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冰时体积膨胀原理
⽔结冰时体积膨胀原理
⼀般情况下,物体遵守热胀冷缩,也就是对于同⼀物体“固体的密度应⽐液体⼤”
可是⽔却相反,这原因涉及到化学。

在⼀般情况下,当物体的温度升⾼时,物体的体积膨胀、密度减⼩,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热胀冷缩”现象。

然⽽⽔在由0℃温度升⾼时,出现了⼀种特殊的现象。

⼈们通过实验得到了ρ-t曲线,即⽔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在温度由0℃上升到4℃的过程中,⽔的密度逐渐加⼤;温度由4℃继续上升的过程中,⽔的密度逐渐减⼩;⽔在4℃时的密度最⼤。

⽔在0℃⾄4℃的范围内,呈现出“冷胀热缩”的现象,称为反常膨胀。

⽔的反常膨胀现象可以⽤氢键、缔合⽔分⼦理论予以解释。

物质的密度由物质内分⼦的平均间距决定。

对于⽔来说,由于⽔中存在⼤量单个⽔分⼦,也存在多个⽔分⼦组合在⼀起的缔合⽔分⼦,⽽⽔分⼦缔合后形成的缔合⽔分⼦的分⼦平均间距变⼤,所以⽔的密度由⽔中缔合⽔分⼦的数量、缔合的单个⽔分⼦个数决定。

具体地说,⽔的密度由⽔分⼦的缔合作⽤、⽔分⼦的热运动两个因素决定。

当温度升⾼时,⽔分⼦的热运动加快、缔合作⽤减弱;当温度降低时,⽔分⼦的热运动减慢、缔合作⽤加强。

综合考虑两个因素的影响,便可得知⽔的密度变化规律。

在⽔中,常温下有⼤约50%的单个⽔分⼦组合为缔合⽔分⼦,其中双分⼦缔合⽔分⼦最稳定。

多个⽔分⼦组合时,除了呈六⾓形外(如雪花、窗花),还可能形成⽴体形点阵结构(属六⽅晶系)。

每⼀个⽔分⼦都通过氢键,与周围四个⽔分⼦组合在⼀起。

边缘的四个⽔分⼦也按照同样的规律再与其他的⽔分⼦组合,形成⼀个多分⼦的缔合⽔分⼦。

由图可知,缔合⽔分⼦中,每⼀个氧原⼦周围都有——4个氢原⼦,其中两个氢原⼦较近⼀些,与氧原⼦之间是共价键,组成⽔分⼦;另外两个氢原⼦属于其他⽔分⼦,靠氢键与这个⽔分⼦组合在⼀起。

可以看出,这种多个分⼦组合成的缔合⽔分⼦中的⽔分于排列得⽐较松散,分⼦的间距⽐较⼤。

由于氢键具有⼀定的⽅向性,因此在单个⽔分⼦组合为缔合⽔分⼦后,⽔的结构发⽣了变化。

⼀是缔合⽔分⼦中的各单个分⼦排列有序,⼆是各分⼦间的距离变⼤。

在液态⽔变成固态⽔时,即⽔凝固成冰、雪、霜时,呈现出缔合⽔分⼦的形状。

此时,⽔分⼦的排列⽐较“松散”,雪、冰的密度⽐较⼩。

将冰熔化成⽔,缔合⽔分⼦中的⼀些氢键断裂,冰的晶体消失。

0℃的⽔与0℃的冰相⽐,缔合⽔分⼦中的单个⽔分⼦数⽬减少,分⼦的间距变⼩、空隙减少,所以0℃的⽔⽐0℃的冰密度⼤。

⽤伦琴射线照射0℃的⽔,发现只有15%的氢键断裂,⽔中仍然存在有约85%的微⼩冰晶体(即⼤的缔合⽔分⼦)。

若继续加热0℃的⽔,随着⽔温度的升⾼,⼤的缔合⽔分⼦逐渐⽡解,变为三分⼦缔合⽔分⼦、双分⼦缔合⽔分⼦或单个⽔分⼦。

这些⼩的缔合⽔分⼦或单个⽔分⼦,受氢键的影响较⼩,可以任意排列和运动,不必形成“镂空”结构,⽽且单个⽔分⼦还可
以“嵌⼊”⼤的缔合⽔分⼦中间。

在⽔温升⾼的过程中,⼀⽅⾯,缔合数⼩的缔合⽔分⼦、单个⽔分⼦在⽔中的⽐例逐渐加⼤,⽔分⼦的堆集程度(或密集程度)逐渐加⼤,⽔的密度也随之加⼤。

另⼀⽅⾯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分⼦的运动速度加快,使得分⼦的平均距离加⼤,密度减⼩。

