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岂无凭:魏晋南北兴亡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衰岂无凭:魏晋南北兴亡论
历史教会我们什么。

是对过往历程的畅谈品评,还是人物幕后的跌宕豪情?或许,都不是。

魏晋南北朝,风云变幻三百余年。

三十余个政权,数百位帝王,豪杰胆气之人,更是多如牛毛!谈论这段历史,人们大抵能想到:司马懿的鬼谋、石虎的残暴、谢安的风流……但,这还远远不够。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透过人性论英雄,追溯本源道兴衰,才是历史教与我们的责任和胸怀。

一、总论:该如何谈论兴亡?1、底层:道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政治形势由世族门阀,回归士族官僚;权力由地方割据重回中央集权;民族由分裂对立走向一统;文化由冲突仇杀走向融合共处。

这般真理,从最根源决定了政权兴衰的走向,也从宿命角度决定了英雄功业的高度。

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间仇杀不止。

石勒、刘裕、拓跋珪纵然气吞万里,也无法完成南北一统;苻坚虽有心凝聚各族,但民族间真正的融合还没有到来。

一统大业的果实还得经历孝文帝汉化,六镇反汉化,跌跌宕宕,最后回落在杨坚手上。

同样,英雄的崛起,从来不敢违逆时势。

刘裕作为雄伟的寒门帝王,他的崛起,绝不是个人意志主导,而是受惠于门阀政治的衰弱,北府寒族势力趁势崛起。

他若早生数十年,不过是郗鉴手下的流民统帅,在门阀政治下被
人指使;北府武将和孙恩义军是西晋门阀政治的掘墓人,而刘裕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难道就没有英雄人物可以逆天改命,扭转乾坤吗?有。

只是在天下大势这一层,绝无可能。

2、中层:话政权兴替顺应天下大势,于是有了政权林立,群雄并起。

一个个政权,为何兴起,又为何衰弱?权臣内斗、子嗣不贤、外患侵扰……这些的问题,最终归因在领袖人物和政权体制两方面。

数十位开国领袖,数百位帝王,他们的行为,有相当大的共性。

他们凭借着超俗的韬略,开疆拓土,定乱安民。

这其中,也的确存在影响局势的大人物大事件:淝水之战、侯景叛乱,都足以决定十年历史的走向。

豪雄迭出,是这个时代鲜活的特性。

但是所有领袖都清楚:要基业永存,得活过时间。

生命,是无比脆弱。

梁武帝86岁高寿,梁得以有半个世纪安定;周武帝雄武大略,一统北方后,却在35岁壮年而死;倘再延续十五载,天下岂容杨坚觊觎?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相较生命更牢固是,是帝国的体制。

政治体制、军事体制、文化体制。

东西魏成立时,东魏实力远胜于西魏,为何最终被西部关陇集团消灭了?除了时运气数,人物韬略,还更有体制层面的原因:北齐一直在君主集权道路上苦苦挣扎,在削弱晋阳军事勋贵的同时,也走向了灭亡。

没有永远完美的体制。

曹魏宗族势弱,司马权臣得以篡魏,西晋于是开始宗王分封,但却引来了八王之乱……宗王分封,究竟是该还是不该?历史,总是这样,在天平的两
端来回摇摆。

3、顶层:说历史事件最为人所知,也最津津乐道的,是精彩纷呈的历史事件。

透过事件,看历史本来面貌,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名将祖逖,忠肝义胆,率军北伐,闻鸡起舞、中流击水的事迹,让我们振奋;但不被朝廷重用的背后,似乎更让人痛心……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将讲解魏晋南北朝的进程走向;第三部分以军事四维的框架,解构军事;第四分部人物论,以数十位政权领袖为样例,探究其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共性;最后,将深入政权的权力架构和势力集团,剖析兴亡背后的道义。

二、魏晋南北朝风云史1、司马氏篡魏魏晋以来,政权频繁更替。

司马家族的篡魏,可以说堪称典范。

这背后的历程,远比世人想象得要艰难。

曹魏帝王都是明眼之人,岂能放纵权臣的滋长。

曹操知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多有猜忌。

司马懿命太长,活过了曹丕、曹叡。

在曹叡托孤之际,和宗王曹爽同为辅命大臣。

在曹魏的角度,是想安排宗王和权臣两大势力,相互制衡。

曹爽身为宗室,在权势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司马懿受命辅政之初,就被安排了太傅这一个虚职。

