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教育科学研究方式的沿革及其进展趋势
一、填空题
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现代教育研究中各种__________作为研究对象的。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任务是阐述有关研究方法的____________。

3.教育测量的鼻祖是_________。

4.从19世纪前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______时期。

5.________________,是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全盛时期。

6.自本世纪__________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采用调查研究法越来越多。

7.教育评价产生于本世纪________年代前后,50年代以后迅速兴起。

8.____年代开始,“三论”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9.未来预测学产生于________年代。

10.我国________ 年代已将模糊论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11.本世纪_________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在教育研究中广泛运用。

12.目前,__________已成为从事教育科研的有力助手。

13.信息论产生于20世纪_________年代前后。

14.“新三论”是本世纪______年代发展起来的。

15.跨文化研究法是利用各种_______为样本,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变量间的关系。

16.1864年,英国的_______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成绩量表。

二、改错题
1、古代的教育研究法有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历史法、测量评价法和实验法。

2、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将模糊论方式的原理运用于教育研究。

3、思辨法产生于现代社会。

4、18世纪末,教育实验运动迅速开展。

5、未来预测学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

6、教育测量的鼻祖是比纳。

7、1864年,英国的桑代克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成绩量表。

8、18世纪前后,是教育研究方式进展的全盛时期。

9、本世纪40年代开始,“三论”方式运用于教育研究。

10、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电子运算机在教育研究中普遍运用。

三、名词解释: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法
四、简答题
1.本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法的发展趋势如何?
2.古代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局限性?
3.什么叫跨文化研究法?
4.从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有何特点?第一讲教育科学研究方式的沿革及其进展趋势
一、空题
1.科学方法
2. 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3. 桑代克。

4. 全盛
5. 从19世纪前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6. 50
7. 40
8. 60
9. 本世纪40 10. 80 11. 50 12. 计算机13. 40
14. 70 15. 不同文化16. 菲雪尔
二、改错题
1. 思辨法
2. 80
3.古代
4. 19世纪前后
5. 40
6. 桑代克
7. 菲雪尔
8. 19世纪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9. 60 10. 60
第二讲科学研究的大体概念
一、填空题
1.自变量居于_____ 的地位,因变量居于______ 的地位。

2.根据研究方式来分类,可将教育研究方法分为描述_______的研究、描述________的研究和描述________ 的研究。

3.描述未来事件的研究主要有________ 。

4.科学研究有如下三个显著特征: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

5.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___________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

6.概念性定义是参照__________的标准来界定研究变量或重要名词的意义。

7.操作性定义是根据___________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定义。

8.将“智力”界定为“认识能力”或“抽象思考的能力”是给智力下________定义。

9.将“动机”界定为“激发一个人去行动或抑制一个人的行动的主观原因”,这种定义方法属于________定义。

10.将“青少年”界定为“7岁以上18岁以下的人”,这种定义方法是________定义。

11.如果一个变量伴随着第二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下降而下降,那么这两个变量的关系为____相关。

12.在两个变量之间,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伴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这种关系称为_____关系。

13.两个变量之间仅因一个第三变量之故而似乎相关,但实际上这两个变量并不互相影响,这种关系称为_______。

14.从时间上看,因果关系具有____性。

15.从空间上看,因果关系具有____性。

16.从发生上看,因果关系具有____性。

17.从变化上看,因果关系具有____性。

18.根据研究目的分类,可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____研究和___研究两大类。

19.根据研究方式分类,可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描述________研究、描述“现在事件”研究和描述研究。

20.描述“未来事件”的研究主要有______研究。

21.按材料的整理分类,可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_______研究和_______研究。

22.定性研究的变量没有________上的变化而只有性质上的差异。

二、改错题
1.教学方法是自变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动变量。

2.因变量居于因的地位。

3.描述未来事件的研究主要有调查研究。

4.操作性概念是参照概念上或假设上的标准来界定研究变量或重要名词的意义。

5.概念性概念是依照可观看、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点来界定研究变量的概念。

6.将“智力”界定为“认识能力”或“抽象思考的能力”是给智力下操作性概念。

7.将“动机”界定为“激发一个人去行动或抑制一个人的行动的主观原因”,这种定义方法属于操作性概念。

8.将“青少年”界定为“7岁以上18岁以下的人”,这种定义方法是概念性概念。

9.如果一个变量伴随着第二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下降而下降,那么这两个变量的关系为零相关。

10.在两个变量之间,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伴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这种关系称为正关系。

