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章末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章末测试卷
题号一二总分
得分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研究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合成中的一种重要的酶FtmOX1,这一发现加快了青蒿素人工合成的历程。

有关该酶叙述错误的是()
A.降低了合成青蒿素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活化能
B.对青蒿素的合成具有调节作用
C.催化反应前后该分子结构不发生改变
D.贮存该酶需要在低温条件下冷藏
2.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3.如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在最适温度、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在y点时改变某条件,结果发生了如图曲线Ⅱ的变化。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与y点相比较,x点时叶绿体中C3含量低
B.在y点时,适当升高温度可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
C.制约x点时的光合作用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D.制约z点时的光合作用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
4.动物或人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由下列哪个过程提供的()A.淀粉水解为葡萄糖B.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C.葡萄糖分解D.ATP水解为ADP和Pi
5.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D.酶1和酶2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6.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既能产生酶又能产生ATP
B.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
C.酶与ATP均具有高效性与专一性
D.ATP含有核糖,而所有的酶均不含核糖
7.下列关于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与真核生物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和基粒上
B.与真核生物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C.线粒体与有氧呼吸有关,需氧型生物的细胞中均有线粒体
D.叶绿体与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有关,但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8.储藏水果和粮食时,充加CO2或抽取空气,能延长贮藏时间,主要是由于()A.抑制有氧呼吸B.促进有氧呼吸
C.抑制无氧呼吸D.促进无氧呼吸
9.下列有关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反应的场所相同——都只有细胞质基质
B.二者释放的能量多少不同——有氧呼吸少,无氧呼吸多
C.二者都有共同的终产物——CO2
D.二者反应的实质相同——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
10.如图表示某地夏季一密闭大棚内一昼夜间CO2浓度的变化。

下列能正确表示e点时单位时间内,棚内植株消耗的CO2总量与消耗的O2总量之比(体积比)的是()
11.对酵母菌进行处理,获得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用超声波使线粒体破碎,线粒体内膜可自然反卷成小的膜泡,原来内膜的内侧面位于膜泡的外表面。

下列四支试管在适宜温度下不会产生CO2的是()
A.葡萄糖+细胞质基质B.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C.葡萄糖+小膜泡D.丙酮酸+线粒体基质
12.如图是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装置图,层析后会得到不同的色素带,在暗室内用红光照射四条色素带,可以看到较暗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生理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叶绿体放出氧气的速率有可能与线粒体消耗氧气的速率相等
B.叶绿体白天进行着ATP的合成,夜晚进行着ATP的水解
C.随CO2浓度的增大,叶绿体的光合速率增大,线粒体的呼吸速率减小
D.线粒体产生的CO2在光照时全部扩散到叶绿体中,黑暗时全部扩散到细胞外14.如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条件X为无氧,条件Y为有氧
B.条件X下葡萄糖分解产生的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
C.试剂甲为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现象Z为橙色→灰绿色
D.两种条件下,物质a产生的场所均为线粒体基质
15.如图表示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2)①、④过程需要消耗[H],②过程可以产生[H]
(3)①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②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4)①②③④四个过程中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氧气
A.(1)(2) B.(1)(4) C.(2)(3) D.(3)(4)
16.用18O标记的H2O灌溉某株植物,短时间内18O不可能出现在()A.植物周围的氧气中B.植物周围的水蒸气中
C.细胞质的水中D.叶肉细胞生成的糖类中
17.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的转变情况,图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④表示相关过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B.光合作用过程中[H]来源于①过程中水的光解,用于③过程C3的还原
C.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产生[H]、ATP外,产物中还有丙酮酸
D.②④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④过程
18.1880年生物学家恩格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

他将三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的水绵体上,并在水绵的悬液中放入好氧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如图所示),他得出光合作用强度在红光区和蓝紫光区最强。

这个实验的思路是()
A.细菌对不同的光反应不一,细菌聚集多的地方,细菌光合作用强
B.好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则在该种光照射下植物光合作用强
C.好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水绵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多,则在该种光照射下植物光合作用强
D.聚集的好氧细菌大量消耗光合作用产物——O2,使水绵的光合作用速率加快,则该种光有利于光合作用
19.叶绿体与线粒体是植物细胞内两个重要的细胞器,在光照条件下,它们各自产生的部分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下面能正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
①叶绿体产生的葡萄糖可进入线粒体内被利用
②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进入叶绿体内被利用
③叶绿体产生的氧气可进入线粒体内被利用
④线粒体产生的水可进入叶绿体内被利用
⑤线粒体产生的ATP可进入叶绿体内被利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
20.如图为某植物在适宜的条件下,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像。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若温度降低,则A点上移
B.B点时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等于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
C.若CO2浓度升高,则C点左移
D.在C点时该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利用CO2总量为44 mg
21.用实验检测某一菌株,实验结果:①有氧条件下菌株正常生长,但检测不出乳酸和酒精;②无氧条件下酒精含量增加明显,但检测不出乳酸。