但司马氏也有自己的资本:他们是儒家大族,相对曹氏宦官之后,士大夫阶层多归附于他;司马懿久经战阵,关中军营,也尽是亲信旧将。

鬼谋的司马懿,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政权斗争中,隐忍不犯错,往往比追求功业更为重要。

曹爽司马懿两强相斗的第一回,是曹爽伐蜀。

如若曹爽成功,他可趁势在军营树立威望、培植势力,斩除
司马懿的军旅根基。

其帐下夏侯玄,亦不乏武略智谋,主持伐蜀军事。

司马懿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暗中作梗。

最终多方形势制约,曹爽伐蜀失败。

(仇鹿鸣教授研究推测,曹爽在伐蜀时期,派夏侯玄出镇关中;作为政治交换,司马懿得以派司马师担任禁军中护军,为日后高平陵之变埋下种子)纵然如此,曹爽对司马懿的压制,还在继续。

公元247年(正始八年),司马懿迫于曹爽权势,称病回避。

两年后,猝然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

这是司马氏篡魏历程中,最为惊险艰难的一次斗争。

司马懿之所以敢于政变,一方面在于司马师已进入禁军系统,同时也得到了禁军骨干蒋济、士大族阶层的大力支持。

他有死士3000。

必须等到一个合适时机,才能毕其功于一役。

这个时机来了!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陪同。

司马懿兵出两路,一路夺取武库(绕开曹爽府);一路占领司马门,控制太后。

曹爽控制的禁军数量远多于司马懿,但是没有武器,又恰逢主帅不在,群龙无首,毫无战斗力。

控制司马门后,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关闭了各个城门,据守洛水浮桥;命令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曹爽在京城内的势力,被逐个控制。

本处于权势巅峰的曹爽,只能投降,随后被杀。

在这次事变中,士大族、郭太后,都不约而同站在了司马懿
一边,反对曹爽专政。

但这都不代表他们支持司马氏篡位。

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借助司马懿,反对曹爽的专政;但对司马氏而言,这是篡权路上,最为关键的一役;而后,司马氏不依不挠,诛杀曹爽势力,平定淮南叛乱,杀高贵乡公;司马后辈: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皆凛然有才,不负家族所望,终于在伐蜀赫赫功业之下,篡魏立晋。

2、八王之乱,西晋衰弱八万之乱的外因,在于王室出镇地方,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而内因,则是武帝司马炎子嗣昏庸,后宫内乱。

司马炎虽然雄武,灭吴一统天下,但在处理家事上,却显得优柔寡断。

其子司马衷,是公认的痴呆;而在司马衷背后,还潜藏着两大势力(妻子贾南风和后党杨骏)混乱朝政。

八王之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贾南风成了大赢家武帝事后,后党杨骏和宗王司马亮受命为辅命大臣,杨骏篡改诏书,独断朝政。

贾南风于是联合司马玮进京杀杨骏。

司马亮得以重新回归朝政。

司马亮虽然位高,但是本人政治素养很低,诛杀杨骏后,胡乱封赏,失去人心;贾南风随后又联合司马玮诛杀司马亮。

诛杀了司马亮,司马玮即将到达巅峰,部下建议他趁乱杀掉终极黑手贾南风。

司马玮心不狠,反被贾南风所杀。

司马诸王,政治嗅觉和斗争经验,竟然敌不过一女子,悲哀!贾南风于是成为第一阶段乱斗的大赢家,之后,她重用张华,局势处于相对稳定。

第二
阶段:贾南风被杀,司马越终极胜利八卦飞龙在天的下一卦,就是亢龙有悔。

贾南风处于权势之巅,不懂克守,随时就是巅峰坠落。

司马衷太子司马遹并非她所生,她担心太子即位后,自己权力不保。

于是极尽权谋,废杀太子。

但她手段极其拙劣,栽赃太子。

大臣大多不信,贾南风一意孤行,废除太子,引发众怒。

首先借机反抗的是是贾南风『亲信』司马伦。

他作为太子太傅,联合孙秀铲除了贾南风一党。

司马伦本身无政治才干,威望势力远不够,竟然妄然称帝。

被司马颖、司马冏杀害。

随后,司马颙、司马乂、司马越、司马颖相继争斗,最终司马越,斗到了最后。

3、五胡乱华,司马睿南下建国八王之乱,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西晋严重的内耗,已经无力阻止少数民的趁乱崛起。

