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人物素材积累丁肇中热点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高考语文热点素材:人物素材积累:丁肇中
【积累前言】
俗语说:“事实胜于雄辩。

” 议论文写作要以“理”服人,但通篇都是说理,往往会流于空洞说教。

要避免这个问题,就必需“用事实说话”。

丁肇中先生是华裔知名物理学家,曾取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经历典型而且有代表性,选用他的故事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无疑具有壮大的说服力。

丁肇中:
不放过任何一个难题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

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

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妻子意外早产。

这个提前到来的婴儿,就是丁肇中。

1948年冬,丁肇中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受家庭影响,他对学习一丝不苟,念书专心致志,碰到疑难问题,务必找到答案才肯罢休。

一次,物理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很多同窗想了想感觉很难就放弃了,等着老师讲解。

丁肇中不是这样,别的同窗都出去活动了,只有他还对着那道题苦苦思索。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式,他马上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验证自己的方式,直到确认自己的解题方式没有错误,他才满意而去。

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论对自己的答案有无把握,他老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

课后和同窗们讨论问题时,他往往要辩论到“甚解”才肯罢休。

他的课余时间大部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很少与同窗一路打球、看电影。

他以为“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由于勤奋刻苦,丁肇中各门作业成绩优良,尤其突出的是数理,这为他实现终身的奋斗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素材解读:学习中的难题,犹如生活中的困难。

因为它们的存在,咱们的生活才变得丰硕多彩。

碰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即便失败也不要畏惧畏缩,好好总结经验教训,迎难而上,成功就会在下一个拐角处等待咱们。

适用话题:面对难题、不放弃、信念、勇敢面对……
丁肇中的“不知道”
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取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

面对记者的几个简单问题,丁教授却持续回答了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的问题是这样的:“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

比如说小的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

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这位记者想要取得的答案大家心里都清楚,因为在太多的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为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

但是,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在这里面没有必然吗?”丁肇中仍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

”记者仍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往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仍然回答:“因为我尚未后悔悟,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记者无奈:“我发此刻咱们谈话进程中,您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

”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不知道的,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咱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素材解读:一个大物理学家,面对提问竟然持续回答三个“不知道”,这既让咱们震惊,也让咱们沉思。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成绩突出的丁教授尚且如此虚怀若谷,勇于当众说出“不知道”。

咱们这些普通人是不是也应该老老实实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
适用话题:知之为知之、诚信、专注精神、成功的背后……
丁肇中:
我要用中文
1976年10月18日,丁肇中取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时他只有40岁。

在这超级激动和幸福的时刻,他做出了一个极为庄重而神圣的决定,他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

”瑞典皇家科学院踊跃、友好地表示欢迎。

同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又不无担忧:“谁来做翻译?”丁肇中回答:“我自己做翻译。


这一消息见报以后,引发了强烈反应,深深感染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利用不同语言的人们。

可是,美国驻瑞典大使找到丁肇中,超级不满地说:“咱们美国和中国关系超级不好,你用中文是不对的。


丁肇中十分珍惜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也盼望美中两国的关系能不断改善,但面对指责,他毫不留情地顶了归去:“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

”在那次颁奖典礼上,丁肇中在致辞时又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它使这个金色大厅里回荡起有史以来从未利用过的一种语言——中文。

他说:“就是因为在颁奖典礼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中文。

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我要用中文”,这令人感到,履行酷爱祖国的本分是一种最纯洁、最温柔、最灵敏、最强烈、最高贵和最值得敬重的行为。

素材解读: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

“我要用中文”,这恰恰表现了丁肇中对祖国的忠诚和酷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捍卫祖国,关切民生,恰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适用话题:国家为上、荣誉与国家、母语的力量、中国人……
丁肇中:
自省,别样的谦虚
主持人问实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有人说您是一个少见的天才,您自己怎么看?”丁肇中回答:“不是。

”主持人又说:“您很有天分,对不对?”丁肇中说:“不,我只是刻苦算了。


主持人采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彭桓武:“您感觉自己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于什么位置?起过如何的作用?”这位曾获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老人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

中国的两弹一星就像一栋屋子,我是大门前那两个石头狮子。


节目最后,主持人采访数学大师陈省身。

主持人问:“您感觉自己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您的老师——几何学大师嘉当?”陈省身回答:“我并无超越他。

他的数学能力绝对比我高。


素材解读:主持人所问的三个人,是中国不同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但他们有一个一路的品质——谦虚!谦虚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令人进步,骄傲令人掉队”“虚心竹有垂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等等,这都教育咱们为学为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适用话题:人生、品质、修养、自省……
丁肇中:
16年来我只做一件事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为山东大学做了一场出色的科学报告。