由上述结果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此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活
B.此菌中存在催化酒精形成的酶
C.此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O2
D.酒精可以成为此菌的营养物质
22.如图是叶肉细胞内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关系图解,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C表示叶绿体释放氧气的量,A+C可以表示总光合速率
B.B、C表示线粒体吸收氧气的量,B+C可以表示呼吸速率
C.黑暗中,A、C的量为零
D.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可以用C或D来表示
23.下列与[H]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H]在酵母菌和乳酸菌中产生的场所完全相同
B.叶绿体中[H]从类囊体向基质移动
C.细胞呼吸产生的[H]全部来自葡萄糖
D.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产生的[H]相同
24.如图表示某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相对变化。

对植物生理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强度不为0
B.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C.光照强度为c时,光合作用强度是细胞呼吸强度的两倍
D.光照强度为d时,光合作用从环境中吸收2单位CO2
25.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

为测定RuBP 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菠菜叶肉细胞内R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10分)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与ATP、酶有密切关系。

下面甲图表示细胞某些代谢过程与ATP的关系;乙图表示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若生物体为蓝藻,细胞消耗ADP的主要场所是______。

而在玉米体内,叶肉细胞通过生理过程①产生ATP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太阳光能转变为骨骼肌收缩所需的能量,需要依次经过甲图中_________(填数字)过程。

(3)乙图中,若表示过氧化氢酶作用于一定量的H2O2(温度和pH等条件都保持最适宜)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在d分钟后曲线变成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该酶的浓度增加一倍,请在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曲线。

(4)过氧化氢酶之所以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因为它能________________。

Fe3+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但与过氧化氢酶相比,要达到生成物量的最大值,反应时间一般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分钟。

27.(10分)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

(2)B代表一种反应过程,C代表细胞质基质,D代表线粒体,则ATP合成发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________(填“B和C”“C和D”或“B和D”)。

(3)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8.(10分)科研人员对猕猴桃果肉的光合色素、光合放氧特性进行了系列研究。

图1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图2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果肉随时间变化的光合放氧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果肉薄片放入含乙醇的试管,并加入适量________,以防止叶绿素降解。

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的果肉薄片会变成白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图1中影响光合放氧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氧电极可以检测反应液中氧气的浓度,测定前应排除反应液中________的干扰。

(3)图1在反应室中加入NaHCO3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

若提高反应液中NaHCO3浓度,果肉放氧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增大后稳定”或“稳定后减小”)。

(4)图2中不同时间段曲线的斜率代表光合放氧的速率,对15~20 min 曲线的斜率几乎不变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20 min后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含量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填序号:①C5②ATP ③[H] ④C3),可推测20~25 min曲线的斜率为________(填“正值”“负值”或“零”)。

29.(10分)图甲为探究光合作用的装置图,图乙为不同CO2浓度下温度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若用图甲所示装置来探究CO2是否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则还应该再增加一个装置,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若用图甲所示装置来探究元素X是否为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则还应该再增加一个装置,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图甲所示装置中的质量分数为1%的NaHCO3溶液换成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的NaOH溶液,则在开始的短暂时间内,植物的叶绿体中C3与C5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在大气CO2浓度下,若环境温度保持在35 ℃,每日光照12小时,
两昼夜后测定,植物体干重将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0.(10分)图甲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图乙表示的是线粒体和叶绿体之间物质的交换。

试回答:
(1)图甲装置中隔在灯与试管之间盛水玻璃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若实验中每隔5 min改变一次试管与玻璃柱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气泡产生速率下降,请分析影响这一结果的外界因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如图乙所示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产生气泡的情况下,请在图乙中用箭头标出此状态时氧气的移动方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B
解析:酶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A项正确;酶对青蒿素的合成具有催化作用,B项错误;酶在催化反应前后结构不变,C项正确;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很低,但空间结构稳定,因此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D项正确。

2.C
解析:测定酶活力的影响因素时,在改变被探究因素之前,务必防止酶与底物混合,故只有C选项所述操作顺序正确。

3.D
解析:与x点相比较,y点光照强度更大,产生的[H]和ATP更多,被还原的C3就多,所以y点时C3含量要低于x点;因为此时已经是最适温度,在y点时适
当降低或升高温度都会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制约x点时的光合作用因素为光照强度;制约z点时的光合作用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太低,抑制了暗反应的进行,进而影响了光合作用速率。