氐族李特李雄家族,雄踞成都,号成汉,因为地处偏远,易守难攻,政权一直延续到东晋时代,才被桓温灭亡。

在北方,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汉赵。

刘渊死后,其子刘聪杀太子刘和即位。

其帐下刘矅、石勒都是当世雄将。

311年(永嘉五年),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多人,并大肆发掘陵墓、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317年士大族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南下渡江,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历时51年的西晋灭亡。

司马睿本无威望,东晋政权的稳固,得力于王导、王敦的大力辅佐。

所以世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因为晋魏禅代,士族阶层大多延续官位,汉
末的官僚政治,已渐渐演化成了门阀政治。

大家族世代高位,已成为普遍现象。

人才选举方面,曹魏倡导九品中正制,本想提拔寒族人才,后来竟渐渐沦落成门阀贵族的选拔工具。

至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东晋王氏辅佐司马睿建国,正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先声。

皇权不振,几乎充斥了整部东晋史。

这一年,名将祖逖北伐,司马睿只给少量兵马,他于是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并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对峙。

318年,刘聪去世,汉赵分裂为刘矅、石勒两部。

石勒是一代雄武帝王,又有鬼谋张宾辅佐,得以吞并冀幽,攻灭刘矅,建立后赵政权。

除张轨建立的前凉、段部鲜卑的辽西国及慕容鲜卑的辽东国三个政权外,石勒几乎占领整个中国北方。

十六国历史上,石勒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奴隶皇帝,武略智谋,更是超凡脱俗。

石勒死后,石弘即位,被石虎篡位。

石虎残暴,政略武略皆逊于石勒,国运日衰。

石虎死后不久,冉闵屠杀20万胡人,建立冉魏政权,后被慕容恪俘杀。

氐族将领苻洪在后赵内讧时意图夺下关中。

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之后苻生继立,他淫杀无度,苻坚杀而代之。

苻坚是十六国中少有的文德之主,他崇尚儒学,奖励文教。

和刘备一般,他得到了贤湘王猛辅政,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前秦强盛后,苻坚有意一统天下。

369年慕容垂投奔前秦。

苻坚趁势派王猛、慕容垂出兵取得关东
地区。

370年,前秦灭前燕,擒慕容暐;371年,灭仇池氐杨氏;373年,西南夷邛、筰、夜郎皆归附于秦;376年,灭前凉;同年,进兵灭代;前秦统一北方。

此时苻坚的功业,的确是胜过石勒当年。

他是一位极富胸怀的君主,和法家功用主义的王猛,简直是绝配。

王猛曾用金刀计,试图杀害投奔而来慕容垂父子,苻坚于心不忍,终是没杀;王猛死前,叮咛嘱咐要留心慕容垂、姚苌等异族,不要试图伐晋。

苻坚最终没听。

一统霸业啊,千秋功名啊。

众人曾劝苻坚,不要征伐西域,他派猛将吕光前往,势如破竹;如今众人劝说不能伐晋国,前秦雄兵百万,又有何惧?
可惜,天不如愿,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苻坚大败(详见军事论一章)。

前秦帝国骤然土崩瓦解。

西域得胜归来的吕光,占据凉州;异族姚苌杀害苻坚,建立后秦;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而在北方代地,16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称代王,而后建立北魏。

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吕光死了,降于后秦;后秦姚苌死后,姚兴略有作为;姚兴死后,被刘裕灭国;姚兴手下赫连勃勃,乘东晋将领刘裕灭后秦,攻取长安,在灞上称帝,建立大夏政权,立国25年后,被北魏附属国吐谷浑攻灭。

