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2024-
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
汉初的主要政治经
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
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
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
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
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D.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孔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陶渊明、苏轼等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几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轩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下传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
夏禹,一半被压成纸形,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般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的万岁峰下,面对巨大的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
夏本纪》,印象中有个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
哪里有水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
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迎面扑来,相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樺”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
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那就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
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寂寞吗?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
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最终没有止住水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而民生之事重大。
《史记》中那一句“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让人看了心悸,可见当时的责任制非常严明。
“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用人情释解的苦痛,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
,不知当时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
面对因洪水而生活困苦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
“禹治鸿水,通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
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禹曰:‘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
”这则故事一波三折,写得太生动,也太苦涩,还有启之生,也十分扑朔迷离。
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峭壁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
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历过了,还是一块巨石。
对于那不知历史传说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
大禹寂窦着,他的寂窦不是后天的懵懂,而是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
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
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冷嘲热讽、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
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会因随时随处而改变心境,也会遗忘。
他们忘记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
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轩辕关的地貌写起,然后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且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鲧用堵的方法最终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用导的方法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体现了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事重大。
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既照应了标题,又表达了作者的
愤懑之情,引发读者思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的“一半被压成纸形……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与结尾的质问遥相呼应,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发人深省。
B.文章大量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既写出了治水的难度,表现了大禹的辛劳与忙碌,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作者认为“不敢入”体现的是责任,“不入”体现的是忘我精神,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大禹的勇往直前、实干笃行,也展现了他的寂寞与忍耐。
8.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大禹”式人物。
请结合作品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大禹”式人物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
哀公问政。
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10.材料二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亲亲A之杀B尊贤C之等D礼E所生也F故G君子不可H以不修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即成语“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B.“为政在人”与《墨子·兼爱》中“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的“为”意思不同。
C.“嘉善而矜不能”与《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D.“继绝世,举废国”的“绝世”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大学》中认为,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项中,一定要以格物为根本。
B.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义就是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最重要的是尊敬贤人。
C.孔子在谈治理天下国家的准则时说,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就会归顺;能够安抚各诸侯国,天下的人就自然敬畏。
D.孔子认为,摒弃小人的谗言,远离美色,轻视钱物,重视道德,能劝勉贤人;对待士人要讲忠诚信义,并以厚禄供养他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
(2)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14.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对如何“修身”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
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把南飞的大雁看成是带来家乡音讯的使者,显现出诗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
D.结尾急切的询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把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
16.本诗前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至,雨水一场赶一场,这正是菌子生长的旺季,也是捡菌子的好时节。
捡菌子要赶早,星星还挂在天上,我便背起竹箩,拿上镰刀,踩着淡淡的月光出发了。
我猫着腰,时而用镰刀掀开落叶,时而用手扒开杂草仔细搜寻。
一不小心,一脚踩到陡坡
上又松又细的松毛,一下子滑落十几米,落在厚厚的松叶上,站起一看,脚边竟然有。
我小心翼翼地采捡,把它们一朵朵放入竹箩中。
刚走几步,只见一朵又肥又壮、形如花冠的干巴菌在松叶间若隐若现,我欣喜若狂,连忙扒开松叶用小刀把它从根部割下。
一路寻去,我还捡到了隐居树下的青头菌,形如仙女散花的鸡枞花菌。
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蕈子》一诗中写道:“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
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
”描绘的就是采菌的场景,看来,古人也和我们一样沉醉于采菌的快乐之中。
18.下列句子中的“赶”与文中加粗的“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雨水一场赶一场。
B.为了赶在下雨前回到家,小明一放学就冲出了教室。
C.我去办公室找老师,正赶上他出门开会。
D.个别同学们的作业是在收假前的最后时刻赶出来的。
19.文中画框部分,如果写成“一朵又一朵粉嫩的菌子顶开覆盖的松叶,笑意盎然地挺立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简要分析文段末尾引用古诗句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考试结束后,自己努力记忆的知识点就开始逐渐模
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保存时间最短,能够短暂地保存视觉、听觉等感觉系统传来的信息,例如刚刚看到的画像、刚刚听到的声音等。
短时记忆容
图记住一个电话号码直到拨打它时,你正在使用短时记忆。
而你对童年的回忆、学到
即忘”的现象。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
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认为“知足者富”“知足不辱”。
鲁迅却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2.答案:C
解析:
3.答案:A
解析:
4.答案: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
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解析:
5.答案:“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如: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但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
或如: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
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解析:
6.答案:D
解析:“愤懑之情”错,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嗟叹、惋惜之情。
7.答案:C
解析:“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错,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的“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可知,作者更欣赏的是大禹的忘我精神。
8.答案:①在叙写现实中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增强说服力和作品的厚重感,使作品更具历史的纵深感;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使大禹这一历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③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突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④历史与现实交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人物形象、读者感受、主旨等方面入手。
从内容上看,本文将史料和现实交织穿插,在叙写现实的过程中,灵活地使用大量史料,使内容更为真实、丰富,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使作品更具历史的纵深感;从人物形象上看,文章站在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描写大禹,使大禹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从读者感受上看,现实中轩辕关的荒凉和史料记载相互印证,突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能够引发读者思考;从主旨上看,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叙写大禹治水的经历和不幸遭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
根据上述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9.答案:①他们一心为公,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他们的精神是可贵的。
②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坚守初心,勤劳刻苦,他们的品质是崇高的。
③他们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他们于彼时是寂寞的。
④他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字,却走不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没有被后世铭记,他们于后世是寂寞的。
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大禹是什么样的人,可通过文章中作者对大禹的相关描写来整理思路。
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责任”“精神”、第四段中的“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可知,他们有着一心为公、勇于奉献、公而忘私的可贵精神;根据文章第五段中的“最亲密如妻子的人……回心转意”和第六段中的“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承担背后的冷嘲热讽、唾沫星子”可知,他们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他们是寂寞的,但他们又不在乎世人的看法,能够耐得住寂寞,坚守住初心,并且有着勤劳刻苦的崇高品质;根据文章第六段中的“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会因随时随处而改变心境,也会遗忘”“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可知,他们只是被历史、文字记载,却没有进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没有被后世铭记,他们在后世仍然是寂寞的。
根据上述分析,分点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