11.两个变量之间仅因一个第三变量之故而似乎相关,但实际上这两个变量并不互相影响,这种关系称为“零相关”。

12.根据研究目的分类,可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基本研究和进展研究两大类。

13.定性研究的变量没有数量上的变化而只有水平上的不同。

三、名词解释:
概念性定义;中介变量;操作性定义;科学研究;
四.简答题:
1.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2.因果关系具有哪些特点?
3.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4.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二讲科学研究的大体概念
一、填空题
1. 因,果
2. 过去事件, 现在事件,未来事件
3. 实验研究
4. 系统性、客观性、创造性。

5.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
6. 概念上或假设上
7. 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
8. 概念性
9. 概念性10. 操作性11. 正12. 对称13. “伪相关”14. 时序15. 普遍16. 必然17. 转换18. 基本,应用19. “过去事件”,“未来事件”20. 实验21. 定量,定性22. 数量
二、改错题
1、属性变量;
2、果;
3、实验研究;
4、概念性定义;
5、操作性定义;
6、概念性定义;
7、概念性定义;
8、操作性定义;
9、正;10、对称;11、伪相关;12、应用;13、性质
第三、四讲:问题与假设· 抽样的方式
一、填空题
1.问题就是尚未解决的。

2.正确选择问题是科研工作成功的条件。

3.选题的程序是、、界定研究问题的范围、陈述研究问题。

4.选题的基本原则有: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______和_______性原则。

5.假设就是研究问题的_______答案。

6.假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 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②具有一定的_______。

③具有多样性。

7.假设检验包括直接检验和_______检验。

8.等距抽样的具体做法是:① 先确定间隔距离;②抽取_______号码;③从起点号码开始抽样。

9.分类抽样法是先把总体按__________进行分类或分层,然后按类层抽取一定数目的对象。

10.抽样的要求:① 确定抽样范围;② 保证样本的________ ;③样本必须有足够的数量。

11.构成母体的基本单位或元素称为________。

12.样本是指从母体中所抽取出来的个体或元素的_________。

13.抽样数目越多,样本的_________越大。

14.单纯随机抽样法遵循的是抽样的________原则和独立原则。

15.单纯随机抽样的做法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______的方式,另一种是使用《随机数目表》。

16.有意抽样法是指研究者按一定的________去抽选样本。

二、改错题
1.假设是研究问题的确信答案。

2.样本越大,其误差性就越大。

3.单纯随机抽样法的特点是不凭机缘来抽样。

4.假设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假定性观点。

5.抽样单位确实是从整体中所抽掏出来的个体或元素的小集合体。

6.问题就是已经解决的假设。

7.正确选择问题是科研工作成功的充分条件。

8.构成母体的基本单位或元素称为样本。

9.单纯随机抽样法遵循的是抽样的公平原那么。

10.典型抽样法是指研究者按必然的目的要求去抽选样本。

三、名词解释:
假设;等距抽样法;单纯随机抽样法;
四、简答题
1.选题的程序有哪些?
2.选题的途径有哪些?
3.选题的原则有哪些?
4.如何检验假设?
5.抽样有哪些要求?
6.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哪些?
五、论述题
某市欲开展一项题为“学生自我效能与学习成绩”的调查研究。

请你:①就此研究课题写出三种理论假设;②写出“学习成绩”的操作性定义;③谈谈当前选此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


第三、四讲:问题与假设· 抽样的方式
一、填空
1. 矛盾
2. 必要
3. 确定研究问题的领域、查阅有关资料、
4. 创造性, 可能
5. 暂时
6. 猜测性
7. 间接
8. 起点
9. 一定标准10. 代表性11. 抽样单位12. 小集合体13. 代表性14. 均等15.抽签16. 目的要求
二、改错题
1. 临时
2. 代表性
3. 全凭机缘
4. 有
5. 样本
6. 尚未解决的矛盾
7. 必要
8. 抽样单位
9. 均等10. 成心抽样法
第五讲测量的方式
一、填空题
1.测量就是根据________把所观察的对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过程。

2.测量的定义包含有三个要素:①________;②数字或符号;③法则。

3.衡量考试质量的常用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测量有四种类型的量尺:类别量尺、_______、等距量尺、_______。

5.信度是测验所得分数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程度。

6.效度是测量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程度。

7.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所要测量的整个内容,也就是内容的_______程度。

8.效标关联效度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

9.同时效度指测验分数与_________资料之间的相关程度。

10.预测效度是指测验分数与________的效标资料之间的相关程度。

11.结构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_______和_______的程度。

客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

12.题目对不同水平考生加以区分的能力称为_________。

13.标准化考试是一种大规模的,按照___________程序,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