慕容垂建立后燕,他虽然骁勇善战,但毕竟年老,熬不过岁月,死后,其子慕容宝抵抗不住崛起的北魏。

后燕被拆分成南北两部;冯跋拥立慕容云为天王,建立北燕,后被北魏所灭;
慕容德建立南燕,在刘裕北伐时被灭国。

4、东晋门阀政治在北方乱成一锅粥时,征服南燕、后秦的刘裕,是个什么人物?刘裕的兴起,得从东晋门阀政治说起。

司马睿在王导、王敦辅佐下,顺利在江东建立政权。

王导主政,网漏吞舟,协调各方势力;王敦掌兵,平定诸乱;但权臣过盛,威慑君王,司马睿于是任用刘隗等人,有意抑制王氏权力;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诛杀刘隗等宠幸;太宁二年(324年),王敦患病死去,部下再叛攻向建康,后被平息。

随后庾亮、桓温、谢安三大家族,相继把持朝政。

军权政权从一个门阀手中传递给下一个。

这样的传递当然不是主动自愿的。

苏峻是流民统帅,平定王敦有功,与庾亮争权;庾亮是国戚,平定了苏峻之乱;庾亮死后,桓温借助北伐专擅朝政,几欲篡位;桓温死后,谢安谢玄领导了淝水之战,功高震主;谢安本性风流,功成身退;谢玄缔造了精锐北府兵,却壮年死去。

门阀争斗虽然纷杂混乱,但在隆安二年(398年)前,都和寒族人士无关。

兵权尽在门阀大族手中。

第一次突破这个界限的,是北府兵领袖刘牢之。

在反叛王恭后,刘牢之接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的军务。

这是寒族势力崛起的重大一步。

但刘牢之不善政治,在桓玄(桓温之子)之乱中,羞愧自杀;此时北府骨干将领刘裕、刘毅等人顺势崛起,成功推翻逆臣桓玄。

终结了门阀政治。

在一连串的南征北伐中,刘裕顺势建立南朝宋。

和北魏双雄对峙。

5、南北朝:从分裂到一统刘裕建南朝宋后,南方疆域先后经历了齐梁陈四朝。

因为门阀政治衰败,南朝政治斗争,由世大族转向了宗王和武力权臣。

刘裕时代,国土辽阔,为保疆土稳固,军事重地都派宗王镇守。

宗王出镇,是把双刃剑;它让刘氏主权的同时,也强化了皇室内斗;宋文帝被其子刘劭杀害,孝武帝刘骏率兵讨伐,自立为帝;宋明帝即位后,亦大杀宗室,其子宋后废帝继位后政局动荡,将军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

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独揽朝政,随后篡宋建齐。

刘裕北伐后,疆域北拓,京口作为北府兵发源地,不再是流民南渡的聚集地;加上檀道济等武将陨落,北府势力渐渐衰弱。

萧道成在青齐豪雄势力的支持下,成功篡位。

3年后,萧道成去世。

后世不贤,皇室内乱。

萧氏族亲萧衍借助雍、荆势力,篡权建梁。

梁朝建立后,国运长久,有赖萧衍命长,主政半个世纪。

晚年收纳降将侯景。

侯景叛乱后,萧衍死去。

在平定侯景叛乱的过程中,南方将领陈霸先,借助吴地豪强和寒族武士,顺势崛起。

吴地势力的陈霸先和荆襄势力的王僧辩,是侯景之乱的最大赢家。

两强相斗,陈霸先奇袭杀害了王僧辩,建立陈朝,隋朝国祚仅二十五年,其中虽有吴明彻北伐收复淮南,但国力已全然无法和北朝相比。

史书记载,陈朝人口250万,周齐人口2700万。

南北实力已不在一个数量级。

纵然石勒、刘裕再世,南方也无力一统北方啊。

祯明二年(588年),隋朝
灭陈。

而华夏北方,是家族强盛的拓跋氏。

在魏晋南北朝中,拓跋家族的确是人才辈出。

拓跋珪16岁称王,艰难创业;其孙拓跋焘雄武大略,一统北方;一般政权家族历经三代已经难保活力了,但拓跋家族还未有衰败迹象。

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即位。

孝文帝精通汉族文化,在北魏推行了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推行均田制发展农业经济,推行三长制,打压豪门势力。

