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 化学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操作III的主要过程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答案】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能量变化,反应热等于正反应的活化能与逆反应的活化能的差,由图可知,该反应的能量变化不等于E1-E2,故A错误;
B.由图可知,铁离子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B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正确;
故选B。
13.关于有机物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发生取代反应,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B. 既是乙醇的同系物也是乙酸的同系物
C.1mol该物质与碳酸钠反应生成44gCO2
D. 能形成多种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有羟基和羧基能发生取代反应,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故A错误;
B.结构相似相差n个CH2的属于同系物,该物质与乙醇乙酸结构都不相似,不属于同系物,故B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0.海水提溴时,下列操作步骤与目的均正确的是
A
B
C
D
步骤
浓缩海水
通Cl2
鼓入热空气
CCl4萃取
目的
使Br-量增多
还原Br-
使Br2挥发
得到液溴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海水提溴时,要经过浓缩海水富集溴离子,使Br-浓度增大,故A错误;
B.通氯气氧化溴离子生成溴单质,故B错误;
B. 中性环境中,钢铁较难腐蚀
C.pH>14时正极反应为O2+4H++4e—=2H2O
D. 自然界中钢铁腐蚀的产物只有Fe2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溶液pH小于4或溶液pH大于8时,钢铁腐蚀都较快,而溶液pH在6~8之间,钢铁腐蚀慢,说明碱性越强,钢铁腐蚀越容易,故A错误;
B.由于原子半径:C>O,分子中键角是180°,所以CO2的比例模型是 ,B错误;
C.干冰升华时被破坏的是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而物质分子内的化学键没有断裂,因此升华时键长不变,C错误;
D.在CO2分子中,C原子的最外层的4个成单电子与2个O原子的电子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使分子中各原子都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其电子式为: ,D错误;
D.氨水与氨气一样,对人其腐蚀和窒息作用,但没有杀菌消,因而具有杀菌消毒作用,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2.不符合硫酸工业生产实际的是
A. 沸腾炉中加入碾碎的硫铁矿
B. 接触室中的反应条件为高温高压
C. 催化氧化时通过热交换器充分利用能量
C.1mol该物质与碳酸钠反应生成0.5mol CO2即22gCO2,故C错误;
D.能通过加聚或者缩聚形成多种高分子化合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下列括号内的杂质,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的是
A.苯(液溴)B. H2S(HCl)
C. NaHCO3(Na2CO3)D.乙醇(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A.苯中液溴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溴化钠和次溴酸钠,与苯分层,再分液,故可以用氢氧化钠除去,故A正确;
C.农业上氨排放的降低,就不会与酸雨中的HNO3及H2SO4结合形成NH4NO3、NH4HSO4、(NH4)2SO4固体颗粒,因而就可以降低雾霾的形成,C正确;
D.氮肥有硝酸铵(NH4NO3)、CO(NH2)2、(NH4)2SO4等,硝酸铵中N元素的含量为 ,尿素中N元素的含量为 ,可见硝酸铵并不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D错误;
D.由图可知,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是放热反应,说明水分子的能量小于过氧化氢的能量,水的稳定性强于过氧化氢,故D正确;
故选A。
16.一定条件下,钢铁腐蚀与溶液pH的关系如下:
pH
2
4
6
6.5
8
13.5
14
腐蚀快慢
较快
慢
较快
主要产物
Fe2+
Fe3O4
Fe2O3
HFe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碱性越强,钢铁腐蚀越困难
A.NOx仅来自于大气固氮
B. 上述过程中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 控制农业上氨排放可以减少雾霾
D. 硝酸铵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氮氧化合物NOx不仅来自于大气固氮,也来源于机动车的尾气及硝酸制造工厂产生的废气,A错误;
B.在上述反应中NH3+HNO3=NH4NO3的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不变,因此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
B.氨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NH3挥发逸出,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溶液pH减小;Cl2放置一段时间,由于HClO光照分解产生HCl和O2,使氯水的酸性增强,溶液pH减小,因此两种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均减小,不是增大,B错误;
C.氨水中的氨气易挥发而有刺激性气味,氯水中的Cl2挥发也产生刺激性气味,因此二者都有刺激性气味,C正确;
3.下列对干冰的认识正确的是
A.存在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B.比例模型为
C.升华时键长变长D.分子中有两对共用电子对
【答案】A
【解析】
