐僧对自己的好,又回到了唐僧身边。

刚好这时观音给了唐僧紧箍咒。

第二次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唐僧埋怨他滥杀无辜,孙悟空一气之下回了花果山;后来宝象国唐僧遇难,猪八戒用激将法将其请出。

第三次是“真假美猴王”,假悟空冒充真悟空,被唐僧误会,赶走了孙悟空;后来真假悟空在一起打了起来,被如来佛祖分了出来,孙悟空又回到了师傅身边。

故答案为:有三次。

一是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弟时,唐僧埋怨悟空残害生灵,悟空看不惯,逃回花果山,二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乱杀无辜,一气之下,孙悟空返回花果山。

三是假悟空冒充真悟空,被唐僧误会赶回了花果山。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积累。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9.名著阅读。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这段文字出自我国著名文学家________的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

在这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作者的一位老师,他是________。

(2)《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其中关于孙悟空的故事情节,你们一定很熟悉。

比如:“大闹天宫”“三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

你心中的孙悟空又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相关故事情节,写下你对孙悟空的认识和评价。

(不少于50字)
【答案】(1)鲁迅;朝花夕拾;寿镜吾先生
(2)示例:“三调芭蕉扇”是唐僧师徒四人路经火焰山,在他人指点下往牛魔王之妻铁扇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