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文化修养的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语言文化修养的探析
内容提要:教师的语言文字一般分为口语表达和教师口语两个部分。
口语表达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普通话的技能。
它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手段。
教师口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中的传、授、解,无一不借助于语言。
老师的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种。
教师如果掌握了口语文化,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能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融洽,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因此提高教师语言文化水平,掌握教师口语艺术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教师口语语言文化口语表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授文明;是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高尚的职业。
而语言文化则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
因此,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
一、教师语言的特性
教师语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教育性
教师语言的教育性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健康、文明、进步,禁绝粗俗、低级、反动。
有些教师为了逗乐,爱用些有损大雅之堂的土话俚语,或讲些粗俗的笑料,带些粗鄙的口头禅,这是万万不得的。
这不但对教师的形象有所损害,还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健康。
教师语言的教育性特征还要求教师无论在教育语言、教学语言,还是在交际语言中都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即把德育渗透在全部语言实践中去。
许多教材中的文章、作品都有特殊的创作背景,有些还具有特殊的故事或事件。
如果在学习作品之前把它们的背景故事简要地介绍学生,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思想的共鸣,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作品的内容。
例如在教山东大学出版社的《文学教程》里的诗《登岳阳楼》时,可以简单介绍作者杜甫的身世和当时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作者当时漂泊他乡,面对优美的洞庭湖水,对当时国态不安,时局多变而感到忧虑。
通过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不安定,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重重的凄惨滋味,从而在学生的心里埋下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的思想,不知不觉把学生的思维拉到学习诗歌的内容当中,这样就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也使学生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科学性
教师所教的各门学科,都是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所讲的概念、原理、规则、结论等,都必须符合各门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完整、周密。
不能向学生传播无用信息,更不能传播错误信息。
因此,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是教师职业口语的基本要求。
(三)规范性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是由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的。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最基本的要求,口语的示范作用则是重要的一方面。
青少年学生对教师有崇敬感和信任感,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
教师口语的示范楷模作用,决定了教师口语必须力求规范。
如果一位老师只会用方言土话来教学,那么即使他妙语连珠,也算不规范的语言。
用方言讲话不规范,用普通话语言讲话,语汇、语法方面出了问题也是不规范的。
教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也不能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用不通,半截话、复义语,颠三倒四等语病。
例如,一位教师批评女同学用了妇女同学们一语,一下子激化了师生的矛盾,引起强烈的对抗。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不仅跟老师学习文化知识,也跟老师学习语言。
教师语言规范,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也便能讲规范的语言;反之,教师语言不规范;则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学了不规范的语言沿不自如。
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讲得清楚、明白;才能谈到语言美;才有可能使语言的魅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四)鼓励性
鼓励性是教师语言的一个明显特征。
教师语言的主导对象是学生。
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
一般来说,他们的自尊心都很强;也特别敏感。
面对这样的谈话对象,教师必须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上进。
教师传授知识时,语言要忌讳笨、傻之类的埋怨;启发诱导时,要忌讳呆、木之类的断言。
教师对学生必须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
(五)针对性
教师口语具有针对性的特点,这是由教师工作的对象决定的。
教师必须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运用不同的语言,这便是常说的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语言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例如,一位教师对三个不愿登台演讲的同学采用了不同的动员和激励方式。
对一个胆小的,借口没准备的女同学,教师说: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上台是一种自信;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上,敢于面对听众,是一种伟大;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得不理想,是可以理解;说得精彩,难得可贵。
你愿意试一试吗?
对一个腼腆、扭捏的男同学,教师说:内向的人靠的是他的真诚。
我相信你有比一般人更能打动大家的实际想法。
对于一个性格倔强、冷冰冰抛出我讲不好的男生,教师说:具有谦虚美德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决不会让大家失望。
请你讲几句并不至善至美但又能表达出你的内在情感的文章。
老师针对性的激励之下,结果三个学生都上台了。
有的还讲得很不错。
这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因人而异,突出了针对性。
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教材内容而异,因环境场合而异,因时间变化而异变,总之,教师的语言要注意针对性。
(六)审美性
教师语言的审美性,比一般人的语言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教师的语言美仔细分析起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美,二是形式美。
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努力做到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
语言是应该有文采的,教师的语言尤应如此。
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都是富于审美性的。
因为它的美,所以才动人。
二、提高教师语言文化修养的意义
(一)掌握口语艺术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成功的语言表达能使学生爱听、乐听、高效省力地接受教育。
相反,如果教师不讲究语言艺术,甚至言不称意,语无伦次,那么必然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如果教师不把难理解的词、句对学生讲述清楚,这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因不能理解文章内容而导致没兴趣上课,如果教师注意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就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就会活跃。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1977年苏联教育出版社)
(二)教师掌握口语艺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教师的语言职能不只在于传授知识和道理,在传授的过程中担负着发展学生智能、激发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的任务。
比如学习新歌曲。
就应从词入手,教师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吟诵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想象。
例如小学第三册音乐教材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教学时,应通过歌词让学生了解到一个王二小把敌人引入我军埋伏圈的生动故事,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二小悲壮牺牲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演唱时不同的感情处理。
从而也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打开学生想象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