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作用的临床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肝健脾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作
用的临床探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的功能性肠病,其中临床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最为常见,约占40%~45%。
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给患者带来精神压力和身心痛苦。
IBS-D 的西医治疗主要有止痛、止泻或微生态制剂等措施,临床运用可使部分患者症状缓解,但总体疗效不甚满意。
笔者在20XX 年9 月20XX 年5 月,采用疏肝健脾法辨证治疗IBS-D 共42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0XX 年9 月20XX 年5 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门诊的82 例IBS-D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 例和对照组40 例。
治疗组男14 例,女28 例;年龄23~64岁,平均42.29 岁;病程6 个月~5 年,平均12.33 个月。
对照组男15 例,女25 例;年龄21~60 岁,平均43.18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13.45个月。
2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标准参照Rome Ⅲ分类体系的IBS-D 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 3 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d,伴有以下 2 项或2 项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③发作时伴有排便性状(外观)的改变。
2.1.2 中医标准参照20XX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泄泻诊断标准: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 3 次以上,便质稀溏或呈水样便,大便量增加;②症状持续1d 以上。
2.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 周岁之间;③大便常规、涂片找寄生虫和隐血试验均为阴性,且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2.3 排除标准①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大肠息肉、肠道肿瘤等器质性肠病者;②患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可能引起腹痛、腹泻症状的患者;③有胆囊切除史;④明确有奶制品等食物不耐受者;⑤诊断患有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腹泻等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和腹泻便秘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
3 方法
3.1 治疗方法
3.1.1 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法自拟方中药随证加减。
基本方:炒白术10g,白芍10g,山药15g,柴胡10g,炒陈皮10g,防风10g,煨木香10g,枳壳10g,乌药10g,茯苓10g,佛手10g,郁金10g,甘草10g。
每日1剂,煎汁200~250 ml,分早晚2 次服用(温服),连服4 周。
常用加减:兼脾胃虚弱,症见进食
不慎即发,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加党参10g,薏苡仁20g;若久泄不愈,兼见腹部冷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迟,兼脾肾阳虚者,加炮姜10g,吴茱萸3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g;情志抑郁者加合欢皮10g;夜寐差者加夜交藤10g,炒枣仁10g。
4 周为 1 个疗程。
3.1.2 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生产厂家:开开援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388,0.1g/ 片)口服,每次0.2 g,1 日 3 次。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生产厂家: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210mg/ 粒)口服,每次420mg,1 日3 次,连服4 周。
3.2 观察项目及方法
3.2.1 观察项目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大便性状、粘液便等)的变化及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3.2.2 观察方法症状分级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拟定。
①按患者对主要症状的腹痛、腹胀和腹部不适严重程度评价分为轻、中、重3 级,分别记1、2、3 分,无症状记0 分。
症状分级评分标准,无症状:无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症状,大便软而成形,且习惯性1~2 次/d,记0 分;轻度: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症状轻微,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以忍受,记 1 分;中度: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症状较重,已影响工作和生活,尚能忍受,记 2 分;重度: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症状严重,妨碍工作和生活,难以忍受,记3分。
②腹泻症状按腹泻频率与大便性状分为轻、中、重3 级,分别记1、2、3 分。
腹泻症状分级评分标准,轻度:大便2~3 次/d,不成形、呈糊状或稀水样,或伴有黏液,记1 分;中度:大便4~5 次/d,不成形、呈糊状或稀水样,或伴有黏液,记2分;重度:大便5次/d,不成形、呈糊状或稀水样便,或伴有黏液,记3 分。
3.3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9.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所有数据差异确定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疗效观察
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拟定。
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为各项症状积分之和)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 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临床治愈:治疗前的主要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大便近似成形,粘液明显减少,75% 疗效指数95%;有效:主要症状好转,大便溏,粘液减少,大便常规基本正常,30% 疗效指数75%;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疗效指数30%。
2 结果
2.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0.95%、88.09%,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50%、67.50%,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2 组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新增症状或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讨论
IBS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
我国一项按Rome Ⅱ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区人群患病率为 5.7%,其中约22% 曾因IBS 症状而就诊。
IBS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发病与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中。