他说:我只集中时间做好一件事。

不上课、不该酬、不开会。

在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看来,最不能浪费的就是时间。

在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可能是唯一不用教学的教授,学校里的大小会议他也不参加。

丁肇中称自己的生活超级简单,天天除实验什么都无论。

“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10点才回来。

”丁肇中说,虽然自己是1936年诞生的,但从未将自己与“老先生”画等号,依旧天
天都在工作。

“我一贯以为我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只集中所有时间做一件事才能成功。

”丁肇中解释,自己在AMS上花了16年时间,这期间什么事也不做。

丁肇中的团队集中了来自16个国家的科研人员,但他给自己定的规矩就是,除工作之外不和任何人有交集,“从来不到他们家去,从来不请客用饭,我从来不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事。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让丁肇中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也让他团队里的所有人都不会有其他意见,紧随着他进行科研工作。

素材解读:前人说:“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不去干那些不相干、没意义的事情,就是为了集中精力干好本职工作,免得耕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成绩,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胜出,就要聚精会神,排除干扰,学学丁肇中教授“16年来我只做一件事”精神。

适用话题:只做一件事、专注才能成功、心无旁骛、要排除干扰……
丁肇中的家国情怀
第一次见到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笔者便被他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这位现年69岁的物理学大师身材高大、目光炯炯,富有大丈夫气魄。

与他交谈,让人感受到理性而不乏幽默。

随着对他了解的逐渐加深,笔者不由为他的爱国情怀及献身科学的精神所感动。

每一年都要回国访问、讲学
丁肇中对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一直十分关心。

从1975年开始,他每一年都要回国访问、讲学,30年来从未中断。

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二年,1977年夏天,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一路回国,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

邓小平对丁肇中说,中国发展高能物理急需培育一批实验人材,希望派中国科学家参加丁肇中的实验组。

丁肇中毫不犹豫地承诺了,两边最后商定中国每一年派10人参加他在德国汉堡的马克·杰实验组,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与西方开展大型科学合作。

在丁肇中的具体指导下,1988年10月,一座大型高能加速器——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北京西北郊建成。

现在,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做物理实验的科技人员,大多数都在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过。

让他(儿子)知道他的根在这儿
“人们常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是树高一丈,也要落叶归根啊!”1975年,丁肇中踏上阔别28年的故土。

一名前去迎接的人打趣说:“您这是回到了娘家!”丁肇中纠正道:“我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他特地到幼年念书的重庆磁器口小学,用四川话和孩子们交谈,孩子们惊喜地瞪大了眼睛,嚷道:“呀,他会讲四川话!”
2002年6月,在距第一次回归故乡17年后,66岁的丁肇中又一次踏上了故乡山东日照的土地。

在海滨金色的沙滩上,他深情地抓起一把沙子,用手指来回揉搓着说:“这沙子比夏威夷的还要好……”最令丁肇中动情的莫过于参拜祖居、祭谒祖墓。

在祖父坟前,丁肇中说:“真应该把儿子带回来,让他看看家乡,让他知道他的根在这儿。


(选自2006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素材解读:丁肇中的家国情怀让他更可爱,更受人敬仰。

家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国人尽力奋斗之动力,是中国人信仰情感之所依。

家国情怀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心理深层次的密码之一,成心无心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

时至今日,家国情怀仍然是鼓励人心、凝聚精神的核心价值。

适用话题: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大家庭、精神核心价值……
丁肇中半个世纪的五个金点子
丁肇中1936年1月生于美国,3个月大时随父母回到中国。

丁肇中20岁时又只身赴美留学,1962年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选定实验物理学为主攻方向。

因发现组成物质的第四种大体粒子——J粒子,丁肇中取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颁奖仪式上,他特意用一口流畅的汉语演讲,使华夏语言第一次在诺贝尔颁奖大厅响起。

第一个金点子——丁肇中教授说:“我的第一点体会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因为在我没有做实验以前,都是世界级的专家在做这个实验(测量电子半径的实验)。


第二个金点子——丁肇中教授说:“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以为正确的事,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

同时,决策机构要给优秀的年轻人以机缘。


第三个金点子——丁肇中教授说:“要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

同时要勤奋工作。


第四个金点子——其实,对丁肇中来讲,他应该介绍给大家的最好的金点子是他母亲临终的遗言:“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


第五个金点子——他自己常说的一句话:“中国人的才能、智慧,不在任何国家人之下。

中国人要对自己的民族、国家充满信心。


素材解读:丁肇中半个世纪的五个金点子既是其一生求学、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其人格的写照。

不单对科学工作者有重要启迪,对咱们所有人都具有指导和鼓励意义适用话题:金点子、经验、吸取优势、规律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