【详解】A.干冰是固体CO2,CO2是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在物质分子内的C、O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在CO2分子之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故在干冰中存在的作用力有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A正确;
C.鼓入热空气使Br2挥发,用二氧化硫吸收溴蒸汽,故C正确;
D.用CCl4萃取得到液溴和CCl4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有关等体积等浓度氨水和氯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的微粒总数相同
B.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均增大
C.都有刺激性气味
D.都有杀菌消毒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氨水中含有的微粒有:NH3·H2O、NH3、H2O、H+、OH-、 ,共6种微粒;在氯水中含有H2O、HClO、Cl2、H+、Cl-、ClO-、OH-,共7种微粒.可见二者含有的微粒总数不相同,A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4.制取下列气体时必须进行尾气处理的是
A.H2SB.CO2C.O2D.C2H2
【答案】A
【解析】
【详解】A.H2S为有毒气体,需要用碱液吸收,故A选;
B.二氧化碳为无毒无害气体,不必进行尾气处理,故B不选;
C.O2为无毒无害气体,不必进行尾气处理,故C不选;
D.C2H2为无毒气体,少量时可以直接高空排放,过量时才用气球收集或者进行点燃处理,故D不选;
B.H2S和HCl均可以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B错误;
C.NaHCO3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2CO3,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与乙醇互溶,不能去除乙醇中的水,故D错误;
故选A。
15.H2O2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的能量变化为E1-E2B. Fe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D. H2O比H2O2稳定
B.图二装置中反应产生的乙酸乙酯处于水蒸气的高温环境中,更容易从反应装置中挥发逸出,因此产物比图一装置容易蒸出,B正确;
C.图二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蒸馏水少,温度上升快,产生的热的水蒸气从支管口逸出,更容易对人造成伤害,因此安全性能不及图一装置好,C错误;
D.乙酸乙酯的沸点比乙醇、乙酸低,易挥发收集,采取边反应边蒸馏的方法;但乙酸丁酯的沸点高于乙酸和1-丁醇,反应中蒸出乙酸丁酯时,反应物会大量蒸发,利用率降低,所以采用冷凝回流,因此该装置不能用于制备乙酸丁酯,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8.青蒿素是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56~157°C,热稳定性差;乙醚的沸点为35°C.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流程可简化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破碎的目的是增大青蒿与乙醚的接触面积,提高青蒿素浸取率
B. 操作1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
C. 操作II利用了乙醚与青蒿素的沸点相差较大
C.乙烯是石油裂解产物,不是分馏产物,故C错误;
D.乙烯分子中六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故D正确;
故选:C。
7.有关漂粉精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有效成分为Ca(ClO)2B. 溶液显碱性
C. 必须密封保存D. 工业上用氯气和澄清石灰水制取
【答案】D
【解析】
【详解】A.漂粉精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和氯化钙,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故A正确;
浦东新区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化学试卷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I-127 Ba-137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材料的使用历史最短的是
A.铝合金B.青铜C.陶土D.生铁
故选B。
17.图一是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为缩短加热时间,改进为图二装置,下列关于图二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物利用率比图一装置高B. 产物比图一装置容易蒸出
C. 安全性比图一装置好D. 还可用于制备乙酸丁酯
【答案】B
【解析】
【详解】A.相对于图一的改进装置,图二加热水量少,温度上升快,许多的反应物未来得及反应就被蒸出,因而反应物利用率比图一更低,A错误;
故选D。
8.常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碳、硅、锗、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四种元素中
A. 碳的非金属性最弱
B. 硅单质是原子晶体
C. 锗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3s23p2
D. 砷的原子半径最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因此非金属性最弱的是锗,故A错误;
C.二氧化硫在接触室内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催化氧化时通过热交换器可以预热反应物,同时降低容器中的温度,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C正确;
D.SO3溶解于水放热易形成酸雾,导致吸收效率低,若吸收塔中用98.3%的浓硫酸吸收SO3,可以防止吸收过程中形成酸雾,提高SO3的吸收效率,D正确;
B.硅原子间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故B正确;
C.锗为第四周期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4s24p2,故C错误;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因此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锗,故D错误;