4.D
5.A
解析:图1中A表示腺嘌呤,a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c是高能磷酸键。

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6.B
解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所以不能产生酶,但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少量的ATP,A项错误;酶是大分子物质,合成酶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ATP合成酶的催化,B项正确;ATP没有专一性,C
项错误;绝大多数酶属于蛋白质,不含核糖,少数酶属于RNA,含有核糖,D 项错误。

7.C
解析:与真核生物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和基粒上,A项正确;与真核生物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B项正确;需氧型原核生物的细胞中不含线粒体,C项错误;植物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D项正确。

8.A
解析:贮藏水果和粮食时,充加CO2或抽取空气,目的是抑制有氧呼吸,延长贮藏时间。

9.D
解析:有氧呼吸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A项错误;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B项错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产生CO2,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O2,C项错误;细胞呼吸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所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质是相同的,D 项正确。

10.B
解析:e点时CO2的量不再增加,超过e点后CO2的含量下降,说明e点时光合
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即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等于细胞呼吸消耗的O2的量。

11.C
解析:葡萄糖+细胞质基质,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通过无氧呼吸产生CO2;丙酮酸+细胞质基质,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葡萄糖+小膜泡,酵母菌无法进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因此不会产生
CO2;丙酮酸+线粒体基质,酵母菌在线粒体基质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将丙酮酸转化为CO2。

12.C
解析:四条色素带自上而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中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红光照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红光较多,因此③④较暗。

13.A
解析:当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叶绿体放出氧气的速率与线粒体消耗氧气的速率相等;叶绿体白天进行ATP的合成与水解;在一定范围内,随CO2浓度的增大,叶绿体的光合速率逐渐增大;当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线粒体产生的CO2有一部分扩散到叶绿体中。

14.D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条件X为无氧,条件Y为有氧,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B项正确;试剂甲为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产生的现象Z为橙色→灰绿色,C项正确;图中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D项错误。

15.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过程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基质中,④过程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因此Y物质代表丙酮酸,①、④过程可以产生[H];
②③过程分别代表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和CO2的固定,因此X 物质代表三碳化合物,②过程需要消耗[H];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氧气的产生,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消耗氧气,而图中没有这两个过程。

16.D
解析:用18O标记的H2O灌溉植物,植物可通过根毛区细胞把H182O吸入细胞中,
H182O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周围空气中,小部分被光解成18O2散失到空气中。

17.D
解析:④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②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②过程产生的ATP最多。

18.B
解析:好氧细菌分布在氧气浓度较高的环境中。

图(a)中,好氧细菌分布多的地方,氧气浓度高,氧气来自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因此好氧细菌的分布也体现出光合速率的大小,故B项正确。

19.B
解析:叶绿体产生的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被线粒体利用;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被叶绿体的暗反应直接利用,叶绿体产生的氧气可以被线粒体直接利用;线粒体产生的水可进入叶绿体被直接利用;光照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而线粒体产生的ATP主要用于其他的需能反应。

20.C
解析:图示为在适宜条件下测定的CO2吸收速率,若温度降低,则呼吸速率会降低,A点上移;B点是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速率相等,即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等于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若CO2浓度升高,则光合作用强度增加,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所需的最小的光照强度增加,即饱和点右移;C点时净光合速率为36 mg·h-1,细胞呼吸速率为8 mg·h-1,所以实际光合速率用CO2消耗速率表示为44 mg·h-1。

21.D
解析:由实验结果可知,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此菌都能生活;在无氧条件下能产生酒精,说明此菌存在催化酒精形成的酶,产生酒精的同时,也可以形成CO2;但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判断酒精是否可以作为该菌的营养物质。

22.D
解析:叶绿体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A、C表示叶绿体释放氧气的量,A+C 可以表示总光合速率,A项正确;线粒体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B、C表示线粒体吸收氧气的量,B+C可以表示呼吸速率,B项正确;黑暗中植物不进行
光合作用,C项正确;净光合速率可以用A或E表示,D项错误。

23.B
解析: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细胞呼吸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乳酸菌为原核生物,细胞呼吸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项错误;叶绿体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H]从类囊体向基质移动,B项正确;细胞呼吸产生的[H]来自葡萄糖和水,C项错误;光合作用产生的[H]是NADPH,细胞呼吸产生的[H]是NADH,两者不同,D项错误。

