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视角解读《相爱的日子》的爱情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叙事视角解读《相爱的日子》的爱情观作者:赖宁艺
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3期
赖宁艺
内容摘要:毕飞宇的作品在近几年都受到社会关注,其故事常常以简单朴实的内容反映当
下社会的热点问题。

代表作《相爱的日子》以平实的笔触描写了我国当代青年在“新型的生活
时代”下的生存状况,饱含深情地反映了现代人价值观的转变。

本文通过对文本中人物叙事视
角的转变等,分析文本所揭示的现代人爱情观的转变。

关键词:相爱的日子叙事视角爱情观
近几年来毕飞宇发表的短篇小说擅于探索当今社会中爱情、职场、农村等社会问题。

而作
品里的主人公往往是社会中的“小人物”,比如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妇女、下岗工人等。


庆邦曾说,“每个作家在生命深处都是悲凉的、悲痛的、生命就是个悲剧,作品都是表达作家
脆弱的情感。

”[1]毕飞宇在其作品中或多或少表达出对社会、他人的关怀之情。

而他把作品的主人公设定为社会中的普通人,故事就会显得格外感人。

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主人公是
留守儿童、《家事》主人公是中学生、《相爱的日子》主人公则是大学毕业生。

一.毕飞宇与《相爱的日子》
《相爱的日子》描写的是当今社会中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寓无形于形、寓无象于象,作者
从中提出问题,诱使读者对当今生活进行思考。

男主角与女主角在一个校友酒会上萍水相逢,
在酒会后发生“一夜情”。

事后,男主则像往常继续在蔬菜批发市场负责搬运的工作。

性饥渴
撩起了男主角再次给女主角打电话的冲动,可是电话另一头的女主角则希望男主角过来陪她度
过高烧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他们床上是男女朋友的关系,而生活中则是互相体贴照
顾的兄妹关系。

男主角渴望拥有一个温馨美好的生活,但两人捉襟见肘的生活,只能在他们停
留在每周都发生的“性关系”上。

在一次短暂的分别后,女主角从手机里翻出两个“成功人士”的照片,请男主角为其参谋一下对象。

男主角帮她选了一位收入较高并有一女的男人。

带着满
意的笑容,女主角离开了男主角的住所。

而男主角在上班的路上,点燃女主角留下的头发,怀
念她弥留的香气。

作品没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情节,而小说里面随处可见的人物形象塑造、叙述视角转换、叙述的空白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内涵。

二.叙述视角的转换
叙事视角的转换是《相爱的日子》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本一开始通过第三人称视角描写酒
会上男女主角的相识。

再接着叙事视角转换到女主角身上,描写女主角对酒会的期待,并希望
可以通过酒会,遇到“伯乐”或者大款。

酒会之后的“一夜情”以及在大排档晚饭的描绘,采
用了第三人称视角。

而作品后面则使用男主角的视角表达工作经历以及与女主角生活的点点滴滴。

其中也穿插了不少第二人称视角表达男主角的内心世界。

对于作品中叙事视角的转换,毕飞宇曾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第一人称多少有点神经质,撒娇,草率,边走边唱,见到风就是风;第二人称锋芒毕露,凌厉,有些得寸进尺;第三人称
则隔岸观火,有点没心没肺的样子”[2]“人称决定叙事语气,叙事的距离,叙述介入的程度,叙述隐含的判断,叙述所伴随的情感”。

[3]
1.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是作为观察者的全知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因此,可视为一种外视角。

该叙述视
角可以展现所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偶尔借用人物的内视角或佯装观察者。

文本中第三
人称全知视角的叙事占了主体地位,在文本开篇,“其实她是一个灰姑娘,蹭饭来的。

朋友说
得也没错,蹭饭是假的,蹭机会是真,蹭着蹭着,遇上一个伯乐,或逮着一个大款,都是说不
定的。

”这里作者使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对人物的一切了如指掌。


本通过普普通通的聚会引入,让读者不单只了解到女主角“她”是一个生活经济窘迫的初入职
场的女大学毕业生,而且也使读者对当下职场人士为求一步登天,不惜一切参加各种交友聚会
的现象感同身受。

接着,作者又以一个旁观者的的角度看待两人情感关系的发展,无形中给人
亲切感,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他对自己尽可能地控制,好让她更快乐一些。

她好了,他
也就好了。

他就希望她能够早一点好起来。

”无疑体现了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浓厚,从之前单纯
性伴侣关系发展成“兄妹”关系。

2.变换式的人物有限视角
变换式的人物有限视角是从一个人物的有限感知转换到另一人物的有限感知。

与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不同的是观察者为故事内的不同人物,而全知叙述者则处于故事之外,以人物的感知
取代了全知叙述者的感知。

在描写开篇酒会的部分除了使用全知视角以外,也使用了女主角的
视角。

女主角希望可以通过这个酒会认识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解决生活拮据的窘迫生活。

这里采用了人物的感知观察,并对女主角内心分析。

读者得知“她”的麻烦与困扰,也看出“她”对人生的迷惘。

紧接着,女主角去到男主角的出租屋与男主角发生“一夜情”,在此穿
插了自由的直接引语,表达两人的对话。

同时,也以女主角的视角观察了男主角的出租屋的摆
设等,让读者从中了解到男主角“他”与女主角“她”的生活都是捉襟见肘。

在女主角的目光牵引出男主角之后,就开始逐渐以男主角为基本叙述点。

从文中,女主角
在饭后感叹,“真好。

都像恋爱了。

”之后,逐渐隐退女主角的主观感受。

作者开始描写男主
角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也呼应了前文所暗示的男主角生活状况。

接下来也大量以男主角的视角
描写两人的感情进展。

对于上下文男女视角的转换,有学者认为,“作者开始的构思可能像开
头显示的那样,是以女子为视角的,后来放弃了,选择他更有可能把握的男人作为中心,但是
这个开头却保留了下来”[4]。