故选B。
9.雾霾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氮有关,作用机理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类社会使用材料的历史为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钢材和混凝土、轻合金和复合材料、硅和高分子材料阶段,则使用历史最短的材料是铝合金,故选A。
2.下列固体颜色有别于另外三种的是
A.SB.Na2O2C.AgID.Fe2O3
【答案】D
【解析】
【详解】S、Na2O2、AgI都是黄色固体,Fe2O3是红色固体,故答案为D。
6.关于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能使溴水褪色B.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是石油分馏产物D. 分子中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水褪色,故A正确;
B.乙烯中的碳碳双键易被高锰酸钾氧化,从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正确;
故选:A。
5.浓硫酸与潮湿的蔗糖反应时,没有体现出的性质是
A. 吸水性B. 脱水性C. 酸性D. 氧化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浓硫酸吸收潮湿的蔗糖中的水时表现吸水性,使蔗糖脱水碳化时表现脱水性,脱水得到的碳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时表现强氧化性,则反应过程中没有体现出的性质是酸性,故选C。
B.漂粉精中的次氯酸钙为强碱弱酸盐,在溶液发生水解反应水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
C.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敞口放置时漂粉精中的次氯酸钙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遇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导致漂白精失效,则漂粉精必须密封保存,防止变质,故C正确;
D.工业上用氯气和石灰乳制取漂粉精,故D错误;
D. 吸收塔中用98.3%的浓硫酸吸收S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沸腾炉中加入碾碎的硫铁矿可以增大固体的表面积,是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更加充分,A正确;
B.接触室中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反应在常压下转化率已经很高,加压对转化率影响不大,但对设备材料要求较高,会导致成本增大,故接触室中的反应条件为高温常压,B错误;
B.由表格数据可知,溶液pH在6~8之间,钢铁腐蚀慢,说明中性环境中,钢铁较难腐蚀,故B正确;
C.溶液pH>14时,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氧气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 O2+4e-+2H2O =4OH-,故C错误;
D.自然界中溶液的pH在6.5左右,由表格数据可知,钢铁腐蚀的产物可能为四氧化三铁或氧化铁,故D错误;
【答案】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能量变化,反应热等于正反应的活化能与逆反应的活化能的差,由图可知,该反应的能量变化不等于E1-E2,故A错误;
B.由图可知,铁离子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B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正确;
故选B。
13.关于有机物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发生取代反应,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B. 既是乙醇的同系物也是乙酸的同系物
C.1mol该物质与碳酸钠反应生成44gCO2
D. 能形成多种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有羟基和羧基能发生取代反应,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故A错误;
B.结构相似相差n个CH2的属于同系物,该物质与乙醇乙酸结构都不相似,不属于同系物,故B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0.海水提溴时,下列操作步骤与目的均正确的是
A
B
C
D
步骤
浓缩海水
通Cl2
鼓入热空气
CCl4萃取
目的
使Br-量增多
还原Br-
使Br2挥发
得到液溴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海水提溴时,要经过浓缩海水富集溴离子,使Br-浓度增大,故A错误;
B.通氯气氧化溴离子生成溴单质,故B错误;
B. 中性环境中,钢铁较难腐蚀
C.pH>14时正极反应为O2+4H++4e—=2H2O
D. 自然界中钢铁腐蚀的产物只有Fe2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溶液pH小于4或溶液pH大于8时,钢铁腐蚀都较快,而溶液pH在6~8之间,钢铁腐蚀慢,说明碱性越强,钢铁腐蚀越容易,故A错误;
B.由于原子半径:C>O,分子中键角是180°,所以CO2的比例模型是 ,B错误;
C.干冰升华时被破坏的是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而物质分子内的化学键没有断裂,因此升华时键长不变,C错误;
D.在CO2分子中,C原子的最外层的4个成单电子与2个O原子的电子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使分子中各原子都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其电子式为: ,D错误;
D.氨水与氨气一样,对人其腐蚀和窒息作用,但没有杀菌消,因而具有杀菌消毒作用,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2.不符合硫酸工业生产实际的是
A. 沸腾炉中加入碾碎的硫铁矿
B. 接触室中的反应条件为高温高压
C. 催化氧化时通过热交换器充分利用能量
C.1mol该物质与碳酸钠反应生成0.5mol CO2即22gCO2,故C错误;
D.能通过加聚或者缩聚形成多种高分子化合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下列括号内的杂质,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的是