14.德育测量的加减评分法的关键是_________的量标。

15.语意分析技术为和其同事所创用。

16.Q技术为__________所创用。

17.主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P =__________ 。

二、改错题
1.测量的定义包含以下要素:事物及其属性;数字或符号。

2.衡量考试质量的常用指标是:信度、效度。

3.顺序量尺是一种等距量尺。

4.等级量尺具有相等单位。

5.信度是测验所得分数的准确性和靠得住性程度。

6.效度是测量的稳固性和有效性程度。

7.同时效度指测验分数与以后效标资料之间的相关程度。

8.预测效度是指测验分数与过去的效标资料之间的相关程度。

9.内容效度是指考试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结构和特质的程度。

10.题目对不同水平考生加以区分的能力称为难度。

11.语意分析技术为史帝芬生和其同事所创用。

12.Q技术为奥斯古德所创用。

13.计算重测信度系数常用点二列相关公式。

三、名词解释:
标准参照测验;信度;效度;标准化考试;
四、简答题
1.测量有什么作用?
2.运用综合评分法时,如何确定项目的权数?
3.信度有哪些类型?
4.学生思想品德测量的加减评分法有什么优缺点?
5.测量的基本条件和指标有哪些?
第五讲测量的方式
一、1. 某种法那么 2. 事物及其属性 3.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4. 品级量尺,比率量尺 5. 稳固性,靠得住性 6. 准确性,有效性7. 代表性8. 同时效度,预
测效度9. 当前效标10. 以后11. 结构,特质,12.区分度13. 系统的科学组织14. 确信德育测量15. 奥斯古德16. 史帝芬生K
二、1. 法则;事物及属性;数字或符号 2.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3. 等级量尺
4. 单位不等值
5. 稳定性和可靠性
6. 准确性和有效性
7. 当前
8. 将来
9. 结构效度10. 区分度11. 奥斯古德.12.史帝芬生.13. 积差
第六讲问卷设计的方式
一、填空题
1.问卷设计时第一要考虑以下问题:如何保证问卷能够取得研究问题和假设真正需要的资料,即问卷的_________问题。

2.问卷题目安排的顺序应遵循的原则是:时间顺序、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限制式问卷的设计形式包括:①是否式②排序式③类别式④条件式⑤_________⑥线段式⑦表格式。

4.问卷设计有三种型式,即开放式、封闭式和_______。

5.限制式问卷题目由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6.问卷资料的真实可靠程度,即问卷的信度。

问卷资料与调查目标相符合程度,即问卷的______。

7.为了提高问卷的效度,设计问卷时应着重抓好_________设计这一环节。

8.问卷中的所有问题都应与研究目的相符合,所收集的资料要易于_________和
__________。

9.问卷的题目大致有三方面内容:①有关静态资料方面的题目;②有关行为方面的题目;③有关______方面的题目。

10.问卷中不该提问的问题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__;③社会禁忌问题;④超越回答者知识与能力的问题。

11.影响问卷资料信度的问题主要有:①个人隐私问题;②________;③社会禁忌问题;④超越回答者知识与能力的问题。

12.问卷中的题目必须与_________相符合。

13.问卷发放与回收的时间、地点、情景的差异,也会影响问卷资料的_______。

14.封闭式问卷又称为________问卷。

二、改错题
1.在问卷调查中,了解“文化程度”的题目属于行为方面的题目。

2. 问卷的题目越多越好。

3. 问卷是用来表达用意的一种研究工具。

4. 问卷的主要特点是主观性强。

5. “目标体系”的设计会直接影响问卷资料的程度。

6. 了解学生深层次的思想意向,问卷中应使用静态资料方面的题目。

三、名词解释:
问卷;问卷的效度;问卷的信度;
四、简答题
1.问卷设计时,主要考虑哪些问题?
2.确定问卷的型式需要综合考虑哪几方面的问题?
五、论述题
分别举例说明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排序式、类别式、条件式问卷题目的例子。

第六讲问卷设计的方式
一、填空题
1. 效度
2. 内容顺序,类别顺序
3. 配对式
4. 图画式
5. 题干,选项
6. 效度
7. 目标体系
8. 列表说明,解释
9. 态度10. 个人隐私问题,政治敏感性问题11. 政治敏感性问题12. 研究目的13. 信度14. 限制式
二、改错题
1. 静态资料
2. 适合为好
3. 收集资料
4. 结构
5. 效
6. 态度
第七讲观看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
一、填空题
1.观察研究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重复性。