在这里视角从女主角转换到男主角,读者可以从中发现到男主角“他”从对待感情吊儿郎当逐渐变得深沉的变化过程。

但是,女主角的内心思想却逐渐淡出了
文本,而结局也使得读者积极投入阐释,猜测女主角的想法与两人的感情发展。

比如,第一、
女主角的工作只字未提。

一个青年未婚女子在大城市靠什么来谋生?为何从老家回来,就要
“嫁人”了?“他”为“她”穿好衣服,把“她”送走,最后攥着一撮“她”的头发烧了起来,故事就结束了,这是否就是“相爱的日子”呢?第二、故事的结尾也留下很多让人沉思的问题。

比如,“她”选择嫁给“成功人士”,也许会过上“幸福生活”。

但是“他”的前途又该如何呢?而在这段日子里两人的相爱,仅仅就是这种互相慰藉的性爱“良药”吗?而“他”为何可
以淡然面对“她”将要“嫁人”的事情?“她”为何又可以如此理智、冷静对待“嫁人”这件事?这些都是作者留下给读者思考的问题。

3.毕飞宇式的第二人称视角
第二人称视角也是该文本的一大亮点。

毕飞宇作品中的第二人称视角独特之处在于“不是
一般意义的‘第二人称’,而是‘第二人称’的一种变体,即在表层的富有‘距离感’、‘客
观性’的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中增加有‘亲切感’、‘生动性’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5]。

作者用第二人称视角描写男女主角感情摩擦,“这一推真的伤了她的心,你是做哥哥的,妹妹都这
样让着你、哄着你了,你还想怎样吧你!她再也顾不得伤口了,拿起衣服就穿。

她要走,再也
不想见到你。

都零分了,你还发脾气!”这段描写把“她”满腹委屈、气恼充分表达了出来,
同时也把男主角对此事懊悔不已的内心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叙述视角的转换,表达了男女主人公感情的发展越来越浓烈,关系越来越亲密。

同时,也
为文本悲悯的结局做出了铺垫。

三.当代爱情观
“爱情是男女间基于一定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的内心形成的倾慕,渴求发
展亲密关系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6]。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美满的婚姻与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稳定而不可分割。

作品中的男女主角之间的亲密关系却是
从性欲的满足发展。

对性的饥渴以及安稳家庭生活的遥不可及,使得他们忍受着现代生活的重
重压力。

而这种现代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解救,也是一种无可奈何。

现代的生活方
式孤立了灵与肉的关系。

肉欲必须从能给予满足的人那里获取,而感情必须是真的,甚至要从
有经济实力的一方获取。

传统的“忠贞不渝”以及“感情真挚”在这部作品反映的现代生活中
又有了新的阐释。

“忠贞不渝可以是情人间情感的描述而不一定是夫妻情感的专利,而情人间
的感情可以不仅是一种情人关系,而且还可以是一种亲如兄妹的关系”[7]。

女主角“她”希望可以通过这个酒会遇到“伯乐”、逮着一个大款,过上所谓的幸福生活。

“她”为了工作、婚姻等不惜一切途径寻找“机会”。

而在南京这个大城市里,只能住在狭小
阴暗的地下室,在生病的时候只能一个人熬过去,以致房间“满地都是擦鼻子的卫生纸、纸杯、板蓝根的包装袋、香蕉皮、袜子,还有两条邹巴巴的内裤”。

在大城市里,没有亲人朋友,孤
独无助、前途迷惘。

一个漂泊他乡的女性形象就从此形成。

男主角“他”是女主角的老乡和校友,只能在南京的蔬菜批发市场负责搬运的工作。

大学
毕业的他,只能靠体力劳动挣钱。

“他”也经常想,“要是考不上大学反而好,该成家成家,
该打工打工。

与其回去,再出来,还不如就待在城里了”。

说到这里,“他”对当年努力从农
村考进城里的大学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懊悔不已。

考不上大学反而不如考上大学,这是当代大
学生都在面临的艰巨问题。

作品中对男女主角的描写一直使用人称代词“他”和“她”,没有名字。

这里的“他”和“她”在作品中就具有了深层的意义,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这里的“他”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也是群体,是当今社会里面无数个“他”中的一个。

“他”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我们自己。

“他就渴望能有这样的一天,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很家常的日子,他一觉醒来了,拉着
‘她’的手,在户部街菜场的货架前走走停停,然后和‘她’一起挑挑拣拣。

哪怕是一块豆腐,哪怕是一把菠菜——能过上那样的日子多好啊。

”这段话的描写透露出“他”对温情的渴望和
对琐碎却温暖的家庭生活美好想象。

再和谐的性生活也是无法弥补感情的缺失,也表达了内心
世界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以及心中的一丝丝无奈。

处于新时代的中国,传统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社会价值出
现多元化的今天,这部作品很好的表达了现代青年人的生存状况与价值观。

毕飞宇用其负责的
心态、细心的观察点破社会问题。

其作品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琢磨。

参考文献
[1][5]史言喜.充溢悲悯的生存关照——解读毕飞宇《相爱的日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毕飞宇.《玉米》后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268—269.
[3]姜广平,毕飞宇.毕飞宇访谈录[A]. 跨世纪文丛[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394.
[4]施龙.“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论毕飞宇《相爱的日子》[J].当代文坛,2008,(2).
[6]田培.毕飞宇的《相爱的日子》折射爱情互救不同行[J].湘潮,2012,(12)下.
[7]刘隽.欢愉与悲苦:潜在白领的新生活时代——评毕飞宇的小说《相爱的日子》[J].时
代文学,2012,(2)上.
(作者介绍:赖宁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