考虑⽔密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时,应当综合考虑两种因素的影响。

在⽔温由0℃升⾄4℃的过程中,由缔合⽔分⼦氢键断裂引起⽔密度增⼤的作⽤,⽐由分⼦热运动速度加快引起⽔密度减⼩的作⽤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的密度随温度的增⾼⽽加⼤,为反常膨胀。

⽔温超过4℃时,同样应当考虑缔合⽔分⼦中的氢键断裂、⽔分⼦运动速度加快这两个因素,综合分析它们对⽔密度的影响。

由于在⽔温⽐较⾼的时候,⽔中缔合数⼤的缔合⽔分⼦数⽬⽐较⼩,氢键断裂所造成⽔密度增加的影响较⼩,⽔密度的变化主要受分⼦热运动速度加快的影响,所以在⽔温由4℃继续升⾼的过程中,⽔的密度随温度升⾼⽽减⼩,即呈现热胀冷缩现象。

在4℃时,⽔中双分⼦缔合⽔分⼦的⽐例最⼤,⽔分⼦的间距最⼩,⽔的密度最⼤,⽔的体积最⼩。

⼀、热凉粥或冷饭时,锅内发出”扑嘟、扑嘟”的声⾳,并不断冒出⽓泡来,但⼀尝,粥或饭并
不热,这是为什么?
把凉粥或饭烧热与烧开⽔是不⼀样的。

虽然⽔是热的不良⾝体,对热的传导速度很慢,但⽔具有很好的流动性。

当锅底的⽔受热时,它就要膨胀,密度减⼩就上浮,周围的凉⽔就流过来填补,通过这种对流,就把锅底的热不断地传递到⽔的各部分⽽使⽔变热。

⽽凉粥或饭,既流动性差⼜不易传导热。

所以,当锅底的粥或饭吸热后,温度就很快上升,但却不能很快地向上或四周流动,⼤量的热就集中在锅底⽽将锅底的粥烧焦。

因热很难传到粥的上⾯,所以上⾯的粥依然是凉的。

加热凉粥或饭时,要在锅⾥多加⼀些⽔,使粥变稀,增强它的流动性。

此外,还要勤搅拌,强制进⾏对流,这样可将粥进⾏均匀加热。

⼆、⽤砂锅煮⾁或烧汤时,当汤⽔沸腾后从炉⼦上拿下来,则汤⽔仍会继续沸腾⼀段时间,⽽铁、铝锅却没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
因为砂锅是陶⼟烧制成的,⽽⾮⾦属的⽐热⽐⾦属⼤得多,传热能⼒⽐⾦属差得多。

当砂锅在炉⼦上加热时,锅外层的温度⼤⼤超过100℃,内层温度略⾼于100℃。

此时,锅吸收了很多热量,储存了很多热能。

将砂锅从炉⼦上拿下来后,远⾼于100℃的锅的外层就继续向内层传递热量,使锅内的汤⽔仍达到100℃⽽能继续沸腾⼀段时间,铁、铝锅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请同学们⾃⼰分析)。

三、炒⾁中的“见⾯熟”。

逢年过节,⼈们总要炒上⼏个⾁菜,那么怎样爆炒⾁⽚呢?
若将⾁⽚直接放⼊热油锅⾥去爆炒,则瘦⾁纤维中所含的⽔分就要急剧蒸发,致使⾁⽚变得⼲硬,甚⾄于会将⾁炒焦炒糊,⼤⼤失去鲜味。

为把⾁⽚爆炒得好吃,师傅们往往预先将⾁⽚拌⼊适量的淀粉,则⾁⽚放到热油锅⾥后,附着在⾁⽚外的淀粉糊中的⽔分蒸发,⽽⾁⽚⾥的⽔分难以蒸发,仍保持了原来⾁的鲜嫩,还减少了营养的损失,⾁⼜熟得快即“见⾯熟”。

⽤这种⽅法炒的⾁⽚,既鲜嫩味美,⼜营养丰富。

四、冻⾁解冻⽤什么⽅法最好?从冰箱⾥取出冻⾁、冻鸡,如何将其解冻呢?
⽤接近0℃的冷⽔最好。

因为冻⾁温度是在0℃以下,若放在热⽔⾥解冻,冻⾁从热⽔中吸收热量,其外层迅速解冻⽽使温度很快升到0℃以上,此的⾁层之间便有了空隙,传递热的本领也就下降,使内部的冻⾁不易再吸热解冻⽽形成硬核。

若将冻⾁放在冷⽔中,则因冻⾁、冻鸡吸热⽽使冷⽔温度很快降到0℃且部分⽔还会结冰。

因1克⽔结成冰可放出80卡热量(⽽1克⽔降
低1℃只放出1卡热量),放出的如此之多的热量被冻⾁吸收后,使⾁外层的温度较快升⾼,⽽内层⼜容易吸收热量,这样,整块⾁的温度也就较快升到0℃。

如此反复⼏次,冻⾁就可解冻。

从营养⾓度分析,这种均匀缓慢升温的⽅法也是科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