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服外用“七白散”配合氢锟乳膏治疗黄褐斑75例临床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服外用“七白散”配合氢锟乳膏治疗黄褐斑75例临床疗效观察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279-01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中医学属“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在自然人群中患病率较高,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育龄期女性较多[1] ,以颜面部位的对称性分布、大小不一、形态不定、无自觉症状的淡褐色至淡黑斑片为临床特征,通常分布于颧部、颊部、眼眶周围、鼻部以及前额等,皮损表面光滑,不高于表皮,没有炎症,无脱屑,无痛痒感,日晒后加重。

黄褐斑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具有顽固和复发的特点,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

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明确,现代医学对其治疗多停留在治标阶段,以外治法为主。

旨在抑制黑色素细胞增生、防止黑色素颗粒形成、加速黑色素颗粒降解以及降低黑色素细胞活性等[2]。

作者通过临床运用“七白散”内服外用,配合外用氢醌乳膏,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阐述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75例为我院门诊女性患者,年龄18~55岁,平均28岁;病程1-4年,平均1.5年。

有婚育史者55例,20例未婚。

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依照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标准[3] :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多为对称性分布,无炎症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
③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女性多发;④病情有一定季节性,夏重冬轻;⑤无明显内分泌疾病,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色素沉着。

1.3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55周岁之外者;②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伴严重内分泌疾病或其他器质性疾病者;④有药物或其它过敏史者;⑤近3个月未使用激素类药物或激光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七白散”加减内服配合七白散粉剂外敷、氢醌乳膏涂擦治疗。

七白散汤药物组成:白芍10 g、白术12 g、白芨10 g、茯苓15g、僵蚕10 g、白芷10 g、白蔹10 g、佩兰10;随症加减:肝郁血瘀型者,柴胡10 g、当归12 g、赤芍15 g、香附12 g、丹参15 g、红花15 g、玫瑰花15 g;气血虚弱者,炙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5g、生地黄15g、大枣15g、甘草6g、川芎10g、木香10g;肾阴不足证者,熟地黄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女贞子12g、墨旱莲15g、制首乌15g、当归15g、山茱萸10g、山药12g;肾阳不足证者,熟地黄15g、山茱萸10g、山药12g、桂枝6g、巴戟天10g、菟丝子15g。

配合七白散粉剂组成:
白敛10 g、白术12 g、白芨10 g、茯苓15g、僵蚕10 g、白芷10 g、生黄芪10g。

上述中药研细末,生理盐水调用外敷面部,每5日1次,同时外涂西药氢醌乳膏,每日2次。

对照组外涂氢醌乳膏,每日2次。

2组均以1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治疗期间患者应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多食水果、蔬菜,避免日光照射,忌用化妆品。

2、疗效观察
2.1 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面部色斑的颜色、面积并进行评分。

面部色斑面积评分:0为无皮损:1为皮损面积4c㎡。

面部色斑颜色评分:0为正常肤色;1为淡褐色:2为褐色;3为深褐色,总积分=面积评分+颜色评分。

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2)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有无瘙痒、红斑、脱屑、丘疹等症状体征。

2.2 疗效判定标准[4] 基本痊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 .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
2.3 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采用SPSS分析软件
2.4.3个疗程后2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痊愈15例,显效17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3% .基本痊愈率36.8% 对照组基本痊愈6例,显效8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基本痊愈率18.75% 治療组总有效率和基本痊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O1)。

2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在第1个疗程后出现瘙痒、红斑、脱屑各1例;第2个疗程后出现瘙痒2例、脱屑1例:治疗组第2个疗程后出现瘙痒、脱屑1例。

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疾病.其损害多表现为淡褐色或咖啡色斑片。

形状不规则.中医学称之为“肝斑”或“黧黑斑” 本病虽发于面部.但与脏腑气血失调密切相关,多与肝、脾、肾三者有关。

因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血郁滞。

颜面气血失和;也因脾气不足,气血不能荣泽颜面;或因肾气虚,肾水不能上承而发病,致使颜面“黧黑”。

本方法采用内服外用“七白散”,配合面部手法按摩可疏通面部经络,畅通气血,增强药效,促进皮肤降解黑色素。

七白散方中白术、白茯苓健脾利湿:白芷祛风燥湿;白僵蚕、白芍祛风平肝柔肝,消斑通络;白蔹、白及相须为用.为敛疮生肌之要药.且白及性质润滑、黏腻,可粘合诸药,为赋形剂.使药物敷于面部后能更充分地吸附渗透于皮肤,发挥治疗和营养作用:佩兰行气解郁,引药势上行.促进药物吸收。

诸药合用共奏美白祛斑、养颜润肤之效。

综上所述,七白散内服外用,配合氢锟软膏外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氢醌乳膏,且起到降低黑色素细胞增生、美白肌肤、降低副作用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李军.试论黄褐斑的预防及食疗[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24):2950.
[2] 张大维,李利.黄褐斑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08,5(34):391.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标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21—22.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改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