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安徽省升学统一考试 仿真卷一 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安徽省升学统一考试仿真卷一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3.试卷分为第Ⅰ卷和和Ⅱ卷.第Ⅰ卷为76分,第Ⅱ卷为66分;卷面书写8分.
第Ⅰ卷(共76分)
一、(6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A.招(pìn)_____
B.(cǎn)_____无人道
C.消除(bì)_____端
D.欲盖(mí)___彰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它们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祥地飞过,它们也会扑过去捉。
B.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慨,激励着一代又一人的后来者。
C.禽流感时期,有不记其数不清家禽被宰杀,为了大局,养殖户们没有丝毫的怨言。
D.奥佛士坐在森林的大石上,弹奏他的七弦琴,几只狮子俯首贴耳地伏在他面前。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1教师节那天,全校师生汇聚一堂,谈笑风生,________,场面很是热闹。
○2这次征文,在主题和文体上_________,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学生的积极性。
○3新建的烈士陵园,依山傍水,主碑两侧各有一条环山小路伸向远处,造型__________。
A.无拘无束不拘一格别具一格
B.不拘一格无拘无束别具一格
C.不拘一格无拘无束独辟蹊径
D.无拘无束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二(45分)阅读下列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3分)
○1六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住。
小镇上有个女人,三十多岁的模样,无职业,平时就在街头摆个小摊,卖卖小杂物,如塑料篮子、瓷钵子什么的。
女人家境不是很好,住两间平房,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还要伺奉一瘫痪的婆婆。
家里的男人也不是很能干,忠厚木讷,在一工地上做杂工。
这样的女人,照理说应该是很落魄的,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
女人有如瀑的长发,她喜欢梳理得纹丝不乱,用发夹盘在头顶上。
女人有颀长的身材,她喜欢穿旗袍,虽然只是廉价衣料,却显得款款有致。
她哪里像守着地摊赚生活啊,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2一段时期,小街人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人。
男人们的话语里带了欣赏,觉得这样的女人真是不简单。
女人们的言语里却带了怨怼,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隔天,却一个一个跑到裁缝店里去,做一身旗袍来穿。
○3那女人不介意人们的议论,照旧盘发,穿旗袍,优雅地守着她的地摊,周身散发出朝亮的色彩。
这样的明亮,让人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大家有事没事都爱到她的摊子前去转转。
男人们爱跟她闲聊两句,女人们更喜欢跟她讨论她的旗袍、发型。
临了,都会买一两件小商品。
○4几年后,女人攒了钱,贷了一部分款,买了一辆小巴车跑短途。
她把男人送去考了驾照,做了自家中巴车的司机。
她则随着车子来回跑,热情地招徕顾客。
在来来去去的风尘之中,她照例是盘了发,穿着旗袍,清清丽丽的一个人。
她的车也跟别人家的车不同,车里被她收拾得异常整洁,湖蓝色的坐垫,淡紫色彩的帘,给人的感觉就是雅。
所以小镇人外出,都喜欢乘她的车。
○5她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却不料,竟很意外地出了一起车祸。
所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还搭上一辆车和十几万的债务。
她的腿部也受了秀重的伤,躺在医院里,几个月下不了床。
小镇人都说,这个穿旗袍的女人,这下子倒下去是爬不起来的了。
可是半年后,她却在街头出现了,干着从前的老本行——摆地摊儿。
她照旧盘发,穿旗袍。
腿部虽落下小残疾,但却不妨碍她把脊背挺得笔直,也不妨碍她脸上挂上明亮的笑容。
○6我离开小镇那年,女人已不再摆地摊,而是买了一辆出租车。
过两年,小镇有人来,问及那个女人。
小镇人说,她现在发达了,家里有两辆车子,一辆跑出租,一辆跑长途。
最近又听小镇人说,女人新盖了三层楼房。
我问,好还盘发、还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
真的呢,她还跟从前一样漂亮,一点没见老。
(摘自《读者》2005第8期)4.本文第1段的文字与鲁迅对孔乙子的描写一样,都包含着许多的“矛盾”。
试用一句话概括第1段中最突出的“矛盾”,并简要比较两篇文章的作者在似乎矛盾的描写内容中,对人物褒贬态度的不同。
(4分)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事物因欣赏角度不同而显出不同特点。
试从任意两个角度对第2 段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4分)
6.第一段中说“她哪里像守着地摊赚生活啊,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阅读第2至第5段,说说文工团章是从哪几方面表现主人公“活得从容而优雅”的。
(5分)
7.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4分)
8.读完这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二] 谁来为最大的恐怖主义买单(22分)
○1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了各国15万多人的死亡。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求援工作的展开,这次灾难的死伤人数还会上长工,财物受损还会扩大。
这场灾难再次验证了一句名言: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
○2从表面上看,这次的地震和海啸好像是与为类无关,但细细考察和分析,席卷东南亚、南亚沿海的印尼、斯里兰卡、泰国、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的大灾难背后不乏人祸的因素,而且是大自然在借这种威力向人类发出又一次强烈的警告。
○3人类对这次大灾难所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海水污染、珊瑚礁损害等都造成了沿海生态的脆弱
..,沿岸居民抗灾防灾能力的减弱。
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自然的威力在脆弱的生态和人类面前比以往要强大得多,其肆虐、逞凶和毁灭人类的程度也要比过去巨大得多。
○4人类生活、工业生产所使用的石油及其他燃料和能源排放到大气和自然中的结果是使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结果是使海平面升高。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已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新的报告指出,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到2100个,海平面还要上涨9—88厘米。
○5海平面上升学的结果必然使沿海国家更容易遭受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的破坏,从沿海居民的住宅、交通和基础设施到家田、工厂企业,从本地居民到旅游者,无一不受到危害.更为可怕的是,海平面升高的危害不只是地震海啸,而是将要淹没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同样,这种家园和栖息地被淹没的危险还直逼有1700万人口的孟加拉国,那里的居民只生活在高咄海平面约1米的陆地.即使海水还不至于淹没那里人们的家园,但逐渐升高的海平面也必然污染他们的淡水系统,使他们的生存面临威胁.
