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2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2例分析
标签: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老年AMI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老年人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1],60%~70%心力衰竭是因冠心病引起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临床对AMI早期的有效干预使更多的病人存活,因此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

本文对急诊科收治的12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55~73岁。

其中冠心病5例,高心病4例,慢性肺心病2例,风心病1例。

感染诱发6例,房颤4例,劳累诱因2例。

症状:呼吸短促、干咳、劳力性咳嗽,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痰或痰中带血丝,活动困难、难以睡眠、疲劳、心悸、液体潴留,以及踝关节、脚和小腿出现肿胀。

体征:心脏扩大,心率增快,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P2亢进,两肺底湿啰音,颈静脉充盈怒张,肝肿大和压痛,肝颈征阳性,低垂部位水肿,胸左缘Ⅲ~Ⅳ肋间可听到舒张期奔马律,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1.2 临床标准及分类
本组病人心功能按NYHA标准,心功能Ⅱ级3例,心功能Ⅲ级5例,心功能Ⅳ级4例;左心衰9例,右心衰12例,全心衰8例。

1.3 方法
除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控制感染及维持血压外,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及对症治疗,对于近期未用洋地黄制剂,心功能Ⅳ级及快速房颤的病人,首剂给予生理盐水20 ml、西地兰0.4 mg、速尿20 mg,以后视情况给予静注西地兰或口服地高辛0.25 mg,1次/d。

3天后改为0.125 mg,1次/d,同时联合口服利尿剂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口服卡托普利、消心痛,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于感染诱发心衰病人,给予抗感染治疗,消除一切引起心衰诱因及对症治疗。

2 结果
患者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悸、咳嗽、腹胀等症状明显消失,乏力、疲倦症状明显改善,4例心功能Ⅳ级病人好转,心功能达到Ⅱ~Ⅲ级,5例心功能Ⅲ级明显改善,可达到心功能Ⅱ级。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血液回流正常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脏泵血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所需的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进行性”过程,从左室功能受损(梗塞、炎症、中毒和代谢障碍)到心衰的产生和恶化都持续进展着,表现为左室进行性扩大和球形变伴收缩功能进行性降低(即左室重塑),逐渐发展到心力衰竭,并使心衰不断进展直到终末阶段。

心衰的发展过程中除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外,尚有多种细胞因子一起损害心肌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刺激心肌纤维化,促进心肌细胞水平重塑。

药物治疗心衰的目的是减轻肺循环充血和水肿,改善全身灌注;降低心肌氧耗,增加冠脉灌注;维持合适的心率;恢复压力感受器功能,逆转神经激素的激活;恢复心脏大小,形状,促进心脏和血管的修复;提高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改善症状,更重视从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向症状性心力衰竭转变过程的干预。

在治疗的同时我们要做到“五防”:防发病、防事件、防后果、防复发、防心衰。

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感染;②心律失常;③血容量增加;④精神负担:情绪激动,精神压力过重;⑤心脏负荷加重:妊娠、分娩;⑥合并甲亢、贫血、肺栓塞;⑦气候急剧变化;⑧治疗不当:如洋地黄中毒,使用对心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奎尼丁、异搏定等。

老年人的心肌肥厚发生率高,导致舒张功能障碍,心肌储备功能下降,在心肌梗死时易发生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2]。

老年人心血管在形态和生理功能方面发生变化,可致心肌收缩力、心排血量及应激的适应能力降低[3]。

总之,准确的诊断、积极的治疗可提高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顾东风,董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3):1-3.
[2]Adams KF.New Epidemiologic Perspectives Concerning mild-to-moderate heart failure[J]. Am J Med,2001,110(4):65-135.
[3]Delin W,Cragg D,Jacks M,et parision of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ged 75 years with that in younger paˉtients[J].Am J Cardiol,1995,75(6):5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