A.苯(液溴)B. H2S(HCl)
C. NaHCO3(Na2CO3)D.乙醇(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A.苯中液溴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溴化钠和次溴酸钠,与苯分层,再分液,故可以用氢氧化钠除去,故A正确;
C.农业上氨排放的降低,就不会与酸雨中的HNO3及H2SO4结合形成NH4NO3、NH4HSO4、(NH4)2SO4固体颗粒,因而就可以降低雾霾的形成,C正确;
D.氮肥有硝酸铵(NH4NO3)、CO(NH2)2、(NH4)2SO4等,硝酸铵中N元素的含量为 ,尿素中N元素的含量为 ,可见硝酸铵并不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D错误;
D.由图可知,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是放热反应,说明水分子的能量小于过氧化氢的能量,水的稳定性强于过氧化氢,故D正确;
故选A。
16.一定条件下,钢铁腐蚀与溶液pH的关系如下:
pH
2
4
6
6.5
8
13.5
14
腐蚀快慢
较快
慢
较快
主要产物
Fe2+
Fe3O4
Fe2O3
HFe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碱性越强,钢铁腐蚀越困难
A.NOx仅来自于大气固氮
B. 上述过程中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 控制农业上氨排放可以减少雾霾
D. 硝酸铵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氮氧化合物NOx不仅来自于大气固氮,也来源于机动车的尾气及硝酸制造工厂产生的废气,A错误;
B.在上述反应中NH3+HNO3=NH4NO3的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不变,因此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
B.氨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NH3挥发逸出,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溶液pH减小;Cl2放置一段时间,由于HClO光照分解产生HCl和O2,使氯水的酸性增强,溶液pH减小,因此两种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均减小,不是增大,B错误;
C.氨水中的氨气易挥发而有刺激性气味,氯水中的Cl2挥发也产生刺激性气味,因此二者都有刺激性气味,C正确;
3.下列对干冰的认识正确的是
A.存在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B.比例模型为
C.升华时键长变长D.分子中有两对共用电子对
【答案】A
【解析】
【详解】A.干冰是固体CO2,CO2是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在物质分子内的C、O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在CO2分子之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故在干冰中存在的作用力有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A正确;
C.鼓入热空气使Br2挥发,用二氧化硫吸收溴蒸汽,故C正确;
D.用CCl4萃取得到液溴和CCl4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有关等体积等浓度氨水和氯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的微粒总数相同
B.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均增大
C.都有刺激性气味
D.都有杀菌消毒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氨水中含有的微粒有:NH3·H2O、NH3、H2O、H+、OH-、 ,共6种微粒;在氯水中含有H2O、HClO、Cl2、H+、Cl-、ClO-、OH-,共7种微粒.可见二者含有的微粒总数不相同,A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4.制取下列气体时必须进行尾气处理的是
A.H2SB.CO2C.O2D.C2H2
【答案】A
【解析】
【详解】A.H2S为有毒气体,需要用碱液吸收,故A选;
B.二氧化碳为无毒无害气体,不必进行尾气处理,故B不选;
C.O2为无毒无害气体,不必进行尾气处理,故C不选;
D.C2H2为无毒气体,少量时可以直接高空排放,过量时才用气球收集或者进行点燃处理,故D不选;
B.H2S和HCl均可以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B错误;
C.NaHCO3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2CO3,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与乙醇互溶,不能去除乙醇中的水,故D错误;
故选A。
15.H2O2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的能量变化为E1-E2B. Fe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D. H2O比H2O2稳定
B.图二装置中反应产生的乙酸乙酯处于水蒸气的高温环境中,更容易从反应装置中挥发逸出,因此产物比图一装置容易蒸出,B正确;
C.图二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蒸馏水少,温度上升快,产生的热的水蒸气从支管口逸出,更容易对人造成伤害,因此安全性能不及图一装置好,C错误;
D.乙酸乙酯的沸点比乙醇、乙酸低,易挥发收集,采取边反应边蒸馏的方法;但乙酸丁酯的沸点高于乙酸和1-丁醇,反应中蒸出乙酸丁酯时,反应物会大量蒸发,利用率降低,所以采用冷凝回流,因此该装置不能用于制备乙酸丁酯,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8.青蒿素是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56~157°C,热稳定性差;乙醚的沸点为35°C.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流程可简化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破碎的目的是增大青蒿与乙醚的接触面积,提高青蒿素浸取率
B. 操作1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