○6那么,谁应为这次的自然恐怖主义负责?消耗了全球最多能源的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世界第一,为全球排放总量的1/4,但是,却死活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理由是会束缚美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美国经济竞争力。
由此可见,人类既是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帮凶,又在不同的经济实力下遭受不等到量的损害与生命和健康损失,同时还要不平等地为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后果付出不同的买单费。
○7如果每个人、每个国家都为自己所居住的这块栖息地负起责任,在面对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恐怖主义时,人类才有能力应对它,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人类减少自己的助纣为虐行为,避免“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出现。
9.第○3段说“人类对这次大灾难所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
简要概括“大灾难”和“助纣为虐”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
10.第○4段画线的句子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1.“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一句为什么不能去掉?(4分)
12.阅读第○5段,说说海平面上升会造成哪些危害?(4分)
13.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6分)
三、(10分)]
14.补出下列名名的上名或下名。
(任意选做
....6.题.)(6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4)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6)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
(7)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8)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朝民歌《木兰诗》
15.按下面的提示默写诗文句子。
(4分)
(1)《天净沙秋思》中一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一“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若神人;余则蕴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面不得者也;凡的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援.疑质理(2)略无慕艳.意(3)无冻馁.之患矣
1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18.用原文填空。
(4分)
(1)与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年“我”能够忍受“冻馁之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第二段加线句子的理解。
(4分)
第Ⅱ卷(共66分)
五、(11分)
20.阅读下列一则消息,写出你的两点
..发现。
(6分)
本报讯《合肥市中小学礼仪常规》昨日正式出台。
该礼仪常规是在1998年制订的《合肥市中小学礼仪手册》基础上修订的。
对于中学生,新增长了“健康上网,使用文明网络语言”,并把“经常主动地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一项改为“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
尤为明显的是,“礼仪手册”中带“不”的语言达几十处,而“礼仪常规”没有出现一处“不怎么样”、“不要”等语句,更易让青少年接受。
《合肥晚报》2005.4.16
21.下面一段文字,阐述不够充分、完整。
请你按照要求补写或插入有关内容。
(5分)
○1。
○2古人读书之道, ○3张溥读书,不但字斟句酌,还要手录七遍,对于经典文献,他终能其质,得其精髓. ○4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了说,他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5今人读书往往不求甚解,浮于其表,结果即使是“读破万卷书”,涉猎无限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
○6总之,无论古今,读书切不可停于表面,○7。
(1)在文中○3处的横线上补写出中心论点。
(不超过6个字)(2分)
(2)将下列三句话分别插入文中恰当的地方。
(只填序号)(3分)
A.能深钻细研者,实属凤毛麟角。
B。
讲究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C.深刻理解文意,读书才会有所得。
六、(55分)22.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麻烦和问题,如果一味钻牛角尖,往往会走进死胡同,付出很大代价而又一无的获;如果退一步,换个角度,调个位置,就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请以“换个角度想问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第Ⅰ卷(共76分)
一、(6分)1.A.聘 B.惨 C.弊 D.弥 2.B 3.A
二、(45分)[一](23分)4。
最突出的矛盾:家境不好,但活得优雅而从容。
作者态度:贬斥、批判孔乙已;褒扬、赞赏穿旗袍的女人。
5.示例:运用对比手法,男人的欣赏,女人的嫉妒和羡慕。
成功地刻划了男人和女人的不同心理;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穿旗袍的女人的与众不同。
6.要点:穿旗袍;不介意别人的议论;随着车奔波,却依旧清清丽丽,将车收拾得整洁雅致;遭遇车祸的后挺直脊背,面带笑容。
7.要点:乐观、热情、自信、坚强。
(说明:有三点即为全对,得2分;恰当的分析得2分)
8.示例:人生难免身处困境,重要的是不能失去信心,要有乐观的态度。
(观点3分,联系实际2分,表达1分)
[二](22分)9.苏门答腊岛附近海湾发生强烈地震与海啸造成15万人作伤亡。
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命名全球变暖,导致海湾生态脆弱,沿岸抗灾防灾能力减弱。
10.列数据。
具体说明全球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的严重程度。
11.不能去掉,因为它表明了后面结论得出的前提,使说明的语言更加精确。
12.○1沿海国家更容易遭受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的破坏;○2将要淹没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3逐渐升高的海平面必然污染海平面以上的淡水系统,威胁人们的生存。
13.示例:我同意,因为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自然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必将超出人们的抵御能力,最终将招致毁灭性后果,所以说“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
(回答不同意也可,但需说明理由)三、(10分)14.(1)谁家新燕啄春泥(2)蓬莱文章建安骨(3)有暗香盈袖(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何事第向别时圆(6)为有源头活水来(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8)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5.(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这远则忧其君
四、(15分)16.(1)引、提出。
(2)欣羡。
(3)饥饿。
17.(1)我学习的勤奋与艰苦大概就像这个样子。
(2)朝廷每天都有米粮供应。
18.(1)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提示:画线句子告诉我们:学业的精深与道德的成就不是天资决定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努力提到的。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晚年终成大器;仲永天资聪颖,而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勤奋努力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作用。
第Ⅱ卷(共66分)
五、(11分)20.示例:(1)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礼仪又有了新的内涵;(2)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平等地对待孩子。
21.(1)读书务为甚解(2)A:○5 B:○3C:○7六、(55分)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