24.D
解析:光照强度为a时,没有氧气产生,光合作用强度为0,细胞呼吸产生6单位CO2,A项错误;光照强度为b时,CO2释放量等于O2产生总量,即细胞呼吸CO2产生量大于光合作用CO2消耗量,光合作用强度小于细胞呼吸强度,B 项错误;光照强度为c时,CO2释放速率为0,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C项错误;光照强度为d时,O2产生量为8单位,光合作用时除了消耗呼吸产生的6单位CO2外,还要从环境中吸收2单位CO2,D项正确。

25.B
解析:R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即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属于暗反应,其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项正确;暗反应不需要光,有光和无光条件下都可进行,B项错误;实验中利用14C标记CO2并检测产物放射性强度,即采用同位素标记法,C 项正确;单位时间内产物生成量可代表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即可反映酶活性,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1)细胞质(基质)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2)①②③④(3)底物已完全被消耗尽如图虚线所示
(4)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大于
解析:蓝藻为原核细胞,产生ATP的结构只有细胞质基质,而玉米为真核细胞,
产生ATP的过程既有细胞呼吸过程,也有其特有的光合作用过程①,其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从太阳光能转变为骨骼肌收缩所需的能量,需要依次经过光反应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经过暗反应,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经细胞呼吸再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然后ATP水解供给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

27.(1)O2NADP+ADP和Pi C5NADH
(2)C和D (3)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1)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光解形成NADPH和氧气,因此图中①是O2;
②可形成NADPH,应为NADP+;③可形成ATP,应为ADP+Pi;三碳化合物还原可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因此④表示C5。

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NADH。

(2)图中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代表细胞质基质(可发生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D代表线粒体(可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其中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合成ATP,而暗反应阶段不但不能合成ATP还会消耗ATP。

因此,ATP合成除发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C和D过程。

(3)植物叶肉细胞中,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最终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28.(1)CaCO3光合色素溶解在乙醇中
(2)光照、温度、CO2(NaHCO3)浓度溶解氧
(3)提供CO2增大后稳定
(4)光合产氧量与呼吸耗氧量相等①②③负值
解析:(1)为防止叶绿素降解,可加入适量的CaCO3,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均可溶解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故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的果肉薄片,将因色素溶解变成“白色”。

(2)影响光合放氧的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或NaHCO3浓度)等,为排除反应室内原有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测定前需排除反应液中的溶解氧。

(3)图1在反应室中加入NaHCO3的主要目的是为果肉细胞光合作用提供CO2,若提高反应液中NaHCO3浓度,则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光合放氧速率,达到一定速率后将稳定。

(4)图2中15~20 min曲线斜率不变,意味着此时段果肉细胞不再继续向装置中
释放O2,这表明净光合速率为0,即果肉细胞光合产氧量与呼吸耗氧量相等;若在20 min后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光反应被削弱,[H]、ATP及C5均会减少,此时光合产氧量将小于呼吸耗氧量,曲线斜率将呈现“负值”。

29.(1)将质量分数为1%的NaHCO3溶液换成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的NaOH溶液,其他条件同图甲所示装置相同
(2)将水槽中的完全培养液替换成等量的只缺少元素X的完全培养液,其他条件与图甲所示装置相同
(3)C3相对含量下降,C5相对含量上升(4)减少
解析:(1)在设置对照实验时,一般将要探究的因素设为自变量,其他因素必须保持一致。

本实验中是否有CO2是自变量,根据题意可知增加的一组实验装置中应该没有CO2。

(2)若探究元素X是否为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可以采用水培法,增加的装置中应将水槽中的完全培养液替换成等量的只缺少元素X的完全培养液,其他条件与图甲所示装置相同。

(3)若将NaHCO3溶液替换为NaOH溶液,则短时间内CO2含量减少,使CO2的固定减弱,C3合成减少而消耗仍在继续,所以C3相对含量降低,C5相对含量升高。

(4)由图乙可知,当环境温度为35 ℃时,光照下有机物净积累量为0,所以每日光照12小时,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但是黑暗中的12小时仍有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最终结果是植物体干重减少。

30.(1)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试管内水温的影响
(2)①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产生的O2减少
②水中CO2含量逐渐下降,光合作用产生的O2减少
(3)用多组相同装置,只更换灯泡大小或只改变试管与灯之间的距离,进行对照实验
(4)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
(5)如图所示
解析:(1)盛水玻璃柱位于灯和盛有水藻的试管之间,由于灯不仅发光而且也能发热,所以盛水玻璃柱可以吸收热量。

(2)由于试管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量是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