C. 操作II利用了乙醚与青蒿素的沸点相差较大
C.乙烯是石油裂解产物,不是分馏产物,故C错误;
D.乙烯分子中六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故D正确;
故选:C。
7.有关漂粉精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有效成分为Ca(ClO)2B. 溶液显碱性
C. 必须密封保存D. 工业上用氯气和澄清石灰水制取
【答案】D
【解析】
【详解】A.漂粉精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和氯化钙,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故A正确;
浦东新区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化学试卷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I-127 Ba-137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材料的使用历史最短的是
A.铝合金B.青铜C.陶土D.生铁
故选B。
17.图一是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为缩短加热时间,改进为图二装置,下列关于图二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物利用率比图一装置高B. 产物比图一装置容易蒸出
C. 安全性比图一装置好D. 还可用于制备乙酸丁酯
【答案】B
【解析】
【详解】A.相对于图一的改进装置,图二加热水量少,温度上升快,许多的反应物未来得及反应就被蒸出,因而反应物利用率比图一更低,A错误;
故选D。
8.常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碳、硅、锗、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四种元素中
A. 碳的非金属性最弱
B. 硅单质是原子晶体
C. 锗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3s23p2
D. 砷的原子半径最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因此非金属性最弱的是锗,故A错误;
C.二氧化硫在接触室内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催化氧化时通过热交换器可以预热反应物,同时降低容器中的温度,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C正确;
D.SO3溶解于水放热易形成酸雾,导致吸收效率低,若吸收塔中用98.3%的浓硫酸吸收SO3,可以防止吸收过程中形成酸雾,提高SO3的吸收效率,D正确;
B.硅原子间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故B正确;
C.锗为第四周期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4s24p2,故C错误;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因此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锗,故D错误;
故选B。
9.雾霾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氮有关,作用机理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类社会使用材料的历史为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钢材和混凝土、轻合金和复合材料、硅和高分子材料阶段,则使用历史最短的材料是铝合金,故选A。
2.下列固体颜色有别于另外三种的是
A.SB.Na2O2C.AgID.Fe2O3
【答案】D
【解析】
【详解】S、Na2O2、AgI都是黄色固体,Fe2O3是红色固体,故答案为D。
6.关于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能使溴水褪色B.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是石油分馏产物D. 分子中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水褪色,故A正确;
B.乙烯中的碳碳双键易被高锰酸钾氧化,从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正确;
故选:A。
5.浓硫酸与潮湿的蔗糖反应时,没有体现出的性质是
A. 吸水性B. 脱水性C. 酸性D. 氧化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浓硫酸吸收潮湿的蔗糖中的水时表现吸水性,使蔗糖脱水碳化时表现脱水性,脱水得到的碳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时表现强氧化性,则反应过程中没有体现出的性质是酸性,故选C。
B.漂粉精中的次氯酸钙为强碱弱酸盐,在溶液发生水解反应水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
C.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敞口放置时漂粉精中的次氯酸钙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遇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导致漂白精失效,则漂粉精必须密封保存,防止变质,故C正确;
D.工业上用氯气和石灰乳制取漂粉精,故D错误;
D. 吸收塔中用98.3%的浓硫酸吸收S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沸腾炉中加入碾碎的硫铁矿可以增大固体的表面积,是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更加充分,A正确;
B.接触室中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反应在常压下转化率已经很高,加压对转化率影响不大,但对设备材料要求较高,会导致成本增大,故接触室中的反应条件为高温常压,B错误;
B.由表格数据可知,溶液pH在6~8之间,钢铁腐蚀慢,说明中性环境中,钢铁较难腐蚀,故B正确;
C.溶液pH>14时,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氧气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 O2+4e-+2H2O =4OH-,故C错误;
D.自然界中溶液的pH在6.5左右,由表格数据可知,钢铁腐蚀的产物可能为四氧化三铁或氧化铁,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