2.观察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是:①目的性;②客观性;③全局性;④典型性;⑤_________。

3.区别调查可分为:一般比较调查、____________比较调查和_________调查。

4.重点集中访问是非访问的重点集中在____________上。

5.非指导性深度访问的特点是不给予______________,让被访问者尽量表达其感情。

6.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是_____________;开展调查并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调
查报告。

7. 调查提纲就是要调查的___________,是搜集资料的依据。

8. 重点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选出一部分___________进行调查。

9. 区别调查可分为___________调查、因果关系比较调查和相关调查。

10. 观察记录的常用方法有:①评等级法;②_______________;③连续记录法。

11. 无结构性访问可分为_________访问和____________访问。

12. 抽样调查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

13. 理想是教育调查的一种________学变量。

14. 自然观察法是在______________进行观察。

15. 非结构性观察法又可分为现场观察法和_____________观察法。

16. 典型调查是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______________单位进行调查。

17. 在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调查是_____________年由每个来斯进行的拼写练习调查。

18. 在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调查是1897年由美国来斯进行的___________调查。

19. 1964年美国有两位学者曾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1964年的40种教育杂志,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研究采用______________法。

20. 人类学家为了研究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常常用__________研究法。

21. 我国幼儿教育家__________曾用日记的方式连续追踪观察自己的孩子808天。

22. 前苏联教育家____________曾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

23. 观察研究法作为一种教育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加以应用,大约在20世纪_________年代达到高峰。

24. 调查研究在我国最早见于_____________所载的应该调查国家资源的文献。

二、改错题
1.开调查会的人数15至20个最好。

2.结构性观察是一种无打算的观看。

3.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曾用日记的方式连续跟踪观察自己的孩子960天。

4.调查研究在我国最早见于荀子学记所载的有关调查国家资源的文献。

5.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前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看记录。

6.理想是一种社会学变量。

7.结构性观察法是一种系统性观观点。

8.调查提纲就是调查的打算。

9.教育调查研究法是一种实践性研究方式。

10. 1897年美国来斯进行了作文水平调查。

11.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称为个别调查。

三、名词解释:
观察研究法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结构性访问调查研究法
四、简答题
1.调查研究法有哪些优点?
2.调查研究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3.教育调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4.开调查会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5.调查计划一般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五、论述题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2.教育调查中,要查阅的材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什么是重点集中访问和非指导性深度访问?这两种访问的优点是什么?
第七讲观看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
一、填空题
1. 直接性、情感性
2. 观察者的训练
3. 因果关系,相关
4. 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
5. 任何的指导、建议或问题
6.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7. 项目内容
8. 重点单位
9. 一般比较10. 记录出现频率法11. 重点集中,非指导性深度12. 以样本代表总体13. 心理14. 非控制状态中15. 实地16. 有代表性的17. 1897 18. 拼写练
习19. 调查20. 参与观察21. 陈鹤琴22. 苏霍姆林斯基23. 30 24. 管子
问篇
二、改错题
1. 3-8
2. 可控制性
3. 808
4. 管子问篇
5. 苏霍姆林斯基
6. 心理
7. 控制
8. 内容或范围
9. 证10. 拼写练习11. 典型
第八讲实验研究法与溯因研究法
一、填空题
1.单组纵贯时间系列设计的统计检验方法是:_________。

2.实验设计模式中,用X表示__________,用O表示___________。

3.单组多因子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是:_____________ 。

4.等组前后测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_____________ 。

5.使用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__性。

6.将等组前后测设计和等组后测设计综合为四组实验设计,称为__________组设计。

7. 1768年裴斯泰洛齐创办了_________实验学校。

8.在教育实验中,自变量应包括实验变量和____________。

9.实验法是由____追____的研究方法。

10.在控制无关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方面,最好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法。

11.教育实验的假设不能验证,也可以是________的实验。

12.完全没有对自变量进行__________,不能说教育实验,只能说是教育实践或教育过程。

13.一般情况下,由于教育实验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像_____________那样实行严格的控制是不可能的。

14.实验效度有两种:一是_______效度;二是_______效度。

15.实验内在效度的高低,取决于对_________变量控制的程度。

16.美国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_____项因素是影响内在效度的无关变量。

17.美国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影响实验外在效度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种。

18.在实验进行期间,一些影响因变量的事件可能和实验变量同时发生作用而混淆实验结果,这种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无关变量称为________。