汉化过程困难重重,却是任何一个胸怀天下的君王,必然要做的一件大事。

因南下迁都、重文抑武,北方重镇的待遇远不如从前,而汉族士人的重用,又让北方武将记恨在心。

公元523年,在徭役、兵役等重重压迫下,爆发了农民起义。

北方六镇随之大乱。

部落酋长尔朱荣通过镇压义军,主掌北魏朝政,在河阴大肆屠杀一千余位鲜卑贵族和汉族大臣,骇人听闻。

尔朱荣是那个时代一流的豪雄武将,但他太不懂政治。

河阴的屠杀,让他和北魏朝廷的裂痕义无法弥补,他却内心幻想着为国效忠,最终被魏帝所杀。

尔朱荣死后,其子尔朱兆和尔朱世隆成功复仇并主宰了魏廷。

北魏政局,自此完全被六镇势力玩弄。

尔朱氏是这股潮流的前声,和尔朱兆拜为兄弟的高欢,才是最大的野心家和获益者。

高欢是尔朱荣手下一悍将,通兵法,善权谋。

史称:『机权之际,变化若神』。

他成功从尔朱兆手中骗取了六镇兵马的指挥权,转而站在魏室一方,集合地方亲魏势力,打败尔朱兆,立宗室元修为皇帝,
即北孝武帝。

孝武帝担心高欢是下一个尔朱荣,集结兵马讨伐高欢,战败后,投奔宇文泰。

宇文泰本是贺拔岳部将,跟随他入关中镇压万俟丑奴起义,平定关陇。

贺拔岳被高欢害死,宇文泰被推举,接管了部众。

北魏于是分裂成东魏、西魏。

东魏被高欢之子高洋篡夺建北齐;西魏被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篡夺建北周。

东西魏时期,东魏高欢势力要远强于西魏宇文泰。

双方爆发了极端惨烈的邙山、沙苑诸多战役。

彼此互有胜负。

政权之间,雄主相斗如果没有结果,交给时间,留给后代,总会有结局。

高欢之后,高澄、高洋是二代中杰出人物,再往后,高殷、高演、高玮,在北齐皇室集权、宗室内斗过程中,严重内耗。

终被北周消灭。

这当然不是说北周没有宗室内斗,也有。

只是相对而言,宇文泰留给子孙的,是一个宇文氏主宰的关陇军事政权,所赖雄主宇文邕隐忍有为,杀权臣宇文护,平灭北齐。

北方得以一统。

宇文邕36
岁发病而死,周宣帝宇文赟即位。

周宣帝昏庸,屠戮权臣,宇文神举、王轨、宇文宪、尉迟运等功臣悍将相继被杀。

杨坚所幸不死。

周宣帝死后,郑译和刘昉矫诏使杨坚辅政。

为什么是杨坚?杨坚与郑译有同学之谊,刘昉也信赖杨坚。

他们不过都是想在周宣帝死后,进行政治投机罢了。

杨坚专权后,派北周韦孝宽、消灭尉迟恭等叛臣。

大定元年(581年),杨坚篡周建隋。

随后消灭南朝陈,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纷争,天下得以一统!三、军事论:四维演义战事风云
魏晋三百年间历史,浩大磅礴,兴亡更替,往往以战争胜负来判定。

淝水之战,苻坚百万兵马为何败退?刘裕北伐,赫赫功业,为何在历史上极为罕有?这些历史背后的奥义,还得从军事角度,来一一探究。

(军事解析,详见从刘裕北伐到淝水之战:魏晋南北军事解析,此处为节选。

在敝作『四维解构孙子兵法』中,将军事战争分为四个维度。

一维战斗,靠气力、战力,兵马强盛、将帅刚勇的一方,能获胜;二维战役,比拼战争谋划,出兵有奇有正(主军和辅兵),目标有虚有实。

优秀的军事家,能实现以一敌十,以弱克强;三维战局,并不追求某一场战役的胜负,而追求整体战局的胜利。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都是此类大格局的指挥。