19.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也称为__________效应。

20.受试者在实验期间,不论生理或心理均会产生变化。

如变得更成熟、健壮、疲劳、分心、没兴趣等,这些变化会影响因变量。

这种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无关变量称为
________。

21.实验的外在效度可分为________效度和_______效度。

22.目前,我国许多重点中学以尖子生作为实验班,这些实验的_______效度一般比较低。

23.一般说来,基本研究比较重视实验的内在效度,而应用研究则比较重视_______
效度。

24.实验控制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原则。

25.实验设计中的“等组”的含义:是指研究者要控制________变量在各组干扰因变量的程度相等或基本相等。

26.实验设计中,由左至右是表示______________。

27.小于30人的单组多因子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可用______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t 检验。

28.大于50人的二等组后测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可使用_____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______检验。

29.凡是研究者无法直接控制自变量的研究都应该算是_________研究。

30.溯因研究设计一般有关系性研究设计和_________研究设计。

31.溯因研究法的组别设计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等组设计式;二是________设计式。

32.在溯因研究法中,若以“文化背景”作为标准变量,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为样本组,将不同样本组的资料加以比较,从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变量的关系,这也称为________研究。

二、改错题
1.1979年,《教育研究》发出“教育科学的生命在教育改革”。

2.在教育实验中,有些变量(如动机、疲劳)不能直接观察控制或测量,但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这些变量称为隐形变量。

(中介)
3.在坎贝尔和斯坦利的教育实验设计模式中,用O表示实验变量。

4.单组多因子教育实验设计在内在效度方面可能受到“成熟”、“测量的工具”等因素的阻碍。

5.在各种实验设计模式中,较严谨控制并较通用的实验设计是静态组比较设计。

6.将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与等组后测实验设计综合为四组实验设计,是由所罗门1963年初创。

7.循环实验设计是一种真正实验设计。

8.溯因研究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从因索果。

9.在坎贝尔和斯坦利的实验设计模式中,实验变量用O来表示。

10.教育实验法是从人文科学实验移植过来的。

11.教育实验大多数情况下是真实验。

三、名词解释:
溯因研究法;教育实验法;实验内在效度;最大最小原则;
四、简答题
1.简述溯因研究法的基本程序。

2.实验控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实验变量控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实验研究法与朔因研究法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4.实验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5.检验教育实验结果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6、写出三等组前后测三因子实验设计的模式,并指出哪些符号是后测分数。

五、论述题
1.写出等组后测实验设计的模式及其实施步骤,并对这种设计的实验效度加以评价。

2.写出三种实验处理的等组前后测设计模式,并以教育实验的例子来阐述其实施步骤。

3.写出两等组前后测二因子实验设计的模式,并以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的例子说明其实施过程。

4.单组多因子实验设计述评。

第八讲实验研究法与溯因研究法
一、填空题
1. 趋向分析
2. 实验变量,测量分数
3. O1X1O2 -- O3X2O4
4.
5. 代表
6. 所罗门四等
7. 新庄
8. 无关变量
9. 因,果10. 实验11. 成功12. 操纵13. 自然科学的实验室14. 内在,外在15. 无关16. 八17. 四18. 历史19. 霍桑20. 成熟21. 群体,生态22. 外在23. 外在24. 最大最小25. 无关26. 时刻顺序或前后27. 相关28. 独立,Z 29. 溯因30. 组别31. 标准组32. 跨文化
二、改错题
1. 实验
2. 中介
3. 测验分数
4. 历史
5.等组前后测或等组后测
6. 1949
7. 准
8. 由果追因
9. X 10. 自然11. 准
第九讲评判研究法
一、填空题
1.教育评价就是根据_______________,运用科学手段,判断教育效果价值的过程。

2.教育评价的鼻祖是________。

3.美国布鲁姆把认知目标分为六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_________。

4.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从_____________方面进行分析。

5.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评价。

6.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_____________状态的评价。

7.教育评价的标准一般都可以分成三类:效能标准、__________和素质标准。

8.标准分数的计算公式为: _____________。

9. T分数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二、改错题
1.教育评价的鼻祖是桑代克。

2.美国布鲁姆把认知目标分为:知识、明白得、应用。

3.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从质量方面进行分析。

4.动态评判确实是对评判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有的条件进行评判。

5.静态评判是指关于评判对象的进展状态的评判。

三、名词说明:
教育评价;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评价的三类标准。

第九讲评判研究法
一、填空题
1.一定的教育目标
2. 泰勒
3. 综合和评价
4. 数量
5. 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
具备的条件 6. 发展7. 职责标准8. 9. T = 10Z + 50
二、改错题
1. 泰勒
2.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3. 数量
4. 静态评价
5. 动态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