四维战争,则是回归到本源:政治目的。

所以谋攻、文伐,往往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1、一维战斗: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绝大多数的战斗,都能按照庙算决定胜负。

庙算核心考虑:兵力多少,主将是谁。

在东西魏邙山之战中,宇文泰先是失利,坠马险些被杀;而后其子率兵前来支援,军势复振。

宇文泰难道不骁勇善战吗,难道不会在颓势之际暴和一声吗,难道不会虚实结合吗?在硬实力较量之际,什么都比不上援兵、援兵、援兵,来得直接有用!苻坚派王猛、邓羌率3万兵马攻打前燕十余万,起初王猛不利,而后邓羌几乎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后凉政权领袖吕光,也是一员悍将。

永兴二年(358年),张平和邓羌相持数月,张平手下悍将张
蚝单枪匹马闯入秦军阵地,反覆四五次,如若无人。

吕光率先出战,将张蚝刺于马下,将其生擒,自此一战成名!蚝多力趫捷,能曳牛却走;城无高下,皆可超越。

与羌相持旬馀,莫能相胜。

三月,坚至铜壁,平尽众出战,蚝单马大呼,出入秦陈者四、五。

坚募人生致之,鹰扬将军吕光刺蚝,中之,邓羌擒蚝以献,平众大溃。

平惧,请降。

《资治通鉴》同样以武略闻名的,还有北齐武将高敖曹,被誉为当世项羽。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擒贼先擒王,杀敌先杀将,就是这个道理。

2、二维战役:奇正相随,虚实相生
作为武将,能名列武庙,被后人供奉,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在宋武庙72将中,王猛名列其中,邓羌、张蚝两位万人敌都无缘榜单,为何?很多时候,决定胜负的,不是将帅本人的勇武,而是战场的排兵布阵,虚实奇正。

石勒、刘裕、拓跋焘,都是一等一的军事奇才,只是考虑他们贵为帝王,所以不列为武庙,他们的军事才华,高于其中诸将领。

以石勒攻占河北,击破段末柸为例。

王浚派督护王昌以及鲜卑人段就六眷、段末柸、段匹磾等部五万余兵讨伐石勒。

石勒分别派遣诸将接连挑战,不断地被就六眷击败,又听说就六眷大造攻城器具,石勒问他的将佐:“现在敌人不断地进逼,敌众我寡,恐怕到时候不能解围,外援不到,城内粮绝,即使是孙武、吴起再生,也不能固守。

我打算挑选将士,在野外
列阵与敌决战,你们认为怎样?”诸将都说:“应该固守襄国以拖垮敌人,敌人疲惫了自然撤退,到时候再追击他们,就没有不胜利的。

”石勒又问张宾、孔苌道:“你们认为怎样?”张宾、孔苌都说:“听说就六眷约定在下月上旬在北城决战,他们大军远来,连日战守,因我军势寡弱,以为我们不敢出战,精神上必定懈怠。

现在段氏各路兵马的实力,段末柸最为强悍,他们精勇的兵卒都在段末柸处,可不要再出战,以显示我们弱小。

又迅速在北垒挖突门二十余道,待敌人列阵防守未定,出其不意,直冲段末柸军帐,敌人必定震恐,计策也来不及谋划,正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段末柸军逃散后,余敌自然溃散。

活捉段末柸之后,彭祖指日可定。

”石勒采纳了他们的计策,一举攻破,鲜卑军尸伏地三十余里。

若以虚实奇正论之,不再出战,为示之以虚,挖突门二十余道,为布以奇兵。

但这样的论述,符合孙子兵法的理论,却难以理解背后的奥义。

无论是虚实奇正,在统帅心中,其实都是情报-情境-决策的军事模型。

张宾、孔苌相比石勒、诸将,有更为精准的情报,也做出了更为准确的情境推演,所以能帮助石勒险中求胜。

3、三维战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八月初八,苻坚发兵长安,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分四路南侵。

主力军,自项城攻寿阳,直指历阳、建康;襄阳军,汉水直下,会攻荆州桓冲;蜀汉军,舟师沿江而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